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秋之白华(杨之华珍藏的瞿秋白)(精)
内容
内容推荐
瞿秋白同志去世后,家属留下了他不少文稿。其中相当部分至今尚未发表,为我社六卷本《瞿秋白文集 文学编》和人民出版社《瞿秋白文集 政治理论编》所未收。在这些未刊文稿中,又属瞿秋白给王剑虹和杨之华的爱情书简最为珍贵。这些书信,展现了一个执着爱情、珍视友情、忠于理想的瞿秋白,也展现了一个苦闷彷徨、困顿徘徊、渴求真理的瞿秋白。信中更附有数首瞿秋白未刊白话诗和旧体诗,弥足珍贵。瞿独伊、李晓云编注的《秋之白华(杨之华珍藏的瞿秋白)(精)》收录了《离别的纪念》《旅行笔记》《豆腐阿姐》等作品。
目录

Part 1 书信
瞿秋白致杨之华
瞿秋白致王剑虹
王剑虹致瞿秋白
Part 2 杨之华之诗 文 译作

离别的纪念
徒劳心悦
旅行笔记
无题

无题
无题
无题
无题
从这一岸到那一岸
无题

豆腐阿姐
隔离初稿
隔离二稿(阿毛)
译作
八月四日晚上
序言

程秋白、杨之华是我的外公、外婆,但我始终
称呼他们爷爷、奶奶。
小时候,我记得家里有一个木柜子,上面放着
一个白瓷盒。瓷盒的一端,画着一个人的肖像,肖
像下面有几个字。那人戴着眼镜,默默地望着我。
当时我还没有上学,我问奶奶杨之华:“这是谁啊
?”奶奶说:“这儿画的就是你爷爷,那几个字是
‘瞿秋白烈士’。”我渐渐知道,爷爷早已离我们
而去,他是被国民党反动派枪杀的;他是为了人民
的事业,为共产主义理想而牺牲的。制作这个白瓷
盒是为了存放爷爷的遗骨。
爷爷于1935年在福建长汀就义。1955年我七岁
,秋天就要去上小学了。6月18日,是为爷爷迁葬的
日子。我随奶奶来到八宝山革命公墓。奶奶拉着我
的手,我穿一条黑色的小裙子,紧紧贴在奶奶身边
。由于岁月的久远,移葬的情景只能依稀记得。爷
爷的墓穴在最高处,很多人立在那里,花圈上系着
丝带,白瓷盒缓缓地被放入墓穴。天是阴的,有些
冷,新华社洗出的照片上的:蓝天白云我完全没有
印象了。
之后每年清明,奶奶都带我到八宝山给爷爷扫
墓。汉白玉的.墓碑,静静地立在苍松翠柏之中。
春寒料峭,倔强的迎春花黄黄的,迎风开着。奶奶
坐着,给我讲爷爷的故事,还对我说:“你围着墓
碑跑一跑,爷爷会听见的。”
我从小随奶奶住在南长街八号,后来门牌改了
,成了南长街十三号。南长街在中南海和故宫之间
,南起长安街,北至西华门。南长街十三号是全国
总工会的机关宿舍,院子里有一幢两层的小楼,大
概是民国时期的建筑。解放初期,“全总”的一些
领导同志住在这里,有六七家之多。虽说是小院洋
楼,但很多家只占用两三间房子,有些家还要共用
卫生间。我记得除了我奶奶杨之华,先后住在这里
的有刘宁一、陈少敏、许之桢、栗再温、王亦清等
几家。后来,随着工作调动或条件改善,有些人陆
续搬走,也有人搬来。我奶奶却一直留在那里。南
长街十三号离中山公园很近,公园环境很好,奶奶
总舍不得搬到别处。奶奶在这里一直住到“文化大
革命”她被拘禁前;失去自由后,她再也没有回到
自己的家。临终前的奶奶还在怀念着南长街十三号
,她多么想回到自己的家啊!许多年后,我想再去
看看自己儿时生活的地方,却发现路西的半条街都
已经并入中南海,我曾经的家也消失在灰色的高墙
之后。
奶奶住在楼房二层东北角的房间里。那间最大
的屋子,就成了她的办公室、卧室兼客厅。靠着窗
户,是一个黑色的大办公桌,桌上一盏老式的台灯
。淡绿色的柔和灯光透过玻璃灯罩,映出奶奶夜晚
工作的身影。她的床距离办公桌不远。北面靠墙有
一个黑色书柜,对开的玻璃门。屋子的另一边摆放
着沙发茶几,以便招待客人。墙上挂着一些条幅字
画,其中有鲁迅先生送给瞿秋白的联句——“人生
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识之”,有柳亚子先
生怀念瞿秋白的诗词,有何香凝、郭沫若、叶圣陶
等老前辈的诗作、画作。叶圣陶的诗赞扬了奶奶的
革命生涯:“短发春江意激扬,铁窗西域气轩昂。
而今霜鬓豪情在,服务劳工未厌忙。”遗憾的是,
这些字画大多在“文革”中流失了。
……
最后,感谢张太雷同志的外孙冯海龙将军,是
他亲赴俄别国家档案馆,发现了1921年共产国际第
三次代表大会上张太俞秀松、瞿秋白和其他代表的
合影,这幅照片已在本书中展示。成谢我的中学同
学李烨,她以个人所掌握的丰富文史知识,帮助我
化解阅读中的难点。感谢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一部
副主任、研究员李蓉,她向我提供了1926年中央七
十七号文件的线索。感谢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贺桂
梅,经《丁玲传》作者李向东、王增如联系,她向
我提供了刊载《八月四日晚上》和《豆腐阿姐》原
刊的电子版。感谢丁玲同志之子蒋祖林,他对我们
出版这批信件给予了支持和鼓励。感谢杨之英之女
吴幼英,她从中学时代就随我的奶奶杨之华生活,
一直关注着这些珍贵文献的保存、收藏,此次又帮
助我辨析了文稿中上海地区的习惯用语和方言。感
谢《新文学史料》主编郭娟,经她和同事们的努力
,使得本书部分信件在纪念瞿秋白就义八十周年时
得以刊出。感谢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李丹丹,她
校正了信件和文稿中的全部俄文。感谢人民文学出
版社的美编刘远,他为本书做了精美的设计。感谢
常州程秋白纪念馆的同志们,他们为本书提供了部
分照片;纪念馆自成立起,经过历任馆长赵庚林、
侯涤、时立群和全体工作人员的努力,成为传承秋
白精神的家园;每次来到这里,我都能深深感受到
家乡人民的亲情、感受到他们对秋白的敬仰和热爱
。感谢长汀县委、党史办和长汀翟秋白纪念馆的同
志们,他们邀请我们参加了纪念瞿秋白同志就义八
十周年的活动,陪同我们重访了秋白同志当年被捕
、囚禁和就义的故址。感谢人民文学出版社现代文
学编辑室主任王一珂同志,本书的责任编辑,从最
初的策划、沟通,到查阅、扫描资料,以至后来反
复细致校阅书稿、精心布置框架结构,他都不遗余
力,这一切无不使我们感动。
最后要感谢我的爱人。我们一道整理书稿,讨
论、交换意见,他的努力、付出和支持都是不可或
缺的。用他的话说,我们是互相默默地站在彼此的
身后。
希望大家喜爱、珍视这本书!
导语
瞿秋白和杨之华,两个相爱之人,不惧世俗眼光,不畏旁人说三道四,勇敢得相爱,勇敢得在一起,这在当时是需要多大的勇气。他们一起面对风风雨雨,困难和挫折,彼此之间矢志不渝。
瞿秋白和杨之华的纯爱与坚守,情书、印章、金别针……这些珍贵的爱情信物,都完好地保存在常州的瞿秋白纪念馆中。
瞿独伊、李晓云编注的《秋之白华(杨之华珍藏的瞿秋白)(精)》收录了《瞿秋白致王剑虹》《瞿秋白致杨之华》《从这一岸到那一岸》等作品。
精彩页
“是的呀,这世人还管不了,哪里管得了下世呢?”一个梳着光滑长辫子的小姑娘打断了阿毛的话。
“难怪阿毛姐年轻了些,有血色了。”另一个女工对于这个问题明白了。
“阿毛姐,还有呢,说下去呀,你们不要多嘴让她说下去罢。”
“还有一椿奇怪的事,从前我常常会脸红,第一次在那边会议上要我说说上海女工情形的时候,还是那么样的不敢说,说说又说不下去了,台下的人对我看一看,我更加想不出话来了。后来便惯了,对他们说也好像对你们说话一样说得出。从前见着男人像老虎一样的可怕,终认为每个男人是讨厌的东西。其实,诚诚实实的男人多得很。”说到这里,坐在墙角落里的一个打包工人笑了起来。阿毛又继续着:
“做什么笑,这都是真话,不过从前对于你们可怕的那种想头从没有说出来过。现在说了出来呀。”
“这个道理很通!”另外的一个女工顿着头表示很赞成的样子。
坐在墙角落里的男工忽然的问着阿毛:
“在那里有新政府,他们对工人是很好的吗?”
“听说在三个月以前政府是不错。后来经过三月廿号之后也不对了。在那里的工人都说:‘蒋介石想做皇帝。’事情究竟是怎么样,那我也不大清楚。不过那里的工人自然比这里要自由得多。但是小的麻烦也是有的。”
“听说那边的农民可以不还租不交税,这是真的吗?”
“哪有这么便宜的事呢,不过像蝗虫似的地主在那里请求政府帮忙。农民不是不交税不还租,不过要减税要减租。政府究竟帮哪一个呢?我也不很清楚,不过我要动身来的一天,看见一个从什么海陆丰来的农民用了翻译对着我们上海去的人说:‘我们不要这个新政府,我们要牛屎腿的政府。’
“我问他:‘怎么叫做牛屎腿的政府?’他说:‘要那些赤脚种田人在腿上带牛屎的人,自己组织的政府。’这样我才明白。”
“哈哈,那么我们上海的纱厂工人讲起来要的是棉屑头的政府了。”另外一个男工满响的叫了起来。
外边有个男人在窗前慢慢的走了过去,爱弟通知他们:
“不要太高兴了,那个不是好人,说得低些。”
“唉,讲话都不自由!娘格戳×,管他妈的。”
“今天话是说多了,还要记得回家烧夜饭去,明天要上工的,阿毛姐在路上也辛苦了,要息息力,我们去了罢。有话隔天再讲罢。”沈大嫂对着大家提议。
“对的,去罢。”
阿毛、爱弟也站了起来,送他们(到)门口,阿毛对他们说:
“你们招呼了我的姆妈,真要谢谢你们!”
“自家人,勿用说来。阿毛姐,来我们这里玩。”一个那个的像小鸟儿一样的叽叽啧啧叫着。那个房东的那副怪眼睛,白了几眼,笑不像笑的,面孔看得惹人讨厌!
爱弟同阿毛进来的时候,老太婆已经在灶问里动手烧夜饭了。阿毛把凳子摆摆好,拿着扫帚扫地,爱弟抹桌洗茶碗,阿毛扫好了地回转身来问爱弟:
“姆妈在我出门去的这两月之中发了脾气没有?”
“没有怎么样,我从没有看见她发脾气过,她很和气的,很宝贝我的。不过她常常皱紧着眉毛,不大开心,时常念着你,每夜睡觉之前终要叹几口气,觉得她自己命薄,她以为小姊妹拿钱送她用,是一椿难为情的事。她是一个很有志气的人。她常常关心到你将来怎样,配亲的事情也常常嘱咐我要劝劝你。她终怕她死后没有人做羹饭给她吃。”爱弟一边说一边把茶碗洗好放到搁板上面。她俩就到床边继续的谈了起来。
“我这次从广东回来在轮船上没有事做就想着了这件事——除出这件事以外其余的都想通了,决定了,独有这件事觉得困难。我倒不是像从前那么想想修行不嫁的,而是为了生活困难。(P498—501)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秋之白华(杨之华珍藏的瞿秋白)(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瞿独伊//李晓云
译者
编者 瞿独伊//李晓云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140343
开本 32开
页数 529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66
出版时间 2018-11-01
首版时间 2018-11-01
印刷时间 2018-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703
CIP核字 2018062452
中图分类号 K827=6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190
135
37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7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4: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