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黄石公素书三略图说精解
内容
编辑推荐

《素书》又名《黄石公素书》,旧题黄石公所撰,传之与张良,北宋末年的张商英为之作序并刊行于世。《素书》基本是从《三略》推衍而来的,将《三略》所讲的道、德、仁、义、礼,应机待时,尚贤重民等思想加以发挥,与《三略》在精神实质上完全一致。郑京辉主编的《黄石公素书三略图说精解》搜集多种珍贵原版古籍,择其善者而从,编校认真,原典可靠;积极吸纳了后人对《素书》和《三略》的研究成果,注释简洁,译文严谨,解读精到,内容宏博;还精选了多幅贴切的图片作为插图,使阅读更加轻松有趣,能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全书的思想精华。

内容推荐

《黄石公素书三略图说精解》简介:黄石公相传为汉初隐士,对张良经圯桥纳履考验后授其一部兵书,并说:读此书,可为帝王师,不出十年必能成就一番功业。张良认真研习,凭借此书中的奇谋密计成为“汉初三杰”之一,汉高祖刘邦自称“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黄石公授张良之书共有二说,即《素书》和《三略》。《素书》的出现和流传最具传奇色彩,直到张良故后五百多年的晋乱中,有盗墓者发掘张良之墓,在玉枕中发现了此书,书中有秘戒,“不许传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从那时起,此书才始得再次流传于世。东汉初年光武帝诏书中引用《三略》内容,后来在《隋书·经籍志》也有记载,北宋神宗元丰年间,《三略》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取得了兵学经典的地位。《三略》无论从内容还是思想体系上看,都与《素书》密切相关,可以将它看做是《素书》的基本原理在军事学上的运用。

《黄石公素书三略图说精解》编者郑京辉搜集多种珍贵原版古籍,择其善者而从,编校认真,原典可靠;积极吸纳了后人对《素书》和《三略》的研究成果,注释简洁,译文严谨,解读精到,内容宏博;还精选了多幅贴切的图片作为插图,使阅读更加轻松有趣,能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全书的思想精华。

目录

上卷 素书

原始章第一

1.五德一体,为人之本,不可无一

2.贤人君子,潜居抱道,以待其时正道章第二

1.俊者,德可怀远,信可一异,义可得众,才可鉴古,明可照下

2.豪者,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使守约,廉可使分财

3.杰者,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

得求人之志章第三

1.绝嗜禁欲,所以除累;抑非损恶,所以禳过

2.贬酒阙色,所以无污;避嫌远疑,所以不误

3.博学切问,所以广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4.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深计远虑,所以不穷

5.亲仁友直,所以扶颠;近恕笃行,所以接人

6.任材使能,所以济务;瘅恶斥谗,所以止乱

7.推古验今,所以不惑;先揆后度,所以应卒

8.设变致权,所以解结;括囊顺会,所以无咎

9.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终

本德宗道章第四

1.长于博谋,安于忍辱,先于修德,乐于好善

2.神于至诚,明于体物,吉于知足,苦于多愿

3.悲于精散,伤于无度,病于无常,短于苟得

4.幽于贪鄙,孤于自恃,危于任疑,败于多私

尊义章第五

1.以明示下者暗,有过不知者蔽,迷而不返者惑,以言取怨者祸

2.令与心乖者废,后令缪前者毁,怒而无威者犯,好直辱人者殃

3.戮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凶,貌合心离者孤,亲谗远忠者亡

4.近色远贤者惛,女谒公行者乱,私人以官者浮,凌下取胜者侵

5.名不胜实者耗,略己而责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弃

6.以过弃功者损,群下外异者沦

7.既用不任者疏,行赏吝色者沮,多许少与者怨,既迎而拒者乖

8.薄施而求厚报者不得,贵而忘贱者不久,安而忘危者不祥

9.念旧怨而弃功者凶,用人不正者殆,强用人者不畜,为人择官者乱

10.失其所强者弱,决策于不仁者险,阴计外泄者败,厚敛薄施者凋

11.战士贫,游士富者衰;货赂公行者昧;闻善忽略,记过不忘者暴

12.所任不可信,所信不可任者浊,牧人以德者集,绳人以刑者散

13.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

14.赏不服人,罚不甘心者叛;赏及无功,罚及无罪者酷

15.听谗而美,闻谏而仇者亡;能有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安礼章第六

1.福在积善,祸在积恶

2.富在迎来,贫在弃时

3.上无常躁,下无疑心

4.危国无贤人,乱政无善人

5.求贤以诚,待贤以厚

6.山峭者崩,泽满者溢

7.足寒伤心,人怨伤国

8.畏危者安,畏亡者存

9.物以类聚,自然之理

10.克己正身,顺理而为

下卷 三略

上略

1.主将之法,务揽人心

2.柔能制刚,弱能制强

3.因敌转化,动而辄随

4.若能守微,乃保其生

5.刚柔相济,强弱相依

6.为国之道,恃贤与民

7.军国之要,察众心,施百务

8.祖祖为亲,下下为君

9.用兵之要,崇礼重禄

10.将帅者,必与士卒同滋味而共安危

11.统军持势,将也;制胜破敌,众也

12.良将统军,恕己治人

13.将之品行,国之命也

14.良将养士,粮草为本

15.乱国十祸,不可不防

中略

1.因时而变,制士以权

2.出军行师,将在自专

3.军之微权,因人施用

4.圣王御世,顺时而治

5.功高盖主,功成身退

6.霸者之略,削权以术

下略

1.降体以礼,降心以乐

2.佚政多忠臣,劳政多怨民

3.正人先正己,为治之要

4.夙兴夜寐,礼之制也

5.政令通达,国泰民安

6.千里迎贤,国安善至

7.众疑无定国,众惑无治民

8.明君求贤,招之有术

9.圣王用兵,以诛不义

10.君子进贤,美名自彰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译释】

道、德、仁、义、礼,这五种思想体系实为一体…(张商英注:把它们分离开而加以使用就是五个不同部分,把它们合拢并混同起来则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个整体贯穿于五个不同的部分,而这五个不同部分又衍化归合为一个整体。)

所谓道,就是人们所应当遵循的自然法则,它支配着世间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而天地万物却不知这种运动变化的由来。(张商英注:“道”对天地万物施与的恩泽,如此广阔而浩大!一动一静,一语一默,一行一止,一饮一食,大至八方极远之地,小至芒芥之类细小东西之内,无处不含有“道”。用仁不足以指明它,所以仁爱的人看见仁的方面就称之为仁;用智不足以探究它,所以智者看见它就称之为智;而普通百姓不足以察觉它,所以时时与道打交道却毫无所知。)

所谓德,就是人们顺应自然法则的安排而各有所得,它支配天地万物,使之各得其所而尽其所能。(张商英注:有所需求则称之为欲,有欲望却不能得到满足,那就达不到“德”的最高境界。借助圆规和曲尺可以求得方和圆,借助秤砣和秤杆可以求得事物的轻和重。而遵循具体事物的自然规律则没有什么需求不能实现的。君臣、父子遵循了它们之间的法则才称之为君臣、父子,昆虫、草木遵循了它们之间的法则才称之为昆虫、草木。天地万物有“大得”则成就其为大,有“小得”则成就其为小。近到生命个体,远到天地万物,没有任何事物不是在自然法则的安排下而求得其所的。)

所谓仁,就是人与人间的亲情关系,它包含了慈爱、施惠、同情之心,人之亲情随之产生和形成。(张商英注:仁爱是主体,是根本。它如同上天,上天没有覆盖不到的地方;如同大海,大海没有容纳不了的河流;如同雨露,雨露没有滋润不了的万物。慈爱、施惠、同情之心都是包含在仁之中的,是实现仁的具体方式。遵循仁的这种法则去做,不必孜孜以求如何亲近天下之人,只要顺应自然,天下之人自会去亲近他。如此推广仁爱于天下,则天下万物没有谁不顺乎各自本性而生存和发展的。《尚书》上说:“鸟兽鱼鳌都各顺其性,各应其时,这都是仁广推天下的结果。”《诗经》中说:“路旁聚集丛生的苇草,也不要放牧牛羊去践踏。”这大概就是仁的最高境界吧。)

所谓义,就是人们的行为所遵循与事理相适宜的原则,根据这种原则,奖赏美善、惩罚罪恶,建立功劳、成就事业。(张商英注:合乎事理就称之为义,按照事理而决断什么事该做和什么亨不该做,就是施行义。奖赏美善、惩罚罪恶,就是义的道理和法则的体现;建立功劳、成就事业,就是依据义作出正确决断结果的体现。)

所谓礼,就是人们天天身体力行,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序长幼、别尊卑的一种伦理纲常。(张商英注:礼,就是一种实践。人们从早到晚所身体力行而不丧失的伦理秩序,都是礼。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若能严格地遵循这些礼仪规范,那么放荡、邪僻、邪恶、奢侈的坏毛病又从何而生呢?)

人有其根本与主体,而想求得这一根本和主体,道、德、仁、义、礼这五种思想体系相互为用,不可缺一。(张商英注:老子说:“道丧失了而后才有德,德丧失了而后才有仁,仁丧失了而后才有义,义丧失了而后才有礼。”老子所说的失,即散失之意。如果道散失了,得不到道,就只有求于德;如果德已散失,就只有求于仁;如果仁已散失,此时就只能求之于义;如果义也已散失,就只有求于礼。这五个方面相互为用,相互贯通,是一个整体。而要使这,五者各不散失,成为一整体,只有掌握道的神妙之意,也就是得道。老子强调的是道、德、仁、义、礼不可分割的整体性,所以又说:“到了只依靠礼法治天下时,意味着忠信衰微,社会秩序混乱开始了。”而黄石公强调的是道、德、仁、义、礼的功用,所以他说:“这五种思想体系是缺一不可的。”)

【解读】

《素书》是一部经典的权谋之作,但作者开篇却言似与权谋无关的仁义道德,这是因为在作者看来,权谋为表,道、德、仁、义、礼才是统摄一切权谋的纲领,是最高境界的权谋。自古建功立业者无不依恃道德仁义,特别适逢改朝换代之际,道德仁义可谓志取天下者所向披靡的利剑。商汤建商即是如此。

商族兴起在黄河下游,即今天的河南、山东一带。汤为商部落首领。商汤继主癸称诸侯时,正是夏桀暴虐无道、天怒人怨的时候。《史记·夏本纪》称:“好方鬼神,事淫乱。”于是汤选择了这个有利时机,施行仁义道德之术,开始了灭夏争天下的准备。有一次汤外出巡视农耕、畜牧时,在郊外山林中看见在一个树木茂盛的林子里,一个农夫正在东南西北四面张挂捕捉飞鸟的网。待网挂好后,这个农夫对天而拜,祷告道:“求上天保佑,网已挂好,愿天上飞下来的、地下跑出来的、从四方来的鸟兽都进入我的网中来。”汤听到后,非常感慨地说:“只有夏桀才能如此网尽矣!要是如此的张网,就会完全都捉尽啊!这样做实在太残忍了。”于是叫农夫把张挂的网撤掉三面,只留下一面。农夫依言而行。然后汤也跪地对网祷告日:“天上飞的,地下走的,想往左的就往左;想往右的就往右;不听话的,就向网里钻吧!”说完起身对那个农夫和随从们说,对待禽兽也要有仁德之心,不听天命的毕竟还是少数,我们要捕捉的只是那些不听天命的,而不能捕尽捉绝。商汤“网开三面”恩及禽兽的事传开后,人民都称赞他对待百姓宽厚仁慈,纷纷拥护。诸侯闻之,也都齐声称颂汤的仁德。而对于那些“不听天命”死心塌地跟随夏桀的诸侯主,商汤依然是先施之以仁义。

P5-7

序言

黄石公相传为汉初隐士。《史记·留侯世家》中记载:张良与结交的一位大力士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结果误中副车,没能成功。张良逃亡后遭全国大肆追捕,于是被迫隐姓埋名藏匿于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一日他信步闲游经过圯桥,遇到一位身着粗麻短衣的老者。老者三番五次提出近似无礼的要求考验张良,张良圯上敬履,始终恭顺。终于半月后,老者授张良一部兵书,并说:读此书,可为帝王师,不出十年必能成就一番功业,三十年后济北(今山东泰安县东南)见我,谷城山下黄石即我。说完老者离去,再不见于史载。张良得书,潜心研究,辅佐刘邦取得天下。恰十三年后汉高祖率军路经谷城山下,张良果见山脚下有一黄石,便将这块黄石带回家供奉祭祀,临终前嘱咐家人将他连同黄石一起下葬。从《史记·留侯世家》的记载来看,下邳老者就是黄石公,他送给张良的兵书为《太公兵法》,即后世所传的《黄石公三略》。不过据宋代张商英《素书序》中所言,黄石公所赠兵书并非《太公兵法》,乃是《黄石公素书》。总之两部书相传皆黄石公所赠张良。

《素书》的出现和流传更具传奇色彩。《素书》一卷,旧本题汉代黄石公撰,宋代张商英注。据张商英在《素书序》中所讲,由于张良在世时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传人,所以就将此书连同自己一起埋葬掉了,该书也随之湮没。直到五百多年后的晋乱中,有盗墓者发掘张良之墓,在玉枕中发现了此书,书中有秘戒,“不许传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从那时起,此书才得以再次流传于世。

《素书》的“素”是朴素、简单之意,全书共有六篇,仅1336字,语言高度精练,内涵却极其丰富、深邃,字字珠玑,句句哲言。书中作者对人性把握精准独到,对事物变化观察细致入微,对谋略指点恰到好处,对如何提高自身的修养、为人处世、理家经国、趋吉避凶、成就大业总结了一整套法则和经验,可谓是一座教人智慧的宝库。张良凭借此书成就了功名:书曰:“阴计外泄者败”,张良用之劝刘邦答应封韩信为齐王,刘邦才得以灭项羽取天下;书曰:“小怨不赦,大怨必生”,张良用之劝刘邦封雍齿为侯,刘邦才得以平息众将争功之乱;书曰:“吉莫吉于知足”,张良用之自弃“择齐三万户”而为留侯;书曰:“绝嗜禁欲,所以除累”,张良用之弃荣华富贵明哲保身而得以善终。虽然张良凭借此书成为“运筹帷幄于千里之外”的一代英杰,但也并未完全精通这本书的奥妙,不过仅仅运用了书中十分之一二的谋略罢了。故张商英感慨地说,张良仅用此书中这些旁枝末节的谋略尚能取得如此成就,而若是领会书中的精华奥义并灵活运用发挥那又将是怎样大贤、大智之人!

最早著录《黄石公三略》的是《隋书·经籍志》,《隋志》曰:“《黄石公三略》三卷,下邳神人撰。”所谓下邳神人,就是授给张良兵书的圯上老者。相传《黄石公书》本于《太公兵法》,它是下邳老父对《太公兵法》的阐发。《三略》无论从内容还是思想体系上看,与《素书》密切相关,可以将它看做是《素书》的基本原理在军事学上的运用。与其他古代兵书不同,《三略》侧重于从政治策略上阐明治国用兵的道理,既是一部兵书,亦是一部政治谋略之作。此外,它糅合了诸子各家的某些思想,尤其以吸收儒、道学说为多,而专论战略的兵书。书中主张重仁、重义、重礼反映了其儒家思想;推崇三皇无言之教、主张柔弱胜刚强则是道家的观点。全书分上略、中略、下略3个部分,共3800余字。作者在《中略》曾概述全书内容:“‘上略’设礼赏,别奸雄,著成败;‘中略’差德行,审权变;‘下略’陈道德,察安危,明贼贤之咎。”

正是由于《三略》揭示出了治国方略、用兵韬略的一些普遍规律,所以自此书问世后便受到世人的普遍重视。东汉光武帝诏书中引用《三略》内容,说明《三略》在东汉初年已经广为流传。东汉末年陈琳在《武军赋》中已经将《三略》与《孙子》、《吴子》、《六韬》相提并论。唐朝初年魏征将此书内容收入《群书治要》,以供帝王治国安邦借鉴。北宋神宗元丰年间,《三略》被列为“武经”之一,取得了兵学经典地位。南宋著名学者晁公武称此书“论用兵机权之妙,严明之决,军可以生易死,国可以存易亡”。清朝《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亦高度评价说:“其大旨出于黄老,务在沈几观变,先立于不败,以求敌人可胜,操术颇巧,兵家或往往用之。”由此可知《三略》其巨大的谋略实用价值。正如书中所言:“人主深晓‘上略’,则能任贤擒敌;深晓‘中略’,则能御将统众;深晓‘下略’,则能明盛衰之源,审治国之纪。人臣深晓‘中略’,则能全功保身。”

编者搜集多种珍贵原版古籍,择其善者而从,编校认真,原典可靠;积极吸纳了后人对《素书》和《三略》的研究成果,注释简洁,译文严谨,解读精到,内容宏博;还精选了多幅贴切的图片作为插图,便阅读更加轻松有趣,能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全书的思想精华。

郑京辉

2012年4月8日

于河北保定朗月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黄石公素书三略图说精解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郑京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487054
开本 16开
页数 26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9
出版时间 2012-06-01
首版时间 2012-06-01
印刷时间 2012-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9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25
丛书名
印张 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58
183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6:0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