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老警
内容
编辑推荐

跨越时空的描述,一部升华善良与正义的警界风云录,亲历警察家庭半世纪的辛酸甘苦,朴实的文字里抒写人间大爱的情感剧。著名作家衣向东鼎力推荐!

作者柳迦柔以非常宝贵的社会责任感,在跌宕的情节、生动的故事中给予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正义与邪恶、生与死的揭示,对人生所处的各种环境尤其是困境下的生命思考作出警示。

《老警》中侧重描写了两个家庭之间的斗争,将人性的弱点和时代特色鲜明地表现出来,让人们在阅读的时刻不时地体验真善美,鞭笞灵魂的丑恶和人性的扭曲,从而在对公安事业曲折发展历程的了解中,亲历警察家庭的苦与乐,感悟警察家庭为公安事业发展做出的奉献和牺牲,唾弃警察中的败类,从而使人性得到升华。

内容推荐

《老警》由柳迦柔编著。

六十年代的大学毕业生华龙分配到公安局后,经过在基层派出所锻炼,进入刑警队开始了案件侦查和技术鉴定工作,他从一名普通的刑警走上刑警队长岗位,直到担任公安局长,退休后仍然在为公安事业发挥着余热。《老警》通过对一个家庭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描述,在反映时代变迁和家庭生活变化的同时,折射出了中国公安事业的发展历程,从简单案件到复杂案件的侦破,随着科技的发展,警察工作的难度逐步增加……

目录

第一章 初出茅庐/1

第二章 洪水结缘/19

第三章 林中小屋/33

第四章 患难亲情/42

第五章 初次较量/55

第六章 厄运降临/68

第七章 干校风云/83

第八章 狗仗人势/100

第九章 遭遇欺凌/114

第十章 岁月情殇/124

第十一章 兄弟重逢/134

第十二章 子夜枪声/147

第十三章 慈母孝女/160

第十四章 洁身自好/173

第十五章 悲伤难抑/185

第十六章 拨开迷雾/197

第十七章 千回百转/211

第十八章 锦囊毒计/224

第十九章 乔装擒魔/235

第二十章 再次出击/242

第二十一章 善恶有时/252

第二十二章 再访桑原/262

第二十三章 世纪欢歌/272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初出茅庐

1962年12月。

利民市的郊外,一场大雪封住了所有的道路。白桦林里的小鸟不知飞向了何处,地上仅有的几个脚印是那些耐寒的小动物踩下的,偶尔跑过一只小兔子,在雪地上又留下了深深的小脚窝。在这样的大雪天,外面很少有人行走,西北风裹着烟雪在地上团起了一个个大雪堆。这年冬天的雪是利民市历史上下得最大的一场雪,这年秋天的风在利民城也是刮得最大的一场风。

这样的天气,路上几乎没有行人。利民城外的林子里更是看不见一个人影。

林中有一个凸起的坟包,坟包里的棺材露出了一个棱角,紫色的棺材板子已经裸露在了外面,雪顺着棺材洞灌了进去,几乎将洞口堵住。很远处,一只白色的狐狸从林子里窜了出来。华龙穿着大衣,顶着风雪,大踏步地向前走着,那只狐狸走在他的前面不时地回头望着他。

华龙,22岁,身高1.80米,他的那双眼睛很大,但是有一只是单眼皮,另一只是双眼皮。华龙相貌清秀,身上穿着这套刚发的警服看上去有些肥大,更显出华龙的瘦弱。

华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警察,三个月前他还是大学里的学生会主席,篮球场上、滑冰场上都有他的身影,他的花样滑冰表演在全校引起过轰动。毕业了,学校本来要留华龙的,可是他申请回家乡利民市工作,利民市正要补充警力,华龙和学生会副主席贾明一起来到了利民市公安局。

华龙还记得报到的那一天,局长郎大中说:“你们两个写几个字我看看。”华龙知道,在利民市公安局遇上秀才了。看起来这个局长是文人,虽然听说郎局长参加过抗战,但他是投笔从戎的,对文学知识很看重。华龙的字得到爷爷的真传,刚解放的时候,就在一块小黑板上天天写“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不忘毛主席”,华龙把这几个字练得出神人化后,爷爷又让他练习写“飞风家气鸟”,这几个字的繁体字让华龙写得跟画一样,颇有意境。此时,华龙把这几个字放一起写,效果就出来了。看得郎大中都暗暗地在心里佩服,这个年轻人的字真不错,看相貌也堂堂正正,没有一丝邪气,他开始从心里喜爱这个小伙子了。

贾明小时候父母给他定了娃娃亲,上大学前就已经结了婚,能把大学读下来就已经不错了,他哪有时间去练字呢?眼下,郎局长让写字,可难坏了贾明。别看贾明个子不高,眼睛也不大,但是脑子是很灵活的,他一看华龙的字龙飞凤舞,而他自己羞于写上几笔,就对郎局长说:“俺以后就在公安局工作了,整天都能看见局长,局长就是俺的榜样,俺跟您学习,用不了多久,就能写出好字来。”

一席话说得郎局长高兴地笑起来,“你们这些小年轻啊,口才就是好。那就这样,华龙你给我当秘书,贾明你去刑警队报到。锻炼一年后再给你们重新安排工作。”

贾明一看华龙来了就给局长当秘书,心里有些不舒服。但是,他尽量不流露出来。华龙的话却让他感到吃惊。“郎局长,我不当秘书。”

“什么?我这些年给人安排工作,还没人不服从呢!”郎大中有些愠怒了。

“不是啊!局长,我觉得年轻人应该到一线去锻炼,尤其在公安局这样的地方,不学点业务将来不能适应公安事业的发展,我是希望多学业务,到基层锻炼,将来回来给您当秘书也有经验,您说是吧?”华龙很诚恳地说。

“嗯,你说得也对。那这样吧,你去利民派出所先锻炼两年,两年后看情况再重新安排你的工作。贾明先留下给我当秘书,你们两个没意见吧!”郎大中顺手拿起华龙的字一边欣赏一边说。

贾明没想到华龙不干的工作一下子就落到了自己的头上,他心里暗暗地高兴,这个华龙可真傻!当秘书是多好的工作啊,整天跟领导在一起,你在派出所就是干十年也没人知道你干得怎么样啊!

华龙却没想得那么复杂,他服从了局长的安排,当天就去利民派出所报到了。所长张天毅热情地接待了他,安排他当了片儿警。从那一天起,华龙负责起了他管辖地区的1万多人的安危。

华龙今天冒着大雪出来,是在寻找一名失踪儿童。

那个孩子的母亲早晨进了派出所的门就看到了华龙,她跪在了华龙的面前,“警察同志,求您救救我儿子。”华龙急忙扶起她:“大嫂,您有什么事跟我说,现在是新社会不时兴下跪的。”

“我儿子已经失踪两天了,我找遍了所有的亲戚家,都没有。您说这么冷的天,孩子到哪去了呢?这要是在外面还不得冻死啊!大兄弟,我看您是好人,快帮帮我吧!”妇女说着又要给华龙跪下。

“大嫂,您快起来。我一会儿就去帮您找。您儿子长得什么样?大致会去哪里?您能提供一些线索吗?”华龙给大嫂倒了一杯热水。

“孩子长得很清秀,大大的眼睛。个子能有1.3米左右。他总是怀疑我不是他的亲生母亲,总是嚷嚷着要找他的亲妈去,我也说不好他能往哪走,但是,我知道他不会在城里,去郊区的可能性大些。”妇女忐忑不安地说。

“您到底是不是他的亲生母亲呢?”华龙觉得有必要了解情况。

“我不是他的亲生母亲,他生下来就送到了我们家,是我把他带大的。你也看到了,我的外形和我描述的他是不一样的,尤其他爸爸也和他长得不一样。有同学说他不是父母亲生的,他就往心里去了,想找到亲妈,已经背着我走了两次了,可是不到一天就回来了。但这次都走两天了还没回来,不知道他去哪里了,我很担心。”妇女哕嗦地说着,眼泪在眼圈里直打转。

“大嫂,您别着急,我这就去找。您歇会儿就回家吧,找到了我保证把他送到家里去。”华龙说,他不想让这个妇女着急。

答应了大嫂的事就要办,华龙已经找了几处地方,就城北的这片林子里没找过了,他相信自己一定能找到那孩子,然后劝说他回家。

那只白色的狐狸拖着漂亮的尾巴在雪地上轻盈地跑着,跑几步回头看一眼华龙,华龙立即警惕起来,这只小狐狸究竟要干什么呢?难道是想告诉我什么事吗?

跟着小狐狸走了一段路,华龙发现前面雪地里有一个雪堆,难道是西北风刮着的时候将雪旋成了一个雪堆?可是不像啊,这个雪堆似乎还在动,到底是什么呢?华龙走上前看个究竟。

小狐狸在雪堆前停了下来,抬头看着华龙。“你怎么停了?是不是让我看雪堆?”华龙对这只陪着他走了这么远路的狐狸说。

小狐狸似乎听懂了华龙说的话,站在雪地里看着华龙。华龙蹲在雪堆前,用手轻轻地拂去雪堆最上面的雪,一个梳着五颜六色辫子的人头露了出来。

“啊?原来这个雪堆里是个人啊!”他惊讶地自言自语。

即使是华龙这样一个大小伙子也吓了一跳,他缩回了手,在想着办法,这是个什么人呢?难道死了?他看了一眼小狐狸,似乎在问:“小狐狸,你说我该怎么办?”

让华龙没想到的是,小狐狸围着雪堆走了一圈,在雪堆旁留下了一圈脚印,均匀得让华龙感到惊讶。他壮了壮胆子,继续蹲下来仔细地看着这个雪堆里的人,虽然蓬头垢面,但是,从白皙的面部和脖子上可以看出,这个雪堆里竟然藏着一个女人!

P1-3

序言

法苑又添百花香

——《第三届中国法制文学原创作品大赛获奖书系》出版说明

沐浴着依法治国的春风,由中国法学会主管、中国法学会法制文学研究会主办的第三届中国法制文学原创作品大赛历时近一年时间圆满结束。获奖作品书系由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前卫杂志社分别出版。2012年6月第三届中国法制文学原创作品大赛总结表彰大会和第四届中国法制文学原创作品大赛启动仪式在北京市隆重举行。法制文学又结新硕果,法苑又添百花香。

好雨知时节法苑又逢春

大赛举办之际,恰逢我们党胜利召开了十七届六中全会,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掀起了新的高潮。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于中国法治文学事业来说,预示着法治文学春天的到来。面对新的形势变化,以及党和国家赋予中国法学会的重要职责,大赛组委会全体工作人员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前景更加广阔。

作为学习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最好体现,第三届中国法制文学原创作品大赛以“繁荣法治文化推进依法治国”为宗旨,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遵循加强法治文学建设、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广泛征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优秀法治文学原创作品,积极传播法治精神,大力宣传法治文化,以促进法治文学事业沿着健康繁荣的道路发展。

全国广大法治文学工作者积极遵循原创作品大赛所倡导的创作方向,根植于依法治国的沃土,深入生活,贴近时代,在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微型小说、纪实文学、影视文学剧本、诗歌和理论专著等文学种类开展认真的创作。通过专家、媒体推荐及网站公开征集等多种途径,大赛组委会共收到参赛作品703部(篇、首),其中长篇小说40部、中篇小说7部、短篇小说18部、微型小说5篇、理论专著l部、纪实文学605部、影视文学剧本8部、诗歌12首、评论7篇,总字数达一千三百万余字。参赛作者大多来自于公、检、法、司、安等政法部门,也有部分专业作家、自由撰稿人和在校学生,他们以极大的热情踊跃参加比赛,所奉献的精湛作品异彩纷呈。

大赛评审时间自2011年12月1日起至2012年2月28日结束。在大赛顾问委员会的指导下,大赛组委会本着“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由组委会评审委员会根据大赛工作方案具体制订评审办法,将评审分为初评、复评、终评三个阶段,评委组由初评评委、复审评委及终审评委组成。每个评审环节根据参赛作品类型,组织相关专家、学者进行专门评审,最终产生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等获奖作品共63部(篇、首)。无论是参赛数量和质量比前两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为全社会奉献了一大批精品力作。

佳作透精彩精品铸法魂

纵观本届获奖作品,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真实而直接地把百姓的冷暖安危记挂在心头,努力实践着“把法律交给人民”的崇高目标是一大特色。一部部作品充分说明,法治文学真正起到了正面宣传和导向的作用,在激发人们对正义的追求、职守的忠贞、法律的坚守以及建立意境高远的思想道德和勇敢无畏的价值导向等方面都具有元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对于社会文明的进步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喻示着中国法治文学事业在经历了漫长的曲折发展后,正逐步走向成熟和繁荣。

与其他文学作品不同,法律启蒙与犯罪预防历来是法治文学切人观察社会与人生独有的叙事视角,它通过刻画描写执法与违法的博弈、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剖析触及到人性的最深处,使读者在被跌宕起伏、引人人胜的曲折情节吸引的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对社会进程、法治建设以及人性教化的全面洞察与深度思考。这无疑是举办中国法制文学原创作品大赛的真谛所在。中国法制文学原创作品大赛不仅在普法宣传教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已蔚然成风,成为当今中国文坛上的重要一翼和知名品牌。  细细品味本届获奖作品,有以下鲜明特征:

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众所周知,将多种社会题材纳人法制文学框架内是标志法治文学原创作品成熟的重要因素。本届大赛的参赛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画卷,呈现给读者的包括谍影重重:如蔚小建的《刀走偏锋》、丁伯慧的《跑马镇情人》;警界风云:如葛辉的《黑帮白道》、刘骧的《老警》;奇案推理:如洪顺利的《第一现场》、冯锐的《胭脂脸》等优秀作品。

人物塑造,展现自我。本届大赛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取得了较好成绩。如丁伯慧在《跑马镇情人》中通过独具匠心的“我”,构成一个又一个曲折跌宕的悬念谜团,还对自己的灵魂世界的不断探寻、剖析,给人一种坦诚真实可信之感,从而使作品内容更能感染和打动人。洪顺利在《第一现场》中描述的老刑警丁一川以一种“似是而非”的高超破案手法,一层层地“剥笋”,为我们留下了从始至终的“连环”悬念,引导读者非要阅读到底不可,因此颇具吸引力。

风格迥异,手法纯熟。创作风格的多样化使作者的叙述角度灵活多变,而带给读者的自然也是丰富多彩的阅读享受。譬如蔚小建的《刀走偏锋》以1955年周恩来总理出访印尼参加万隆国际会议为时代背景,所设计的故事情节构成逻辑缜密,悬念环生,因此具备了吸引读者读下去的艺术内驱力。此外,作者还巧妙运用故事节奏结合以松紧缓急的微妙变化,使作品的层次感极为鲜明,显示了作者对故事情节发展的高超掌控能力。

价值体现,励志感人。法治文学原创作品不仅融社会生活、法制建设、人文精神于一体,同时兼备启发性、参与性和娱乐性,作者以非常宝贵的社会责任感,在这种被称为“益智文学”的解谜框架里通过跌宕的情节、生动的故事,给予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正义与邪恶、生与死的揭示,对人生所处的各种环境尤其是困境下的生命思考作出警示。

纪实文学。异军突起。本届大赛纪实文学类获奖作者有30人,征集作品更多达605部(篇、首)。它无疑印证了法治纪实文学写作与传播这一特殊的社会行为所承载的社会思想启蒙责任。法治纪实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预警”方式,除了要充分反映和记录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法治进程和历史事件等,也应注重拓展题材空间,以创作出具有先进思想性和现实意义的优秀作品,使其在题旨价值、叙事形式等方面彰显活力和张力。值得一提的是,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前卫杂志社在这方面发挥了积极的引领作用,并为大赛纪实文学类评奖工作的顺利进行做出了重要贡献。

几年来,中国法治文学正以原创作品大赛的形式,不断修正着法治文学的创作定位,开掘着自己的优势。我们将坚定不移地走以“文学的形式,承担法律普及、推进依法治国”的道路,从而为最广大的社会公众服务,为实现“繁荣法治文化推进依法治国”的崇高目标,不断地做出新的贡献。

中国法学会法制文学研究会

2012年6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老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柳迦柔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6200551
开本 16开
页数 28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2
出版时间 2012-06-01
首版时间 2012-06-01
印刷时间 2012-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0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8.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65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21: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