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少年维特的烦恼赫尔曼和多罗泰/名著名译插图本
内容
编辑推荐

《少年维特的烦恼》是歌德根据自己的经历撰写的诗话的小说。它刚刚诞生,就像一块巨石扔进当时一潭死水似的沉寂的社会,激起层层波澜。一代人的心翻腾了,千千万万人的心里燃起炽烈的热情,整个德国都为这位才智横溢、愤世嫉俗的小说主人公—— 维特的悲剧命运流着同情的泪水。一时间,身穿蓝燕尾服、黄背心,脚蹬长统靴的“维特装”成了当时青年男子的时尚,年轻女子则爱穿绿蒂的服式,尤其是她与维特初次见面时的服式:白上衣,袖口和胸襟上系着粉红色的蝴蝶结。在许多花园里,浪漫的人们为维特竖立了小纪念碑,攀缘植物盘绕在维特式的骨灰瓮上,社会上甚至出现了维特式的自杀。许多人,尤其是妇女,对小说中美妙的爱情描写大为赞叹,更多的人则满怀希望地看到,阴霾即将被驱散,太阳就要升起。

内容推荐

关于可怜的维特的故事,凡是我能找到的,我都努力搜集起来,呈献在诸位面前了;我知道,诸位是会感谢我的。对于他的精神和品格,诸位定将产生钦慕与爱怜;对于他的命运,诸位都不免一洒自己的同情泪。

而你,正感受着与他同样烦恼的善良人呵,就从他的痛苦中汲取安慰,并让这本薄薄的小书做你的朋友吧,要是你由于命运的不济或自身的过错,已不可能有更知己的人的话。

目录

少年维特的烦恼

 第一编

 第二编

 编者致读者

 译后记

 修订后记

赫尔曼和多罗泰

 译后记

试读章节

一七七一年五月四日

我多高兴啊,我终于走了!好朋友,人心真不知是个什么东西!我离开了你,离开了自己相爱相亲、朝夕不舍的人,竟然会感到高兴!我知道你会原谅我。命运偏偏让我结识了另外几个人,不正是为了来扰乱我这颗心么?可怜的蕾奥诺莱!但我是没有错的。她妹妹的非凡魅力令我赏心悦目,却使她可怜的心中产生了痛苦,这难道怪得着我?然而——我就真的完全没有错吗?难道我不曾助长她的感情?难道当她自自然然地流露真情时,我不曾沾沾自喜,并和大家一起拿这原本不可笑的事情来取笑她么?难道我……?唉,这人啊真是一种惯会自怨自责的怪物!而我,亲爱的朋友,我向你保证,我一定改弦更张,绝不再像已往那样,总把命运加给我们的一点儿痛苦拿来反复咀嚼回味;而要享受眼前,过去了的就让它过去。是的,好朋友,诚如你所说:人们要是不这么没完没了地运用想象力去唤起昔日痛苦的回忆——上帝才知道为什么把人造成这个样子——,而是多考虑考虑如何挨过眼前的话,人间的痛苦本来就会少一些的。

劳驾告诉我母亲,我将尽力料理好她那件事,并尽快回信给她。我已见过我姑妈了,发现她远非我们在家所讲的那么个刁婆子,而是一位热心快肠的夫人。我向她转达了我母亲对于扣下一部分遗产未分的不满;她则对我说明了这样做的种种理由和原因,以及要在什么条件下,她才准备全部交出来,也就是说比我们要求的还多……简单讲,我现在还不想具体谈什么;请转告我母亲,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就在这件小小的事情上,好朋友,我再次发现误解与成见,往往会在世界上铸成比诡诈与恶意更多的过错。至少可以肯定,后两者要罕见一些。

再就是我在此间非常愉快。这个乐园一般的地方,它的岑寂正好是医治我这颗心的灵丹妙药;还有眼前的大好春光,它的温暖已充满我这颗时常寒栗的心。每一株树,每一排篱笆上,都是繁花盛开;人真想变成一只金甲虫,到那馥郁的香海中去遨游,去尽情地吸露吮蜜。

城市本身并不舒适,四郊的自然环境却说不出的美妙。也许这才打动了已故的M伯爵,把他的花园建在一座小丘上。类似的小丘在城外交错纵横,千姿百态,美不胜收,丘与丘之间还构成一道道幽静宜人的峡谷。花园布局单纯,一进门便可感觉出绘制蓝图的并非某位高明的园艺家,而是一颗渴望独享幽寂的敏感的心。对于这座废园已离世的主人,我在那间业已破败的小亭中洒下了不少追怀的眼泪;这小亭子是他生前最爱待的地方,如今也成了我留连忘返的所在。不久我便会成为这花园的主人;没几天工夫看园人已对我产生好感,再说我搬进去也亏不了他。

五月十日

一种奇妙的欢愉充溢着我的整个灵魂,使它甜蜜得就像我所专心一意地享受着的那些春晨。这地方好似专为与我有同样心境的人创造的;我在此独自享受着生的乐趣。我真幸福啊,朋友,我完全沉湎在对宁静生活的感受中,结果我的艺术便荒废了。眼下我无法作画,哪怕一笔也不成;尽管如此,我现在却比任何时候都更配称一个伟大的画家。每当我周围的可爱峡谷霞气蒸腾,杲杲的太阳悬挂在林梢,将它的光芒这儿那儿地偷射进幽暗密林的圣地中来时,我便躺卧在飞泉侧畔的茂草里,紧贴地面观察那千百种小草,感觉到叶茎间有个扰攘的小小世界——这数不尽也说不清的形形色色的小虫子、小蛾子——离我的心更近了,于是我感受到按自身模样创造我们的全能上帝的存在,感受到将我们托付于永恒欢乐海洋之中的博爱天父的嘘息,我的朋友!随后,每当我的视野变得朦胧,周围的世界和整个天空都像我爱人的形象似地安息在我心中时,我便常常产生一种急切的向往,啊,要是我能把它再现出来,把这如此丰富、如此温暖地活在我心中的形象,如神仙似的呵口气吹到纸上,使其成为我灵魂的镜子,正如我的灵魂是无所不在的上帝的镜子一样,这该有多好呵!——我的朋友!——然而我真去做时却会招致毁灭,我将在壮丽自然的威力底下命断魂销。

五月十二日

不知是附近一带有愚弄人的精灵呢,还是我自己异想天开,竞觉得周围的一切都如乐园中一般美好。就在城外不远有一口井,我真像人鱼美露西娜①和她的姊妹似地迷上了它。——下了一座小丘,来到一顶凉棚前,再走下二十步石阶,便可见大理石岩缝中涌出一泓清澈的泉水。那绕井而筑的矮墙,那浓荫匝地的大树,那井泉周围的清凉,这一切都有一股诱人的力量,令人怦然心悸。我没有一天不去那儿坐上个把小时。常有城里的姑娘们来打水,这是一种最平凡又最必要的工作,古时候连公主们也亲自做过的。每当我坐在那儿,古代宗法社会的情景便活现在我眼前,我仿佛看见老祖宗们全聚在井泉边,会友的会友,联姻的联姻;而在井泉四周的空中,却飞舞着无数善良的精灵。呵,谁若无此同感,谁就必定从不曾在夏日的长途跋涉后,把令人神怡气爽的清泉啜饮。P5-7

后记

《赫尔曼和多罗泰》译后记

在歌德的作品之中,一直最为人普遍爱读的,乃是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二十五岁时作)和叙事诗《赫尔曼和多罗泰》(四十八岁时作)。但前者自从出版以后,歌德自己却很少再看,一八二四年一月二日他跟爱克曼谈话时说:“我经常说,自从此书出版之后,我只重读过一遍,我当心以后不要再读它,它简直是一堆火箭弹!一看到它,我心里就感到不自在,深怕重新感到当初产生这部作品时那种病态心情。”但对于这部叙事诗,歌德却是始终珍爱的。一八二五年一月十八日,他对爱克曼说:“《赫尔曼和多罗泰》在我的长诗之中是我至今还感到满意的惟一的一部,每次读它,都不能不引起亲切的同情共鸣。”在《编年记事》一七九六年条下,歌德自己又记道:“《赫尔曼和多罗泰》写时轻松愉快,也给他人以同样的感觉。我全神贯注在这个题材和完稿上面,我朗诵这部作品时,总不能不深为感动。”这是因为,这部叙事诗虽然描写的是狭隘的小市民生活,却能给人一种健康的幸福感,使人对和平建设自己的家园,产生自信的勇气和力量,感到美好的希望。

这部叙事诗的内容,是叙述一个饭店老板的儿子,看中一个逃难在外的勤劳朴实的姑娘,向她求婚,把她接回家去做妻子。情节简单,平铺直叙,却是娓娓动人,书中有关于安静的田园生活的描写和赞美,所以被称为牧歌的叙事诗。

这部叙事诗的素材出自一七三二年出版的小册子《善待萨尔茨堡移民的盖拉市》和一七三四年出版的葛金著《由萨尔茨堡大主教领地被驱逐的路德教徒移民全史》。但直接给歌德提供题材的,大概是后一本。根据该书的记载,有如下一段轶话:

被驱逐出境的萨尔茨堡的新教徒们在走过德国南部的埃廷领地时,其中有一位姑娘,被一个富裕的市民的儿子看中,他问她肯不肯到他父亲家里去帮佣。姑娘答应了。儿子对父亲提出要求,要跟这位姑娘结婚。父亲就征求那位姑娘的意见。姑娘说,别跟她开玩笑。于是儿子就对姑娘说,他是真心愿意跟她结婚的。姑娘想了一会,回答说:如果是真心话,她也满意。事情就这样定了。儿子的眼光不错,那姑娘并不是贫穷的流浪者,她是好人家出身,她把随身带出的二百杜卡登拿出来作为陪嫁钱。

歌德约在一七九四年末读到这本书,开始时想把它写成戏剧,但没有落笔,只把它作为腹稿,搁了多时。到了一七九六年七月上旬以前,又对这个题材发生兴趣,想把它写成叙事诗。他在同年七月七日致席勒信中说:“我正考虑写‘现代的牧歌’。”这里指的就是这部叙事诗。加以荷马史诗的德译者福斯于一七九五年发表的牧歌《路易赛》,也对歌德起了刺激作用,使他也想用同样的方法来处理这个相同的半牧歌式的题材。

一七九六年八月十八日,歌德前往耶拿。九月十一日开始下笔,在席勒夫妇热情的支持和鼓舞之下,到十九日一气呵成地写成了原定六章中的开头四章,即相当于后来定稿九歌中的前六歌。他先写第二章,接着写第四章(定稿第五歌与第六歌),然后写第三章的后半部(定稿的第四歌),再写其前半部(定稿的第三歌)。最后才写完第一章。席勒看他每天以一百五十行的速度进行写作,曾给寇尔纳报告说:“我看着他下笔,轻而易举地迅速进展,达到了使我不可思议的程度。”

歌德原来打算在九月中将全部六章写完,但由于分量较大,最后两章,终于没有续写。十月初,歌德回魏玛。由于心情转变,尽管在伊尔美瑙呆了些时候,也没有能继续写下去。到一七九七年初,在莱比锡旅行,才把最后两章的计划定下。当时就订约将草稿以一千塔勒的代价卖给柏林的弗里德里希·菲维克书店。二月二十日,歌德又去耶拿,正好患感冒,不得不关在房间里蛰居不出,于是就执笔续写。席勒夫妇和正在耶拿的威廉·封·洪堡都曾给与鼓励,并提了些意见,于是在三月二日前,写好了第五章(定稿的第七歌),并于十五日写完了第六章(定稿第八歌及第九歌)。歌德在三月十五日的日记里曾记下“作品完成”。在这中间,歌德曾在席勒和洪堡家中把完成的部分朗读过。当时,席勒也正在写一部巨著《华伦斯坦》。

其后,歌德又对原稿进行推敲、锤炼,于四月初,跟洪堡进行了一星期的讨论。改正韵律上的缺陷,并将六章改为九歌,每一歌加了双重的标题。六月初,完成定稿。在六月七日的日记上记下:“叙事诗完稿。”次日将最后决定稿交给菲维克书店。于同年十月出版。

《赫尔曼和多罗泰》出版后,颇受读者的欢迎,但也受到当时文学家的怀有偏见的批评,认为是模仿福斯的《路易赛》。这也是因为歌德在不久以前,曾和席勒共同发表过好多讽刺短诗《克塞尼恩》,对当时的文学家进行攻击,树立了很多敌人。连克洛卜施托克那样的人也抑歌德而抬高《路易赛》。但威廉·施莱格尔却站出来评论,说这部叙事诗是一部大部头的完美的艺术品,而洪堡也给以好评,击退恶意的攻击。因此,不久,这部作品不仅在国内备受欢迎,而且很快就蜚声国外。英国、法国、丹麦、意大利都相继出版了译本。尤其是一八二二年出版的拉丁文译本,歌德特别喜爱。一八二五年一月十八日,他对爱克曼说:“我特别喜爱这部诗的拉丁文译本,我觉得它显得更高尚,仿佛回到了这种诗的原始形式”(即原始牧歌和田园诗的形式)。

这部叙事诗分为九歌,每一歌不用第一歌、第二歌的名称,却用一个缪斯的名字作为代号,因为缪斯女神正好有九位,她们是宙斯和谟涅摩绪涅(记忆)所生的九个女儿。不过在次序排列方面,却与传统的顺序不同。按照一般传统的顺序为:

1.叙事诗女神2.历史女神

3.恋歌女神 4.抒情诗女神

5.悲剧女神 6.赞歌女神

7.舞蹈女神 8.喜剧女神

9.天文女神

根据赫西奥德的排列顺序为:

1.历史女神 2.抒情诗女神

3.喜剧女神 4.悲剧女神

5.舞蹈女神 6.恋歌女神

7.赞歌女神 8.天文女神

9.叙事诗女神

其他在造型艺术上,也可以看到另外不同的顺序。希腊历史之父希罗多德著《历史》一书,冠以九位缪斯之名代篇号(或谓为后人所加),其顺序与赫西奥德同。因为是历史著作,故以历史女神为首。歌德这部作品是叙事诗,理当以叙事诗女神为首。至于其他的缪斯,则随意改变,以图同每歌的内容能取得配合,虽然不一定都很得当。

这部叙事诗采用了外来的格律,即扬抑抑六步格,也就是荷马的叙事诗体。歌德是一个善于向外国文学学习和借鉴的作家,从他的诗集里可以看到:他学习希腊诗人品达罗斯写过自由体和颂歌体诗,学习罗马诗人普洛佩提乌斯写过《罗马哀歌》,学习波斯诗人哈菲兹写过《西东诗集》,而这部叙事诗,却是为学习荷马而写的。当时德国诗人福斯已译出了《奥德赛》(1781)和《伊利亚特》(1793),这两部叙事诗的杰出的翻译,对歌德和席勒都起了很大的影响。歌德想创作一种体验荷马精神的古典的德国诗,因此写了这部叙事诗。它充分体现了这种古典六步格诗体的优美,在形式和内容上,也取得了谐和一致,展示了一个新的古典美的世界。我们看到,歌德在这部叙事诗里,很多地方采用了荷马笔调,袭用了荷马用语。例如荷马诗中常用大段的比喻,如《伊利亚特》第三歌开头部分叙述特洛亚人呼噪前进,用五行诗句把他们比作跟侏儒族作战的野鹤,歌德在这部叙事诗的第七歌开头部分,也用了五行诗句把赫尔曼念念不忘多罗泰的面影比作一个行人看到壮丽的夕阳,不管走到哪里,老像看到夕阳的影子在眼前晃荡一样。荷马诗中还有一种常用的复叙法,例如《伊利亚特》第二歌60—70行,阿伽门农在会上讲话时,把梦魔托梦给他所说的话(同一歌23—33行)一字不易地复述一遍,歌德在本诗第六歌药材店老板叙述多罗泰的装扮时,也把第五歌中赫尔曼口述的情形复述了一遍(不过,并没有一字不易)。又如荷马史诗中有以第二人称代替第三人称(恍如作者自己站出来现身说法)的用法,如《伊利翁之歌》第十六歌787行:“那就像,帕特洛克罗斯,你的末日临头了。”歌德在这诗中也有三处用了这种笔法。荷马史诗中在神名、人名之前,常加以各种形容词,称作les épithetis,有时可当作某个神、人的专用外号,如捷足的阿喀琉斯、足智多谋的俄底修斯(有如《水浒》中的智多星),也有的是通用的形容词:如高贵的俄底修斯、如神的亚力山大、狡诈的克洛诺斯、聪明的安忒诺耳、勇猛的狄俄墨得斯之类。歌德这部叙事诗,人物较少,但也常在人名前加上形容词:如高尚的明智的神父、善良的母亲、善良的儿子、高尚的姑娘等。荷马叙事诗中有些常见的用语,如在感情冲动或情绪紧张时说话,常说他说出“有翅膀的语言”(εχεπaπτερóευτa),例如《伊利亚特》第一歌201行,福斯这样译道:Und er begann zu jener und sprach die geflügelten Worte,歌德在本诗第五歌中有一句也模仿这种用语而这样写道:Da versetzte sogleich der Sohn mit gefliigelten Worten(于是那儿子立即急急忙忙地说道)……诸如此类,这里也就不一一列举了。

现在要说一说歌德对法国革命的态度:他把十八世纪三十年代的一段轶话从时间上拉长到一七八九年法国革命后的一段时期,把故事发生的地点从萨尔斯堡附近搬到中部莱茵河右岸的一个小城,这里靠近歌德的故乡,而在莱茵河对岸,法国革命军为了追逐被击溃的干涉军,已进入德国国土。这样,作者就不能单单企图描写一个世外桃源的小城生活,而必然反映出那个时代。歌德自己在一七九六年十二月五日写给J.H.迈耶(魏玛美术学校校长,歌德之友)的信中曾说:“我试图把一个德国小城生活的纯人性的东西,在叙事诗的坩埚里,从它的矿渣中分离出来,同时想把世界舞台上巨大的动荡和转变,用这面小镜子来予以反映。”歌德的这面小镜子反映了那个革命时代消极的一面。众所周知,在法国革命爆发以后,德国的上层知识分子,大多数是同情革命的,对于法国革命的精神都是赞同而报以热烈欢呼的,但随着革命逐渐深入,尤其是在雅各宾党专政时,他们却吓得倒退,甚至对革命抱着反对的态度,歌德也不例外。他曾写了一些嘲讽革命的诗歌,如《威尼斯警句诗》中某些诗篇和戏剧《市民将军》(1793)、《激动的人们》(1794)等。而在这部叙事诗的第六歌中,通过老村长之口,说出了对革命感到幻灭的心情。不过,这虽是歌德作品中为人责难诟病之处,我们却也不能过分深怪,因为,当革命浪潮汹涌冲来的时候,总不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德国作家盖奥尔格·弗尔斯特尔,他是没有被革命恐怖行动吓倒的,做过美因茨的一个共和国的领导人之一,一直在巴黎忠心耿耿地从事革命工作,他在一封书信中曾写道:“捣乱分子和阴谋分子伪装成人民之友,借以敛财致富,在法国作威作福,而最聪明的脑袋,同时也是我心目中最善良的心灵,却一个个死在这帮家伙手里。”恩格斯在致马克思信中也曾写道:“恐怖多半都是无济于事的残暴行为,都是那些心怀恐惧的人为了安慰自己而干出来的。我深信,一七九三年的恐怖统治几乎完全要归罪于过度恐惧的、以爱国者自居的资产者,归罪于吓破了胆的小市民和在恐怖时期干自己勾当的那帮流氓”(《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33卷第56页)。由此可见,革命阵营里混进了坏人,拖了革命的后腿,这也是客观事实。因此,歌德的这种心情,对于今天的我们,倒也并不是不能理解的。

尽管这部叙事诗歌颂了德国小市民安分守己、害怕革命的保守思想,有其庸俗的一面,但从艺术角度来看,还是一部写得颇为成功的优秀作品,有可以值得借鉴的地方,不能一笔抹煞。梅林曾作过这样的评价:“歌德在《赫尔曼和多罗泰》一诗中,善于在古典的形式里注入现代生活的内容,其技巧更比《伊菲革涅亚》和《塔索》大不相同!这部篇幅不大的叙事诗均匀严整,卓尔不群,犹如荷马史诗质朴简洁,比起那种追奇猎险的浪漫主义不知要高出多少!”

最后,谈一谈这本书的翻译。这部译稿是一九六五年秋所译,原根据迈耶古典丛书歌德全集译出。现又根据魏玛人民出版社一九五八年版歌德十卷集的第五卷进行了一些修改。原文是扬抑抑格六步体诗,译稿用了每行六顿的译法,原诗不押韵,译诗也不用韵,有些跨行句,也是根据原诗安排的。译得不妥之处,尚希读者赐教。

钱 春 绮

1980年6月下旬,上海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少年维特的烦恼赫尔曼和多罗泰/名著名译插图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德国)歌德著//杨武能等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040278
开本 32开
页数 24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8
出版时间 2003-01-01
首版时间 2003-01-01
印刷时间 2007-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小说-外国小说
图书小类
重量 0.2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丛书名
印张 7.875
印次 6
出版地 北京
209
148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9:4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