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学问人生(道德经的启示)
内容
作者简介
周南,福建古田人,1952年生,福建沙县插队知青,福州大学工农兵大学生,1981年考上教育部出国研究生,在美国爱达荷州立大学、犹他大学分别获得工商管理硕士与市场营销学博士学位后,先后在美国与加拿大的大学执教,获终身教职。现任香港城市大学市场营销学系教授、武汉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是教育部聘任的企业管理学科的第一位长江学者讲座教授)。20世纪90年代起主要讲授EMBA课程与指导博士生。
目录
致谢
前言:看山是山,山外有山
第一部分 知人者智:刻苦求学
1-1 为学若登高
1-2 春分寄语年轻学子
1-3 学到老,活到老
1-4 珍惜春光,为振兴中华刻苦学习——新学期寄语同学们8
1-5 哦,爱达荷州立大学!哦,波卡特洛!——照片唤起一位国际校友的美好回忆
1-6 看美国“表演”,练中国“功夫”
附录:外交大使
1-7 不离“主”流,不随“大”流(一)
1-8 不离“主”流,不随“大”流(二)
1-9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1-10 2018年元旦寄语:碎片化学习,值得鼓励
1-11 “老师,我担心论文写不出来!”
1-12 道不远人,当下即是
1-13 当年我为什么要博士生们学游泳?
1-14 读博什么&难,如何解决?
1-15 文章自己写,学问大家做
1-16 学者发文章,智者出思想
1-17 永远向学生学习
1-18 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1-19 文章千古事:遗物,文物,文献
1-20 学问三层楼:影响力,凝聚力,生命力
1-21 悟:渐悟,顿悟,恍然大悟(一)
1-22 悟:渐悟,顿悟,恍然大悟(二)
1-23 JMS拐点: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
1-24 美国是一面镜子
第二部分 自知者明:虚心为师
2-1 教书匠,老师,教育家
2-2 做教学的有心人(一)
2-3 做教学的有心人(二)
2-4 大学新教师工作关系中的差序格局(一)
2-5 大学新教师工作关系中的差序格局(二)
2-6 年轻教授,起步抓紧,五年“安身”
2-7 开门学生,关门弟子
2-8 教好一个案例,讲好一门课程,办好一个专业
2-9 三峡坝上库首*一县寻屈原
2-10 心怀感恩,智回母校
2-11 差序格局,万变不离其宗
2-12 只要有名气,就能摆架子?
第三部分 归根曰静:归来为吉
3-1 回家,真好!
3-2 天天快乐,龙腾虎跃
3-3 “周老师”,而不是“周老”
3-4 上大学,学什么,怎么学?
3-5 学生写论文,导师受考验?
3-6 “深大是你们的家”
3-7 给新入职年轻教师的建议
3-8 认真教研,用心学研
3-9 大学生要看得远一点: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大同小异
3-10 “读大一,我明白了什么?”
第四部分 知常曰明:四望如一
4-1 一个教育梦
4-2 高高在上,为人着想
4-3 人虽走,茶未凉
4-4 龙马精神“看”世界,驴不停蹄“混”日子?
4-5 登高若为学:香港城市大学退休有感(一)
4-6 登山可致远:香港城市大学退休有感(二)
4-7 为什么河南人经常说“中”?
4-8 金庸实现不了的第四个理想
4-9 李小龙要钱,叶问要命?
4-10 自古以来,英雄难过美酒关?
4-11 鬼才蒲松龄:道听途说,游山玩水,装神弄鬼
4-12 闭门画花,走马看花,下马观花
4-13 木兰不是传说
4-14 “蓝蓝的天空银河里,有只小白船”
4-15 香港城市大学羽毛球队的不败之谜
4-16 孩子开心,父母安心,企业放心
4-17 不求永生,但愿不败
4-18 人生不过“三历”:学历、阅历和病历?
4-19 请我吃大餐,不如跟我上山
4-20 无心之过,有心之为
《道德经》索引
地名索引
学校名称索引
人名以及其他索引
精彩页
1-2 春分寄语年轻学子
今日春分。值此农历节气,我不禁想起四十多年前插队随父亲下田时,他多次提过的两句农谚“春不耕,秋无望”以及“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前一句讲严酷的现实,“耕”是“耕种”,“望”为“希望”,春天若不及时耕地播种,秋后将可能无米下锅。后一句讲美好的愿望,即付出多少就收获多少;虽然“种瓜”不一定能“得瓜”,“种豆”也不一定能“得豆”,但如果“不种”,就一定“不得瓜”“不得豆”。无论种瓜种豆,“耕”和“望”之间的关系都服从自然规律,必然是吃苦在先,才可能享甜在后。父亲言轻意深,当时我似懂非懂。
后来,我进了学术界谋生。教育与农业,虽隔行如隔山,但上面两句农谚的道理一样适用。我记住了父亲的话,为了饭碗,一直不马虎,结果不仅“混到了一碗饭吃”,好像还“混出了一点人样”。转眼已经六十五岁,但仍然满腔热忱地“笔耕”,不觉老之将至。
抓住时机,先走一步,多走一步,才更有希望。这不只是我一个人的体会,众多我认识的年轻人(主要是博士生)也感同身受。为什么有些博士生,读博前被称为“学霸”,但却无法顺利毕业?导致他们遭遇如此的原因各不相同,有主观因素使然,亦有客观因素影响。但对他们当中的部分人来说,一个重要原因是:适逢“春雨”时,并未如Singing in the Rain(《雨中曲》,1952年出品的美国歌舞电影)中的人物一样,于风雨中高歌前行,而是因大雨滂沱而踟蹰不前。
人生难免经历风雨,学术路亦如此。从我去年主编的一本书(《登山观海:146名管理学研究者的求索心路》)中找例子吧。这本书的作者主要是博士生和大学老师,他们中不少人谈到自己读博期间的挫折和困窘。发表学术论文是读博毕业的一个重要条件。一位作者写到,由于自己阅读速度慢,对文献中的研究方法也仅一知半解,研讨会上老师和同学们热火朝天地讨论时,自己一句话也插不上。因为不自信,即使有了一点研究想法也不太敢大胆与别人交流讨论。另一位作者说,由于论文一次又一次被老师、同学批判和否定,结果论文写完也不敢轻易投出。还有一位作者说,觉得自己“无知”后,害怕向老师汇报,想放弃。还有作者说,自己变得自卑,还偷偷地哭过。有几位作者过去是我的学生,说曾被我问到“无言以对”“胆战心惊”,有时甚至“一整天都沉浸在悲伤苦闷当中”。
负面情绪可以严重影响研究进度。还好,他们后来都调整了过来。有一位作者说,“开始学着‘走出自己的世界’”,从“路边”进到“门里”,慢慢地“上了路”,摸出了“门道”。另一位作者说:“如果为了资格论文和大论文而迷茫、焦虑,不妨试试先从小成果、小进步开始。一方面,积累基础;另一方面,铸就信心。”还有一位作者写到,后来收到期刊拒信,“虽然痛苦,但(信中)一般都会伴有这个领域两三位专家非常宝贵的意见。先搁置几天,等心情稍微平静之后再去看,或许可以根据这些意见修改原稿,然后投给下一个杂志”!我也不例外,向学术刊物投论文时经常“碰钉子”。有些文章也是投了好几个刊物后才发表。因此,正如我曾在几所大学所做的“做研究易,发文章难”讲座中所言,“胜败乃兵家常事”,除非你不想“混”学术“这碗饭”了,否则,只有“屡败屡战。越战越勇”这条路。只有出发的动机并不够。还要保持前进的动力。
昨天香港下雨,晚间方停。今早出了太阳。刚才“偷闲”间,我从位于10楼的办公室的窗口向外看,远处的一棵木棉树,花开得正红正旺。春雨有时冷飕飕,但可以醒神。木棉树好像是被春雨醒了神,比前几天开得更旺了。立春一个多月后,春天真的来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学问路永远是“千里之行”,永远“始于足下”。春风浩荡,我愿和各位读者,将春分这个日夜平分的日子作为一个起点,把握时机,辛勤播种耕作;到秋分那日夜又等长的时节,于爽爽秋风中,有所收获。
我又往窗外看了一下,太阳越发明耀了,春风也越发和煦了。
陶渊明(约365—427年)说:“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各位,心动不如行动啊!
2017年3月20日
特别感谢:陈鑫,池韵佳,王峰,王辉,王璐,王雪华,张琴,肖振兴,周玲,周元元
P4-5
导语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听到这句年轻人时髦的说法,笔者不禁心生感概:青春难留,故乡难回!在求学与治学的道路上,我们需要不忘初心的同行者。周南著的《学问人生(道德经的启示)》根据自己求学、教学以及治学的人生体会,以老子的《道德经》为基本框架,结合当下博士生、青年学者在求学、教学以及科研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和由此而产生的困惑、彷徨,撰写出相应主题的文章,集结成书,与广大读者共同探讨究竟什么是“学问人生”,什么是“人生学问”。
序言
前言:
看山是山,山外有山
“学问人生”,究竟是指“学问的人生”,还
是“人生的学问”?
“学问”与“人生”。互为阴阳。用山作比喻
,“学问”之山与“人生”之山,相互交错,看山
是山,山外又有山。“学问”之“山”小,“人生
”之“山”大,“学问”关乎“事”,“人生”关
乎“人”,“事”在“人”为,做学问的道理遵从
做人的道理,才可能“心”想“事”成;反之,也
可以说,“人生”之山“小”。“学问”之山“大
”,庄子说,“吾之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山山有路,合而为一。整整40年前,1978年8月
,我从福州大学毕业时,偶然被指定留校当助教。
起初,当教师只是个养家糊口的职业。后来,我爱
上了这个职业,它变成我安身立命的事业。再后来
,工作与生活打成一片,事业与人生水乳交融。
2017年是最新的转折点,我从香港城市大学退休,
加入深圳大学。我的“‘山’路历程”,从当年的
“安居乐业”到“安身立命”再到今天的“安心自
在”。
如果你在思考自己的人生应该如何度过,要怎
样才能更幸福,这本书也许可以提供某些启发。或
许你会说:我不是“做学问”的,书中的“书生之
谈”或“口传心授”对我不一定有帮助。我的回应
是,首先,幸福是种内心的能力,跟一个人“做什
么”没有关系;再者,三百六十行,行行都在“做
学问”,都是“载道之器”。每个人都一样,无论
是“做什么”的,都是通过自己对“学问人生”的
探索。寻找一条通往“幸福”之道。
本书由我自1983年以来写的一部分随笔结集而
成,与求学、治学、人生经历以及哲学思考有关。
结合当下大学生(主要是硕士生与博士生)、大学
教师(包括青年教师)经常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根
据自己的体会、观察、实践和思考,提供一些参考
;同时广引博采,大量引用各行各业的师长、同事
、学生分享的心得。每一篇都借老子的《道德经》
来诠释。
书分为两大块、四部分,共计66篇。66篇是因
为我今年66岁。其中,6l篇是2016年《登山观海:
146位管理学研究者的求索心路》成书以后完成的,
而这之中47篇是2017年从香港城市大学退休、加入
深圳大学以后完成的。两大块是“钻研学问”与“
思考人生”。“学问”的主题是“了解自己,做好
自己”,分为“当学生”与“当教师”两部分;“
人生”的主题是“回归中国,融人世界”,分为“
海归深大”与“后顾前瞻”两部分,继续“登山观
海”之路。
第一部分。知人者智:刻苦求学。这一部分有
24篇。求学没有捷径,首先要努力。才可能碰上“
运气”。这里既有我自己的体会,比如,“看美国
‘表演’,练中国‘功夫’”,“不离‘主’流,
不随‘大’流”,怎样“渐悟,顿悟,恍然大悟”
,为什么“碎片化学习,值得鼓励”,以及“当年
我为什么要博士生们学游泳?”;也有我收集的学
生们的感想,比如,“老师,我担心论文写不出来
”时的“怎么办?”“读博什么最难,如何解决?
”。有一篇是关于我与1966年菲尔兹奖得主史蒂文
·斯梅尔教授的一次见面,意想不到的收获是我“
建立”起了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与希腊古代哲学家
赫拉克利特之间的“链接”。
第二部分,自知者明:虚心为师。这一部分有
12篇。年轻同事问我:怎样才能成为一位好教师?
我用几个自己耳闻目睹的例子,区分“教书匠,老
师,教育家”,回答他们的问题。中国人相处按“
亲疏远近”形成“差序格局”。我询问了八位近年
博士毕业进入大学任教的年轻教师,把他们的回复
整理成“大学新教师工作关系中的差序格局”。我
向2017年从五所高校毕业的六位年轻教授了解研究
进展,写成“年轻教授,起步抓紧,五年‘安身’
”一文。我幸运地与三位热心教学、受学生欢迎的
老师结缘,将他们的宝贵教学“门道”写成“教好
一个案例,讲好一门课程,办好一个专业”一文。
我也回顾了自己当教师的经历,认为对教学与研究
都要有心,而且要虚心,才能成为好教师。
第三部分,归根曰静:归来为吉。这一部分有
10篇,都是我加入深圳大学以后写的。1982年我去
美国留学,如今重新成为内地大学大家庭的一分子
,拾回大学年代的纯真情怀,继续成长之路。“回
家,真好!”与“天天快乐,龙腾虎跃”讲的是我
在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大家庭中,与活力四射的老师
同学们相处的感受。这一学年,我在院里做了八场
讲座与演讲,其中四场的内容收在这里。在教课时
,我“结交”了13位大一学生,与他们建立了“同
学”关系。有一篇文章是分享他们的成长与收获,
题目是“‘读大一,我明白了什么?’”。
第四部分。知常曰明:四望如一。这一部分有
20篇,内容五花八门,应该叫“散记”。有的是写
古人的,比如“自古以来,英雄难过美酒关?”“
鬼才蒲松龄:道听途说,游山玩水,装神弄鬼”“
木兰不是传说”;有的是写今人的,比如,“一个
教育梦”“金庸实现不了的第四个理想”“李小龙
要钱,叶问要命?”“孩子开心,父母安心,企业
放心”。有些是写外国人的,比如“高高在上,为
人着想”“人虽走,茶未凉”。有一篇叫“为什么
河南人经常说‘中’?”,在微信群里流传时,许
多读者说我是河南人民的好朋友。
我青少年时期喜欢唱的一首歌里有这样的歌词
:“只要汗水勤灌溉,幸福的花儿遍地开”(电影
《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插曲)。回顾我的“学问人
生”,我希望,自己已经从一个“身份上的中国人
”成长为一个“精神上的中国人”。“外与天际。
四望如一”(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立足
中国,与人为善,超越民族主义思维,有世界情怀
。今天的我,想做一个“中国的世界人”。
少年的萌,青年的心,中年的定,“奔七”的
梦?
学问人生,永无止境。不由地,想起了在海拔
3300米的云南香格里拉大佛寺牌匾下看到的两句诗
:“到此已穷千里目,谁知才上一层楼!”
为方便读者阅读时查找、参照,书中附有《道
德经》索引,以及地名、学校名称、人名及其他索
引。同时,还配有79张照片,以便读者“感同身受
”。
谬误之处,敬请斧正。
周南
2018年8月
内容推荐
如果你在思考自己的人生应该如何度过,要怎样才能更幸福,周南著的《学问人生(道德经的启示)》也许可以提供某些启发。或许你会说:我不是“做学问”的,书中的“书生之谈”或“口传心授”对我不一定有帮助。我的回应是,首先,幸福是种内心的能力,跟一个人“做什么”没有关系;再者,三百六十行,行行都在“做学问”,都是“载道之器”。每个人都一样,无论是“做什么”的,都是通过自己对“学问人生”的探索,寻找一条通往“幸福”之道。
我青少年时期喜欢唱的一首歌里有这样的歌词:“只要汗水勤灌溉,幸福的花儿遍地开”(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插曲)。回顾我的“学问人生”,我希望,自己已经从一个“身份上的中国人”成长为一个“精神上的中国人”。“外与天际,四望如一”(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立足中国,与人为善,超越民族主义思维,具有世界情怀。今天的我,想做一个“中国的世界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学问人生(道德经的启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1299524
开本 16开
页数 14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0
出版时间 2018-10-01
首版时间 2018-10-01
印刷时间 2018-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462
CIP核字 2018225074
中图分类号 B223.1-49
丛书名
印张 9.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60
185
11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2:2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