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苇编(以手抵心的生活)(精)/乡居文丛
内容
内容推荐
农耕时代、渔猎时代,给人们留下了丰富的生活图景与文化遗存。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生活图景正在消逝,逐渐成为人们记忆中的画面。周小麦、王加婷著的这本《苇编(以手抵心的生活)》以田野调查的方式,以太行山、白洋淀地区为观察点,深入寻常百姓人家,记录了当地人家编织苇席、渔具等生活形态、生活方式,试图留下一份宝贵的社会学与人类学史料。
作者简介
路景涛,河北云乡居文化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保定市文化创意产业协会会长,资深企业家,创业导师,资深学者,多所高校客座教授,投资人,众筹、基金、挂牌、股权专家。创办多家企业,现致力于“匠人谷文创小镇”文创产业园。已出版图书《执着与灵性》《中国书法线条研究》《家园》《互联网金融》《社群商业》等。
目录
|卷一 在水一方|
白洋淀的气韵流动
天地滋养万物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
是日子,也是生计
缓慢的劳作
正在丢失的家园
|卷二 工艺之美|
苇席:精湛的手艺是时间的产物
苇箔:从容不迫的日常
鱼篓虾篓:自然与渔猎之道
芦花靴与芦苇简:过去的生活
苇之花器:盛一把怒放的鲜花
芦苇画:芦草为笔墨,意趣尽天成
芦苇之椅:在无可想象的地方坐下
|卷三 工具之道|
篅子
架子
介苇刀
捋子
缲席刀子
犁刀
另一种捋子
|卷四 追故乡的人|
每一条褶皱都藏着生活的智慧
太行山长大的孩子
重新发现乡土的价值
访谈录
本书部分参考资料
序言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复兴
1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
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这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
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
雄安地区历史悠久,乃古雄州、安州之域,“
不仅是华北生态与人文交融的宝地,且是华夏粟作
农业肇兴地以及古代茶马互市、丝绸之路的交汇地
”。位于雄安新区的白洋淀,素有“北国江南”的
美誉,是雄安的重要地理标志,也是人与自然相互
作用的历史产物。
碧波万顷、烟波浩渺的白洋淀,早在亿万年前
就已经存在于世。它是河北省最大的湖泊,也是整
个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每年盛夏,浓厚的苇荫
覆盖着白洋淀广阔的水面。白洋淀的苇不仅是淀上
一道亮丽的景致,同时也是白洋淀的一大特产,淀
苇的种类繁多,品种多达10余种,芦苇面积最多时
达12万亩。
在本土作家孙犁的笔下,白洋淀是这样的:“
这里的水却是镜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
在水底轻轻地浮动”,“夜晚……天空的星星也像
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孙犁先生用
这饱含深情的笔调,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悠久而旷远
的画卷。
在白洋淀,每个人都不是自然界的主宰者,而
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人世的齿轮与自然的齿轮相
契合,那样紧密,那样深沉,使得白洋淀这样一个
地域空间的背后隐藏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与温情。
白洋淀是雄安的标志,而芦苇就是白洋淀的标
志。芦苇本身所蕴含着的朴素、天然等特质深深地
打动着我们。将芦苇捧在手里,我们便能感受到它
柔细、温暖且坚固的触感,简朴的苇草中含着春日
温暖的阳光、猛烈躁动的夏雨以及深秋的严霜,它
的四季生长,交汇着我们深切的体验,同我们的感
知化作一体。
智慧常驻于大自然,人类通过享用大自然的智
慧而生存。在白洋淀,人们依靠芦苇而生,用芦苇
做日常用具,编苇席、鱼篓、芦花靴,做自己拿手
的事,活得丰富而满足。他们健康地迎送朝夕,在
不起眼的地方,过着素心的本真生活。
在日复一日与芦苇的相伴中,人与芦苇获得了
同样的生命韵律。以手抵心,苇编的工艺在追求生
计与心灵审美的双重作用下日臻完善,终至堪称完
美的手工艺杰作。
2
正如艺术史学家张道一所言:“人类的发展是
一部伟大的史诗,而造物活动犹如一根贯彻始终的
琴弦,弹拨出美妙的乐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
表现出人的能动性;在人与物的关系中,表现出创
造性。”
编织芦苇手工制品的过程,从头到尾都是与材
料交流的过程,与材料的相遇相知。在相知的过程
中,白洋淀人民创造出自己独有的苇编文化。
无论是在容城上坡遗址发现的三千多年前的苇
编残片,还是唐宋时期作为贡品的苇席,抑或是明
清时期妇女编席织篓,男子卖席贸易,遍布直隶及
关东口北的盛况,都昭示着白洋淀人民对芦苇的无
限眷恋。
在寻访白洋淀苇编文化的过程中,我们能从材
料本身感受到一种超越物质、近乎人格的东西,有
时甚至仿佛能从材料中触摸到精神。天地自然间充
满未知,诞生万物,通过材料,我们复归自然,便
会发现在我们的精神内部也充满了谜一样未知的自
然。
人力所为,与自然的造化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手工编织之美,一部分来源于材料之美,一部分来
自劳作之美。由反复形成自由,由单调成为创造。
这是劳动的赐予。以手抵心,这或许也是命运的秘
密所在。制作好的苇编产品,拥有自己的质感和纹
路,传递给人的是结实又朴实无华。
在机器化生产以前,白洋淀的人们都是手工制
作苇编制品。他们磨练技艺的过程是为了自己,同
时也是为了那些物件的使用者。他们了解材料的特
性,磨炼自身的技艺,做出更好的东西。这是他们
的生活本身,也是他们的人生哲学。
3
在当下时代,白洋淀的苇编工艺正经历着严峻
的考验。
机器化大生产带来了格式化的产品。渐渐地,
白洋淀手工苇席风光不再。各种廉价而不含温度的
工业制品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与此同时,各种大大
小小的工厂兴起,年轻人纷纷涌入城市打工,最后
的织席者只剩下一小撮。织席的手艺逐渐失传。
苇编手艺难道注定要成为人们的回忆吗?
熊培云在《一个村庄里的中国》中说,每个村
庄里都有一个被时代影响又被时代忽略的国度,一
个在大历史中气若游丝的小局部,每一个村庄基本
上都是中国的缩影。
城市化、信息化、人工智能,一个个现代主义
的字眼像挖掘机一样,将广大村落的乡土根基慢慢
拔出,并用各种现代性的要素来取而代之。农业的
凋敝、农业人口的大量外流,以及由此而生的乡村
的衰落似乎都在宣告着乡土社会的分崩离析。
割倒一片片芦苇的不是白洋淀人民的手,而是
快速推进的机器。
据统计,2000年,中国还有370万个乡村。
2010年,中国乡村数量削减到约260万个。乡村正在
以每天300个的速度消亡。村落的消失表面看是农田
、建筑和农业人口的消失,而更深层的是,上千年
的生产方式的消失、生活方式的消失、农业文化的
消失、传统伦理的消失。
所以,我们面临的一个最现实的问题是,在原
材料没有消失之前,白洋淀的苇编人的生活方式却
有可能先消失了。
4
在一切归于机械的未来,人手所创造的奇迹会
不会重新走进我们的视线?
答案是肯定的。
手艺本是人类生存的技能。白洋淀人民用芦苇
的茎叶,编织、打造工具,维持生活。人在编织芦
苇时,从芦苇身上看到的丰富特质,都是自然赠予
的礼物。当看到这样的美时,也就看到了自然,看
到了人本身。
芦苇编织过程中,材料的变化,停手的时间点
,当时的心情与兴致,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在苇
编人心中产生一种涟漪。正是这种涟漪,让苇编的
工作变得生动而有趣。
苇编的工作其实就是他们的人生,他们和他们
的祖先千百年来取法自然,里面含有很多自古以来
的智慧和功夫,甚至包含了这个文化的历史。
虽然近百年来工业化的普及,让共性代替了个
性,致使许多手艺消失;但当我们逐渐忽略手工业
的存在后,我们又重新发现,原来那些在人与人的
磨合与沟通的过程中制作出来的物品,使用起来,
是带有体温的。与之相比,流水化的机器则是冰凉
的,伤害了人与自然的结合。手与心相连的劳动,
不再是单纯的劳作,同时用心之作业,是继承的传
统,是无我的工作,是朴素的生活。自然的材料、
简单的技法等因素的结合,体现的是“平常之心”
。白洋淀的苇编人家,与芦苇日复一日地共同生活
,与之产生了不能分离的情感。
那么该如何传承和复兴白洋淀人民的苇编文化

在以往,传统的民间艺术实用或非审美的价值
往往占据了主导。而在现代社会,传统手工艺要经
过与现代要素的重新组合,才能融入工业化社会的
环境中,从而获得“再生”。
用现代审美意识对传统手工艺进行再创造,结
合消费者的需求、现代风格和最新科技,对产品进
行升级换代或改良,将新技术、新工具、新材料、
新工艺合理运用在生产流程中,在形式、内容、方
法和造型、色彩、材料上推陈出新,使之与现代生
活环境相适应,融入现代社会。
这也是在这本书中,我们所关注和要思考的。
在日本,“匠人精神”和机械化生产是并存的
。手工制作的东西保留传统工艺,原汁原味,个性
突出,手工精工制作,作为高级艺术品,供上层富
裕者使用或出口赚取利润;而用机械化流水线生产
方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售价,产品面向大众
消费群体。这说明,在日本,手工艺作品与大机器
生产的东西早已分道扬镳,走上不同的道路。这值
得我们思考与借鉴。
白洋淀的苇编工艺以天然的素材为对象,始于
日常,忠于生活,归于自然。将手工编织与现代艺
术相结合,或许是其走向复兴的必经之路。
5
中国幅员辽阔、地形万千,孕育出形态各异的
生活方式。在寻访白洋淀人民的苇编生活后,我们
试图记录与关注的是那个时常被忘却的乡土中国,
以及中国人传统的生活方式。在这场记录之旅中,
我们试图在它们消失之前去保存这些驻留在文化记
忆中的种种时刻,试图去重新发现那些曾经缔造了
丰厚多彩的中华文明的空间和遗迹。
费孝通先生说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
美与共,天下大同。”先要尊重和守护自己的文化
之美,才能美人之美,才能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尊重本土的文化,要从自己做起,树立文化自信,
挖掘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放眼世界。
党的十九大作出重大决策部署,实施乡村振兴
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推动乡村
生态振兴,推动乡村组织振兴。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有文化传承作为基
础。雄安新区的腾飞,也要以文化的建设作为重要
前提。
现在,我们希望通过白洋淀苇编文化的整理与
呈现,引起更多人去关注、复兴那些正在逐渐远去
的手艺,拯救一个正在消失的世界。
在这样的行动中,我们才得以重回中国传统文
化的怀抱。
复兴白洋淀的苇编手工艺,将是中国乡村振兴
的缩影。在中国各具特色、不同生态的乡村中,还
有无数蕴藏着智慧的民间手工艺值得我们去发掘、
保护和传承。它是我们在现代化大潮中不可抛弃的
乡土情怀,更是我们永远的精神故乡。
导语
芦苇是白洋淀分布面积最大、最典型的水生植被,芦苇加工曾经几乎是当地百姓生存的基本技能,从竹席到渔具,他们的日常生活均与芦苇息息相关。但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快消品大量涌现,芦苇制品的市场惨淡,苇编这一手艺逐渐式微,周小麦、王加婷著的这本《苇编(以手抵心的生活)》引领我们寻找白洋淀正在丢失的家园,试图抓住那些即将逝去的生活,期待能唤起大家对白洋淀文化的兴趣,以及对大自然的珍视与感恩。
精彩页
我曾在一家山间人家小住。馆内房屋依山取势,构造精巧,功能齐全,自成一统,房舍皆以木材铺地,朴拙温暖。窗前以芦苇帘作装饰。在寂静的夜晚,透过苇帘,望见明月,不觉心澄如镜。
房后的竹林,在月色下像游来游去的鱼群,婆娑多姿,还能听到竹叶摩擦的声音,实有物外之趣。
往昔的俳句诗人,喜欢用芦苇帘把草庐围起来,做成居室,再在草庐里吊起蚊帐,他们懂得如何在蚊帐内放了萤火虫赏玩,确实是深得生活妙趣的人了。这种风雅,不是物质和官能的享乐,而是一种纯粹对自然景趣的享受,向往和憧憬闲寂的意境。
在日本,帘子一类的装饰物是非常受欢迎的。白洋淀的芦苇帘大多出口日本,想来也是有原因的。
岛崎藤村在散文中曾写道:
“每天都下雨。梅雨放晴的季节已经到了。街上走过叫卖竹竿的声音,和这节令颇相宜。卖蚕豆的时节已经过去,卖青梅也迟了,那叫卖牵牛花的声音,令人觉得清凉……”
又说:
“竹帘旧的好。保存完好的古帘,具有新帘所没有的情味。两张帘子重叠着挂,看起来煞是有趣。穿过一道竹帘,透视映在另一道帘子上的物像,那感兴尤为深厚。”
在和式格子窗里挂帘子,是地道的京都风俗。还有的人家爱在大门口旁边搭个凉棚,挂上浅褐色的芦苇帘,围坐在一起纳凉取乐。
日本人习惯把芦苇帘立在屋前,以为遮阳之用,所以俗称“立帘”。随意走进一座日式房子的内部就能发现,正是有了这许多的帘子,既能捕捉远处的光线,又不至于使光线太刺眼,巧妙的遮蔽和调和后,所有的室内美景才更有韵味。
日式的装修风格中,芦苇帘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榻榻米地台上的竹地毯、草编蒲团、以竹竿和芦苇帘为主题的背景墙,配上柔和灯光和白色纱幔,静谧的氛围在这朦胧微光里氤氲到极致。
睡在芦苇帘之中,四周一片寂静,啾啾虫鸣听起来特别清脆悦耳,这是自然奏出的和声。透过帘子缝隙的光,像筛子似的散落在地上,明暗交错。
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生出悲凉惆怅之感。这便是日本文化中的物哀。“物哀”是一种移情——听着风声、虫声,更令人愁肠百转。
人无论对何事、遇到应该感动的事情而感动,并能理解感动之心,就是“知物哀”。而遇到应该感动的事情,却麻木不仁、心无所动,那就是不知物哀,是无心无肺之人。
这种“知物哀”,和日本人信仰神道有关。神道,即多神之道,亦神无所不在,动物、植物,甚至无生命的石头、流水或山峦等都是受到神灵的操纵与暗示,于是衍生出万物有灵的观念和顺应自然、配合自然的人生哲学。比如说,“枯山水”庭园,从一种空无,或者无生命的大小石头组成的空间概念,演绎成枯山水的空寂形式,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思想家冈田武彦认为,“简素”和“崇物”是日本文化里带有根本性的哲学范畴。“简素”是简单平淡的价值追求和内一外功夫,“简素精神”是崇尚思想内容的单纯化表达。与之相辅相成的“崇物”,是“日本思想文化的根本理念”。
“崇物”二字,即中国人所说的“惜物”吧——“物即命,命即物,人虽为物之灵长,然一旦无物,生即不复存在。有了对物的崇敬之念,便产生对于生命的崇敬之念。”正是因为怀有对于物之生命的崇敬,才会对物产生感激之情,从而转化为共生共死、万物一体之仁的理念。这种“崇物”理念,不仅使人成为物的一部分,也赋予了物的主体性和伦理性。
当我面对一帘芦苇之时,内心不由生起这许多闲寂的意境来。
P72-74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苇编(以手抵心的生活)(精)/乡居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小麦//王加婷
译者
编者 路景涛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9811479
开本 32开
页数 157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18-09-01
首版时间 2018-09-01
印刷时间 2018-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266
CIP核字 2018190814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5.63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192
138
14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6:1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