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民间影像(第7辑)
内容
试读章节

风雨同声悲陆沉——记正声诗词社

张春晓

1942年冬,成都金陵大学五名学生成立了正声诗词社,沈祖棻、高文、程千帆、刘君惠、陈孝章等担任指导教师。社团较为频繁地活动至1947年10月,除了先后加入诗词社的14位学生社员,诸多前辈学人如林山腴、汪旭初、汪辟疆、沈尹默、庞石帚、萧中仑、程穆庵、陈寅恪、刘永济、谢无量、向仙乔、吴雨僧、潘重规等均曾在其刊物上发表作品。他们在五四新文学冲击下,共同寻求旧文学的生存发展之路,以师弟传承的方式,继承诗词雅正传统的同时赋予作品时代的内容,延续着忧国忧民士的精神。

正声始末

1942年春,程千帆、沈祖棻夫妇来到成都金陵大学执教,沈祖棻开设的词选课聚集了金陵大学、华西大学以及四川大学爱好诗词的学生。稳定的授课时间和循序渐进的练习为正声社的成立提供了契机,金陵大学中文系邹枫枰、卢兆显,国文专修科杨国权、池锡胤,农艺系崔致学等五名学生遂于是年冬创办了正声诗词社。1943年秋,杨国权于《八声甘州》小序中写道:“成都西郊,有小阜日琴台,故老流传,谓是司马长卿遗迹,杜老宝靨罗裙之诗所由作也。国战既起,就其地钻隧以避寇机,乃知其为前蜀主王建陵寝。中央研究院遂派人发掘经年,墓制遗物稍稍可睹。癸未秋初,与同窗诸子往游,庆符胡君、华阳邹君、三水卢君,既先后为诗文以纪其事,余更步梦窗韵成此阙,亦班孟坚所谓怀旧之畜念,发思古之幽情也。”这正是诗词社草创成员活动的真实纪录。

1944年初,正声诸子相继出版了两期《正声》杂志。由于社员面临毕业,是年春天,程千帆、沈祖棻推荐金陵大学中文系刘彦邦与陈荣纬、金大国文专修科萧定梁、四川大学中文系宋元谊(女)四人人社。7月,《正声》丛书第一种《风雨同声集》出版,封面和扉页分别由庞石帚和高文署签,集中收有杨国权《苾馨词》30首、池锡胤《镂香词》26首、崔致学《寻梦词》30首、卢兆显《风雨楼词))36首。章士钊在论近代诗家绝句中赞道:“大邦盈数合氤氲,门下门生尽有文。新得芙蓉开别派,同声风雨已堪闻。”又自注日:“沈祖棻为程氏妇,其门人已刊《风雨同声集》词稿。”秋天,正声社新加入华西大学中文系王文才、刘国武,四川大学中文系王淡芳、周世英,武汉大学中文系高眉生(女)五人。老社员卢兆显和杨国权毕业后仍继续参加正声活动,11月的《正声》诗词刊第三四期合刊即是这段新老交替时期的产物。

尽管人事变动较大,9月沈祖棻转到成都华西大学教书,程千帆一度任教成都中学,社员亦从金陵大学拓展至华西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等四所学校学生,这是正声社活动非常稳定的一段时期。成员们每两个月选择一个节假日,在少城公园(今人民公园)的茶馆或新南门外枕江茶馆聚会。据刘彦邦《抗日战争中的正声诗词社》回忆:

会间,社员们分别出示上次由指导老师命题的习作,互相观摩与交流学习心得,议论古今诗词作家的作品,自然也要谈谈社务情况与问题。会后师生醵金聚餐、能豪饮的社员还互相赌酒,尽欢而散。我记得这段时间聚会时,多半由沈子苾师为下次习作命题,因为程千帆师在、944年中秋后已应武汉大学之聘去乐山了。社员呈交的习作,沈师总是不惮其烦地仔细修改,好的加点加圈以至密圈,坏的批示疵病所在或不予圈点。发还以后,我们都能从沈师修改的词句或圈点中有所领悟。

1946年春至1947年春,《西南新闻》报以双周诗词专栏形式刊出《正声》33期,刊头由华西大学中文系系主任闻在宥题写。每期稿件由社员轮流组稿,征求其他社员意见后,再由指导老师最后定稿。促成正声诗词社与《西南新闻》合作的是导师陈孝章,长达一年的专刊连载,使正声诗词社的影响力从校园辐射到社会。

抗日战争胜利后,高文、程千帆、沈祖棻先后离开四川,然而以诗词缔结的师生情谊并未就此中缀。程千帆转至乐山武汉大学,仍通过书信往还认真批复学生的诗歌。1946年8月,沈祖棻因病辞去华西大学讲席,11月11曰、12月31日在上海和武昌均有致卢兆显、宋元谊、刘彦邦书信,探讨诗词创作。沈祖棻《书札拾零》共存37通,其中31通是和正声从游诸子所通书信。她为学生们改定词作,更循循善诱,如“元谊弟应多读北宋作品,勿徒注意雕饰,以免辞胜于情。兆显弟作,情意深刻而不免流于生硬晦涩,有辞不达意之病,又觉情胜于辞。彦邦弟人手甚正,则须力屏粗俗、熟滥、轻绮诸病。昔孔子有才难之叹,今日尤甚。弟等当自强不息,勿负佘望也”、“望能循序渐近,持之以恒,须志大而心虚,精勤不倦”云云。

1947年,正声诗词社在成都的九名社员,两人在机关工作,两人在中学任教,另五人就读大学四年级。这年10月,诸人于忙碌之中编印了《正声》诗词刊新一期,封面则是高文从南京寄来。新一期的刊出,标志着正声诗词社活动告一段落。P40-44

目录

特稿

 1933,慰问长城抗战伤兵之旅

 约园杂忆

它们

 风雨同声悲陆沉——记正声诗词社

 川江上的西山钟楼

 中苏友好大厦

我们

 中苏友好大厦设计亲历记

 江湾老宅忆旧

 八千里路云和月

 援建坦赞铁路亲历记

他们

 首位为抗日牺牲的外籍飞行员

 追思先父臧启芳

 姥姥琐忆

现场

 太和殿受降,见证古都北平伟大荣耀

 新中国第一辆国产汽车出厂

 影像笔记

 赵元任日记里的中国科学社常年会

 1947年胡文虎的平津之行

序言

这又是姗姗来迟的一辑。八十多年前的长城抗战是“九一八”以来中国军队在华北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抗击日寇的战役,震动全国,各界纷纷组成慰问团前往劳军。专题《1933,慰问长城抗战伤兵之旅》以翔实的历史影像,介绍了陈维新率领军委会伤兵视察团对长城抗战伤兵开展的一系列慰问活动。《约园杂议》则以一个老人自己拍摄的影像串联起六七十年前约园岁月的回忆。

《风雨同声悲陆沉——记正声诗词社》介绍了抗战后期成立于成都的一个学生社团。

《川江上的西山钟楼》介绍了长江沿线唯一的独立钟楼。《中苏友好大厦》和《中苏友好大厦设计亲历记》介绍了上海重要地标的设计和建设过程。

《江湾老宅忆旧》回忆了童年的一段生活,“八一三”的战火使这一切都飞灰湮灭了。《八千里路云和月》提供了一个百岁老人的抗战记忆。《援建坦赞铁路亲历记》则以亲身经历和现场影像回顾了四十年前在东非的那项援外工程。

《首位为抗日牺牲的外籍飞行员》是本刊发表萧特葬礼以后引来的读者反馈,详细介绍了这位美国英雄的事迹。《追思先父臧启芳》介绍了1949年去台,曾任东北大学校长十年的臧启芳的一生行止。《姥姥琐忆》记录了一个普通家庭几十年的变迁。

七十年前的抗战胜利,是中华民族历史的重大转折点。《太和殿受降,见证古都北平伟大荣耀》为这段历史留下一个小小的切片。

六十年前的长春一汽,新中国第一辆国产汽车下线,喜讯立即传遍全国,成为国家工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新中国第一辆国产汽车出厂》记录了那个重要瞬间。

《赵元任日记里的中国科学社常年会》和《1947年胡文虎的平津之行》分别介绍了中国科学社早年的一些活动,以鲜活的历史影像,呈现了中国早期科学史上的重要活动场景,以及万金油大王胡文虎亲临平津的一段往事。

内容推荐

民间影像编委会编写的《民间影像(第7辑)》以第一手的历史影像为线索,来呈现一个个历史片段,强调细节、强调过程,关注日常生活。建筑、人物、事件,工作、学习、生活、家庭、师友,点点滴滴,呈现鲜活的民间生活场景。这些记忆既是个人和家族的,也是民族和国家的。我们愿意和您一起分享,无论苦难还是欢乐。

编辑推荐

《约园杂忆》、《川江上的西山钟楼》、《首位为抗日牺牲的外籍飞行员》、《追思先父臧启芳》、《新中国第一辆国产汽车出厂》、《1947年胡文虎的平津之行》、《中苏友好大厦》……民间影像编委会编写的《民间影像(第7辑)》以第一手的历史影像为线索,呈现一个个历史片段,既有大历史的瞬间,也有平常人的日常记忆,关注细节,关注过程,工作、生活、家庭、师友、景观,呈现真实的民间生活场景。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民间影像(第7辑)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民间影像编委会
绘者
出版社 同济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0865195
开本 16开
页数 25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17-01-01
首版时间 2017-01-01
印刷时间 201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362
CIP核字 2016209181
中图分类号 D669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3
17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23:2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