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爱因斯坦在柏林(1914-1933)
内容
编辑推荐

  《爱因斯坦在柏林(1914-1933)》由胡贝尔·戈纳编著,在爱因斯坦的一生中,可以看到许多与当时的柏林相似的特质:他不断被视为天才物理学家、平易近人的男子、举世瞩目的和平之友,以及雅俗共赏的科学贡献者。在文化和社会领域,他也频频现身。

经由学界、同事、文化界的交游圈,一个与爱因斯坦相关的人际网络逐渐成形。在柏林他活跃于知识精英圈,并逐渐意识到自己的犹太认同感,一种非关宗教的种族文化归属。柏林政治的动荡,极大地冲击了爱因斯坦的生活,纳粹主义者的疯狂行径,终于促使他决定在异乡普林斯顿小镇了此残生。1933年3月,爱因斯坦永久离开了柏林。

内容推荐

《爱因斯坦在柏林(1914-1933)》由胡贝尔·戈纳编著,爱因斯坦生前就被誉为“新牛顿”和“人类史上最伟大的学者之一”,至今仍被视为20世纪的偶像,甚至被选为20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他的肖像出现在钞票和邮票上,出现在各种报刊杂志、图书的封面上,目前至少有三出爱因斯坦歌剧,许多小说、故事和专著的书名里都有他的名字,德国甚至有十余所爱因斯坦高级中学。

在《爱因斯坦在柏林(1914-1933)》中,作者从爱因斯坦同时代人的眼光人手观察他以及柏林的文化、社会和政治氛围,讲述了爱因斯坦以及和他同在柏林生活的人,并叙述柏林这座城市和爱因斯坦生活于其中这段时期的文化史。作者设法把这位多才多艺的天才人物生活中的一个阶段和柏林这座多元都会的命运结合起来,大有助于理解这位20世纪最著名的物理学家。

目录

序言(1)

1 1910年的帝都柏林(1)

是乡下,抑或都市? (6)

优美的居住环境(8)/营房和百货行(11)

经济生活(14)

往来交通(1 6)/流行风尚(18)

社会、文化与学术(20)

柏林的社会(2 0)/名士和艺术家的安乐窝(23)/艺术女神

的住所(2 6)/学术研究(28)

2 知识欲和情欲:吸引爱因斯坦到柏林的力量(33)

爱因斯坦的柏林同僚(36)/来自柏林的机会(41)/逃离婚姻(46)/

柏林——独特的良机(50)

3 “所长先生”:爱因斯坦及其督导者(55)

威廉皇帝物理所的工作(61)/爱因斯坦移交职务(66)/柏林及东京:

身为本地和海外的学人(70)/瑞士人爱因斯坦是德国公民吗?(76)

4 战时身为民主和平人士的爱因斯坦(81)

和平主义者(91)/新祖国联盟(92)/请愿书的不对等斗争(105)/爱因

斯坦在广义相对论上的突破(106)/当时他唯一公开的反战言论(111)

5阵地战和革命(113)

希望落空:1916一1918(116)/“头号社运分子”爱因斯坦(133)

6 难以抉择:米列娃、艾尔莎或伊尔莎?(147)

离开米列娃(152)/该娶谁呢?(160)/两性天生并非一夫一妻(163)/

埃丝苔拉、缇拉和卡西尔家族(171)/多好,有位出名的父亲!(175)

7 日食后浮现世界之星(179)

他是新的太阳王吗?(185)

“爱因斯坦热”的结果(195)

书本和小册子(195)/爱因斯坦影片与荷尔蒙回春(199)

讲课和讲演(203)/爱因斯坦塔(209)/旅外学人(213)/爱因斯坦不

改其志(221)

8 对爱因斯坦及其理论的围剿(223)

柏林反爱因斯坦运动(228)/巴德一瑙海姆的讲演战(235)/爱因斯

坦生命受危胁?(239)/莱比锡自然学者大会(244)

9 黄金年代:通货膨胀后、经济危机前的世界都会柏林(247)

“晦暗沮丧期的痛苦之城哪!”(249)

1925一1929年:黄金20年代的文化(255)

一切都是戏!(258)/音乐生活(261)/电影(265)/对文学的见解(267)

那么学术呢?(272)

消遣娱乐和夜生活(275)

日间消遣(275)/晚问的消遣性艺术(276)

舞会、沙龙和宴会(283)

10 柏林时期的爱因斯坦(287)

由外部观之(289)/性情中人(293)/道德权威(299)/爱因斯坦的

宗教情操(303)/他的犹太认同(306)/身为科学家的自画像(312)/

学者(314)/小提琴及家庭音乐(322)/帆船手(329)/心脏问题及

场论(330)

11 周遭和外围:子女、艺术家和同事(333)

艾尔莎、儿子和继女(335)

苏黎世的两个儿子(3 37)/伊尔莎和玛戈特(342)

朋友圈子(346)/秘书和工作伙伴(349)/几位同侪(353)/在画家和

雕塑家眼中(355)

12 公众人物爱因斯坦(361)

媒体的角色(363)

报刊(363)/“广播事业勇往直前”(368)

政治人(371)

爱因斯坦的政治实践(372)/爱因斯坦的政界友人(376)/

在国际联盟的活动(380)/爱因斯坦、犹太复国主义和耶路

撒冷大学(385)

榜样人物(391)/对苏联的态度(394)/反对兵役和民族主义(398)

13 爱因斯坦五十大寿(407)

祝贺和礼物(409)/传统的大手笔——柏林市的赠礼(412)

14 火山上的舞会:1930-1933年(419)

失业和黑色星期五(422)/国社党的颠覆活动(423)/他看得比别人

透彻吗?(427)/告别柏林(439)

谢辞(454)

中译版编按(456)

试读章节

柏林物理学者基于什么理由接纳爱因斯坦,而他又为何决定迁居柏林呢?根据记载,爱因斯坦未满17岁时,就中断在慕尼黑的高中学业,及时申请撤销他在德南部符腾堡的国民身份,无须在当地服兵役。后来,他在意大利和瑞士生活。到那时为止,他的学术经历来自瑞士和奥地利一匈牙利的大学。在苏黎世取得博士学位及在伯尔尼获得授课资格后,他在苏黎世两度担任教授,期间在布拉格卡尔大学担任过一年的正教授,婉拒荷兰莱顿和乌德勒支大学的邀聘。在德国大学方面,迄今未曾得到任何机会。1912年,德国北部哥廷根大学数学家希尔伯特,曾邀他担任动力理论讲座教授未果。在工业和文化的民主程度上,普鲁士和柏林远远落后于苏黎世。不管皇室、贵族、军方、教会或官僚,都在维护某种不平等的社会秩序。另一方面,先不谈该市的“休闲价值”,柏林却是普鲁士,甚至德国的物理学重镇。但柏林实在巨大繁忙啊!1913年来到柏林的罗伊特,便不怎么兴奋:

我觉得柏林跟我很不投缘。到处是灰尘和三步并做两步、

仿佛每分钟都很值钱的人……我完全可以理解你对此地的反感,这个城市很讨人厌。我却还得住上很久呢。

这个预示没错,后来他对柏林的观感变得比较友善——二次大战后,他成为该市市长。至于最吸引爱因斯坦的,应该是两件事:柏林独特的学术风气和自1912年起对艾尔莎的爱恋。

P35-36

序言

本书叙述爱因斯坦及在柏林和他一起生活过的人,并把他们纳入一座城市和某段时期的文化史中。爱因斯坦生前就被誉为“新牛顿”和“人类史上最伟大的学者之一”。直到今天,他仍是20世纪知名的偶像。1914年4月到1932年12月,这位不寻常的人物住在柏林。虽然1931年12月,他已暗中决定(彻底)放弃他“在柏林的职位”,但1933年3月底,他在美国停留后,却仍愿意回到他在市内的住所及市区西南边波茨坦(Potsdam)附近卡普特(Caputh)自己心爱的避暑宅子。在比利时和英国等待几个月后,纳粹仇恨分子与打手的疯狂行径,终于促使他决定在美国东北部的普林斯顿(Princeton)过完后半辈子。

底下,将设法把这位多才多艺的天才人物生活中的一个阶段,和一座多元都会的命运结合起来。这两者可说是齐头并进:柏林跃升为大都会,理论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则登上生涯的高峰。爱因斯坦在柏林生活的头几年,只有学院同事和一小批和平主义知识分子认识他。约莫自1919年起,他才广受众人瞩目。魏玛共和时期(weimarer Republik,1919~1933)的柏林,分裂成许多市镇和乡村,较像一个地区性的世界都会,同时又具备巨大的经济力,迅速发展成具有欧洲水准的学术文化重镇,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真正首都。在这两段“经历”中,都有盛极而衰的转折:爱因斯坦成了普林斯顿的移民学者,他的政治和道德见解却比研究成果更受瞩目;而柏林则在极权体制下,没落为文化平庸的城市。

20世纪20—30年代,柏林不止一个,更有许多个当时的观察者以不同方式整合起来、由布里茨(Britz)经潘科(Pankow)到策伦多夫(zehlendorf)等占地辽阔且相当自主的“小柏林~。同样,柏林不只这种“同时存在的”柏林,还有各种具有不同时代意识的社团。一般在描述城市或人物时,不免会凸显或忽视某些特点,于是我们见到了政治狂热的柏林,艺术或学术的柏林,剧场、讽刺剧和电影的柏林,工人斗争和漫画家奇勒。笔下的柏林等。在爱因斯坦的传记中也有类似情形,他不断被视为天才物理学家、平易近人的男子、举世瞩目的和平之友及其雅俗共赏的科学贡献。近年来,侧重他在文化和社会领域上的描述,也越来越多。

至今的描述,多半着重在爱因斯坦的生活本身,本书则同时透过时人外部的眼光来观察他。柏林的文化、社会和政治氖围,构成了这20年传记的架构。若只单单描述柏林,爱因斯坦不过只在数百人中占有一席之地。柏林既未受爱因斯坦影响,当时的他也不愿说出“我是柏林人”。不过,这18年的柏林岁月,仍令他觉得惬意,并对市内的一些机构和某些人心怀感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爱因斯坦在柏林(1914-1933)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德)胡贝尔·戈纳
译者 李中文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711748
开本 32开
页数 45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12-10-01
首版时间 2012-10-01
印刷时间 2012-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37.126.11
丛书名
印张 14.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2
148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9:2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