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洪太太(典藏纪念版)(精)/程乃珊小说系列
内容
作者简介
程乃珊,1946年出生于上海。1949年全家迁居香港,50年代中期,又举家返回上海。父母亲都是40年代的大学毕业生,有很好的文学、音乐修养和外语造诣,对她影响颇深。1965年程乃珊从上海教育学院英语专科毕业,任中学教师20年之久。1979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妈妈教唱的歌》,1982年开始从事专业文学创作。主要代表作有《蓝屋》《穷街》《女儿经》《金融家》等。1991年始穿梭于沪港两地,涉足传媒和纪实写作,着重关注沪港两地文化、经济、民生的差异和渊源,代表作有《双城之恋》《老香港》《上海街情话》等。她还关注上海文化的研究和纪实,先后出版了《上海探戈》《上海LADY》《上海FASHION》《上海罗曼史》《上海先生》等上海系列纪实散文集。
后记
乃珊,我爱你
乃珊走得太匆忙,她有许多构思想要付诸文字,但没
能如愿。她太热爱写作了,太热爱生活了,她感到写作是
她的最大享受,一支笔一张纸为她开拓了一个广阔的天地
,任她自由翱翔,所以她说:“一天不写几个字,这一天
就白活了。”在她生命的最后十六个月中,手写与口述相
结合共写了十一万字。她太敬业了。
她太热爱上海,太热爱静安区了。她出生在静安区,
老宅在静安区,嫁到静安区,最后归宿仍在静安区。她写
老上海没有做作,没有虚构,没有凭想象,就是像流水荡
漾一样从她笔端潺潺流到纸上。看她写的文章就像在听她
讲故事一样流畅。她写她的家庭几代人的崛起,在家庭环
境的熏陶与感染下,她具备了一个从中产家庭走出来的女
性所具有的宽容、率直、善良、睿智、孝顺的品质。因此
,她有广大的读者群,她的作品无须刻意的吹捧,读者是
最有发言权的。
她从香港回上海定居后不再是专业作家了,但她毫不
在乎。一个好心人对刚回上海的乃珊说:“你可以申请专
业作家了呀,你原来不就是专业作家吗?”乃珊说:“专
业作家是少数人认可,而作品是靠大多数读者认可的。优
越的条件会使我变懒。”好心人说:“那么你是为了稿费
吧?”乃珊说:“谁不要稿费?我不会装清高,但我要是
为生活而写作的话,早就饿死了,稿费要隔两三个月甚至
半年一年才付,且稿酬标准又低,你认为我是为糊口而写
作吗?我现在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比你低吧!作家是
用作品说话的,我不是街边卖伪劣商品的小贩,要一群撬
边模子撬边。”这也是激励她努力写作的动力。她自嘲地
说:“我自认是专业作家,是我‘爸爸’(丈夫)批准的
,是我‘爸爸’发工资给我的。我生活得很舒心,我有稳
定的家庭,这足够了。我想的不是趋炎附势,而是抓紧有
限时间把心里要说的话一一流淌在笔端。上海要写的东西
写不完,单单静安区还有许多老故事可挖掘,一条老弄堂
,一幢老房子,一位老人都有他们的故事。”她观察极为
仔细,认真做笔记,收集资料,她从香港回上海后基本上
每年出一本书,都能上排行榜。她对自己的作品珍爱有加
,每出版一本书,拿到样书后就一直拿在手中反复阅读,
疼爱至极。她会在书中看出哪里被改过了,哪里被删了,
哪位责编是尽责的,她可以非常准确地指出。在电子通讯
不太发达的时期,她的稿子基本上都由我送到出版社,再
从责任编辑手中拿回来需修改或修改好的稿子(包括拿稿
酬),这些额外的琐事都不需要她操心,她只要安心写作

夏天,乃珊早上五点左右起来梳洗后即开始写作,我
为她准备早餐,待她可告一小段落时即进早餐,用毕后继
续写作,直到吃午饭;下午和晚上是访友、采访、娱乐、
应酬;晚上是从不写东西的,保证休息。冬天起床稍迟,
但写作规律一如既往。她坐到书桌前就会思潮涌动,不容
别人打扰,这时如果我要她去吃早饭她就会大发脾气,我
只能悄悄地走开,自己识相,等着她来吃早饭。等到她来
吃时就会气呼呼地对我说:“谢谢侬,我在写东西时你不
要来打岔好?!”我只好不响,闷头吃早饭,过一会儿她
会主动说:“爸爸,对不起,我不欢喜在写得起劲的辰光
有人来干扰……”然后她会说:“爸爸你抱抱我。”我们
的气氛很和谐。她说:“你抱我一下,就像大地母亲给安
泰俄斯力量一样,也给了我力量。”
自从乃珊走上写作道路后,她是全身心地投入,一心
扑到写作上,生活的料理自然是由我担当。她生活的自理
能力较差,她讨厌进厨房,讨厌做繁杂的工作,所以她的
鞋带永远系不好。她在香港生活工作的十来年中,很少在
家吃饭,与朋友相约聚会为多数,既可采访又可聊天解闷
。凡在家里,我不在时,她就只吃水果。每天去中环上班
需坐一小时的渡轮,在港外浅码头上岸,走过一条近千米
的能避风雨的长廊即到中环,不会经过太阳暴晒和雨淋,
但这就需要多多走路。当时她才一百斤多一点,确实很辛
苦。但香港的这段生活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是补上了插队的
一课,这为她回沪后写就了一本对比香港与上海的《双城
之恋》打下了基础。当时她就提出了社会的稳定要像橄榄
一样,中间部分是中产阶级,这部分多了,社会就稳定了
。这观点因在当时提出过早,被删除了,而日本的报纸《
朝日新闻》上却发表了她的这个观点。
乃珊从香港返回上海后,开始用纪实的笔法来抒发她
的感受,首先她用大量图片充实她的文字,既能说明问题
,印证文字的真实性,又可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其次,
她感到老上海是个写不完的题材,她开始从老上海传承下
的许多优秀建筑、历史人物等着手开始她的纪实写作。曾
有人说她“写老上海是没有出路的”,但乃珊却认准了这
条路,一直走下去。表演艺术家秦怡老师曾说:“乃珊是
八十年代后小资情调的开拓者。”
乃珊的写作完全是爱好,她曾说:“我写的东西只要
读者喜欢,我就满足了,我不奢望流芳百世。”但她写的
《蓝屋》、《穷街》、《女儿经》对一些六十岁上下的读
者来
目录
“欢乐女神”的故事
天鹅之死
阿瑞“安蒂”
圣诞老人的自述
寒天情思
哦,我亲爱的“糖”姑姑
妈妈教唱的歌

呼唤
尴尬年华
父母心
小松鼠
黄丝带
调音
“在我心有空处为你……”
洪太太
摇摇摇,摇到外婆桥
山青青水粼粼
茫茫人海
不足挂齿的故事
在一个古老的小镇上,有一个姑娘
后记/严尔纯
精彩页
“欢乐女神”的故事
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时我住在香港。
小时候家里来了客人,爸妈总是骄傲地把我往客人面前一推:“在‘圣心’书院念书哩!”其实不用介绍,光凭我这身港地独一无二的华丽的校服——深蓝色嵌金线的背心裙,左胸口绣着一个金“S”,腰间垂着一排金流苏,人们就会认出我是“圣心”的。我也很以做“圣心”的学生而自豪,因为这是港地“最高级”的学校之一。跨进“圣心”的大门,我以为那就成了幸福天堂里的一员了,就像《圣经》上讲的那样,“这里的世界洁白美丽,没有邪恶、虚伪、痛苦……”
五年级时我班来了个插班生阿琏,她外貌很引人注目,虽然穿着和大家一样的制服,但不知是因为她浓密的头发上别着一只红玻璃发夹呢,还是因为她比别的女孩子更沉静老成的神态,使我们很容易一眼就把她从人丛中认出来。她脸上常常带着甜甜的笑容,让人一看就愿意和她交朋友。不过,即使在她微笑时,脸上也总带着那么一股淡淡的忧郁的神情,这令她更惹人爱怜了。
她和我同桌,我们的关系自然比别的同学更密切了。
她学习认认真真,一丝不苟,每周做礼拜也是这样。一次,我看她那么全神贯注地祈祷的模样,忍不住要逗逗她。我才不相信上帝呢,要不,地球上已发射了宇宙火箭,难道就不会触到上帝的脚底板吗?我悄悄用肘子碰碰她说:“瞧你一本正经的样子,上帝也听不见。”她却惊恐地瞪大双眼阻止我说下去。她那双黑宝石般的眼睛里仿佛还充满了泪水。我不敢再开玩笑了。下面开始唱赞美诗了,她放开嗓子,热烈、虔诚地唱起来。她的声音甜甜的,就像蜂蜜一样,整个脸充满感人的光彩,就像圣像上画的安琪儿安琪儿:“天使”的意思。一样。
令人奇怪的是,她的赞美诗唱得再动听,祷告做得再虔诚,我们的训育主任李嬷嬷还是十分讨厌她。她常常要找阿琏的岔子,不是说她皮鞋擦得不亮,就是说她的袖口和领子没有浆过。她甚至还怪罪到阿琏头上的那只红玻璃发夹。这天她又厉声问阿琏:“谁让你别上这么个俗气的东西!”其实,这个闪光的发夹别在阿琏乌黑的发丛中,可真漂亮哩!
“我妈给的。”阿琏嘟起了嘴巴。
“拿下!”李嬷嬷命令着,“改不了的江湖脾气!”她轻蔑地撇撇嘴,转身走了。
阿琏慢慢地除下发夹,伤心地哭了。我们都面面相觑,不敢作声。一只发夹碍着李嬷嬷什么了,她干嘛发这么大的火?!
夏天来了,这正是看马戏的好季节。我可喜欢看马戏了,往那大帐篷里一钻,手里再捧着一包喷香的“巴康”“巴康”:爆玉米花。,边看边吃,那美劲就别提了。我从小特别喜欢“空中飞人”这个节目,看演员就像仙人在半空中飞来飞去,可开心啦。这次马戏团大篷恰巧就搭在我家附近,妈妈同意我去看了。我高高兴兴地去买了两张马戏票,一张自然是给阿琏的。我兴奋地逗着阿琏:“这次马戏团的节目有新花样,特别是‘空中飞人’,不佩保险带,还蒙着双眼呢!”
“真的?”她惊恐地睁着双眼问我。
“还不信,海报上写着呢。”我说。
“别讲了,我怕,怕极了!”她显得那么紧张。真是胆小鬼,又不是让她自个儿飞。得了,她不去,我只能自个儿去了。
大篷里真热闹,挤得满满的。我捧着“巴康”坐下。今晚的“巴康”一点也不香,小丑的表演也是那么硬梆梆的不逗人,连座位也不舒服,当然了,这全怪阿琏,要是她也来,我俩边吃“巴康”边聊节目,多带劲!忽地人丛中闪过一只红发夹,阿琏!她到底来了。她干吗手里拿着一只电筒,也没穿“圣心”的校服。噢,她在领票呢!我忽地想起李嬷嬷轻蔑地斥责她“改不了的江湖脾气”的那副神情;她与马戏团有什么关系吗?我轻轻地走到她身后,一把蒙住她的眼睛。一听出我的声音,她忙把电筒往口袋里一藏,满脸涨得绯红。“我帮你一块领座,完了我们一块看节目,好吗?”我要让她放心,尽管看到了她领票,我们依然是好朋友。
“不行,你穿着校服呢,待会儿我来找你。”她说着又忙开了。
“空中飞人”开始了,全场紧张起来。阿琏在我身旁坐下。
P1-3
导语
上海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城市,传奇的上海孕育了不少传奇的女性。作为一位“眷怀洋场氤氲、咀嚼海上风华的上海小资情调的先河女性”,程乃珊用她手中的一支笔,留下了许许多多关于上海的文字。《洪太太》收录其短篇代表作十余部,包括《妈妈教唱的歌》、《呼唤》、《尴尬年华》、《父母心》等。这些作品大都描写上海市民生活,对中产家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活方式,以及他们的命运和理想写得尤为生动精彩,具有浓浓的上海味。
内容推荐
传奇的上海孕育出传奇的女性。程乃珊——上海的女儿,她精心培育出一座文学花园,百花盛开,流芳至今。
作为一位曾经豪门的后裔,程乃珊凭借一支妙笔,记录上海历史烟云,刻绘上海滩世态人情与弄堂生活, “眷怀洋场氤氲、咀嚼海上风华”……婉转心曲,动人心魄。
程乃珊,活在她的文字里。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洪太太(典藏纪念版)(精)/程乃珊小说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程乃珊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171255
开本 32开
页数 275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43
出版时间 2019-07-01
首版时间 2019-07-01
印刷时间 2019-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431
CIP核字 2019095935
中图分类号 I247.7
丛书名
印张 8.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6
155
18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0: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