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先生向北(精)
内容
内容推荐
鲍盛华著的《先生向北(精)》图文并茂,用鲜活的文笔,以张伯驹、潘素夫妇北上为核心,介绍了1945至1965年间东北文脉遽然隆起,二十余位先生(于省吾、宋振庭、吕振羽、佟冬、匡亚明、唐敖庆、公木、罗继祖、孙天牧、王庆淮、杨振声、余瑞璜、蔡镏生、钟泰……)在东北,特别是在吉林省发生的传奇故事。先生们的高尚人格和精神风骨可见一斑,展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东北人文历史画卷。书稿可谓反映吉林文化史的一部丰碑之作,有着极高的文化价值。
作者简介
鲍盛华,哲学博士,1973年10月出生,吉林省农安县人。曾任新华社吉林分社党组成员、新闻信息中心主任,吉林省图书馆馆长,吉林省文化厅人事处处长,光明日报社吉林省记者站站长,现任长影集团副总经理。新闻代表作有《“新富村官”现象透视》《东北“畸形消费”现象透视》《经济新常态下的大作为》《农村校长的“筑梦空间”》《文艺作品“双赢”的“吉林之路”》等;学术论文方面代表作有《汉字阅读的独特性研究》《中华阅读史新探(上、下)》《公共文化“在身边”的实践探求》等;文学代表作有《一代文官宋振庭》《一朵雪花的文化传奇》等散文随笔作品,作品集((酸菜·女人·黄龙府》,主编《吉林文化简史》及《吉商》等三部著作。
目录
第一章 向北的勇气
一、征人万里双双影
二、谁道人生无再少
三、门前流水尚能西
四、几度披肝沥胆人
五、休将白发唱黄鸡as
六、珠泪,珠泪,落尽灯花不睡
第二章 一场与春天的邂逅
一、“春游社”:如今换了人间事
二、罗继祖:生死书丛似蠹鱼
三、史怡公:八千里路云和月
四、潘素: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
五、孙天牧:三百年来一支笔,青藤今日有传灯
第三章 士人的风骨
一、 “关东画派”的肇始者: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
二、关东绘画奇才的发现者:请君老笔尽纷披,江河万里写花枝
三、新中国吉林文化建设的奠基者:昔日烽火地,今朝杏花天
四、诚恳与谦恭的交心者:愿结岁寒图里友
五、地方戏剧的创立者:回首丘山重,佳木已成林
第四章 大学的路径
一、公木:人比山高,脚比路长
二、东北近代高等教育的“历史地图”:吹尽黄沙始到金
三、伪满炭矿株式会社大楼:病树前头万木春
四、吕振羽: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惠之百亩
五、先生开始闪耀东北:星月皎洁,明河在天
六、匡亚明:我劝天公重抖擞
七、高清海:何妨吟啸且徐行
八、两所“东北大学”的历史变迁: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第五章 文史所传奇
一、长春街头的国学气派:日日呼吸长白云
二、佟冬:不缧绝兮不名囚,清风明月两悠悠
第六章 一世“春游”竞如诗
一、回头应自省吾身
二、七尺从天唱大归
三、物我同春共万旬
序言
我的家乡吉林省既在北,也在东,在北偏东,在东偏
北,人日东北。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北方属水,色黑,方位神为玄武
,即一对扭在一起的龟蛇。北方的主神一说为共工,炎帝
后裔。共工与黄帝后裔、南方主神颛项争天下,不胜发怒
,头触不周山,导致天柱折,地维缺,引出女娲补天的神
话传说。北人尚武,多共工式的英雄。古人云金戈铁马塞
北,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兼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
一去兮不复还”。北方长于游牧渔猎,快马长弓,纵横驰
骋,“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而东方
属木,色青,方位神为青龙。东方的主神为太昊,即传说
中的伏羲。伏羲演八卦,创历法和天干地支,对中华文明
贡献很大,被誉为“人文初祖”。东人崇文,多博学之士
,老子讲道法自然,孔子论仁义礼智,墨子求兼爱天下,
孙子说不战而胜。东方长于精耕细作,诗书传家;有渔盐
之利,善于商贾。
北色尚黑,吉林有松花江畔广袤的黑土地。东色尚青
,吉林有长白山脉连绵的青山翠谷。北人尚武,吉林古有
肃慎、扶余、棘辐,曾建立海东盛国渤海、铁血女真金国
,建州女真更是把长白山视为祖先诞生之地。近现代以降
,东北义勇军冯占海、王德林、王凤阁,东北抗日联军杨
靖宇、魏拯民、王德泰,保家卫国,抵御外寇,爬冰卧雪
,捐躯疆场!东人崇文,吉林的文人在何处?
《山海经》有日:“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
日不成,有肃慎氏之国。”在中原人士眼里,东北自古是
大荒之地,蛮荒之地,是“塞外苦寒之地”,哪里会有许
多文人墨客?
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总理视察东北,提到“东北文化
落后,文风不盛,人才甚少”。他谆谆告诫东北的领导干
部,“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于是,就发生了请我作序的《先生向北》一书中记叙
的故事。《先生向北》记叙了20世纪50年代初余瑞璜、蔡
镏生、唐敖庆、关实之、陶蔚荪等一批自然科学家,吕振
羽、于省吾、张松如(公木)、张伯驹、潘素、史怡公、孙
天牧、钟泰、罗继祖、高清海等一批文化名人,聚拢东北
,荟萃人文,一改吉林风貌,为黑土地增添了浓烈厚重的
文化气氛和源远流长的文化血脉的故事。而促成这一文化
奇观的,则是懂文化、敬文化、爱文化的匡亚明、宋振庭
、佟冬等优秀的领导干部。正是他们慧眼识珠,求贤若渴
,不拘一格,不畏浮云,敢于担当,顶住压力’;在那个
充满政治斗争火药味的特殊年代,从各地招贤纳士,网罗
人才,像移植嫁接一样j在吉林大地上广栽苗种。左宗棠的
部下杨昌浚写有《恭诵左公西行甘剃,其诗日:“大将筹
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
度玉关。”如今,在吉林大地上,吉林大学、东北师大等
名校,化学、物理学、数学、哲学、史学等学科,图书馆
、博物馆等馆藏珍贵图书文物,长影、吉歌、吉剧团等文
学艺术团体中,都可以感受到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浓浓
的文脉。
古往今来,人才问题,从来都是事业成败的大问题。古人云:“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我劝
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但是,领导和人才的关
系,从来都是曲折复杂而又多有悲剧。祢衡恃才傲物,杨
修炫弄聪明,解缙好上谏言,结局都很悲惨。古代才子们
的命运似乎大多坎坷。太史公因此感叹,“文王拘而演(倜
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
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相比之下,我们愈发感到匡亚明、宋振庭、佟冬等领
导同志尊重文化,尊重知识分子精神的可贵。我曾经到佟
冬先生亲手创办的吉林省社会科学院任院长,听过许多关
于他筚路蓝缕创办东北文史研究所和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的
感人故事。特别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文人墨客
很多都“投畀有北”。他们冒着被扣上招降纳叛、“兴灭
国,继绝世,举逸民”的大帽子的风险,对落难的文人雅
士雪中送炭,庇护有加。冰雪虽寒自有春,东北的风雪冰
寒,更显出东北的高大与襟怀。陈毅有诗曰:“大雪压青
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他们不仅为吉林引入文脉,而且留下了良好的官风。
这种尊重知识、精通文化、礼贤下士、广招人才的优良传
统,被后来的吉林省宣传文化系统的许多领导干部所继承
发扬。曾担任过主管意识形态的省委副书记谷长春同志重
视与学者的交往。他常说,自己是朋友领导,领导朋友。
担任过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的许中田同志有空就找青年
学者交流,积极为专家学者和文学艺术工作者排忧解难。
他病故后,我曾吟诗纪念:“常恨人生太匆匆,仰天又识
几流星。茅庐问计犹在耳,走马荐贤已随风。有意忘年交
伯仲,无私朝野拜师生。每遇春风拂面目,应幻君靥笑融
融。”
书中提到的高清海先生,是我的授业恩师。我从1978
年开始至先生去世,凡26年,一直追随他从本科、硕士、
博士,到讲师、副教授、教授。听过许多关于他的故事,
亲历过许多他的重要时刻。耳提面命,讨论争辩,登山跨
海,南行北归,常伴随在他身边。今读此书,先生音容笑
貌,恍如昨日;回首往事,感慨万千!书中提到的孙正聿、
孟宪忠、孙利天诸弟子,均为我的大学同窗。我们一同追
随恩师,共同走过了同样漫长的岁月。昔日的翩翩少年,
今日都两鬓如霜了。岁月尚不能久,况人乎!而作者又是我
的学生,薪火相传,文脉相继,从我等师生身上可见一斑

本书作者鲍盛华,毕业于吉林大学哲学系,是我教过
的学生。上学时就很活跃,思想敏锐,才华横溢。毕业后
,他从新华社记者做起,也做过吉林省图书馆馆长,大概
是最年轻的省级图书馆馆长;也做过机关工作,出任中直
驻吉单位负责人,现在又去长影集团出任副总经理,可谓
经历丰富。虽然几经工作变动,但他始终保持了三个不变
:一是始终没有离开吉林这块热土,二是始终辗转耕耘于
文化战线,三是始终坚持写作。本书是他又一部新作,在
这部著述中,他运用他那新闻记者的敏感视角,挥洒他那洒脱的文采,时而透出哲学的深沉与反思,呈现了一幕富
有人文情怀而又改变荒凉的传奇故事,体现出他对故乡,
对母校,对老师的深情厚谊,也反映了在那个特殊年代里
充满温馨与诚挚的友谊。
我们师生27年,两个人都没变,爱文化,爱东北,爱
吉林。北偏东,东偏北,愿东北越来越有文化!
邴正
2018年5月
导语
东北并非蛮荒之地,看过《先生向北》后,便知东北不但有文化还有先生!
鲍盛华著的《先生向北》对20年间的东北文脉做了一个深入的整理,对重要的文化历史事件做了比较系统的还原,更重要的是,对历史中的那些可贵的人,对他们高尚的人格以及高度的责任感,表达一种向往,一种热爱,一种敬意。
书评(媒体评论)
作者用鲜活的笔触,向我们展现了先生们绘就的
一幅幅波澜壮阔的人文画卷。诚如吕振羽、匡亚明、
唐敖庆等诸位先生,他们既是吉林大学事业发展的开
拓者与创业者,又是吉林大学精神的塑造者,先生们
的风骨值得我们一代代人永远铭记。
——吉林大学资深教授、原校长刘中树
精彩页
就在确定了张伯驹到省博物馆负责书画鉴定工作之后,没过两天,宋振庭又来了,这回是把张伯驹夫妇请到了位于人民广场东侧的省宾馆吃火锅。
当一片一片羊肉下到热气腾腾的锅里,人的血液好像也跟着热了起来。畅快的交谈使张伯驹觉得眼前的这个省委宣传部长早已经是一位贴心的朋友。张伯驹后来在文章中回忆说,宋振庭对他讲:“你过一段时间回北京把户口转到长春来吧,在这里安心工作,摘右派帽子的问题慢慢解决。”(张伯驹:((我与宋振庭》)
真的能给自己摘掉右派的帽子?这可是件大事,宋振庭能运作成功吗?虽然对人生命运起伏“无可无不可”,但张伯驹还是心中一动,毕竟这帽子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无法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安排张伯驹到省博物馆工作j但因为他是右派,不能在领导岗位任职。宋振庭找来时任省博物馆副馆长王承礼说,张伯驹的右派问题不要到处说,内部掌握就行了,看能不能给他先设个既不违反要求,又能发挥他特长的位置,将来解决了他的右派问题之后,再行新的安置。王承礼经过认真考虑,在博物馆专门为张伯驹设了一个“副研究员”的岗位。他还遵照宋振庭的指示,把张伯驹的工资定为每月159.5元。这在当时可是个大数目,普通职工工资每月30元左右。
转眼,1962年的元旦到了,这是张伯驹夫妇来到关外的第一个节日。酷寒的天气,加上孩子又不在身边,熟人亦少,夫妻二人显得有些孤苦伶仃,寂寞伴着寒凉,一阵阵侵袭着身体。就在此时,宋振庭专程上门相邀,请夫妻俩到家中做客,共度佳节。把右派当成贵宾,不仅以礼相待,还要设筵相请,宋振庭的行为温暖着张伯驹夫妇的心房,那种感动是无以言表的。
1962年,张伯驹夫妇终于迎来了他们人生的另一个春天。经过宋振庭等相关人士的努力,吉林省委有关部门做出决定,摘掉张伯驹的右派帽子。没有了右派的名号,可以正大光明地安排张伯驹的职务了。
宋振庭和省文化局局长高叶的意见一致,让张伯驹做省博物馆第一副馆长,此时,省博物馆没有馆长。省文化局局长高叶把已经做了多年博物馆副馆长的王承礼约到家里谈话,希望他能理解这样安排的初衷。(吕长发:《张伯驹夫妇与吉林之情缘》)
1962年6月25日,宋振庭亲自给王承礼写信,在信中表明了自己的想法:“张伯驹此人是带有封建性的知识分子,他有一定的才能,用得得法可以给我们一些帮助。我和他接触,主要是想团结他,并从了解一些问题的目的出发,重要的是,多争取一点人才来吉林。”(宋振庭:《写给王承礼的信》)
王承礼并没有让宋振庭和高叶等人担心。他对张伯驹一直非常尊重,充分发挥了张伯驹的优势,工作上有很好的合作,同时,对张伯驹在生活方面的照顾也非常周全。虽然职务位列张伯驹之后,但王承礼把张伯驹做不了、不擅长的日常管理工作井井有条地抓了起来。他们的密切合作让吉林省博物馆在全国迅速声名鹊起。 刚来长春时,张伯驹与潘素住在省艺专的南湖宿舍,条件一般。1962年,在宋振庭的过问下,有关部门在当时东北文史研究所的宿舍给张伯驹安排新居。宋振庭生怕哪一个细节有疏漏,所有的小事都想到了,甚至买什么样的沙发,安什么样的电话,都有具体指示。这些看似琐碎的生活方面的“小安排”,无疑在张伯驹和潘素的心里荡起滚滚波澜。
张伯驹早年间曾和京剧大师余叔岩学习余派戏,并得到余叔岩的亲传。宋振庭指示吉林人民广播电台台长王充专门录制张伯驹所演唱的余派戏,还让他给省戏曲学校写《京剧音韵》,给京剧演员说戏,为省京剧院整理剧目绽军山》。张伯驹的书法极有特色,是一代书法大师,宋振庭就安排他给艺专的学生教授书法,开设“书法欣赏”讲座。在长春期间,张伯驹成为吉林省文联常务委员、吉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吉林省政协列席代表。(吕长发:《张伯驹夫妇与吉林之情缘》)P7-9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先生向北(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鲍盛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554084
开本 16开
页数 241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05
出版时间 2018-09-01
首版时间 2018-09-01
印刷时间 2018-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584
CIP核字 2018213693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48
177
19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0:3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