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门第
内容
编辑推荐

《门第》——于不容忽视的门第之差中彰显高贵品质!

与两个不同家庭背景的男子相逢,让她在爱情与门第之间饱受煎熬,演绎出另类的一往情深。

爱情,在“门第”之下就像一个带着善意的谎言。当他们意识到这一点时,一切还有可能挽回吗?

内容推荐

幼年跟随多病的爷爷从闽南到北京乞讨的珍珠,因偶遇音乐学院梁教授而彻底改变命运,然而于卑微出身中幻化出的高贵梦想却因遭遇致命对手成为绝唱。一曲钢琴的挽歌让她在十八岁时挥泪饮恨,超越血缘的爱伴随她渐渐成长。与两个不同家庭背景的男子相逢,则让她在爱情与门第之间饱受煎熬,演绎出另类的一往情深。

试读章节

第一章

一九八二年秋。

一个秋高气爽风轻云淡的日子,位于北京西城的一座四合院,来了两个陌生的客人。所谓客人其实是一老一少两个乞丐,老的叫小的孙女,而小的则称呼老的爷爷。爷爷看上去有六十多岁了,小孙女只有五六岁的样子。祖孙两个蓬头垢面,衣衫褴褛,浑身上下污浊不堪。

走在前面给祖孙俩带路的是这个四合院的主人,一位风度不凡的中年男子。四十左右的年纪,头发一丝不乱整齐地向后背着,鼻梁上架着一副黑边眼镜儿,上身穿了一件米黄色的夹克衫,下身穿了一条黑色的长裤,脚上是擦得铮亮的皮鞋,看上去是精神抖擞,仪表堂堂。

“到了,这就是我家了!”主人停下脚步,指着面前粉刷一新的红漆门楼儿说道。

祖孙俩顺着中年男子手指的方向看过去,顿觉眼前一亮,只见那红漆门楼儿在夕阳的光照里熠熠生辉,红色中微微泛着黄,颜色十分鲜亮耀眼。两扇门的正中央有一对铜制的大大的门环,而门的左右两侧则蹲着一对汉白玉的抱鼓形门墩儿。主人上前两步打开院门请一老一少进去,爷爷站在门口有些犹豫,低头看了看小孙女,小孙女则咬着嘴唇看着站在门口的中年男子不说话。

“快进去吧,这儿以后就是你们的家了!”主人站在门口热情地招呼着。爷爷这才牵着孙女的手迈着迟疑的步子进了四合院的大门,主人跟在祖孙二人的身后也进了门,转身把大门关好,然后重又走到祖孙二人的前面带路。

一行三人绕过一座绘有松竹图案的砖筑影壁,往西转进入外院。从横长的外、院继续往里走,穿过一道华丽的垂花门进入中院。经过方正的中院再穿过一道月亮门便来到主人居住的内院了。内院的西北角儿搭了一个紫藤架,上面爬满了紫藤。若是夏天,酷热难当的时候,坐在那样的紫藤架下面,想必会很阴凉。院子的西南角上则种着一棵古枣树,枣树上挂满了大红枣,此刻夕阳透过树叶的间隙将斑驳的光影洒在那些红枣上,一粒粒一颗颗在秋风里摇曳着,如红玛瑙般晶莹闪亮圆润,好看极了,诱惑极了。小女孩儿一边拉着爷爷的衣襟跟着主人往里走,一边瞪着惊奇的大眼睛盯着那一树的红枣,并下意识地用舌头舔了舔嘴唇。因只顾着仰头看枣树,没注意脚下,突然绊了一下,扑通一声跪倒在地上。爷爷慌忙俯身去拉她,并用闽南话说道,“慢慢走!安怎口母懂仔细看路!

“小心啊!摔疼了没有?”主人回过头来关切地问。

“不疼,一点儿都不疼。”小姑娘从地上爬起来,用力拍了拍裤子上的灰尘。然而拍不拍却是一样的,拍过之后裤子依旧很脏。

“你的普通话讲得很好啊!”主人忍不住夸赞起小姑娘来,“爷爷好像不会说普通话,你的普通话是跟谁学的?”

“哪有人教她,都是到北京以后才学的。没法子欧,不讲普通话,讨饭都讨不到!”不等小姑娘说话,爷爷先开口了。

“小姑娘还是蛮聪明的嘞!”主人笑答。

“聪明管什么用?还不是得跟着我这个阿公受罪,食糜都食不上(稀饭都吃不上)!即(这)孩子命不济啊!”

“老先生,话不能这么说,她还小呢,以后的事情谁也说不准。”主人一边笑着搭话儿一边转过身去继续前行,小孙女则紧跟在爷爷的身边瞪着一双乌溜溜的眼珠儿好奇地朝四下里瞧。

这座四合院是个三进的院落,外院的厅房,加上中院内院的正房和厢房不包括耳房和倒座房少说也有十几间。正房、厢房朝向院子的方向都有前廊,前廊与垂花门之间有抄手游廊连接,可以沿廊走通,不必经过露天。廊边设有坐凳栏杆,可在廊内坐赏院中花树,所有房屋都采用青瓦硬山顶。了解北京历史和文化的人,只要走进这个四合院就会知道这院子要在过去虽比不上王府官宦之家的府邸,但也算得上是富贵之家了。北京俗语有“东富西贵,东直门的宅子,西直门的府”之说,贵族的王府多集中在内城的西北、东北一带,尤其以海子(今什刹海、后海一带)附近的王府居多。而这座保存完好、装修一新的四合院就位于西城什刹海后海附近的龙口胡同里,龙口胡同的后面就是什刹海的湖。

这座宅子的主人是一位音乐学院的教授,名叫梁渠。据梁先生自己讲这宅子是祖上传下来的,已历五代。梁先生的祖上曾是清朝一个挺大的官儿,却不是旗人,而是地道的汉人。后因受人排挤被罢了官,就没落了。没落后的梁先生的祖上就在后海置了这个宅子隐居起来。一座宅子能够历经五代而没有更名改姓,是很不容易的事。历史的沧桑变化,岁月的更迭交替,连皇帝都被赶出了紫禁城,几千年的封建统治都被推翻了,之后战火硝烟革命运动是绵延不断,紫禁城更是在风雨飘摇中几易其主。梁姓家族能够穿越这世代的风起云涌,梁姓后人们能一代代在这栋宅子里住到今天,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只是奇迹也总是有限,梁姓家族偏偏香火不继,到了梁渠这儿就只剩了梁渠一脉,无兄弟亦无姊妹。而梁渠和夫人李云霜结婚十几年了,居然也没能生下一男半女。

梁先生的母亲在梁先生年幼时就已亡故,父亲后又娶一个继母赵氏,指望能再为梁家添丁进口,可是继母过门不到两年,就得了重病医治无效去世了。前后不过几年的工夫,两房妻室命归西天,梁老先生心里犯了嘀咕,便请了几个算命的先生来给算算。不想算命先生们众口一词,都说梁老先生命中只有一子,不论再娶多少房妻室,也只有这一子。梁老先生信了算命先生的话,一直鳏居没有再娶,直到前年离世。梁老先生在世的时候,常常为梁家后继无人而忧心忡忡,曾谋划着让儿子儿媳抱养一个孩子,或者从李云霜远在陕西的老家的亲戚们家里过继一个。可想不到才一开始张罗这件事,梁老先生就突发急病在那一年的正月里辞世了。老人去世以后,偌大的宅子里就只剩下了梁渠夫妇二人,越发显得空空荡荡的了。

梁先生和夫人都是很有文化的人,梁先生是音乐学院钢琴系的教授,而梁夫人是师大中文系的老师。他们对生儿育女是为了继承香火的封建思想并不认同,在他们看来有孩子最好,没有也不必刻意强求。只要整个人类还在繁衍生息,自家这一脉香火有继无继也没什么重要。因此老人去世以后,抱养过继孩子的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由于当年不止一个算命先生说过这宅子风水好是座难得的吉宅,住在这里的人必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梁老先生对此深信不疑,所以临终前一再叮嘱梁渠夫妇务必要守住这座宅院,就算单位分给他们房子也不要搬走。父亲临终嘱托的两件事,领养孩子的事已经不了了之了,梁渠不想在守住宅子这件事情上也违背老人家的遗愿。因此就在梁老先生去世后的第二年,梁渠和李云霜花了不少钱重新整修了这座四合院。

整修之后,四合院看起来规整了很多,外院的房子基本上只用来堆放一些杂物,不做他用了。夫妇二人把中院的正房改成了可做教室的琴房,因为假期的时候梁先生要在家里办班,教一些孩子学钢琴。教孩子学琴实不为赚钱,一来这偌大个宅子平日里只有夫妇二人住着未免冷清了些,收几个学生出来进去的为的是让家里热闹些罢了。二来梁渠在学院内外声望和口碑极好,很多学生家长慕名而来,千方百计要让自己的孩子跟梁渠学琴,梁渠也不好强辞,于是便想了这么个一举两得的办法。

中院的正房做了琴房,东厢房则改做了书库,西厢房原是特别给梁老先生准备的,连着一个小厨房,有一铺小炕,冬天把炕烧得热热的,屋子里十分暖和。梁老先生因患有严重的关节炎很怕冷,每到冬天就会从内院的正房就是梁渠和李云霜现在住的屋子搬到中院的西厢房里居住。自打梁老先生去世后西厢房就一直空着,物件家什也依然还保留着原有的样子,至于内院的东西厢房则分别被梁渠和李云霜用来做自己的书房兼工作室了。

P1-3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门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平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352116
开本 16开
页数 37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00
出版时间 2010-01-01
首版时间 2010-01-01
印刷时间 2010-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23.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3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