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易中天文集(第4卷破门而入)(精)
内容
编辑推荐

《破门而入》是易中天教授多年教学经验,模拟课堂实况、精心撰写的一部美学著作。体系井然,自成一家,兼具专著、教材、演讲之特点,风趣幽默,引人入胜,可供本科生、研究生和美学爱好者阅读。

本书所用,为“破门而入法”。破,就是批判,也就是清算或清理。这就要围绕问题讲历史,或历史地讲问题,故本书又名《美学的问题与历史》。历史讲完了,问题搞清了,结论也就顺理成章地得了出来。这就叫“破字当头,立在其中”。至于使用“讲演体”成文,无他,教书匠习性使然故也。

内容推荐

自央视“百家讲坛”热播以来,易中天便一跃成为电视传媒观众眼中的“明星学者”,其畅销作品如《品三国》系列,“品读中国”书系、《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及续篇《中国智慧》、《国的惆怅》、《帝国的终结》等,深受全国广大读者的欢迎。

《易中天文集》除了全部收入上述经典作品之外,还将易中天在学术耕耘领域重要的代表作《〈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和《破门而入》一举囊括。此外,以《高高的树上》为代表的文学创作,以《书生傻气》、《公民心事》为代表的现实关注,全方位地展现了易中天为人为文的神采全貌。本书是《易中天文集》第四卷《破门而入》。

《易中天文集》第四卷《破门而入》是易中天教授多年教学经验,模拟课堂实况、精心撰写的一部美学著作。

目录

一脚踹开,还是念个咒语

破门而人

自序

第一讲 性质与方法

 一 并不提供通用门票的美学

 二 最没用的和最有用的

 三 真正意义在于启迪智慧

 四 美学就是美学史,美学史就是美学

 五 呆气与灵气

第二讲 美的研究

 一 柏拉图定的调子

 二 第一乐章

 三 走向主观美学

 四 走向神学目的论

 五 走进死胡同

第三讲 审美的研究:康德

 一 美学的教父与父亲

 二 美感的特征

 三 审美的原则

 四 美的秘密

 五 康德给我们的启迪

第四讲 审美的研究:审美心理学

 一 直觉

 二 移情

 三 心理距离

 四 格式塔

 五 精神分析

第五讲 艺术的研究:黑格尔

 一 美学,还是艺术哲学

 二 美是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

 三 艺术的阶段与类型

 四 艺术的门类与特征

 五 对黑格尔美学的反思

第六讲 艺术的研究:一般艺术学

 一 模仿说

 二 表现说

 三 游戏说

 四 形式说

 五 走出美学的迷惘

第七讲 美学问题的历史解答

 一 艺术是情感的对象化形式

 二 艺术是情感的传达

 三 艺术是人的确证

 四 美感与审美

 五 美与丑

附录一 西方古典美学史纲

 总论

 一 古希腊罗马客观美学

 二 中世纪神学美学

 三 近代人文美学

附录二 中国古典美学史纲

 总论

 一 先秦两汉艺术社会学

 二 魏晋南北朝艺术哲学

 三 唐宋元明清艺术心理学

附录三 西方现代美学史纲

 总论

 一 自然科学的形式主义

 二 非理性主义的表现主义

 三 理性主义的表现主义

 四 社会科学的形式主义

 五 美感经验论

 六 艺术社会学

附录四 推荐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同学们好!从今天开始,我们讲美学。照例,先讲绪论,就是讲“什么是美学”(笑)。大家觉得有点可笑是不是?我也觉得可笑(笑)。因为这很老套,而且有点呆气。现在不时兴这个了。现在时兴的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就像搞“一夜情”一样(大笑)。可惜学术不是“一夜情”(笑),它是“谈婚论嫁”(大笑)。谈婚论嫁么,就得把对方的家底都弄清楚了。比如姓甚名谁,何方人氏,有无兄弟,家财几何等等。要不然,嫁错了人,可得后悔一辈子(笑)。老话说,男怕选错行,女怕嫁错郎。当然,这是老话。现在不怕了。选错行可以改行,嫁错郎可以改嫁(笑)。不过改嫁总归是件麻烦事,再说,学术上嫁错了郎,也没人付你青春赔偿费(大笑)。

学术为什么是“谈婚论嫁”呢?因为学术是这样一种工作,它主要是人类文化的积累与传承。当然学术研究也是要创新的。但它首先是积累与传承,在积累与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如果只是为了解决当下的问题,那么,有技术就行,用不着学术。技术当然也有一个积累与传承的问题。不过对于掌握技术的人来说,这个过程是可以压缩或者省略的。比如我们用电脑,有奔3就用奔3,有奔4就用奔4,用不着从286用起。这是技术和学术的不同。人类之所以要有学术,就因为人类有文化,而文化是需要一点一点积累,一代一代传承的。学术要做的,主要是这个工作。所以它不能只求“曾经拥有”,还得追求“天长地久”。(笑)

同学们或者要说,你老先生有没有搞错(笑)?我们并不是要搞学术,要跟着你研究美学。我们来上美学课,是为了“学以致用”。比方说,学会买衣服,挑女朋友(笑),至少也要学会看电影、听音乐、欣赏绘画和雕塑什么的吧!我们用不着搞清什么是美学,也用不着知道美学的来龙去脉,你把结论直接告诉我们就行了,用不着那么麻烦啦(笑)!

如果是这样,如果你学美学,只是为了学会买衣服,挑女朋友,那么,我想你是走错门了。因为这个我不会(笑)。不光是我不会,我想其他的美学家,比如鼎鼎有名的朱光潜老先生,大约也不会。我见过朱先生的一张照片,衣服扣子都扣错了,他哪里会买什么衣服,挑什么女朋友(笑)?当然,朱先生是有太太的,但这和他是不是美学家没有关系。历史上最伟大的美学家康德就没有太太,一辈子单身,也不会欣赏女人或者艺术品。你要是向他打听这个,那可真是问道于盲。

至于看电影、听音乐、欣赏绘画和雕塑,这个事情,美学倒是要管一管的。不过它的管法,和电影学、音乐学、美术学不一样。比如一幅画画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又在哪里,这里头就有个标准问题。这些标准往往是很具体的,比如中国画的“笔墨”。很多人主张看国画要看笔墨。我们知道,中国画的工具和材料,主要是毛笔和水墨。笔可钩、勒、皴、点,墨有烘、染、破、积。笔立形质,墨分阴阳,这样就构成了中国画特有的视觉形象。所以中国画很讲究笔墨。如果你学会了看笔墨,那你就算是多少懂点行了。

但也有人反对,说“笔墨等于零”,也就是不要笔墨的意思。另一派立即反唇相讥,说“没有笔墨等于零”。这样一来,笔墨就成了一个学术问题。可以争论,也应该争论。但这个问题不是美学的,而是美术学的。为什么不是美学的呢?因为美学不管这些具体问题。它不管国画要不要笔墨,也不管西画要不要笔触。它甚至不管色彩、线条、构图这些中西绘画都有的“共性”的问题。它不管这些“琐事”,只管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即艺术标准是否可能和怎样可能。说得白一点,就是艺术品的鉴赏到底能不能有一个标准?如果能,那么,这个标准应该按照什么样的原则来设立?

还说笔墨。前面说了,一派说“笔墨等于零”,另一派说“没有笔墨等于零”。不管他们怎么争,都是美术学范围内的事。但是,如果有个人忽然跳出来说,你们说的这些都等于零!因为一幅画画得好不好,根本就没什么一定之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觉得好就好,觉得不好就不好,哪有什么标准?比如达·芬奇,──顺便说一句,我们这位大画家的名字,准确地说应该是莱昂纳多·达·芬奇。因为“达·芬奇”的意思是“来自芬奇”或“芬奇人”,“莱昂纳多”才是他的名字。所谓“莱昂纳多·达·芬奇”,也就是“来自芬奇的莱昂纳多”,有点像我们中国把项城人袁世凯叫做“袁项城”,南皮人张之洞叫做“张南皮”。那时人们都这么叫,比如“佛罗伦萨来的米开朗琪罗”。所以,把莱昂纳多·达·芬奇叫做达·芬奇是不对的。要么叫莱昂纳多,要么全称莱昂纳多·达·芬奇。P4-7

序言

收入本卷的,是《破门而入》。本书初版于2005年1月,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四个月后,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开始播出我的《汉代风云人物》。之后,又有《品三国》和《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从此,我的生活变得不同以往。所以,2005年是一个“拐点”,本书则是过去生活的一个“终结”。

所谓“过去生活”,是指1981年以后。这年,我完成了在武汉大学的学业,通过了硕士论文的答辩,并留校任教。答辩的通过很顺利,留校却大费周折。当时毕业生的去向,不是现在的“双向选择”,而是“国家分配”,要由教育部下文件的。对于“文革”后的第一届研究生,教育部规定,边疆地区来的,原则上回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来的,原则上回少数民族地区;已婚的,原则上回配偶所在地区;带薪学习的,原则上回原单位所在地区。这“四项基本原则”,每一条都能管住我。按照规定,应该回新疆工作。

导师们都很遗憾,系领导也想留住我。我的导师之一胡国瑞先生,作为系里的学术带头人,更是希望能跟校长刘道玉谈一谈。当时,刘道玉先生是全国最年轻的重点大学校长,作风非常民主。他马上表示:我去看胡先生,我到胡先生家里去听意见。刘道玉说,校长是为教员和学生服务的。只有官员拜学者的规矩,没有学者求见官员的道理。

结果,是刘校长听了胡先生的意见后,通过当时的教育部部长蒋南翔,跟当时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一书记王恩茂协商,把我留在了武汉大学。可以说,没有胡国瑞先生和刘道玉校长的这番努力,我的人生将是另外一种情况。所以,我将终生感谢这两位先生。我筹集善款设立“胡国瑞奖学金”,多次向“刘道玉教育基金会”捐款,就是为了报恩。

留校以后的日子,艰苦而快乐。艰苦,是因为大家都困难。刘校长自己一大家子,也只有小小的两房一厅。因为他坚持,教员的住房条件改善之前,自己决不搬家。所以,像我这样刚刚毕业、没有职称的“青年教师”,能有一间房就算不错。有段时间,我跟曾庆元、於可训等同事,都住在湖滨宿舍的“筒子楼”。平时,洗澡只能去公厕,做饭只能在走廊。每到中午傍晚,整栋楼烟熏火燎。正所谓“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苦,我们这帮家伙倒也“不改其乐”。

快乐,是因为自由。当时武汉大学上下,思想都很解放,环境十分宽松。教员上课,讲什么,怎么讲,领导基本不管。干部也没有架子。校长、副校长,书记、副书记的家,敲敲门就进去了。如有口碑不错的课程或者讲座,管教学的童懋林副校长会去旁听。事先并不打招呼,一个人悄悄地坐在后排,教员和学生也视而不见,因为都知道她意在发现人才,以便培养扶持。因此,那时的武大课堂,真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我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登上大学讲台的。第一门课,是《文艺审美心理学》,时间则是在1983年。课程表排出后,报名选修者多达数百,创下历史纪录。学校安排了当时最大的教室(教三楼001),仍是人满为患。外校和晚来的学生,便只能站在走道,挤在窗台。其“盛况”,远远超过后来录制“百家讲坛”。

从此,我在大学讲台讲了二十多年。先是在武汉大学,后是在厦门大学;先是给本科生讲,后是给研究生讲。课程,也五花八门。收入本卷的《破门而入》,就是这二十多年教学的成果之一。它的正式写作,是在2004年;但要追根溯源,还得从1983年算起。所以,我把那时的备课笔记照片附在卷首,以为纪念。

实际上我写本书,也有把课堂扩展到社会上的意思。那时还不知道有“百家讲坛”,更不知道后来会上“百家讲坛”。我能想到的办法,就是写这样一种“演讲体”的书。演讲体的好处,是亲切自然、通俗易懂,便于初学者和非专业人士接受。接受是很重要的。对方不接受,你这课就白上了。这就一要让人产生兴趣,二要让人听得明白。拽,端着,卖关子,故弄玄虚,那是唱“空城计”时使的招。真有“雄兵百万”的,不这么着。

再就是如何入门了。我的主张,是抓住两个环节,一是问题,二是历史。所以本书的副标题,便叫《美学的问题与历史》。在我看来,好的教案,就像好的剧本,也要有悬念和动作。问题,就是悬念;历史,就是动作。有悬念,有动作,就好看。好看,就吸引人,也就能达到传播效果。1983年我第一次在大学上课,就是这个路子。2005年上“百家讲坛”,仍然是这个路子。至于这种入门方式,算是一脚踹开,还是念了“芝麻开门”之类的咒语,倒其实是无所谓的。

2010年9月5日

后记

本书承蒙复旦大学出版社贺圣遂社长慧眼垂爱,骆玉明教授鼎力促成,宋文涛君精心编辑,乃得以面世,在此谨致谢忱!

易中天

2004年7月5日于厦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易中天文集(第4卷破门而入)(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易中天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139064
开本 32开
页数 333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55
出版时间 2011-05-01
首版时间 2011-05-01
印刷时间 2011-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C53
丛书名
印张 10.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22
158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0:4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