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教育神经科学在课堂/教育神经科学译丛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以教育神经科学的视角聚焦课堂教学与课程设计中的一些重要问题,拥有教育神经科学知识的教师可以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以提升教育教学的效益。教育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不仅可以证明教师从教育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教育教学方法哪些是有效的,而且可以为新的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提供科学的证据。教育神经科学已经从过去以功能缺损性研究或者神经病理性研究为主,转向对正常学习者的研究,为所有学习者的教育提供科学的依据。教育神经科学还将教育学从过去人们认为的缺乏科学性与专业性的窠臼中解脱出来,重新确定教育者的专业地位与教育学科的科学性。本书还批判性地分析了常见的“神经神话”,呼吁学界对在职教师与职前教师开展教育神经科学的知识普及工作。 作者简介 周加仙,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神经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生物学杂志》执行主编。先后在哈佛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完成两轮有关教育神经科学的博士后研究工作。2011年担任靠前心智、脑与教育学会执行理事,中国教育学会脑科学与教育分会理事;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2017年担任靠前脑研究组织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靠前教育局学习科学不错研究顾问。20年来,致力于推动教育神经科学在靠前外的发展。在靠前很早提出教育神经科学的学科概念并做了系统研究(2004年),阐述教育神经科学的研究范式,分析教育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在教育政策和实践中的转化与应用。 在靠前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中英文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译著和合作著作40余部。著有《教育神经科学:学科建制与教育创新》《教育神经科学引论》《教育神经科学的使命与未来》《教育神经科学视野中的循证教育决策与实践》《教育神经科学视野中的第二语言教育创新》等;主编丛书5套,分别为“教育神经科学与国民素质提升系列丛书”(8册)、“教育神经科学译丛”(9册)、“心智、脑与教育译丛”(4册)、“脑与学习科学新视野译丛”(8册)、“脑与终身学习”(2册)。其中,《教育神经科学:学科建制与教育创新》《教育神经科学引论》分别获2019年第四届“明远教育奖”、2011年上海市第十届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教育神经科学的使命与未来》等7部著作入选“影响教师的100本图书”。 目录 图目录/1 英文版序/1 致谢/1 引言/1 章为什么是教育神经科学/12 第二章神经影像技术/28 第三章学习与记忆/43 第四章工作记忆与智力/64 第五章创造力与想象力/92 第六章社会化、情绪与动机/106 第七章语言与读写能力/123 第八章计算能力与数学/137 第九章艺术类课程/156 第十章教育神经科学的未来/171 参考文献与拓展阅读/184 索引/204 译者后记/217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教育神经科学在课堂/教育神经科学译丛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澳)约翰·G.吉克 |
译者 | 译者:周加仙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教育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4474085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18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45 |
出版时间 | 2020-05-01 |
首版时间 | 2020-05-01 |
印刷时间 | 2020-05-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433 |
CIP核字 | 2020048544 |
中图分类号 | G40-056 |
丛书名 | |
印张 | 1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
宽 | |
高 |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