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莫斯科的小提琴(精)/金色俄罗斯
内容
书评(媒体评论)
认识俄罗斯之路是一条艰难之路,而普拉东诺
夫熟悉这条路上的每块石头和每个转弯。
——[俄]B.什克洛夫斯基
目录
内向的人
驿镇
满腹疑虑的马卡尔
谢苗(旧时故事)
波图丹河
家庭
迷雾般青春的朝霞
莫斯科的小提琴
乌利亚
尤什卡
垃圾风
老头和老太太
精彩页
谢苗(旧时故事)
在这个悠长的夏日里,七岁的男孩忙了一整天:他忙着照看两个弟弟。最小的妹妹暂时由母亲照料,七岁的长子暂时还不用管。可是他知道,过不了多久,妹妹就也该归他管了,因为妈妈的肚子又鼓了起来。不过妈妈告诉儿子,这是因为她吃得太多了。七岁的谢苗·坡诺玛列夫的父亲和母亲都是善良人,因此母亲总是不停地生孩子:刚奶大一个,又怀上了下一个。
“让他们活下来吧,”父亲得知妻子又怀上后说,“干吗让他们在那儿受罪?”
“爸爸,他们在那儿的什么地方?”谢苗问,“他们在那儿是死的吗?”
“还能是什么样的?”父亲说,“既然他们没有和我们一起生活,那就是死的。”
“他们在那儿难受吗?”谢苗又问。
“你看,大家都往这边爬——这就是说,那边不好受。”父亲说,“和我们在一起,他们过不上什么好日子:你已经是个大人了,你自己也知道。可是在那边还更糟……”
“我们过得不好。”妈妈说着,把嚼碎的面包塞进小女儿嘴里,“唉,不好……”
父亲用怜爱又坚毅的目光看了一眼母亲。
“没关系。让他们长大吧,他们活不下来会更糟糕。”
谢苗出生后只休息过三四年,以后就再也没有了幼年时光。父亲用篮子和铁轮子自制了一个推车,母亲忙着做饭的时候就让谢苗推着小弟弟在院子里遛弯儿。白天小弟弟睡觉,不过很快就会醒来哭闹——他就得又推着弟弟在院子里绕圈儿——经过草棚、厕所、通向花园的小门,走过厢房、篱笆,走过通往大街的大门,又走向草棚。后来,谢苗的另一个弟弟出生了。等他长大一点,谢苗就把他俩都放进推车,推着他们在院子里绕圈儿,直到精疲力竭。累极了,他就向窗户里的妈妈要面包吃,妈妈会递给他一块,于是谢苗又认真地双手撑在推车上向前推,在干草堆、垃圾、石块和院子里稀疏的荒草间久久地游荡,间或打个盹。他会用惺忪的睡眼看着它们,也会同它们轻声耳语,或者暗想,它们和他是一样的。这样他就不寂寞了。它们——干草堆、野草——虽然默不作声,但也不会寂寞。有时谢苗会同推车里的弟弟们说说话,可是他们听不懂,还爱哭。如果他们哭得太久,谢苗就会惩罚他们,打一下每个人的小脑袋。不过他很少这样做。谢苗看出,他的弟弟们很可怜,他们哭泣可能是害怕把他们赶回出生前,他们还是死人的那个地方。“让他们活下去吧”,谢苗同意这个说法。谢苗会不时问窗里的妈妈:
“妈妈,差不多了吧?”
“没有,没有,再玩一会儿!”妈妈从房间里回答。
她在那儿忙碌着:喂养、安抚最小的女儿;浆洗缝补,擦洗地板;精打细算,抱着小女儿去捡仓库旁男人们拉车时从车上掉下来的木柴。男人们从来不捡,好让马轻松一些——木柴是别人的,马却是自己的。
谢苗的父亲是个铁匠。他工作的铁匠铺旁有条公路,通向一千多俄里之外的莫斯科。父亲在家只是睡个觉,他早上第一个醒来,拿上一片面包就出门了。无论冬夏,总是天黑才回到家,这时大儿子谢苗通常都睡了。父亲躺下前,会跪在熟睡的孩子们中间,给他们盖好被子,抚摩每一个小脑袋。他不会表达,自己是多么爱他们,疼他们。他仿佛是在请求他们谅解这贫穷的生活。然后父亲在母亲身边躺下——她和孩子们并排睡在地上,把自己冰冷、冻僵的双脚放在她脚上,睡着了。
早上孩子们醒来就开始哭闹——他们要吃,要喝。此外,活着对他们来说还是一件感觉奇怪、不习惯的事。他们身体里有地方经常在疼,因为那里还没有长出骨头。只有谢苗一个人不哭,他默默忍受着饥饿,开始照顾弟弟们。然后和母亲一起吃弟弟们吃剩下,偶尔还是已经腐烂,却舍不得扔掉的食物。母亲已经活了很久了,饥饿的时候不至于太难受。而谢苗却会一直忧郁到中午。他伤心地用推车推着弟弟们,他的心因饥饿而疼痛。他大声哭泣,低声呜咽,好让自己忘掉饥饿。弟弟们从推车里望着他,看见他们的哥哥害怕了,也吓得大叫起来。于是谢苗就从炉灰堆里找出一块木炭,或者从厢房的墙上掰下一块石灰递给弟弟们。他们拿过木炭总是又吸又啃,津津有味,止住了叫喊。谢苗把弟弟们推到草棚外面。在那里,灌木丛、篱笆和草棚的墙之间长着牛蒡,堆放着铁皮和生活垃圾。他自己却走到了街上。他走过别人家的房子,睁大眼睛寻找着地上的东西。他最希望能找到一小块苹果或胡萝卜。当他找到并吃下去,便高兴得心不那么疼了,笑起来,迅速跑回弟弟们身边。没有他的照看,他们可能会爬出推车,爬向未知的地方并永远消失。谢苗边跑边撩起自己衬衫的下摆,看着自己的肚子。他觉得,那里还住着另外一个人,时而折磨他,时而又爱抚他。可是那里最好不要有任何人,最好能一个人无忧无虑地生活。
P177-180
导语
《莫斯科的小提琴(精)》为安德烈·普拉东诺夫中短篇作品集。普拉东诺夫卓越的写作才能,几乎影响了所有的苏联作家。连海明威在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时也承认,普拉东诺夫对自己的创作影响最大。他有着透彻的观察力与预见力,对时局的判断在今天看来显得尤为冷静与前瞻。可是因其语言的艰涩、思想的隐晦和命运的曲折,他也被公认为是俄罗斯最神秘、被研究得最不透彻的作家之一。本书记录了俄罗斯几个小人物的命运,深刻揭露了导致底层人物生活艰难的根源。普拉东诺夫的命运和创作最深层次地反映了俄罗斯道路及其悲剧性。”
序言
池济敏
安德烈·普拉东诺夫(1899—1951)是20世纪俄
苏文学史上一位独特的作家,其作品在俄罗斯国内
外都享有很高的评价。俄罗斯作家勃留索夫、高尔
基、法捷耶夫等都不吝溢美之词,对其写作才华大
为褒奖。美国作家海明威在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时也
曾说,普拉东诺夫对自己的创作影响最大。
从20世纪30年代后期起,普拉东诺夫的作品在
苏联就少有出版。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在去世多年
后才得以问世。直到今天,研究者们还在整理他未
曾出版的作品。随着20世纪80年代在苏联出现的文
学回归潮,这位被称为“先知”的作家重新引起了
关注。
俄罗斯文学家维·什克洛夫斯基在自己90岁时
评价道:“认识俄罗斯之路是一条艰难之路,而普
拉东诺夫熟悉这条路上的每块石头和每个转弯。”
俄罗斯当代作家,莫斯科大学语文系教授阿·瓦尔
拉莫夫如是评价普拉东诺夫:“上世纪初俄罗斯蕴
积的那种巨大能量在普拉东诺夫的作品中找到了出
路。正是在普拉东诺夫的命运与创作中,俄罗斯道
路的最深层次和悲剧性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普拉东诺夫的作品中,孤儿主题是最具代表
性的主题。如果把普拉东诺夫的创作看成是一种乌
托邦的尝试,那么作家的主要作品可以划分为三种
类型:将来的尝试、过去的尝试和现在的尝试。不
同类型的孤儿们通过三种寻父路径实现他们对世界
的认知:寻找精神之父,完成拯救人类的使命探索
未来;寻找记忆之父,循着记忆之水追思过去;寻
找全民之父,顺应当下潮流面对现实。作家创造了
自己的家庭寓言,通过孤儿主题表达对现实的质疑
,对过去的追思和对未来的思索,通过不完整的家
庭折射出对国家发展道路的思考。普拉东诺夫的小
说形成了“孤儿小说”系列。在普拉东诺夫那里,
每个人都是孤儿——事实上的或心理上的。孤儿的
感觉不仅是失去父母的无助,还是失去自我的迷茫
,丧失信仰的惊慌,割裂历史记忆的虚空与绝望…
…孤儿主题构成了普拉东诺夫创作中最大的隐喻:
俄罗斯(苏联)何尝不是这样一个孤儿,被困在东方
与西方之间,过去与未来之间,理想与现实之间。
普拉东诺夫的作品,犹如一部系列电视剧,有
一个整体语境。人物、情节、象征在一部作品与另
一部作品间徘徊,承载着原型的记忆,在每部新作
品中又被赋予新的意义。从自传体小说《谢苗》中
,我们清楚地看见了作家个人生活的影子:多子女
家庭、艰难的生活、操劳的母亲、忙碌的父亲、能
干的长子、并不和睦的兄弟(妹)关系……从这篇小
说中,我们能找到普拉东诺夫作品中几乎所有的人
物和主题:孤儿、早熟的孩子、无助的成人;生与
死、父与子……熟悉普拉东诺夫作品的读者一眼就
能发现,谢苗就是那个典型的孤儿,他以不同的名
字,或者根本就没有名字地反复出现在不同的作品
中。《谢苗》就像一篇元小说,统领了作家的其他
作品。它好似莫斯科红场外俄罗斯公路的原点,其
他的所有作品都由此发散开。小主人公谢苗就是其
他作品中成年孤儿们的童年记忆。他们都是从谢苗
长大,他们的必然与偶然的不幸、痛苦、欢乐、创
伤等都是由此开始。《波图丹河》里的尼基塔、《
驿镇》里的菲拉特、《莫斯科的小提琴》里的萨尔
托利乌斯就是长大了的谢苗。
普拉东诺夫的主人公们是思索者,可是他们却
无言表达变革的力量;他们是受难者,却也在同大
自然的交往中、与同为孤儿的兄弟们的交往中收集
着快乐的残片。他们“爱”着,不幸地怯懦地“爱
”着,却从未体验过爱的幸福。他们为了生存而劳
碌,爱对于他们而言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普拉
东诺夫笔下的世界,是一个无爱的世界。这一点与
现代主义文学非常相似。在这个世界里,孤儿们的
“爱”显得苍白、无奈,甚至是病态、畸形。《波
图丹河》里的尼基塔、《驿镇》里的菲拉特、《莫
斯科的小提琴》里的萨尔托利乌斯莫不是如此。或
者准确地说,他们是没有“个人之爱”,而追求着
“人类之爱”。他们无法接受现实却又无力抵抗,
就只能退缩到母亲的怀抱中,在对美好童年的回忆
中欺骗自己。孤儿们最大的梦想就是重回母腹——
那是他们人生的巅峰。
普拉东诺夫沿袭了俄罗斯文学的漫游主题。正
如果戈理借着乞乞科夫的三套马车发出“俄罗斯要
向何处去”之问一样,普拉东诺夫也让自己的孤儿
们在行走中寻觅与思考。《内向的人》中的普霍夫
、《充满疑虑的马卡尔》中的同名主人公、《莫斯
科的小提琴》中的萨尔托利乌斯都在为追求理想而
漂泊。正如作家在代表作《切文古尔镇》中所写的
那样:“俄罗斯的流浪者和朝圣者常常流浪,是因
为他们的每一步都播下了人民沉重的灵魂。”而漂
泊,恰是对心灵的保护。
作家创作鼎盛期的20世纪20年代初一30年代末
是俄罗斯历史发展进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段时期。有
血雨腥风,有沧海桑田,更有千百万普通人无可选
择地被卷入这场社会变革的洪流和旋涡中。普拉东
诺夫带着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豪情踏入文学界,
用他平静而深邃的目光反思历史,剖析现实,预言
未来。可他却常常感受到和《乌利亚》中那位同名
小女孩同样的折磨:他能看见一切丑恶,这让他痛
苦。在一个人人都不需要真相的国度,说真话的人
总是显得那么异类。因为“人们不需要看见真相,
他们全都明白。而那些不明白的人,即使看见了也
不会相信”。
在《尤什卡》中,作家仿佛预言了自己的身后
事。与作家在世时的寂寥无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众多哀悼者出现在了他的葬礼上,包括各个派别的
作家,以及对他及其作品发表过尖锐批评的人。这
仿佛是重现了尤什卡葬礼的情形。作家的葬礼上,
众人心情复杂。作家科瓦列夫斯基更是扑到墓前放
声大哭:“请原谅我们,原谅这些深爱着你,却又
没能表现出对你的爱的朋友们。请原谅我们,在你
困难的时候没能帮助你。”
普拉东诺夫曾这样评价普希金:“普希金作品
的秘密何在?就在于,在他的作品之外——在清楚
的形式和深刻透彻的思想背后,还留下了更多言之
未尽的东西。我们看见的是一片大海,而透过它,
我们还将看见整个海洋。”这也正是我们今天阅读
普拉东诺夫的意义。
别尔嘉耶夫曾说过:“俄罗斯文学是世界上最
有预见性的文学。它充满了预感和预言,它具备大
难临头的惊恐。”近百年后的今天,我们重读普拉
东诺夫,与作家对话,不仅更深刻地了解了他所处
的时代,他书中反映的历史,更可以帮助我们思考
今天的时代与命运。在《卡拉马佐夫兄弟》的开篇
,陀思妥耶夫斯基引用了《圣经》里的一段话:“
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一粒麦子若不落在地里死
了,仍然是一粒。若是落在地里死了,就结出许多
籽粒来。”(约翰福音12:24)。这句话被写在了圣
彼得堡陀思妥耶夫斯基故居博物馆的墙上。对于与
陀思妥耶夫斯基有诸多对话的普拉东诺夫来说,这
段话也是一个很好的纪念。
遗憾的是,这样一位创作风格独特,思想深刻
的作家,在中国普通读者中的知名度还不高。无论
是其作品被译介成汉语的数量,还是现有研究成果
的深度,研究范围的广度都与普拉东诺夫在世界文
学界的地位和我国的俄罗斯文学研究水平不相符合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作家叙事方式奇特,
语言风格怪异。对他来说,小说中重要的是思想,
而不是情节。所以作品中几乎没有什么连贯的情节
和引人人胜的故事,而是偏重于沉重的理性思考。
这虽能让人掩卷沉思,心有戚戚焉,可对于初次阅
读的读者来说,太过艰涩。作家独特的语言风格,
以及太多的自造词也曾让世界各国的译者发出“普
拉东诺夫不可译”的感叹。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
响了其作品被介绍到中国。
出于对普拉东诺夫的热爱,本书的译者迎难而
上。但由于水平所限,书中的误译之处,还望各位
不吝指正。
内容推荐
《莫斯科的小提琴(精)》收录普拉东诺夫12篇作品。在安德烈·普拉东诺夫的作品中,孤儿主题是最具代表性的主题。如果把普拉东诺夫的创作看成是一种乌托邦的尝试,那么作家的主要作品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将来的尝试、过去的尝试和现在的尝试。不同类型的孤儿们通过三种寻父路径实现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寻找精神之父,完成拯救人类的使命探索未来;寻找记忆之父,循着记忆之水追思过去;寻找全民之父,顺应当下潮流面对现实。作家创造了自己的家庭寓言,通过孤儿主题表达对现实的质疑,对过去的追思和对未来的思索,通过不完整的家庭折射出对国家发展道路的思考。普拉东诺夫的小说形成了“孤儿小说”系列。在普拉东诺夫那里,每个人都是孤儿——事实上的或心理上的。孤儿的感觉不仅是失去父母的无助,还是失去自我的迷茫,丧失信仰的惊慌,割裂历史记忆的虚空与绝望……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莫斯科的小提琴(精)/金色俄罗斯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俄)安德烈·普拉东诺夫
译者 译者:池济敏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0109997
开本 32开
页数 335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40
出版时间 2018-11-01
首版时间 2018-11-01
印刷时间 2018-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464
CIP核字 2018212192
中图分类号 I512.45
丛书名
印张 11.25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211
147
21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0:5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