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传说之死/中国当代作家李锐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今天我们谈论李锐,这是一个不能轻易漏过去的话。李锐的写作不断改变着文学想象中国的方式,呈现了当代汉语写作的发展前景和当代汉语写作中尖锐的精神危机;李锐以他的写作力图回答“建立现代汉语主体性”这一关键的历史命题,这是他不停地追问汉语写作的厚土,也是李锐的文学意义所在。本书收录了他的小说代表作六篇,有《红房子》、《运河风》、《传说之死》等。

内容推荐

本书为《中国当代作家李锐系列》之一,李锐以他的写作力图回答“建立现代汉语主体性”这一关键的历史命题,这是他不停地追问汉语写作的厚土,也是李锐的文学意义所在。本书收录了他的小说代表作六篇,有《红房子》、《运河风》、《传说之死》等。

目录

总序

红房子

运河风

古墙

传说之死

黑白——行走的群山

北京有个金太阳——行走的群山

后记:留下的,留不下的

李锐作者年表

试读章节

如果官司打到爸爸那里就糟糕了。爸爸很少有过笑脸,从来也不记得他抱过、亲过我们,从来都是一丝不苟地要求我们执行他的话。爸爸揍人是不许哭的,尤其不许哭出声,你越哭他就打得越凶,爸爸见不得眼泪。爸爸就像一个消声器,只要他在家里,我们举手投足都格外警惕。我最佩服哥哥的时候,就是我们俩一起挨揍的时候。因为他是哥哥,出了什么娄子落在他身上的巴掌总比我多。爸爸打人不像妈妈那样仔细地选择工具和部位,爸爸不,他随手拿起身边的东西就打。我们稍微大了一点的时候,哥哥就学会了忍着疼不出声,一声也不吭,爸爸打人的手便突然停下来。我在一旁看着,心想,我也不哭!可轮到我的时候,常常挨了第一下便哭起来。哭虽哭,有哥哥陪着心里就不那么害怕。往往在受了这样的皮肉之苦以后,到了吃饭的时候,爸爸会拣好吃的菜放到你碗里,一面夹菜,一面挖苦哭了鼻子的人:“你的泪水多,你是林黛玉!”

挨打的时候不一定哭,可到这种时候就特别委屈,特别想哭,热辣辣的泪水顺着两腮滴落到饭碗里,爸爸夹菜的筷子立刻就会翻转来打到头上。妈妈不让了,一面挡住筷子,一面把我们护在怀里。每到这时候,我们就扎在妈妈热烘烘的怀里,忍不住放声哭起来……现在,自己也已有了孩子,可不知什么时候被突然触发了,热辣辣的东西仍会在眼眶里涌动……母亲已经永远地去了,命运所赐给每个人的那个热烘烘的怀抱,竟如此久远地温暖着我的心。

因为只有一个小小的供销合作社,农场的职工买东西就比较紧张,尤其是到了月头买粮食就更紧张,总是要排一个长长的队伍。这种事情自然很烦人,也很费时的。于是排队的任务就常常由我和哥哥去顶替,快排到头时,大人才来解放我们。有一次,又分配了这样的任务,我和哥哥每人在路旁折了一枝肥大的蓖麻叶子顶在头上挡太阳,嘴里热闹地讨论着一本刚刚看完的小人书——《孟姜女》。最后一致的结论是:这本小人书不棒,好人都死了。哥哥忽然建议说:

“东大院里有好多砖,咱们也去搭个万里长城吧?”

我把蓖麻叶扯下来摔到地上:“走!”

砖垛很高,我们就先搬些零散的砖搭一个台阶,哥哥站在台阶上往下搬,我往远处运,一块一块挨着摆过去,然后再一层层地加高。慢慢地,一道长长的矮墙从砖垛下愈伸愈远。我和哥哥来回奔跑着,手指磨疼了,衣服弄脏了,一直到听见妈妈焦急的喊声,我们这浩大的工程才停下来。我和哥哥不光误了排队,连午饭也早已耽误了。大人们又气又急,挨打是在所难免了,板子还没打到肉上,我的屁股已经紧得发麻了。为了万里长城,我们弟兄俩付出的眼泪,比孟姜女或许还要多些。

父亲对待我们几个男孩子已远远超出了严格,也远远超出了严厉。小小年纪的我们,从七八岁开始,就力不从心地按照他的要求去做:跟他一起锯木头,按他自己的设计做活动门兔窝;跟他一起拧管钳子,在家里安装小暖器(也是他设计的);跟他一起用水管子做自行车;跟他一起翻地种菜;跟他一起栽葡萄、种花草、夹篱笆,稍有不对,手边的工具就会打上身来。爸爸似乎是在很急躁地催我们长成一个如他一样能干的男人。现在我才懂了,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同自己童年的经历分不开的。

爸爸是四川自贡人,自贡素以盛产井盐而闻名天下。他虽然也出身于盐商的家庭,但不到一岁便失了父母,所以小时是很苦的。在自贡,有王、李两大家族长期的明争暗斗。王家的买卖多一些,而李家除了钱财而外,还有做官人多、读书人多的优势。为了保持这个优势,李家的大户们出资办了族学,凡是李姓的,不论贫贱富贵均可免费就读。父亲最初的教育就是在族学中得到的。在族学里,父亲最爱做的事情不是读书,而是逃到江边去游泳。后来,当他和六姑连盐水煮蚕豆的饭食也无保障的时候,便只好辍学。爸爸说爷爷当年是只靠了一只锅、两只碗的全部家当创业的,随着贩盐的马帮,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彝人或藏人的区域,九死一生当中,竞让爷爷取得了成功。但爷爷一死,家境马上就衰落下来。父母双亡,子女们如失巢的鸟,各自投林找一条生路。父亲曾回忆说,当时他的一个姐姐出嫁了,按照习俗,姑娘离开娘家门时,要拿一把筷子从头顶朝背后撒下去,由新娘的弟弟在背后撑起衣襟接住,这种举动大约是取一个快快生子的吉利。可当爸爸撩起衣襟去接的时候,那十数根筷子竟从褴褛的衣衫中哗地一声纷纷坠落到尘埃中,做姐姐的不禁转身抱住弟弟痛哭失声……后来家中无米下锅的时候,爸爸就常常跑去找这个姑姑,但数次之后姑夫的脸色便难看起来。姑姑只好叫爸爸躲在后楼的窗口下,把饭团用荷叶包了投到爸爸怀里。爸爸辍学后,就是在这个姑夫开的裱褙店里做学徒。把担钩卷起来,挑着齐人高的木桶到江里去担水;握住擀杖粗的墨在石臼里研磨;站在木凳上拆卸比自己还要重的挡板;涮锅、洗碗、倒尿盆……父亲是极聪明的,在这样的环境中,他的毛笔字竟有一天超过了姑夫,顾客们竞也要他把字写到匾上,而后堂堂皇皇地贴上金箔高高地挂起来。姑夫破天荒地提出来今后要付给他工资。可爸爸早已受不住这个牢笼了,他从别人手中转借到一本刘半农的《扬鞭集》,里面有一首诗叫做《学徒苦》,几十年后,爸爸依然能背出这首诗的前几句:

学徒苦!

学徒进店,为学行贾;

主翁不授书算,但日“孺子学习勤苦!”

朝命扫地开门,暮命卧地守户;

暇当执炊,兼锄园圃!

爸爸觉得这字字句句竟是在说他自己,于是在一个雾蒙蒙的早晨,去江边担水的爸爸放下那副压了他多年的担子,毅然踏上一只货船,沿着滏溪河流进沱江,然后汇入长江一直漂泊到重庆。因为没有钱,他一路上就替船老大做杂工,淘米、洗菜、劈柴,什么都干。朝天门码头冰凉而赤裸的石阶,迎接了这个身无分文的年轻人;浩浩荡荡的长江,敞开了他探寻人生的视野。父亲先考进一所不收学费的教会学校,后来因为闹学潮而被开除。接着他又考进另一所学校,半天读书,半天做工,有时也靠给报纸投稿得一两个稿费。他开始读到这样的话:“人生最大快乐事,莫过于雪夜闭门读禁书。”他开始听到这样的诗句:

一只两只三四只,五窝六窝七八窝,吃尽人民千万担,凤凰何少尔何多?P4-7

序言

这套丛书一共收入了我的八部作品。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厚土》开始,到最近的一些随笔为止,大致选了二十年以,内的文字。《厚土》是我的成名作。严格地说,我的文学创作也是从《厚土》开始的。在其之前的十二三年虽然也写了一些作品,但只能算是学习和准备。

我为自己的写作定下一个标准:用方块字滦刻地表达自己。但是,为什么在全球化的时代强调使用方块字?怎么才能算是深刻?用什么样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又是一个什么样的自己?这几个问题一问,就知道这个看似简单的标准,其实很苛刻。用这个标准衡量自己这八本书,我不能说真的做到了,只能说还算是一种自觉的追求。

本来文学创作是个人的事情。作家和好作家的分野就在于类似和独创的不同。但是我相信,无论多么独特、独创的写作者,他都无法使自己分身于历史和时代之外。从某种意义上说,写作常常是对历史和时代的反省与反抗,是独自一人对生命深情的抒发和挽留。讽刺的是,历史会让反抗和反省变得多余,生活会让抒发和挽留变成自作多情。因为,无动于衷是历史的基本属性,变幻无常是生活的本来面目。

我是和“文革”以后的“新时期文学”一起成长起来的。当我们在一波又一波的主义和潮流中模仿和“创新”的时候,身边的这个世界早已翻天覆地:

从天安门广场上高举毛主席语录本狂呼万岁的红海洋,到灯光广场上挥动荧光棒泪流满面的追星族;从千百万城市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再教育”,到亿万农民像潮水一样涌向城市去打工;从所谓的国家主人翁,到失去生活依靠的下岗工人、没了土地的农民;从排着长队用粮票、布票购买生活必需品,到琳琅满目的超级市场、名品专卖店;从“深挖洞,广积粮”的自我封闭,到高楼林立、汽车塞路的国际化流行病,这一切都是我们亲历亲见的历史和生活。眼前的这个世界变化之大,之剧烈,之深刻,说翻天覆地没有半点夸张。在所谓全球化的潮流下翻天覆地的中国,让所有的文字描述相形见绌。我们已经从狂热信仰的革命天堂或地狱,一步跨进了权力和金钱的狂欢节。在这个狂欢节上被权力剥夺的精神侏儒们,却又同时依靠金钱变成了消费巨人。有入宣称,这是一个历史终结于消费的时代。在这个时代,经典被读物取代,独创被复制取代,欣赏被刺激取代。总之,在“作者死了”之后,文学的死期也就不远了。可是在我看来,文学是人记录自己生命体验和想像力的一种本能。这种本能,在没有文字之前被人们口口相传,在有了文字之后人们就用文字记录。就像食欲和性欲一样,这样的生命本能并非专属吁某一时代。真正的文学从来都是出’于内心的渴望和需要,权力的剥夺,金钱的驱使,或许可以得逞于一时,甚至得逞于一个时代,但它们从来也没有能得逞于永远。刻骨的生命体验,勃发的想像力总是会从岩石的缝隙中生长出来,总是会在大漠的腹地汇聚成茂盛的绿洲。真正的创作者从来用不着向历史撒娇,非要要求一个适合文学生长的“盛世”。生活本来就是泥沙俱下的,历史也从来就不可能干净。唯其如此,才滋养出了意想不到的文学。

在这翻天覆地的世界上,几十年来除了读书就是写作,很单纯也很单调。写的东西也简单,除了小说就是散文随笔。如此这般,在单纯和单调之中一晃三十载,眨眼间,曾经的热血青年忽然白发杂生。真快。快得来不及感叹。所谓的反省和反抗,在落到纸面的同时,也渐渐变成一个人的独白。到这时候才体味出什么叫“创作是个人的事情”。那情形很像是一个人把沙子扔进黑夜,也很像那只衔来石子填海的笨鸟。

牢记着历史无动于衷的基本属性。我不想给自己的选择涂上浪漫的色彩,更不想找一个道德的高台阶站上去。义无反顾的自生自灭是用不着宣言的。

二○○七年六月二十九日傍晚,于草莽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传说之死/中国当代作家李锐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锐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062492
开本 32开
页数 32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1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0.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6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20:4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