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张发奎传
内容
作者简介
何晓帆,毕业于云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史学硕士,现任武警北京指挥学院政治理论与政治工作教研室讲师,教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民族与宗教、党的创新理论等课程。近年来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参编书四部,研究方向侧重于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共产党党史以及抗日战争史。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青少年时代与参加粤军
第二章 在广东的军伍生涯
第三章 北伐中的“铁军”
第四章 卷入政治风暴中的军人
第五章 亦敌亦友:与桂系的关系
第六章 淞沪会战与武汉会战
第七章 第四战区与越南
第八章 桂柳会战
第九章 抗战胜利和广州行营
第十章 离开内地寓居香港的日子
精彩页
第一章 青少年时代与参加粤军
县城求学的农家子弟
广东省北部有一个县叫始兴,这里四面群山环绕,地势四周高,中间低,呈盆地状,县城一带是粤北最大的小平原。浈江、墨江、澄江几条河流,自南而北,穿过峡谷,流人小平原,其纵横交错的支流,滋润着全县大部分肥沃的田地,使这个小小的山区县赢得“粤北粮仓”的美誉。
三国吴永安六年(263年)春,置始兴县,甘露元年(265年)设始兴郡。古人以“此地兴旺,周而复始”而命名为“始兴”。因此地是古代岭南交通要冲,向为兵家必争之地。随着历代屯兵、储粮的需要,在始兴小平原主要村落逐步建立了储粮、屯兵的营所。久而久之,沿河流两岸,每隔三五里,或依山傍水,或隔河相对,形成了一个个小村落。
始兴县住的都是客家人,全县人口约十万人。千百年来,“客家”因从北方中原地区黄河流域南下迁徙而产生,迁徙给予了客家人坚韧的品性,勤劳的客家人在自己的土地上保留了许多古老的风俗,同时为了适应新的生存环境,又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文化传统。客家人信奉勤俭,习惯于维持天足,妇女从不缠脚,因为女人要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客家人注重知识及教育,读书人是不下地干活的,而是待在家里,养育孩子,因此客家人可以客居世界各地而不忘本,被称为东方的犹太人。
张发奎,又名逸斌,字向华,光绪二十二年七月二十五日(1896年9月2日)出生于粤北始兴县清化乡矮岭村(今隘子镇彩岭村)。张氏一族是来自河南中州的客家人,清化乡的张氏宗族声称自己系唐朝宰相、始兴伯张九龄的后裔。
彩岭是一个非常贫瘠的村庄,那里居住着一百余户张氏宗亲。张发奎的祖先都是农民,祖父是贫民,有四个儿子,全部务农。由于祖父勤奋操劳,后家境渐有改善。张发奎的父亲张居之排行老二,在二十出头的时候,放弃农耕,投奔一位叔父到始兴县城,在县衙门充任一名刑房小吏。张父为人仗义执言,喜欢帮助弱势群体,常常代人撰写诉状。
据张发奎回忆,父亲曾经沉迷于鸦片烟十多年。一天早上,他起身后把烟榻、烟管和其他烟具搬到院子里付之一炬,对于抽鸦片成瘾的人来说,这样做是很难熬的。尔后,当他烟瘾发作时,就给儿子几个铜板去买米酒,就靠这样,他戒除了烟瘾。父亲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他的坚毅也影响了张发奎,从军几十年,他没有沾染任何恶习。
张母是一名目不识丁的农妇,笃信佛教,在特定日子就要戒荤茹素,她带着张发奎姐弟在乡间生活,和善慈祥,每当张发奎调皮挨父亲打的时候,她只是心疼却不敢吭声。
九岁时,张发奎入了私塾,开始接受教育,全家也搬到了始兴县城居住。十一岁,进入始兴县高等小学堂,父亲给他取名为“发葵”。“葵”是一种向阳花的名称,劝学所的一名客家长者依名给他取了字,号“向华”,意即向着太阳。
彼时,正是清末轰轰烈烈的自强运动开展之时,始兴高等小学堂就是在清废除科举制度后刚刚开办的。这所洋学堂由县政府斥资交劝学机构管理,配置了现代化的校舍和新式的设备,学校免费提供食宿,因此申请入学者甚众。张发奎如愿人读这所学堂,一年级有二十来个学生,他们穿着有五个纽扣的制服以及皮靴,看上去很神气,但是脑后还留着发辫。新式学堂的课程安排和旧时私塾有很大的不同,增设了地理、历史和算术,同时还注重体育运动,孩子们参加军训,踢足球。
张发奎是班上年龄最小也是个子最矮的一个,他的同学有的已经二十多岁,早已成亲。因为张的年龄小,所以更加贪玩儿顽皮,不肯受教。十三岁时,他成为要求改善伙食的学生运动领袖,带头砸烂了学校厨房中的所有碗盆,校方开除了他们闹事的七八个学生,张发奎也被父亲暴打一顿。之后,县太爷命令他们向校长认错求饶,保证永不再犯,得到了校长的宽恕。
翌年暑假快到时,张发奎和两个同学一起去河里游泳,他们根本不会水,只是在浅水滩练习“狗刨”。这时班上的另一名李姓同学站在河岸上观看,他们就邀他一起下河游水,李同学一跃入水,赢得他们的叫好声,他们以为他是游泳健将,但见他在水面上浮浮沉沉。这时,听得一位轮渡船夫大叫:“有人溺水啦!快救人啊!”这时,他们才知道,原来李同学并不会水,几个孩子很害怕,没有救人,而是抓起衣服,一哄而散。
他们深知闯了大祸,回到学校,不敢吱声,蒙头大睡。不久,就听到有人跑来说:“有学生在河里溺毙了。”校方也发现李同学因为游泳遭遇不测。学校召集全体同学紧急集合,校长宣称,承认和李同学一起去游泳的人不会被处罚。因为害怕,张发奎他们三人谁都不承认下河游泳一事,然而,三人湿漉漉的发辫出卖了他们。这次学校没有原谅他们,将三人全部开除。
P1-3
导语
何晓帆著的《张发奎传》将为你讲述张发奎的传奇一生,一个曾在“北伐”与“抗日”中叱咤风云的英雄的故事。
本书是对张发奎不平凡的一生事业做一个最完备的记录,同时又是对张将军一生各阶段心路历程的最忠实的写照。
书中所记录的史实堪称20世纪中国历史的缩影,也是一部具体而微的北伐、抗日、国共战争史,具有弥足珍贵的史料价值。
序言
张发奎,字向华,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曾任
国民党陆军总司令。他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是孙
先生身边忠诚的警卫营营长;后随蒋介石两次东征
陈炯明,在枪林弹雨里,救过蒋介石性命;北伐战
争中,他骁勇无比,所向披靡,攻克汀泗桥,血战
贺胜桥,打得北洋军阀闻风丧胆,赢得“铁军”将
领荣耀;抗日战场上,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率
部参加了淞沪会战与武汉会战,指挥了桂柳会战及
反攻广州之役。本书将为你讲述张发奎的传奇一生
,一个曾在“北伐”与“抗日”中叱咤风云的英雄
的故事。
张发奎豪侠仗义,待人宽厚,叶挺、贺龙、叶
剑英等曾是其生死战友,他与共产党人有着亲密的
合作关系;然而其“不事二君”的品性,亦注定了
他人生的复杂与多面性,与中国共产党也有兵戎相
见的血腥一击。作为一名职业军人,他从每月拿十
二块军饷的小兵做起,在枪林弹雨中成长为一名上
将,尽管战功显赫,然而他言行谨慎,绝不夸大战
绩、居功自傲。对于他率部参加的淞沪、武汉、桂
柳会战,他有如下评述:“可以说,在战略上这三
次会战都是成功的,我们以空间换取了时间;但在
战术上我们是失败了。讲句真话,我们从未取得一
次胜利,只是延宕了敌人的前进,还多次重创强军
。然而从一个军人的观点,我认为谈不上英雄史诗
,我们所做的一切只不过是以空间换时间。”对于
抗战的胜利,他亦坦承“是幸胜的”。抗战胜利时
,张发奎是广州战区接受日本投降的中国最高长官
。1946年任广州行辕主任。1949年3月任国民党陆军
总司令,同年6月底辞职,到香港定居。
张发奎八十四岁离世,他亲历了20世纪中国历
史的许多重大事件。著名史学家黄仁宇曾说过:“
军人的生活像一团梦,整个人生的生命又何尝不像
一团梦!”本书是对张发奎不平凡的一生事业做一
个最完备的记录,同时又是对张将军一生各阶段心
路历程的最忠实的写照。
书中所记录的史实堪称20世纪中国历史的缩影
,也是一部具体而微的北伐、抗日、国共战争史,
具有弥足珍贵的史料价值。七十多年前,当我们整
个民族的躯体行将颓倒之际,是我们的抗日军人,
挺起他们年轻的胸膛,迎着敌人的炮火,浴血奋战
,让这个别人眼中赢弱的病夫国家站了起来,并最
终成为战胜国之一,同其他强国平起平坐,这是中
华民族自1840年以来第一次扬眉吐气的时刻。通过
本书,您将感受这份属于军人的梦想与荣耀。
内容推荐
张发奎是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曾任国民党陆军总司令。抗日战场上,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率部参加了多次战役,英勇果敢,是国民党军中难得的军事人才。何晓帆著的《张发奎传》用十章的篇幅为读者讲述一个曾在北伐与抗日战争中叱咤风云的英雄的故事。作品史料真实确凿,文笔细腻生动,情节描述详细具体,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张发奎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何晓帆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497971
开本 16开
页数 28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8
出版时间 2019-01-01
首版时间 2019-01-01
印刷时间 201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420
CIP核字 2017286046
中图分类号 K827=74
丛书名
印张 18.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65
19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1: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