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帕洛马尔(精)/卡尔维诺经典
内容
内容推荐
卡尔维诺所著的《帕洛马尔》的构思经历了很长时间,不光是因为这个原因,还因为我当时常常希望能够成功地使帕洛马尔先生的观察方式延伸到人类世界,到他自己,以最终达到某种普遍的结论。我越向前进展,这个任务就越显得困难。帕洛马尔先生的安静在书的一开始被解释为一种密集的语句流露,而在接近结束时,它变得更加深思远虑和令人焦虑。在重读《帕洛马尔》的全文时,作者意识到帕洛马尔的故事可以归结为两句话:“一个人为了一步一步地达到智慧而开始行走。他还没有到达。”
目录
1 帕洛马尔的假期
1.1 帕洛马尔在海滨
1.1.1 阅读海浪
1.1.2 袒露的乳房
1.1.3 太阳之剑
1.2 帕洛马尔在花园里
1.2.1 乌龟之爱
1.2.2 乌鸫啭鸣
1.2.3 无垠的草坪
1.3 帕洛马尔观看天象
1.3.1 黄昏的月亮
1.3.2 艮睛与行星
1.3.3 观察星辰
2 帕洛马尔在城市里
2.1 帕洛马尔在阳台上
2.1.1 从阳台上
2.1.2 壁虎的肚子
2.1.3 椋鸟入侵
2.2 帕洛马尔购物
2.2.1 一公斤半鹅油
2.2.2 奶酪博物馆
2.2.3 大理石与血
2.3 帕洛马尔在动物园
2.3.1 长颈鹿奔跑
2.3.2 帕化症猩猩
2.3.3 有鳞目
3 帕洛马尔的沉默
3.1 帕洛马尔的旅行
3.1.1 沙庭
3.1.2 蛇与人头骨
3.1.3 一只不配对的布鞋
3.2 帕洛马尔与人交往
3.2.1 论缄口不语
3.2.2 谈同年轻人生气
3.2.3 模式之模式
3.3 帕洛马尔的默思
3.3.1 世界观察世界
3.3.2 如同镜子的宇宙
3.3.3 如何学会做死者
后记
导语
卡尔维诺所著的《帕洛马尔》主人公帕洛马尔极富想象力和思辨精神。他迷恋于对客观物体及其状态进行细致的观察,如大海的浪花,壁虎的形状以及月亮、星辰、草地。他不断地向自己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性欲、死亡、人在社会中的境遇等等,探究人与宇宙的关系,世界的紊乱和秩序,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流。在此,化身为帕洛马尔的卡尔维诺将他对世界的最后沉思掩映在叙述中,穿透了人生的全部经验。
后记
1983年11月《帕洛马尔》第一版面世,由埃伊纳乌迪
出版社出版。这篇介绍该书的文章,是1983年5月卡尔维诺
为回答《纽约时报书评》当时正进行的一项调查——“全
世界的作家正在创作的书”——而准备的,但是1983年6月
12日出版的那一期《纽约时报书评》刊物上,有关《帕洛
马尔》一书的说明却仅有简单的几行字。这篇文章全文多
年都没有机会出版,直到1992年米兰的蒙达多里出版社才
将其收入《长篇小说与短篇小说》的“第二子午圈”里,
第一次全文发表。
我最初的想法是塑造两个人物:帕洛马尔先生和莫霍
尔先生。第一个人物的名字源自加利福尼亚著名的天文观
测站帕洛马尔山。第二个人物的名字是一个地壳钻探项目
的名称,那个项目如果实施的话,人类将会到达地壳中从
未到达过的深度。这两个人物性格倾向各异,帕洛马尔倾
向上,向外层空间,向宇宙中那些多样性的表象;莫霍尔
倾向下,向阴暗的地方,向地球心脏中的深渊。我原打算
基于他们之间的性格差异,写一些他们之间的对话:一位
从宽广的宇宙视角观看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另一位则专注
于发觉地下的事物,讲一些令人感到不快的东西。
我曾试图写一篇有关绑票的对话:那个时代在我们国
家,这一瘟疫正开始变为最为盈利的产业。莫霍尔先生认
为,只有那些令大家都感到讨厌且不会有人为其支付赎金
的人,才会有安全感;因此,相互之间的敌意是唯一可能
存在的人际关系基础,爱和同情则变成了罪恶的支撑,而
罪恶所依赖的也恰恰是这种情感。写到这里时我重读已经
写好的东西,并把那张纸揉成纸团扔出去,恰如每当我怀
疑我正在写的东西迟早会让我感到后悔时那样。啊,如果
心里有了这样的顾忌,我怎么能把莫霍尔的对话写下去呢
?最后我还是选择了把这个计划搁置起来,让它自行成熟
吧。
我开始写一些只有帕洛马尔先生的片段,他在一个破
碎的、充满尖叫声的世界里寻找某种和谐。我将这些片段
陆续发表在我当时与之合作的《晚邮报》文艺版上,心里
盘算着,到一定时候再让莫霍尔先生出现。当然,这要等
帕洛马尔这个人物完整描述之后,等候早晚也许会出现的
那种必要性:将莫霍尔作为帕洛马尔的对立面进行对比。
然而这一必要性并未出现。我继续写帕洛马尔,就是说描
述这样一个人物并赋予他一些自然而然会产生的想法,而
莫霍尔先生则停留在意向之中,就是说有关莫霍尔的想法
和推理虽然时不时会在我脑子里浮现,但它们终不能迈过
那道门槛,以获得必要的书面形式。
在我为帕洛马尔后续部分设计的各种书写计划中,我
总会预设“与莫霍尔先生的对话”一节(当时我只有这样
一个标题)。好几年的时间里我都没有放弃那些计划,总
相信这本书的高潮将是这个作为对比的人物的出现,可对
这个人物我当时连一行字都未曾写。
直到本书结尾的时候我才明白,根本没有必要写个莫
霍尔,因为帕洛马尔同时也就是莫霍尔:莫霍尔作为人物
,他内心倾向阴暗、倾向探索,完全没有必要外化成为一
个独立的人物。这时我才意识到,这本书已经结束。事实
上《帕洛马尔》一书【……】不带有我所讲的这个故事的
任何痕迹。
有人也许会问我,为什么我不谈我已经写的这本书,
而是谈一些我没有写的并且与已写的这本书毫无关系的东
西呢?也许那是因为,当一本书已经写成,不能再要求作
者补充什么的时候,那么作者只能从反面谈自己的书,就
是说,谈那些为写成这本书而被抛弃的写作计划了。
现在《帕洛马尔》出版了,从篇幅来说,它是一本非
常薄的书,但是在它的形成过程中,它曾多次试图变成一
部长篇小说,一部“专门谈论方法”的百科全书。然而,
它并没有那样扩展,却变成了一本简洁而凝练的小书。起
初,它只有一些片段,那是我于1975—1977年间在《晚邮
报》上主编的栏目“帕洛马尔先生观测站”上断断续续发
表的文章;那些文章仅有一小部分收进了此书,即那些以
对某些领域的有限观察为基础的文章,例如动物园里的长
颈鹿、海滩上的海浪、商店里的橱窗等;对这些现象的观
察经过执着而完整的描写,变成了一篇篇短篇小说。
“帕洛马尔的体验”正是这些,而不是别的。从我后
来在《共和国报》上发表的一些文章(原来是以第一人称
写的)中也能辨认出来,例如我那时曾描述过的11月份候
鸟群迁徙到罗马的情形,天文望远镜中观察到的天体等。
一段时间以来,我试图重新评估被人们遗弃且认为无用的
文学练习:描写。当我看到某种东西,想着手描写它时,
我就努力扩展那些“写生”式的笔记;而这种笔记最常见
的结果是留在日程表或记事本中最终被遗忘。
为编写《帕洛马尔》这本书,我常常要寻找这种笔记
;例如我找到了描写乌龟交配的文章,它原封不动地被收
进了这本书。这篇描述与我同时代的年轻诗人朱塞佩·孔
蒂在一首诗中的描述几乎完全相同。当我重读刚刚由里佐
利世界图书出版社出版的《海洋与青年》一书,我才发现
我可能被看成是一位剽窃者,因为他的诗发表
精彩页
帕洛马尔在海滨
阅读海浪
海水在荡漾,轻轻拍打着沙滩。帕洛马尔先生伫立岸边观浪。他并未沉迷于观察之中,不,他清醒地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他要看看海浪的一个浪头。不能说他在观察,因为观察需要相应的性格、相应的心情、相应的外界条件。帕洛马尔先生原则上虽不反对进行观察,但观察所需要的上述三个条件他全都不具备。再说,他不是想看整个海浪,而是只要看海浪的一个浪头,并无其他奢望。为了获得清晰的感觉,他为自己的每一个行为都预先确定好一个有限而明确的目标。
帕洛马尔先生望着一个海浪在远方出现,渐渐壮大,不停地变换形状和颜色,翻滚着向前涌来,最后在岸边粉碎、消失、回流。至此,他也许可以认为已完成了既定目标,可以离开了。然而事情并不那么简单:很难把一个浪头与后面的浪头分开,因为后浪仿佛推着它前进,有时却要赶上并超过它:同样,也很难把一个浪头与前面的浪头分开,因为前浪似乎拖着它一同涌向岸边,最后却转过身来反扑向它,以阻止它前进。再从横的方向看一个浪头的幅度,它与海岸同宽,很难确定它一直延伸到哪里,又在哪里被阻截,分裂成速度、形状、强度与方向等均不相同的单独的浪头。
总而言之,如果你对形成一个浪头的各种复杂因素以及同样复杂的各种伴生现象没有概念,那就无法观察到它。这些因素与现象变化无穷,因此每一个浪头都有别于另一个浪头。不过,如果说每一个浪头都与其他浪头一样,不管它们是否相邻或者相继,那也不算错,因为总有一些形式与系列会重复出现,虽然它们在发生的时间与地点方面并无规律可循。既然帕洛马尔先生现在想做的只不过是观看一个浪头,也就是想将它的各个组成部分与伴生现象尽览无遗,他的目光就应该集中在海水拍打海岸的动作上,记录下他尚未注意到的现象,一旦发现眼前的景象开始重复,就知道他已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一切,便可大功告成了。
生长在这个混乱而拥挤的世界上,帕洛马尔先生力求减少与外部世界的接触,并且为了不刺激自己那易怒的神经,他尽量控制着自己的感受。
波浪滚滚而来,它那隆起的顶峰开始呈现白色。如果它还没有到达岸边,白色的浪花翻滚几下后,便迅速消逝,仿佛被海水吞噬了,并把海水染成白色。这时它又开始隆起,酷似一块白色的地毯铺向岸边,仿佛为了迎候海浪。然而,当你急不可待地期望看到海浪在这块地毯上滚动时,却又看不到了,只看到地毯。很快,白地毯也迅速消逝,变为一片晶莹闪亮的湿漉漉的沙滩。霎时间湿沙滩也随着向后撤,仿佛那干燥而灰暗的海滩挤压着它,并使自己那弯弯曲曲的疆界向前扩张。
同时要注意海浪边缘的V字型波纹,它分为两翼,一翼自右向左朝海岸推进,一翼自左向右朝海岸奔来,它们的分界处或日汇合点即是这反向的尖端,它总是处于海浪两翼向前推进的后部,并经受其重叠交错的冲击,直至下一个浪头——更加强劲的浪头,亦将分为两翼的浪头——袭来,驱散前一个浪头,如此周而复始。P3-5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帕洛马尔(精)/卡尔维诺经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意大利)伊塔洛·卡尔维诺
译者 译者:萧天佑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722315
开本 32开
页数 158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2-04-01
首版时间 2012-04-01
印刷时间 2019-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320
CIP核字 2011152934
中图分类号 I546.45
丛书名
印张 5.25
印次 6
出版地 江苏
210
145
10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8:3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