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与你/可以让你变得更好的心理学书
内容
内容推荐
马丁·布伯著的这本《我与你》认为:
每个人都生活在双重世界中:一个是“我与它”的世俗世界,一个是“我与你”的灵性世界。
在“我与它”的世俗世界中,我们与他人,与万事万物是利用和被利用的关系。北大中文系的钱理群教授讲过一个故事,他上课时,有一个学生每次必定坐在第一排,对他的授课频频点头微笑,于是,他对这个学生产生了好感,并经常交流。就在他以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可造之才”时。这个学生突然提出一个请求,说自己正在申请美国常青藤名校,希望钱教授可以帮忙写推荐信。
钱教授欣然答应,可是当他把推荐信交给那个学生后,这个学生从此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再也没来上他的课,也没有私下里找他讨论过问题。到这时,钱教授才明白这个学生与他建立关系的目的。他将这种人称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就是生活在“我与它”的世界中,他们在与别人建立关系时,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功利性,而目的到达后,关系也就中断了。
与之不同,在“我与你”的世界中,“我”将带着自己的全部存在与“你”的全部存在相遇。这种相遇是全身心、毫无隐藏、真诚的交流。当我们敞开心扉,不带任何企图与世界相遇时,这既是一种缘分,更是一种治愈,它可以治愈物欲横流,以及由此带来的紧张、焦虑、抑郁和恐惧,让我们在生活之中,却活在了生活之上。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后记
序言
一切真实的生活,都是相遇
|武志红|
一位企业家,事业成功,性格霸道。作为地道的
霸道总裁,他喜欢上了自己的一位下属。
他花了很长时间,想尽了各种办法去追求她,可
下属一再拒绝。
对于成功又自恋的他而言,这事实在太有挑战了
。如果是下属因为别的事拒绝他,他必定会开除掉,
可这是他喜欢的女孩,他不能这样做。
这是我一位来访者的故事。女孩再一次拒绝他之
后,他来见我,看上去非常落魄。
因为被心爱的女孩拒绝而消沉,这实在可以理解

但诡异的是,他在给我讲述这件事时,我忍不住
想笑,并且还是带着点开心的那种笑。
作为咨询师,这种时候,我需要区分,这是我的
情感,还是我捕捉到了他的情感。
我先假定是我的,我想,会不会因为我觉得这家
伙太霸道自恋,所以想看他的笑话?
这个假定一出来,我内在就有声音否掉了。我再
提了一些其他假设,我的内心都立即有否定的声音出
来。
我继续听他讲,但在不算长的时间里,我多次产
生了同样的喜悦,于是我可以基本断定,这是他的感
受,不是我的。
然后,我给他做了反馈:你遭遇了一件很受伤的
事,你表现得也非常落魄,这是人之常情,可不知道
为什么,你给我讲这件事时,我多次感觉到一种喜悦
……
我话还没说完,这位“霸道总裁”就开心地笑了
起来,这份笑明显也超出了他的想象,他显得有些失
控。并且,接下来的咨询中,他也多次开心地笑。
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被心爱的女孩
拒绝,他反而会有些开心呢?
我们就此做了几次讨论,最终得出的结论是:作
为一个霸道又自恋的成功企业家,他生活在“所有人
都在围着他转”的一种错觉中,而当这个女孩坚定地
一再拒绝他时,他突然意识到,并非只有他一个人是
世界的中心,在他之外,也有别人存在。当真切体验
到有别人存在后,他虽然自恋受到了打击,但他发现
,自己没那么孤独了。并且,他真切感觉到,女下属
虽然坚决拒绝了他,但对他是尊重而友善的。
因为这个故事,我想出了这样一段话:
“我”并不想活在一个可以为所欲为的世界中,
那样太孤独了,“我”一直在寻找一个善意的“你”
,当确信“你”存在后,我就可以放下防御,把“我
”交给“你”。
同时,“我”惧怕的是,在“我”之外,是有一
个敌意的“它”,如果是这样,“我”就不能向“它
”低头,而如果被“它”逼迫而低头,那就会产生巨
大的羞耻。
熟悉我文字的朋友一看就知道,我这样一段话中
,使用的是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的《我与你》这本
书中的语词。
这段话还可以这样表达:
自体一直都在寻找客体,“我”一直都在寻找“
你”。
在这里,“我”,或者“你”,不仅仅是一个具
体的人,而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所谓“我”,就是一
个人的内在世界,所谓“你”,可以理解为整个外部
世界。
这个外部世界,还可能是敌意的“它”。
一个人把外部世界感知为“你”,还是“它”,
这是一个根本问题。
关于《我与你》
……
在最好的关系中,彼此都能绽放。即:你必须、
也只能从你自己的感受出发,打开生命。每个人都是
一个能量体,你需要展开你的各种能量,与其他能量
建立链接,这份链接越饱满、越真实,你越能将这份
链接上升为“我与你”的相遇。
弗洛伊德在《性学三论》中讲了一个故事:
一个3岁男孩在一间黑屋子里大叫:“阿姨,和
我说话!我害怕,这里太黑了。”
“那样做有什么用?你又看不到我。”阿姨回应
说。
“没关系,有人说话就带来了光。”
没有回应,就是黑暗;有回应,就有了光。
对于幼童来说,没有回应之地就是绝境。回应是
整个身心的投入,是进入“我与你”的关系,把对方
当成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和意愿的全然存在。
爱是什么?爱是全神贯注的回应,是遇见,是“
我与你”的关系。
一个人的生命是否丰盛,关键在于,他与其他存
在是否具有活生生的关系,是否生活在生活中,而不
是僵化的概念中。
读《我与你》这本书,至少能够让我们领悟到下
面几点:
一、尊重你的感受。感受是灵魂的语言,唯有以
真实感受为基础,才能建立起“我与你”的关系。
二、人不能活在概念中,需要活在生活中。生动
而真实的生活,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治愈力。
三、“我与你”的关系是真,是善,如果“我”
与“你”能够相遇在当下,那就是至真至善,而切断
这种关系,会导致黑暗。
四、我们追逐关系,追逐爱情,在最深的含义上
,就是在追逐这样一个东西:我和你活在当下,全然
相遇。
最后,我想以马丁·布伯在《无声的问题》中的
一段文字,作为这篇导读的结尾:
你必须自己开始。假如你自己不以积极的爱去深
入生存,假如你不以自己的方式去为自己揭示生存的
意义,那么对你来说,生存就将依然是没有意义的。
导语
在《我与你》这本书中,马丁·布伯认为,真正决定一个人存在的东西,决不是我思,也不是与自我对立的种种客体,而是他自己同世界上各种存在物和事件发生关系的方式。基于此,马丁·布伯论述了人的两种关系,即”我与它”和”我与你”关系。而相较于经验世界中的“我-它”关系的片面和不完整,“我-你”关系才更能实现完整和纯粹。“我-你”关系不拘泥于人与人之间,更存在于人与万物的关系中。“我-你”关系才是深层次的、完整的、全面的、有爱的联系。
后记
四十多年前,一股舍我其谁的内在使命感,促使
我提笔写下了本书的第一稿。在我青年时期就萦绕心
间但始终暖昧的一种思想,终于在那时变得坚实而明
朗。仿佛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我立刻就意识到,要
把这思想书写成文,以做见证。在我终于字斟句酌完
成了本书的最终稿之后’,始觉有些内容尚需补充,
于是便有了之后的短篇独立文稿。一方面对本书的思
想加以阐述和例证,另一方面也对一些指责的声音和
不当的解读进行回应。尽管我很感谢那些不同的看法
,感谢他们提供了重要的反馈,但他们没有看到本书
深切关注的核心,没有看到“与天道的关系”和“与
人的关系”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结性。在此之后又有几
篇说明性文章问世,有些属于人类学的基本原理,有
些谈的是社会学的思考结论。然而终究没有解决所有
的疑问,总是不断有读者前来垂询,这里是什么意思
,那里又怎么理解。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陷在这种
问答里分身乏术。后来我意识到,读者的问题源源不
绝,我不可能有解尽疑惑的一天,而且仅仅与提出疑
问的读者进行交流也是不够的,广大沉默的读者中间
一定也有一些问题值得重视。所以公开答疑就成了一
件很有必要的事情,目的在于解答几个相互关联的、
根本性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姑且这么来描述吧:如果我们人类
,如本书所说的那样,不仅和其他人类,也可以和自
然界中的其他生灵及事物保持一种“我一你”的关系
,那么这两种“我一你”的关系究竟有何区别呢?换
句话说:如果“我一你”关系就是一种“我”与“你
”的相互作用,那么与非人的自然生物和事物之间,
真的可以建立这样的一种关系吗?又或者说:假使被
我们当作“你”的那些自然生物与事物,真的能够与
我们相互作用,那么这种“互动”又呈现出怎样的特
征呢?我们真的可以在此处应用“互动”这个基本概
念吗?
对于这个问题,显然很难有一个统一的答案;此
处我们不能循例将自然当作一个整体来审视,而应该
分门别类地仔细研究。很久以前,人类就“驯服”了
动物,如今依旧保留着这种神奇的驯兽能力。人们将
动物引入社会氛围,并驱使它们用最基本的方式接受
人类这种陌生的物种,“对人类报以回应”。从动物
身上可以观察到,每当人们走近,或者发出召唤,它
们常常用一种惊人的、积极的方式加以回应。通常来
说,动物与人类之间的关系越是接近“我一你”关系
,动物对人类的回应就越是强烈而直接。动物跟孩童
一样,往往能够看穿虚伪的温柔。然而,即使在非驯
服的状态中,动物与人类之间仍然会出现某些类似的
接触:只要人们在生命的根基之处仍保有与动物为伴
的潜质,换言之,只要人们的主体秉性不是“动物性
”,而是道法自然的灵性。
动物不同于人类,并不具有双重性。基本词“我
一你”和“我一它”的双重性对于动物来说也是讲不
通的,尽管动物同样既能够与其他生灵相遇,也能够
观察其他事物,我们还是要说,双重性在动物身上是
隐性的。基于这种事实,当我们审视向动物说“你”
这个问题的时候,不妨将其视为关系“互动”的“门
槛”。
……
和我一样,不把“天道”解读为原则的人,都会
把天道表述为一个人格。尽管如埃克哈特那样的神秘
主义者们有时会将天道等同于存在。和我一样,不把
“天道”解读为理念的人,都会把天道表述为一个人
格。尽管如柏拉图那样的哲学家只是在部分时间里这
样做。和我一样,许多人都认为,天道总是通过创造
性、启发性、救赎性的活动,进入与我们的直接关系
,并允许我们进入与天道的直接关系,我们都会把天
道表述为一个人格。我们存在的原因和意义一步步塑
造了一种互动性,如同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那种互动
性。人格这一概念,当然不足以充分表达出天道的本
质。不过我们仍然可说,也需要说,天道的确是一个
人格。如果要把这里的意思用某位哲学家的语言加以
阐释,我会选择引入斯宾诺莎,不过我一定会这样表
达:天道的无限属性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并不像斯宾
诺莎总结的那样,是两项,而应当是三项。除了灵性
(我们口中的灵魂,皆源于灵性)和自然性(我们熟
知的大自然,即是自然性的呈现)之外,还有第三个
属性,那就是人格性。我的人格,所有人的人格,都
来自于人格性,正如所有人的灵魂之存在都来自于灵
性,所有人的自然存在都来自干自然性一样。而且,
只有这第三种属性——人格性,是我们可以透过其本
身特质而直接辨认出的一种属性。
然而,鉴于“人格”这个概念在通常情况下的含
义,矛盾便在此出现了。人格具有独立性,复数的人
格便带来复数的独立性,单独的人格在总体中必然会
呈现出相对性;很显然,相对性绝不可能适用于天道
。基于这种矛盾,一个悖论式的表述就应运而生了,
即将天道表述为“绝对的人格”,或者说“无法被相
对化的人格”。天道作为绝对化的人格,进入与我们
的直接关系。这个矛盾恰恰成就了一个更高的视角。
如今我们知道,天道将它的绝对性带
精彩页
这个世界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双重的,会随着我们视角的改变而改变。
我们的视角也是双重的,会因为不同基本词的使用而改变。
所谓“基本词”,并不是单个的词汇,而是以词对的形式出现。
基本词共有两组:“我—你”是一组。
“我—它”是另外一组(此处的“它”也可以被“他”或者“她”替换)。
由此可见,“我”也是具有双重性的。
因为基本词“我—你”之中的“我”,与基本词“我—它”之中的“我”,并不是同一个“我”。

基本词完全无法传达自身之外的任何信息,只有在实际的使用中,基本词的含义才得以存在。
每一次对于基本词的使用,都是对其本质的一种表达。
当我们使用“你”这个词时,语境中就必然隐含着基本词“我—你”之中的“我”。
当我们使用“它”这个词时,语境中就必然隐含着基本词“我—它”之中的“我”。
基本词“我—你”能且只能表达自身的全部本质。
而基本词“我—它”则永远无法表达出自身的全部本质。

这世上没有单独存在的“我”,只有作为基本词组成项的“我”。当我们说“我”时,语境就必然涉及两组基本词之一。
当“我”被直接说出来时,自然就直接在语境中现身了。
即使讲话者单单讲出了“你”或者“它”,“我”也会以伴随者的角色暗含在语境中。
换言之,当“我”被说出的时候,其存在形式是一回事,当基本词中“我”的搭档被说出的时候,“我”的存在形式是另一回事。
当人们使用基本词时,整个语境和语义边界也就随之确定了下来。

人类的生命不仅仅由时间组成,也不仅仅由创造了物质财富的劳动组成。我活着,于是我认知,我感受,我想象,我渴求,我体验,我思考……上述任何一个单项及其同类项都不足以构成整个生命。
而上述种种的总和,构成了“它”的王国。
不过,“你”的王国却基石迥异。

当我们使用“你”这个词的时候,是没有任何对照物的。
通常情况下,哪里有“某种事物”,哪里就应该有“其他事物”,每一个“它”都自动界定出了“非它”的范畴,而每一个“它”的范畴也都是由“非它”界定的。然而“你”这个词却非常特别,它既不是某种实相,也界定不了任何范畴。
一个人说出“你”的时候,并不意味着他拥有了什么具象的事物,“你”字并不赋予他任何所有物。然而,“你”字被说出口的时候,意味着讲话的人身处一段关系之中。

人们常把“认识世界”挂在嘴边,究竟何谓“认识世界”?于万事万物之间,捕捉浮光掠影,获取附着于事物之上的信息,谓之曰“认识”了某物。
然而,从来不是这些信息本身将世界展现给了我们。
因为“信息”呈现给我们的世界,只是无数个“它”“他”和“她”的堆砌。
我们“体认”事物。
我们本能地寻求对死亡奥义的稀释,于是短视地将世界一分为二,于“外在”的客观知识之上,添加了“内在”的主观体会。然而这终究是徒劳的,无论在外之所识,或是在内之所感,皆是物而已,并无本质区别。
我们“洞察”事物。
我们在“表象”的认知之外,又添加了“神秘”的认知。仿佛世间万物皆是玄妙的智慧宝库,而启封这些真知灼见的钥匙在我们手上。无中生有的秘密,繁杂认知的累积!是它,仍是它,尽皆是“它”而已。
P2-5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与你/可以让你变得更好的心理学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德)马丁·布伯
译者 译者:任兵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59619266
开本 16开
页数 15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8-07-01
首版时间 2018-07-01
印刷时间 2018-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288
CIP核字 2018068735
中图分类号 B84-49
丛书名
印张 1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7
154
11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4:2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