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访古寻城(看见的与看不见的历史)(精)/三联生活周刊文丛
内容
作者简介
唐克扬,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建筑与城市研究者,写作者,建筑设计师。
策划“活的中国园林”(德国国家收藏馆,2008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意大利威尼斯,2010年),《气候》(武汉美术馆,2014年)等展览。
著有《从废园到燕园》(三联书店,2009年)、《树》(与巴士曼合著,中、法文版,北京大学出版社等,2011年)、《癫狂的纽约》(译著,三联书店,2015年)、《美术馆十讲》(商务印书馆,2017年)、《长安的传奇》(同济大学出版社,2017年)、《美术馆指南》(三联书店,2019年)等。
目录
元上都:金色的荒城
琼佳臧比:天台之路
洛阳:三春流水
庞贝:幽晦的密室
北庭故城:看见的,和看不见的
塞勒姆:女巫在我们的城市中
长安:山川城郭都非故
罗马:凯旋之路
芜湖:无名的故乡,无名的风景
拉贾斯坦:未期的天堂
洛阳II :千年万岁阳春曲
奈良:古都若只如初见
长安II :最后的“物证”
马丘比丘:被重新“发现”的文明
精彩页
元上都:金色的荒城
去过元上都的人看到的其实是一座中国式样的城池,有四四方方的城墙和似曾相识的街道布局,只是内里已经完全荒芜了,盛满中国城市不熟悉的“自然”—在《看不见的城市》的开篇里,卡尔维诺是这么描写马可·波罗或是他本人想象中的这座城市的:“黄昏来临,雨后的空气里有大象的气味。”
从北京出发沿着京藏高速公路折向西北,就踏上了去往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元上都遗址的道路。但事实上,这座古城几乎是在北京的正北方,于是再折向东北,绕了一个接近直角的大弯儿。 按照历史学家的传统说法,上都是蒙古皇帝忽必烈“龙潜”或“在藩”的地方,它事实上早于大都城。还不是皇位继承人的时候,忽必烈在此建立过“金莲川幕府”,培植他赖以和后来的竞争者阿里不哥生死厮杀的势力,因此大汗对上都有着特殊的感情。“金莲川”这名字很美,直到现在它的美也名副其实—忽必烈,乃至后来的蒙古皇帝们都灰飞烟灭的时候,上都(或称开平府)已经慢慢淡出了北方居民甚至游牧人的视线,而金黄色的金莲花却依然盛开在每年七八月的漠南草原上。金莲花,毛茛科、草本,它的花朵比指甲盖大不了多少,“花色金黄,七瓣环绕其心,一茎数朵,若莲而小。一望遍地,金色烂然”。
先有金莲川,才见大都城—如果你在地图上沿着紫禁城三大殿东西长轴的中点连线并向北无限延长,会发现北京城的中轴线并不是正南正北方向,而是稍稍向西偏折了2 度,但这条歪斜了的轴线分明指向上都……为什么这两座城市的方位有着惊人的巧合?有人说“汗八里”的规划是对上都城的致意,似乎颠倒了次序,弄错了轻重:蒙古人纵然后来居上,“北京”却称得起“源远流长”,从唐幽州到辽南京、金中都,不管哪一座都是像样的大城市,如果大都真的是向上都学习,那么老师才是姗姗来迟的后来者,学生却已在此落座数百年了。
于是,这神秘而缺乏解释的连线,依然是个值得探究的话题。
即使在我多年罗致的城市清单上,有些像元上都这样的地方依然是空白。不是因为我从未去过,而是因为对以上的这些问题一无所知,无法为我的研究提供任何链接理性的“焊点”——尽管也算是中国古代都城的杰作,但一路往北,汉民族的文明似乎很少到达比这更远的地方,即便现在的纽约、巴黎都好像没那么遥远。可我们这个时代的问题,很多依然源自幽暗中,那些未及辨明的过往和当代的冲突,或许不为人所熟知,却仍清晰可感。“传统”不仅关于老生常谈的历史,也关于那些隐秘和晦涩的记忆。
元上都如果什么都没有剩下,它至少是关于幻想的,在幻想之中,这个名字依然为世界的另一半熟悉。在英文中上都的拼写是“Xanadu”,不是现代才有的汉语拼音,对于从蒙古征服时代就向东看的西方人,这个X开头的英文单词像Xerxes(薛西斯)一类的名讳,听起来既亲切又古怪。与威廉·华兹华斯及其妹妹桃乐茜相交那段时间,18 世纪的英国诗人柯勒律治在恍惚中写成了一首长诗《忽必烈汗》,他梦到的也正是Xanadu:
忽必烈汗在上都
曾经下令造一座堂皇的安乐殿堂
这地方有圣河亚佛流奔
穿过深不可测的洞门
直流入不见阳光的海洋……
《马可·波罗游记》对上都有栩栩如生的描述:“……向东北方走三天,就到达了上都。上都是忽必烈大汗所建造的都城,他还用大理石和各种美丽的石头建造了一座宫殿。该宫设计精巧,装饰豪华,整个建筑令人叹为观止。该宫殿的所有殿堂和房间里都镀了金,装饰得富丽堂皇……”如此看来,柯勒律治的奇谲梦境居然大致是不差的,至少一个梦听起来像另一个呢。他除了提到“广袤十六哩”尺寸相仿的城墙,还着重提到上都城“内有泉渠川流,草原甚多”,正对应着柯勒律治诗中“肥沃的土壤”“花园,蜿蜒的溪河”“一片芬芳”这些对盛开的鲜花和森林、山峦的描述。他不写城市的人海茫茫,他看到这儿有洒满阳光的草场。
两篇来源都成问题的文字的对应可能纯属巧合,但一切“纪实”都仍是想象的时候,如此真实的“虚构”却莫名其妙有了历史价值。值得指出的是,考古发现证明上都城内的“泉渠川流”确实不少,而城市就架设在这些富于自然情趣的景观之上,和现代人心目中红尘滚滚的“都会”面貌大相径庭。民间附会刘太保(刘秉忠)营国时,因为“地有龙池,不能干涸”,而请求忽必烈“借地于龙”。事实是上都地近沼泽,水难排干,让大型建筑的营建成了难题,需要用人力战胜天工,“殿基水泉沸涌,以木钉万枚筑之,其费巨万”。今日上都遗址内生机盎然的景色,或许正体现了它初创时的风貌,虽有兵火岁月的减损,却并非全然颠倒其实质—“国破山河在”换了一种意义。它对应着的,是蒙古人为我们留下的神话般的一片富有“野趣”的城市,和中原文明熟悉的城市相去甚远。围墙环绕的巨大城池盛满的并不是寻常的市井生活,而像是大汗巨大的御花园,准确地说,是他的狩猎场。马可·波罗说,在这里,度夏的大汗时常放出猎豹扑向它的猎物,可皇帝本人并不享用
导语
《访古寻城:看见的与看不见的历史》是作者唐克扬走访名城古迹之后的文字记录合集,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照,了解城、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他看来,古城有看得见与看不见的一面,看得见与看不见都是存在的,从历史中旖旎而来,这种混合对今天的都市生活、建筑设计产生了很多影响。人们怎么去保护古城、修旧如旧,怎样在保护中实现与历史的衔接,这不但是技术的问题,也是文化的问题,是文明存在与延续的重要问题。通过阅读本书,读者不仅可以了解世界知名古城的过去与现在,加深对城市的了解,更能重新思考时间、城市与人的关系。
内容推荐
一座古城,我们旅途探寻的目的,它的传统既显然,又是看不见的。
古城的每一块地砖的下面,是否都有同样深度的历史地层?被密密封存的记忆,将流传还是终丧失?我们来处的“我们”,是否还是同样的我们?
在《访古寻城:看见的与看不见的历史》一书中,作者唐克扬带领读者探访世界12座名城古迹,见证看得见与看不见的城市沧桑,探求历史与现实之间更真实的联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访古寻城(看见的与看不见的历史)(精)/三联生活周刊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唐克扬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697031
开本 32开
页数 210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59
出版时间 2019-01-01
首版时间 2019-01-01
印刷时间 201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390
CIP核字 2018253377
中图分类号 K928.5
丛书名
印张 6.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9
152
16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3: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