第一章 海螺之声
第二章 山上之火
第三章 海滩上的茅屋
第四章 花脸和长发
第五章 兽从水中来
第六章 兽从空中来
第七章 暮色和高树
第八章 献给黑暗的供品
第九章 窥见死尸
第十章 海螺和眼镜
第十一章 城堡岩
第十二章 猎手的狂叫
图书 | 蝇王/译文40 |
内容 | 目录 第一章 海螺之声 第二章 山上之火 第三章 海滩上的茅屋 第四章 花脸和长发 第五章 兽从水中来 第六章 兽从空中来 第七章 暮色和高树 第八章 献给黑暗的供品 第九章 窥见死尸 第十章 海螺和眼镜 第十一章 城堡岩 第十二章 猎手的狂叫 精彩页 第一章 海螺之声 金发少年攀下岩石最下面的一截,又开始摸索着朝环礁湖方向走去。虽然他已经脱掉了那件学校里常穿的厚运动衫,用一只手拖着,但还是热得要命;灰衬衫湿淋淋地粘在身上,头发湿漉漉地贴在前额上。在这个少年的周围,一条长长的孤岩猛插进丛林深处,天气闷热,孤岩就像个热气腾腾的浴缸。这会儿少年正在藤蔓和断树残干中吃力地爬着,突然一只红黄色的小鸟怪叫一声、展翅腾空;紧接着又响起了另一个声音。 “嘿!”这声音喊道,“等一等!” 孤岩侧面的矮灌木林丛被摇晃着,大量的雨珠啪嗒啪嗒地直往下掉。 “等等,”这声音又叫,“我给缠住了。” 金发少年停住脚,自自然然地紧紧袜子。他这动作一时间让人觉得这孩子好像是在老家一样。 那个声音又叫开了。 “这么些藤蔓我真没法弄掉。” 说这话的孩子正从矮灌木林丛中脱身退出来,细树枝在他油垢的防风外衣上刮擦刮擦直响。他光光的膝弯弯处圆鼓鼓的,被荆棘缠住擦伤了。他弯下腰,小心翼翼地拨开棘刺,转过身来。比起金发少年,这个男孩稍矮一些,身体胖乎乎的。他用脚轻轻地试探着安全的落脚处,往前走着,随后又透过厚厚的眼镜往上瞧瞧。 “带话筒的那个大人在哪儿?” 金发少年摇摇头。 “这是一个岛。至少在我看来是一个岛。那里是一条伸进外海的礁脉。兴许这儿没大人了。” 胖男孩像是大吃一惊。 “本来有个驾驶员,他没在客舱,他在前上方的驾驶舱里。” 金发少年眯起眼睛凝视着那条礁脉。 “别的全是些小孩儿。”胖男孩接着往下说。“准有些跑出来了。他们准会出来,可不是吗?” 金发少年开始十分随意地找路往水边走去。他努力装出一副随随便便的样子,同时又避免表露出过分明显的无动于衷,可那胖男孩急匆匆地跟着他。 “到底还有没有大人呢?” “我认为没有。” 金发少年板着面孔回答;可随后,一阵像已实现了理想般的高兴劲儿使他喜不自胜。在孤岩当中,他就地来了个拿大顶,咧嘴笑看着颠倒了的胖男孩。 “没大人哕!” 胖男孩想了想。 “那个驾驶员呢。” 金发少年两腿一屈,一屁股坐在水气漾漾的地上。 “他把咱们投下后准飞走了。他没法在这儿着陆。有轮子的飞机没法在这儿着陆。” “咱们被攻击了!” “他会平安回来的。” 胖男孩晃晃脑袋。 “下降那阵子我从一个窗口往外瞧过。我看见飞机的其他部分直朝外喷火。” 他上下打量着孤岩。 “这不就是机身撞的。” 金发少年伸出手来,摸摸树干高低不平的一头。一下子他显得感兴趣起来。 “机身又怎么了?”他问道。“那东西现在又跑哪儿去了呢?” “暴风雨把机身拖到海里去了。倒下的树干这么多,情况一定非常危险。机舱里准保还有些小孩儿呢。” 胖男孩迟疑一下又问: “你叫什么名字?” “拉尔夫。” 胖男孩等着对方反问自己的名字,可对方却无意要熟悉一下;名叫拉尔夫的金发少年含含糊糊地笑笑,站起身来,又开始朝环礁湖方向走去。胖男孩的手沉沉地搭在拉尔夫的肩膀上。 “我料想还有好多小孩分散在附近。你没见过别人吗?” 拉尔夫摆摆头,加快了脚步,不料被树枝一绊,猛地摔了个跟头。 胖男孩站在他身边,上气不接下气。 “我姨妈叫我别跑,”他辩解地说,“因为我有气喘病。” “鸡一喘病?” “对呀。接不上气。在我们那个学校就我一个男孩得气喘病。”胖男孩略带骄傲地说。“我还从三岁起就一直带着眼镜。”P1-3 导语 《蝇王》的情节并不复杂,它描述了这样一个骇人听闻的故事:在一场未来的核战争中,一架飞机带着一群男孩从英国本土飞向南方疏散。飞机被击落,孩子们乘坐的机舱落到一座世外桃源般的、荒无人烟的珊瑚岛上。起初这群孩子齐心协力,后来由于害怕所谓“野兽”分裂成两派,以崇尚本能的专制派压倒了讲究理智的民主派告终。 序言 威廉·戈尔丁于一九一一年九月十九日出生于英国西南部 康沃尔郡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是马堡中学的高级教 师,政治上比较激进,反对宗教,信仰科学;他的母亲是个争 取妇女参政的女权运动者。戈尔丁在康郡的乡村里度过了他的 童年,生活安适,又有点儿闭塞。他自小爱好文学,据他自己 回忆,七岁时就写过一首诗。一九三〇年他遵父命入牛津大学 学自然科学,读了两年多以后,就像那些难以违逆天性的人一 样,戈尔丁选择了自己的道路,转攻他深感兴趣的文学。一九 三四年他发表了处女作一一本包括二十九首小诗的诗集(麦克 米伦当代诗丛之一),这本小小的诗集未为评论界见重,但作 为一个年方二十三岁的大学生,能有这样的开端毕竟是令人神 往的。然而,命运之神没有慷慨无度,戈尔丁在取得决定性的 成功之前还注定得走过漫长的路。 一九三五年他毕业于牛津大学,获文学士学位。此后曾在 伦敦一家小剧团里当过编导和演员,这段经历给他的印象并不 好,戈尔丁自称这四年白白浪费了。其实,生活的磨炼,生活 面的开拓,生活经验的丰富对一个作家而言,倒是不可或缺的 前提。 一九三九年戈尔丁成了家,接受了英国南部城市索尔兹伯 里一所教会学校的教职,不料安生日子没过几天,第二次世界 大战接踵而起。一九四〇年他应征入伍,当了五年海军,升到 中尉衔,他参加过击沉德国主力舰“俾斯麦号”的战役、大西 洋护航和一九四四年诺曼底登陆。战后他仍回到那所教会学校 执教。战争结束了,但在成千上万善良人们的心灵里,却留下 了无法磨灭的残酷烙印。戈尔丁说道:“经历过那些岁月的人 如果还不了解,‘恶’出于人犹如‘蜜’产于蜂,那他不是瞎 了眼,就是脑子出了毛病。”正是这个基本观点,像一根红线 似的贯串了他至今为止的全部创作。 一九四五年到一九五四年近十年之久,戈尔丁边教书,边 不断地思考和写作,他潜心研究希腊的文学和历史,试图寻求 人生的答案;在此期间完成过四部小说,但都没能问世,不 过,这种练笔也为他日后的创作积累了经验。《蝇王》完稿后 开始的命运亦不佳,曾被二十一家出版社拒绝,好不容易才于 一九五四年得到出版。从他发表处女作算起,至此已整整过了 二十年。《蝇王》出版后颇获好评,英国小说家、批评家福斯 特(E.M.Forster)把《蝇王》评作当年最佳小说;英国批评 家泼列却特(V.S.Pritchett)当时就称戈尔丁为“我们近年 作家中最有想象力,最有独创性者之一”。尤其到了六十年 代,《蝇王》一跃为大学校园里的畅销书,在英、美学生中广 泛流传,并曾搬上银幕。现在,《蝇王》已被列为“英国当代 文学的典范”,成为英美大中学校文学课的必读书。 戈尔丁一举成名后发表的主要作品有:小说:《继承人》 (1955),《品契·马丁》(1956),《自由坠落》 (1960),《教堂尖塔》(1964),《金字塔》(1967), 《蝎神》(中短篇小说集,1971),《看得见的黑暗》 (1979),《过界仪式》(1980)——此书获当年英国最具声 望的布克奖(BookerMcConnellPrize),《纸人》(1984)。 此外,他还写过剧本和评论等。戈尔丁一九五五年起为皇家文 学会成员;一九六一年辞去教职专事写作,同年获牛津大学文 学硕士学位;一九七〇年获布赖顿市萨西克斯大学文学博士学 位。他到过美、苏等国。 一九八三年,戈尔丁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声 称,这是“因为他的小说用明晰的现实主义的叙述艺术和多样 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神话,阐明了当今世界人类的状况”。综观 戈尔丁的作品,《蝇王》无疑是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具影响的 代表作。 人们不禁要问:《蝇王》究竟是一部什么内容的小说?它 又为什么会在西方引起如此的重视呢? 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它描述了这样一个骇人听闻的故 事:在一场未来的核战争中,一架飞机带着一群男孩从英国本 土飞向南方疏散。飞机被击落,孩子们乘坐的机舱落到一座世 外桃源般的、荒无人烟的珊瑚岛上。起初这群孩子齐心协力, 后来由于害怕所谓“野兽”分裂成两派,以崇尚本能的专制派 压倒了讲究理智的民主派告终。 “蝇王”即“苍蝇之王”,源出希伯来语“Baahebub” (又有说此词出自阿拉伯语,见本文参考资料第一种),在 《圣经》中,“Baal”被当作“万恶之首”,在英语中,“蝇 王”是粪便和污物之王,因此也是丑恶的同义词。小说命名, 似取意兽性战胜了人性,孩子们害怕莫须有的野兽,到头来真 正的“野兽”却是在人性中潜伏着的兽性。野蛮的核战争把孩 子们带到孤岛上,但这群孩子却重现了使他们落到这种处境的 历史的全过程,归根结蒂,不是什么外来的怪物,而是人本身 把乐园变成了屠场。 戈尔丁本人被西方评论家列为“寓言编撰家”,他的作品 被称为“神话”或“寓言”,英国文学批评家伊文斯 (I.Evans)就称《蝇王》是关于恶的本性和文明的脆弱性这 样一部哲学寓言式的小说,这话不无道理。就《蝇王》而言, 小说中的 内容推荐 《蝇王》发生于想象中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期间,一群六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撤退途中因飞机失事被困在一座荒岛上,起先尚能和睦相处,后来由于恶的本性膨胀起来,便互相残杀,发生悲剧性的结果。作者将抽象的哲理命题具体化,让读者通过阅读引人入胜的故事和激动人心的争斗场面来加以体悟,人物、场景、故事、意象等等都深具象征意味,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巨著之一。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蝇王/译文40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英)戈尔丁 |
译者 | 译者:龚志成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2778096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3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29 |
出版时间 | 2018-06-01 |
首版时间 | 2018-06-01 |
印刷时间 | 2020-03-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278 |
CIP核字 | 2018073691 |
中图分类号 | I561.45 |
丛书名 | |
印张 | 8 |
印次 | 5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09 |
宽 | 148 |
高 | 12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38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