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人的心灵(鲍鹏山文学史)(精)
内容
作者简介
鲍鹏山,文学博士,学者、作家,上海开放大学教授,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嘉宾,主讲《鲍鹏山新说水浒》《孔子是怎样炼成的》。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文化研究。出版《寂寞圣哲》《中国人的心灵》《风流去》《论语导读》《孔子传》《孔子如来》《先秦诸子八大家》等。2013年创办浦江学堂。
目录
总序:唯文字可以完成抗拒
《诗经》:一个民族的情怀
《左传》:历史何以成为散文(上)
《战国策》:历史何以成为散文(下)
《孟子》:道德文章
《庄子》:激情与超脱
屈原:面向风雨的歌者
司马相如:言语侍从与御用文学
东方朔与扬雄:冷幽默
《史记》:听那历史的哭声
汉乐府:大地的歌声
《古诗十九首》:死亡与爱情
建安诗人:文学的大纛
阮籍与嵇康:生存还是死亡
西晋文人:良心何在
陶渊明:南山种豆
谢灵运:没安好心
鲍照:迷者之歌
南北朝乐府:南方和北方的女人
初唐诗人:感伤的青春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的夜晚
陈子昂:谁在台上泣千古
孟浩然:鹿门幽人
王维:艺术囚徒
边塞诗人:秦时明月汉时关
李白:兴高而采烈
杜甫:一个人如何成为诗圣
白居易与元稹:长安花
柳宗元:永州之野产异文
李贺:百年老鹗成木魅
杜牧与李商隐:无限夕阳
唐人词:有人楼上愁
花间派与南唐词:花开花落
宋人词:天地词心
柳永:大众歌手
苏轼:缥缈孤鸿
辛弃疾:英雄泪
欧阳修:醉翁与他的亭
李清照:菊花与刀
元散曲:野唱
关汉卿与王实甫:浪子伟人
李贽:豪杰之文
袁宏道:不紧要之文
《三国演义》:民间的三国
《水浒传》:快意恩仇
《西游记》:换一种读法
《金瓶梅》:欲与死
三言二拍:拍案叹世
纳兰性德:词坛谢幕
《聊斋志异》:天下一聊斋
《儒林外史》:人为什么堕落
桐城派:桐城好文章
《红楼梦》:中国悲剧
精彩页
与“国风”来自于“采诗”的说法相配合的,便是大小雅的来自于“公卿至于列士”的“献诗”。这种说法也只是《国语·周语》中“召公谏厉王”一段中的一个孤证,且这“公卿至于列士献诗”之“诗”,是否公卿列士们的自作,也成问题。况且,就《诗经》中大、小雅部分来看,一些尖锐的讽刺之作,像《小雅·十月之交》中对皇父等七个用事大臣点名揭批,大约也不是“献诗”的好材料。更有一些诗,据说是写于周厉王时候,如《大雅·板》《大雅·荡》《大雅·桑柔》,在厉王以杀人来弭谤的时候,这样的诗,大约也不好献上去。
《诗经》的搜集固是一个问题,然而集中起来的诗,要把它按一定的规则编排成书,也需要有这么一个人——哪怕这个工作历经多人之手,那又是哪些人?最后毕其功的人物是谁?司马迁说此人是孔子,这当然是最好的人选,但司马迁并没说明他这么说的证据。这个说法也受到后人的质疑。
就《诗经》本身看,它的作者到底是些什么样的人,是一个更大的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作问题,大家一致得过且过了。但这确实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抗战之前,朱东润先生在武汉大学的《文哲季刊》上发表《国风出于民间论质疑》等四篇文章,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提出理据充分的质疑,却不见有什么反响。1981年朱先生又把这四篇文章和写于1946年的另一篇文章结集重新印发,以《诗三百篇探故》的书名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但仍没见什么回应。我私下认为朱先生一定颇寂寞,他提出了一个问题,却没有人来与他讨论,他扔出了白手套,却没有人拾起来。换一个时地,他再扔一次,仍然没有人应战。这种尴尬其实很好理解:大家都不愿再惹事,得过且过。因为这事惹不起,大家一齐都躲起来了。
但另一方面,上述种种学术上的疑问却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正如一位绝世佳人,她吸引我们的,是她的美丽和风韵,而不是她的身份、背景。我们爱她,只为倾倒于她的风韵和美丽,却并不是因为了解到了她的出身,也不一定是“学术”地探究到了她美之为美的原因——事实上,正如苏格拉底早就警告过的,“学术”在“美”这样的问题上是无能为力的。正如除非我们的联姻是为了政治、经济等利益考虑,我们爱一位美丽的女子并不一定看她的门第和背景。纯洁的爱情是没有背景的,真正的文学欣赏也可能正是没有学术的。我们是否被感动、被感染,是文学欣赏是否发生的唯一标准,而我们是否还能感动,或被感染,正是我们是否具有欣赏能力的重要标志。正如一个人对他所追求的绝世佳人身世背景的过分关注,会让我们怀疑他的真正用心一样,过分学术化的文学研究,也让我们怀疑他是否有“爱”文学的能力,甚至是否真的爱文学,还是仅仅因为这种“学术研究”能给他带来世俗的好处。
P5-6
导语
《中国人的心灵(鲍鹏山文学史)(精)》是一部描述历代名家名著展现中国传统文学之美的个人文学史。
作者鲍鹏山认为,文学是人类精神的避难所。在书中我们看到,感情热烈而思想敏锐的鲍鹏山,以其极富个性的文字带领读者,去寻找那些在文学中避难的心灵,去无限接近古人的真实情怀,去感受古代文学的大美大善、大哀大痛、大喜大悲。
序言
唯文字可以完成抗拒
大三时吧,在图书馆读到一本叫《一年有半·续一年
有半》的书,是日本中江兆民写的,因为他被查出患了绝
症,只能活一年半了,于是,下决心,用这最后的一年半
时间,写本书,书名就叫《一年有半》。一年半以后,人
没死,就接着写,书名就叫《续一年有半》。书里面有一
句话,大意是:男子汉,大丈夫,来到世上,要留下一个
大大的脚印。
大学毕业,去青海工作,宿舍隔壁是学校的档案室。
一天,经过档案室门口,看见档案员,一个四十多岁的女
员工,在里面整理档案,拐进去和她说说话。看到有一份
档案放在一边,注明销毁。我问为什么,她说:死去的职
工,按照档案管理规定,多少年后(注:我记不得她当时
说的是几年了)就销毁档案。我惊讶:那就是说,关于他
的一切记录都销毁了?以后就没有人知道他曾经在这里工
作过了?
她说:是。
怎么可以这样?怎么可以这样抹杀他?!
档案员平平淡淡地说:都这样呀!每个人都这样呀。
古辞有“市朝人易,千岁墓平”,《古诗十九》有“
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
一切物理性的东西,最终都归于虚无。
庄子有一个词:物化。物化的意思,就是,凡是物,
都会化。
陶渊明说“纵浪大化中,不忧亦不惧”,其实,他是
惧的。他写了那么多诗文,为什么?因为他怕他湮没了。
司马迁写《报任安书》,其实根本不是要跟任安说什
么,他是要告诉后人:他这样参透生死的人为什么选择接
受“最下腐刑极矣,,的惩罚,苟延残喘以著太史公书。
他念念不忘孔子的话:“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曹丕收集“建安七子”的文字,撰其遗文,都为一集
,让它们传留下去。他是一个温暖的人。
他自己,做了皇帝了,还要“通夜不瞑”以写作,以
至三十多岁就满头白发一脸憔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
不朽之盛事”,
“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
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他也是一个焦虑恐惧之人。
他也恐惧被抹杀——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
未若文童之无穷”。
是的,他说得对,写作,可以抗拒抹杀。是无须其他
方式,唯文字即可以完成的抗拒。
说到底,写作,是要为渺小的个体生命留下证据。
龚自珍《题红禅室诗尾》:“不是无端悲怨深,直将
阅历写成吟。可能十万珍珠字,买尽千秋儿女心?”
千秋之后,因文心通。
龚自珍说,可能。这“可能”,到底是能,还是不能

写作,也就是为了留下一种可能。
有了可能,就不会心如死灰。
鲍鹏山
2018年10月22日
沪上,偏安斋
内容推荐
鲍鹏山著的《中国人的心灵(鲍鹏山文学史)(精)》是一本非常感性化的中国文学史。本书通过上自《诗经》,下至《红楼梦》,三千年中国文学名家、名作的新异解读和诗意感怀,试图深入中华民族的内在心灵与思想,展示这个民族三千年的理智与情感所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人的心灵(鲍鹏山文学史)(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鲍鹏山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5352398
开本 32开
页数 570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400
出版时间 2019-01-01
首版时间 2019-01-01
印刷时间 201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718
CIP核字 2018186945
中图分类号 I209
丛书名
印张 18.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6
144
42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6:0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