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易中天文集(第13卷品三国下)(精)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是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正史记录,野史传说,戏剧编排,小说演义;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评点;不同作品有不同的描述;是非真假众说纷纭,成败得失疑窦丛生。《易中天文集》第十三卷《品三国下》,告诉你:三国,究竟应该是怎样的面目呢?

内容推荐

自央视“百家讲坛”热播以来,易中天便一跃成为电视传媒观众眼中的“明星学者”,其畅销作品如《品三国》系列,“品读中国”书系、《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及续篇《中国智慧》、《国的惆怅》、《帝国的终结》等,深受全国广大读者的欢迎。

《易中天文集》除了全部收入上述经典作品之外,还将易中天在学术耕耘领域重要的代表作《〈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和《破门而入》一举囊括。此外,以《高高的树上》为代表的文学创作,以《书生傻气》、《公民心事》为代表的现实关注,全方位地展现了易中天为人为文的神采全貌。本书是《易中天文集》第十三卷《品三国下》。

《易中天文集》第十三卷《品三国下》中,易中天先生站在平民立场,通过现代视角,运用三维结构;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生;一家之言品三国。

目录

防不胜防

品三国(下)

第三部 三国鼎立

第二十五集 半途而废

第二十六集 得寸进尺

第二十七集 进退失据

第二十八集 借刀杀人

第二十九集 命案真相

第三 十 集 夺嫡之争

第三十一集 乘虚而入

第三十二集 蜜月阴谋

第三十三集 白衣渡江

第三十四集 败走麦城

第三十五集 獍亭遗恨

第三十六集 永安托孤

第四部 重归一统

第三十七集 非常君臣

第三十八集 难容水火

第三十九集 痛失臂膀

第四 十 集 祸起萧墙

第四十一集 以攻为守

第四十二集 无力回天

第四十三集 风云际会

第四十四集 坐断东南

第四十五集 情天恨海

第四十六集 冷暖人生

第四十七集 逆流而上

第四十八集 殊途同归

结束语 滚滚长江东逝水

后记

试读章节

正当曹操在政治上步步为营一路逼进时,他最亲密的战友荀彧却唱起了反调,并且神秘地去世。这事在当时闹得沸沸扬扬,谣言四起,正史的记载又含糊其辞,讳莫如深。那么,在这一事件的背后,究竞隐藏着什么?荀彧为什么会和曹操决裂?与此相关的曹操封公建国,又意味着什么呢?

上一集我们讲到,董昭等人在朝廷中大造舆论,主张曹操进爵国公时,曾经私下里征求荀彧的意见,结果碰了钉子。其实,董昭他们这样做,意思很明显,就是不但希望荀彧支持,而且希望荀彧挑头来做这件事情。因为荀彧出身东汉名门,名气和影响都大。而且,从建安元年曹操迎奉天子到许县以后,荀彧就一直担任尚书令一职(先代理,后实任),而且“常居中持重”。尚书令,就是宫廷秘书长。东汉政归尚书,尚书令就成为总揽朝政的首脑人物,相当于不是丞相的丞相。当然,汉献帝那个朝廷,是被曹操架空了的。曹操本人,也在建安十三年恢复丞相职位后亲任其职,所以不能说荀彧就是“不是丞相的丞相”。不过,曹操是经常要外出行军打仗的。即便回师,也住在邺城,不在许县。朝廷里的日常事务,就交给荀彧了,由荀彧帮他看住朝廷,看住皇帝。所谓“居中持重”,就是这个意思(居中,就是在朝廷做官;持重,就是承担重任)。

荀彧不但帮曹操看家护院,而且帮曹操出谋划策。曹操在外面打仗,有了问题,总要写信回去问荀彧,荀彧也总能给予协助和支持,想出办法,做出决定。起到的作用,和随军的郭嘉、贾诩一样。也就是说,荀彧对于曹操,是萧何兼张良。由这样一个人领衔提出封公建国的议案,较之董昭,分量显然要重得多,身份也合适得多。

但是荀彧反对。尽管从“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的语气上看,荀彧这话是对董昭等人说的。但以他之聪明睿智,不会不知道封公建国这事,表面上是董昭的建议,实际上是曹操的心意。董昭等人的“密以咨或”,也实际上是代替曹操来打探,所以他这话其实是说给曹操听的。但为了留有余地,他装作不知道这是曹操的意思,希望曹操听了这话以后能就坡下驴,阻止董昭他们的行动。然而曹操早就铁了心,哪里肯听?结果不但深感失望,而且大为光火,《荀彧传》的说法是“太祖由是心不能平”。

曹操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正好这时要南征孙权,曹操就上表朝廷,要荀彧到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劳军,趁机把荀彧扣在军中,以侍中兼光禄大夫的身份“参丞相军事”,实际上是免掉了他尚书令的职务。荀彧随军来到寿春(今安徽省寿县)就病倒了。不久,神秘地去世,享年五十。

荀彧的死,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忧郁而死,一种是被迫自杀。前一种见于《三国志》荀彧本传,说法是“以忧薨”(薨音轰)。后一种见于荀彧本传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说是曹操送给荀彧一个食盒,荀彧打开一看,里面是空的,于是服毒自杀。这事当时就闹得沸沸扬扬,谣言四起。荀彧本传裴松之注引《献帝春秋》说,荀彧死后,有人从寿春逃出去报告孙权,说曹操要荀彧谋杀伏皇后,荀彧不肯,就自杀了。

这当然是谣言。但我们也很想知道,荀彧到底是怎么死的?他和曹操为什么最后会闹到这个地步?在史家讳莫如深的故事背后,又究竟隐藏着什么?

先说《献帝春秋》的故事。这故事说,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车骑将军董承因“衣带诏”一案被杀,伏皇后便给她的父亲屯骑校尉伏完写信,说曹操杀了董承,皇上十分怨恨。伏完收到这封信,就拿给荀彧看。荀彧看了很反感,却又一直不说。后来这封信落到了曹操手里——据说是伏完的小舅子樊普密封了交给曹操的,萄或就紧张了,从许县跑到邺城,向曹操提出嫁女儿给皇帝的建议。曹操说,宫中有皇后呀!小女怎么能够配皇上?再说了,曹某位居丞相,靠的是战功,难道还要靠裙带关系吗?荀彧说,伏皇后没有儿子,又本性凶残,内心邪恶。她在给伏完的信中恶毒攻击丞相,话说得很难听,可以因此废了她!曹操说,有这事吗?足下怎么不早说?荀彧假装大吃一惊的样子说,早就说过了呀!曹操说,这么大的事,我还会忘记?荀彧又假装大吃一惊的样子说,真的没说过吗?啊,啊,想起来了!当时明公不是在官渡和袁绍作战吗?荀彧担心增加明公的后顾之忧,就没有讲。曹操又问,官渡之战后怎么不讲?荀彧没有话说,只好连连认错谢罪。结果“太祖以此恨或”。

这故事一看就是假的。裴松之就说“虽在庸人,犹不至此”,何况是荀彧?再说了,董承“衣带诏”一案事在建安五年正月,伏皇后被杀则在建安十九年十一月。两件事间隔将近十五年,一封信怎么可能瞒那么久?荀彧去世于建安十七年底,他什么时候去和曹操说这件事?至少也在该年十月曹操南征孙权之前。那么,曹操又为什么要过两年才杀伏皇后?其实,不但荀彧这故事是假,就连董承“衣带诏”案和伏皇后书信案,都很可疑。“衣带诏”一案的可疑,我在《青梅煮酒》一集已经讲过;伏皇后一案的可疑,吕思勉先生的《三国史话》也有分析。为了说清楚道理,我们还得把这故事讲一遍。

据《三国志·武帝纪》,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十一月,伏皇后十四年前给她父亲屯骑校尉伏完写信一案东窗事发,皇后被废并被处死,她的兄弟也被诛杀。事情的经过,裴松之注引《曹瞒传》有比较详细的描述。《曹瞒传》说,当时曹操派接替荀彧担任尚书令的华歆(歆音新)带兵去抓皇后,皇后关了门,躲在墙壁里。华歆劈开门,砸破墙壁,一把将皇后拖了出来。这时,皇帝正和御史大夫郗虑坐在一起。皇后披头散发光着脚走过,拉着皇帝的手说,就不能救救我么?皇帝说,我也不知道自己的性命什么时候结束。又对郗虑说,郗公,天底下还有这样的事么?郗虑怎么说书上没写,大约是形同木偶吧!

这故事后来被载人《后汉书·伏皇后纪》,而且常常被用来证明曹操之犯上作乱,华歆之为虎作伥,郗虑之没心没肺。然而吕思勉先生却指出,“一望而知其是附会之谈”。吕先生还特别告诉我们,不要以为这事后来载人了《后汉书》,就信以为真。这话是对的,《后汉书》靠不住的地方多了!何况《后汉书》之所本,又是原本就很靠不住的《曹瞒传》!

当然,伏皇后被废被杀,总是真的。不过事情的起因,却很可疑。吕先生的意思,是这事一定另有原因。吕先生说,但凡做大事的人,总会有人说好,有人说坏,根本就不可能人人都说好。所以,做大事的人,都是把毁誉置之度外的。何况曹操又岂是在乎别人说三道四的人。如果因为别人写了一封辱骂他的信,就要杀人,那真不知道要杀多少才够。因此,此案一定另有政治上的阴谋,只不过真相已不传于世了。

吕先生这番话,我认为十分在理。我的看法,是这件事的背后不但另有原因,而且很可能是一个天大的阴谋,否则不会动到皇后头上。谁都知道,皇后位居中宫,母仪天下,哪里是可以随便废的?更不用说随便杀了。就算要废要杀,那也是皇帝的权力,岂能由丞相来代行其事?何况皇后并没有罪,她只不过转述了皇帝的话。皇帝说丞相的坏话,却由丞相替皇帝来处置皇后,天底下哪有这样的道理?有人说,这正好证明了献帝是傀儡,曹操太猖狂。这话也似是而非。献帝窝囊不假,曹操猖狂是实,但窗户纸并没有捅破,面子还是维护着的。建安十九年的曹操,和皇帝的关系确实已经非常微妙,但绝没有到公开翻脸的程度。这年三月,皇帝还刚刚给了他“位在诸侯王上”的待遇;以后,也还有用得着这个傀儡皇帝的地方,曹操怎么会连假仁假义的样子都不装了?不管怎么说,越俎代庖替皇帝废皇后,总归是不给皇帝面子,在别人看来也是欺人太甚。这个利害,曹操不可能不知道。

因此,这件事只有一种可能,就是背后有一个天大的阴谋。这个阴谋是冲着曹操来的,皇后卷入了其中,或者必须借皇后的一颗人头才能杀一做百。正因为阴谋太大,甚至皇帝本人也参与其中,他才忍气吞声,唯唯诺诺任由曹操大施暴虐。也正因为阴谋太大,谁都不能公开说出来,这才胡乱找了一个小岔子来做掩饰。我甚至怀疑皇后根本就没写什么信,这封信是曹操捏造的,用来陷害皇后的。反正伏完在建安十四年已经去世,死无对证。皇帝自己心虚,不敢公开证诬,只好眼睁睁看着那伏皇后变成冤魂。可怜一个弱女子,就这样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某些臭男人的替罪羊。P26-30

序言

本卷所收之《品三国》(下),初版于2007年3月。收入前一卷的《品三国》(上),则初版于2006年7月。上下两册,时间差了八个月,难免要被批评为“故意炒作”或者“别有用心”。其实,事情完全不是这样。下册出得晚,是因为出上册的时候,下册还没有写出来。不能等到全部完稿再一齐出,则是被盗版集团逼的。

我在前一卷的前言说过,我上“百家讲坛”,原本没有思想准备。栏目组的同仁,同样是“摸着石头过河”。尽管在2005年,已经有了《汉代风云人物》的意外成功。但是,2006年播出《品三国》的时候,大家心里还是忐忑。实话实说,我们估计到它会火,也希望它能火。至于火到什么程度,甚至能不能火,都只能听天由命。《品三国》(上)刚一出版就创了纪录,成为当年的“头号畅销书”,就更是没人能够想到。

想不到是当然的。实际上,2006年5月22日,《品三国》(上)的专有出版权,在北京梅地亚中心“无标底招标”时,大多数出版社的态度都很谨慎,只有上海文艺出版社报出了“首印55万册”的“天文数字”。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他们疯了”。事后,各大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对媒体发表的谈话,也都认为风险极大,很可能“赔定了”。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总编辑郏宗培和责任编辑赵南荣,压力其实不小。

然而盗版集团的反应却异常迅速。梅地亚招标的消息发布不到一周,各式各样假冒上海文艺出版社名义的《易中天品三国》,便出现在全国各地的大街小巷。这些书,甚至称不上是“盗版”。因为“正版”还没出,书稿还在我的电脑里,就连责任编辑都还没看到,如何“盗”?办法有两种。一种,是把“百家讲坛”节目的字幕抄下来,做成一本书。这个多少还有点靠谱,因为那些话总归是我说的。另一种,则是干脆盗印一本别人写的书,包上伪造的《易中天品三国》封面,忽悠读者。

这就是地地道道的坑蒙拐骗了。其实就连第一种做法,也损害了读者的权益。因为讲稿与书稿,并不完全一样。书稿的内容,要丰富得多。文字,也要严谨、规范得多。何况像他们这样出书,会经过一二三审吗?不会吧!会有责任编辑和责任校对吗?也不会吧!这些都没有,图书的质量,谁来保证?

显然,任何一个负责任的作者,任何一家负责任的出版社,都无法容忍这种欺诈和坑害行为。但是打击盗版和伪造,又非我们所能。唯一的办法,是尽快印出正版书。这就不能再等下册书稿了,只能先出上册,后出下册。

实际上,这样做是有风险的。风险之一,是下册出版时,读者的热乎劲已经过去。结果是上册畅销,下册少有人买。或者大家以为《品三国》就只有一本,不知道还有下册。结果是上册卖得多,下册卖得少。事实证明,这个担心并非没有道理。

何况尽快出书,本身就有问题。什么问题?萝卜快了不洗泥,粗糙之处难免,错漏之处也难免。本书后来被人诟病,甚至找茬,这是原因之一。

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我们反复想过,这个时候,如果还慢条斯理、字斟句酌地写出全稿,然后再从容不迫、精雕细琢地出版全书,盗版集团的假冒伪劣产品,就会铺天盖地占领所有市场,不知多少读者会被他们误导、坑害。这,岂非更不负责?

两害相权取其轻,只能先把上册印出来。

事实证明,这个决策完全正确。《品三国》(上)正版还没印出,上海文艺出版社接到的定单就达60万册之多,超过了他们投标时承诺的55万册。一个月以后重印,就翻了一倍,印到110万册。最后,上下两本累计发行四百多万册。这样大的数量,如果都对盗版集团拱手相让,则受害的读者,被欺骗的读者,真不知有多少!因此,我想请批评者设身处地想一想,遇到这种情况,换了你,会怎么做?

何况本书的“硬伤”,也并不像某些人宣称的那么严重那么多。许多错漏,经唐让之先生和读者指出,已经改正。收人文集前,又请金文明先生审看。相信那些无心之过,都能得到纠正。如果还有不足之处,那就实在是水平有限,跟态度无关。当然,我会在文集的总后记中,对所有读者致歉和致谢。

盗版集团,却仍然是防不胜防。几乎我所有的著作,都有盗版,还都像模像样。比方说,由于柳斌杰署长现场办公,《帝国的终结》一书封底,印上了“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专案保护图书·严禁盗版”的字样,盗版书居然也照印不误,你说有多猖狂。

不过,最让人忍无可忍的,是“伪书”。

伪书也有两种。一种是盗印别人写的书,把作者换成我的名字。这是侵犯另一位作者的著作权,同时又要我来承担罪名。曾经有一位被侵权的作者写信给我,问我为什么不管,我只有哭笑不得。盗版集团,可谓“明明看得见(贩卖盗版书),就是摸不着(不知谁印的)”,我上哪找他们去?再说了,政府都没管了的事,我管得了吗?

另一种,则是找几个“枪手”,胡乱整几本书,然后说是我写的。出版社,自然是上海文艺;责任编辑,自然是赵南荣。书号、定价、版权页、条形码,包括“CCTV10百家讲坛”的标志,都一应俱全。不熟悉情况的读者,当然信以为真。曾经有读者在我演讲时发言,说我不赞成你“品《红楼梦》”中对佛教的观点。我只好告诉他,我从未写过这本书,你上盗版集团的当了。这位读者听完,居然还将信将疑,自言自语说,不像呀!唉,假作真时真亦假,你让我说什么?

这两种伪书,市场上都有。我自己手头,除别人写的或枪手写的《易中天品三国》外,还有所谓“易中天著”之《先秦风云人物》、《品明朝》、《品纪晓岚》、《品水浒传》、《品红楼梦》和《品中华文学》等。这当然只是部分,我没能收全,也收不全。就连这为数不多的“藏品”,也是有心人帮我收集的。现在我把这部分伪书的封面,也放在卷首,算是说明和抗议,也算是“纪念”。

2010年12月3日初稿

2011年3月23日改定

后记

匆匆忙忙一年多,书稿终于完成。话没说完,也说不完。能说的还是那句老话:表扬批评,都很欢迎;知我罪我,一任诸君!

易中天

2007年3月8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易中天文集(第13卷品三国下)(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易中天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139217
开本 32开
页数 313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40
出版时间 2011-05-01
首版时间 2011-05-01
印刷时间 2011-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C53
丛书名
印张 10.1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22
156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6:1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