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冷战初期台湾与香港诗坛的交流与互动/台湾研究系列
内容
作者简介
刘奎,男,湖北人。2009年、2011年分别获武汉大学学士、硕士学位;2015年获北京大学博士学位,2014年1月至6月赴美国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东亚系访问学习,2015年至2017年厦门大学师资博士后,2016年、2017年赴台湾大学驻点研究,均为期一月:现为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文学所助理教授,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研究人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抗战文学、两岸诗歌和冷战时期台港文学关系等。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新诗评论》《台湾研究集刊》和《二十一世纪》(香港)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部分为人大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专著《诗人革命家:抗战时期的郭沫若》北京大学出版社即出。
目录
朱双一序:瞩目于台湾与香港文学的链接处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视野与观点
三、问题与脉络
第一章 文人交游与现代思潮
第一节 诗人交谊与文坛互动:纪弦(路易士)与香港关系考论
第二节 吴兴华与20世纪50年代台港的现代诗
第三节 交汇与重叠:《中国学生周报》上的“台湾文坛”
附:《中国学生周报》台湾作家作品目录
第二章 台湾与香港现代主义诗歌比较
第一节 翻译的政治:台港对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译介及其差异
附:现代诗刊译介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统计
第二节 都会风景与殖民经验:冷战初期香港现代诗的几个母题
第三节 冷战中的热战:20世纪50年代的台湾战争诗
第三章 编辑、刊物与文化场域的互涉
第一节 作为编辑的纪弦(路易士)
第二节 《中国学生周报》与冷战时期港台的学生文学与教育
第三节 上海、台北与香港:《新希望周刊》的三个阶段
第四章 港台传统文人圈的聚散:以易君左为中心
第一节 兼容新旧:易君左的文人圈
第二节 想象河山:易君左与20世纪50年代台湾的纪游写作
第三节 移/遗民:易君左与港台诗人的唱和交游
第五章 走向文化共同体:交往的文化政治
第一节 “遗民”的政治文化与文化政治——以梁启超与台湾士大夫的诗词唱和为中心
第二节 幻象中的探寻: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港现代派诗人共同体
第三节 缝合断裂:20世纪80年代台湾《联合文学》所揭载的“现代文学”
附:《联合文学》所载中国大陆“现当代文学”目录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推荐
刘奎著的《冷战初期台湾与香港诗坛的交流与互动》针对20世纪50年代港台两地同时兴起的现代主义诗歌潮流,深入研究了两地之间的诗人交往的方式和经过,及其交往的时代性,所谓的时代性即当时的冷战语境等问题。本书从钩稽、整理相关史料出发,对两地诗人交往的过程及时代特殊性作相应研究。同时,学界对该论题的关注主要集中于现代诗坛,而忽略了传统诗人,本书则将对两地传统文人的往来也略作探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冷战初期台湾与香港诗坛的交流与互动/台湾研究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0860911
开本 16开
页数 32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0
出版时间 2018-10-01
首版时间 2018-10-01
印刷时间 2018-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502
CIP核字 2018228841
中图分类号 I207.22
丛书名
印张 2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1
169
15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3:1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