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庄子解读/国学解读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读经典一部,胜杂书万卷”。经典需要读,关键是怎样读。《国学解读丛书》这套书的出版,就是要给那些渴望读书的朋友提供一个基本的阅读书目,借助于专家们的“解读”指导,开启一扇通向传统文化的大门,接续起民族文化的血脉,给自己的文化生命带来充盈丰富的体验。该套书主要选择了包含中国文化元典在内的人文经典。为了起到对阅读者的“导读”作用,方便读者阅读理解,除了包含同类书籍具有的导读、注释、经典原意等栏目之外,出版策划者有针对性地增加了一些特别的栏目。比如:当代阐释、国学故事、文化常识等。

本书为该套系列丛书之《庄子》解读本。

内容推荐

他是一个孤独的思想者,明知人生的种种限制,却又幻想着绝对的自由;他是一个寂寞的诗人,文章挥洒得肆意汪洋,却又蕴含着奇特的深意。渴望心灵安适的人们,让庄子走进你的心灵吧,在他的故事背后,你将领略到一种非凡的人生哲学带给现代人的智慧启示。

目录

总序 让文化经典开启生命的智慧

序言 无待的逍遥

逍遥游

齐物论

养生主

人问世

德充符

大宗师

应帝王

肤箧

秋水

试读章节

【经典原意】

所以,那些才智足以胜任一个官职,品行得到一乡人的赞赏,道德能使国君感到满意,能力足以取信一国的人,常常自以为了不得,而宋荣子却讥笑他们。宋荣子是这样的人:世上的人都赞誉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努力;世上的人都责难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沮丧。他非常清楚自身与外物的区别,能够辨别荣誉与耻辱的界限,所以不为身外的名利所动,他从来不去急急忙忙地追求什么。虽然如此,他还是未能达到最高的境界。列子能驾风而飞,姿态轻盈美好,到远方去十五天就可以返回。列子也从来不急急忙忙地追求什么。他虽然免除了行走的劳苦,可还是有所依凭。只有遵循天地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才能无所依凭。只有至人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神人忘怀了功名和事业,圣人从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

尧打算把天下让给许由,他对许由说:“太阳和月亮都已经升起来了,可是小小的炬火还在燃烧,它的光芒怎么能跟太阳和月亮的光亮相比呢?大雨及时降落了,可是还在不停地浇水灌地,如此费力的灌溉不是显得徒劳吗?先生您如能成为一国之君,天下一定会获得太平,可是我还占在这个位子上,我越来越感觉自己能力不够,请允许我把天下交给你。”许由回答说:“你治理天下,天下已经获得了太平,而我却还要去替代你,我难道为了名声吗?名是实派生出来的次要东西,我难道会去追求次要的东西吗?鹪鹩在森林中筑巢,不过占用一棵树枝;鼹鼠到大河边饮水,不过喝满肚子,再多的东西对它来说也是无用了。你还是打消念头回去吧,天下对我来说,真的是没有什么用处啊!厨师即使不下厨,主持祭祀的人也不会去越位代替他做厨师的工作!”

肩吾向连叔求教:“我听了接舆的话,觉得他大话连篇,不着边际,侃侃而谈而离题万里。这让我感到迷惑不解,就好像天上的银河无边无际,他的话跟一般人的言谈差别太大了,真的是太不近情理了。”连叔问:“他说了些什么呢?”“他说:‘在遥远的姑射山上,住着一位神人,他皮肤洁白如冰雪,体态柔美如处女,他不食五谷,吸清风饮甘露,乘云气驾飞龙,遨游于四海之外。他的神情是那么的专注,使得世间万物不受病害,年年五谷丰登。’我认为这是虚妄之言,一点也不可信。”连叔听了之后说:“是呀!没有办法让盲人欣赏花纹和色彩,没有办法让聋子聆听钟鼓的声音。难道只有形体上的聋和盲吗?思想上也有聋和盲啊!你就是这样的人啊!那个神人,他的品德,将万物为一体,世人期望他来治理天下,他哪里会忙忙碌碌把管理天下当回事!没有什么外物能伤害他,滔天的大水不能淹没他,天下大旱,金石都熔化了,土山都干裂了,他却一点也感不到灼热。他所留下的尘埃以及瘪谷糠麸之类的废弃之物,都可以造出尧舜那样的圣贤君主来,他怎么会把管理万物当回事呢?”

北方的宋国有人贩卖帽子到南方的越国去卖,越国人不蓄头发,满身刺着花纹,根本用不着帽子。尧治理好天下的百姓,使天下安定,于是到姑射山上、汾水北面,去拜见四位得道的高士,不禁怅然若失,忘记了天下。

【当代阐释】

藐姑射神人的境界——功名之累与“无己”的逍遥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除了利,世人最看重的就是名。有个成语是“名缰利锁”,“缰”是控制牛马的缰绳,“锁”指的是枷锁。名使人们失去本真,利使人们沦为物欲的奴隶。长长的缰绳和沉重的枷锁,使人们丧失了身心的自由,使逍遥变得不可能。世人之所以为名利所拘束,是因为太关注自己,太关注肉体。要达到真正的逍遥,就要忘记自己,放弃名利。无名、无功、无己,才能无待。

真正无待是很难做到的,即使是能够乘风而行的列子,也必须依赖风。庄子的理想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只有至人、神人、圣人才能做到这一点,因为对世人来说,不要说无己,即使片刻忘记名利都很难。庄子讲述了尧和许由的故事,以此来说明名对逍遥的阻碍。许由是个品德高尚的隐士,尧对许由万分仰慕,将自己比作火炬,而将许由比作日月,在明亮的日月下,火炬还有什么用处呢?所以尧决定将天下让给许由,但是许由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尧将天下治理得很好,几乎没有什么事情可做的了,许由如果接受君主的位子,也就是图个名。但是许由不想为名所累,“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许由打比方说,森林再广大,对小鸟来说,一根树枝就已经足够它筑巢栖息了,河水浩浩荡荡,但鼹鼠只要喝一点点,就已经满足了。许由用这两个比方说明的是,一个人想要的东西越少,牵挂越少,累赘越少,烦恼也就越少,因而才能自由逍遥。世上的人之所以有那么多的烦恼牵挂,就是因为时刻想着自己想要什么,而不是自己真正需要什么。

庄子的理想人格是至人、神人、圣人。至人“无己”,也就是《齐物论》中所说的“吾丧我”的超然状态,连自己都忘记了,身外的功名利禄就更不会放在心上了。像宋荣子那样的高人,清楚身与物的区别,辨别荣与辱的界限,世上的人们都赞誉他,他不会因此而高兴,世上的人都非难他,他也不会沮丧,他从来不急着去追求什么,无所求,所以就无所失,因也就没有烦恼。但宋荣子还没有达到至人的境界,因为在他的意识中,还是有身物、荣辱的分别,只是不为其所左右而已。庄子所向往的是藐姑射之山上的神人。神人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游于四海之外。因为达到了物我合一,荣辱两忘,所以世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伤害他,水不能淹没他,火不能灼伤他。

“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人不可能做到,更像是虚构的神幻故事,所以肩吾认为这种说法是“大而无当,往而不反”,甚为荒诞。肉体当然做不到,但是精神却可以做到,庄子用这个故事要说明的,也就是在精神上打破知性的遮蔽,不受成心的限制,从而乘物以游心。这也正是庄子逍遥的本意。

无名、无功、无己,实际上是三个层次,对一般人来说,要做到无名就极为困难。

有所思,有所求,自然就有所待。做官的要巴结上级,收买下级,费心劳神,经商的忙于算计,彻夜难眠,真正的幸福快乐是与他们无缘的。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追求荣华富贵、功名利禄,受到领导的夸奖,评了一个先进,官职提拔了半级一级,都会沾沾自喜,自以为成就非凡,到处炫耀。这一类人留滞于功名利禄,生命为爵禄所左右,就是庄子所说的斥鹩一类。

宋荣子一类人忘怀功名,嘲笑追求利禄者,但还是有内外之分,特别是有些人为了表示高洁,往往退隐山林,这也就是后世的隐士。有很多所谓的隐士实际上难以忘怀功名利禄,甚至是以退为进,将隐居作为终南捷径,这些人更是隐士中的等而下者。只有“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置身于六气变化之流,与自然合而为一,才能到达无待之境。世俗之人有己有功有名;宋荣子无功无名,但还是有己。

只有至人才能无己无功无名,彻底摆脱身心的拘累,在精神上实现绝对的自由,能无所待而逍遥。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沉重的肉身使我们无法摆脱尘世而飞升逍遥,各种各样的欲望都是因为肉身而产生,为了填满这永远填不满的欲壑,我们终身役役,不得休歇。至人实际上就是摆脱形骸之限的人,就是跳出欲望红尘的人,就是忘记了身,剩下的就是纯粹的精神,精神还有什么可惧怕的呢?还有什么能伤害精神呢?所以才会登高不栗,人火不热,入水不濡,寒暑弗能害,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惧,才能心闲无事,无心功名,却名盖天下;功名盖世,而又不居功名,于是逍遥于道德之乡。

庄子的逍遥,就是摆脱身心拘碍,与道一起遨游,内无所羡,外无所求,恬淡自得,无往不适,这是一种无上的快乐,这种快乐不是欲求得以实现之乐,而是无所欲求之乐,为不羡求功名利禄,不挂怀死生祸福、利害得失的精神至足之乐。正如庄子在《齐物论》中所说的:“圣人不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

……

P8-12

序言

让文化经典开启生命的智慧

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很快,知识总量差不多十年就增加一倍,而阅读调查显示青少年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上网的时间越来越多。方便快捷的搜索引擎,更是帮助求知者打开了知识之门,有什么不明白的似乎Google一下就解决了。如此背景下,人们很自然地就会发出这样的疑问:要读的书实在太多了,我首先要选择什么样的书来读?时代发展到今天阅读那些语言难懂、内容古典的著作,还有必要吗?

其实,这里似乎存在一个认知的误区,认为时代变了古典的著作就已经完全过时了,但事实并非如此。经典著作是人类知识的结晶,是人类智慧的源泉,蕴藏着人类几千年来灿烂的文明。特别是那些文化元典著作,更是深蕴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命脉,是一个民族存续的文化基因。只要民族血脉延续着,这些著作就不会过时。虽然岁月流逝了几千年,当代人的生活也和古人有着极大的不同,但对生命价值的探讨是亘古未变的,古人的智慧完全可以借用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经典里看到的不仅仅是知识和学问,更是古人的永恒智慧和生命精神。

冯友兰曾经这样评价经典阅读:“阅读就是发现可能存在的世界,而这是人所能享受到的最为持久的乐趣。自古以来,已经有一位最公正的评选家,有许多推荐者向它推荐好书。这个选家就是时间,这些推荐者就是群众。时间照着他们的推荐,对于那些没有永久价值的书都刷下去了,把那些有永久价值的书流传下来。现在我们所称谓的‘经典著作’或‘古典著作’的书都是经过时间考验,流传下来的。这一类的书都是应该精读的书。”

“读经典一部,胜杂书万卷”。阅读古代文化经典,就好比是站在文化巨人的肩上,直探人性本源的东西,与伟大的民族心灵实现最真切的交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生命智慧,就像润物细无声的绵绵春雨浸润着人的心灵,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胸襟和眼界,修炼了意志和品格。

经典需要读,关键是怎样读。我们之所以策划出版这套《国学解读丛书》,就是要给那些渴望读书的朋友提供一个基本的阅读书目,借助于专家们的“解读”指导,开启一扇通向传统文化的大门,接续起民族文化的血脉,给自己的文化生命带来充盈丰富的体验。名之为“国学”但并不是包含了国学所有的门类,主要选择了包含中国文化元典在内的人文经典。为了起到对阅读者的“导读”作用,方便读者阅读理解,除了包含同类书籍具有的导读、注释、经典原意等栏目之外,出版策划者有针对性地增加了一些特别的栏目。比如:

当代阐释:在经典原意的基础上,从当代人的视域出发,将文化元典的阐释与当代阐释水平相契合,不做纯粹封闭式的自说自话式独语。惟有体现出“经典”的“当代性”,才是找到了重读经典的当下语境以实现其当代价值。这种阐释体现出了多元理解和当代精神,对青少年有励志作用,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以及多元思想。

国学故事、文化常识:“国学故事”与“文化常识”两部分内容,紧紧围绕着经典相关原文内容,或穿插讲述相关具体历史故事,或提炼一定的文化常识进行解释,对读者理解经典内容很有帮助和启发。

所有这些内容都为读者的阅读提供了具体的帮助,也体现了我们这套“解读丛书”的个性生命。文化经典依然鲜活地存在于当代人的文化生存中,与当代人的精神生活和价值追求息息相关,我们必须找到这个文化的契合点,打破时空界限,在众多作者富有创造的导读、评析、阐释中,古为今用,以今释古,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当代价值,凸显这套丛书的意义所在。

阅读经典才能把深厚的文化沉淀在个体的心灵中,活化在日常生活中,内化在我们的生命中,从而熔炼提升我们的文化品位、文化气质,实现文化生命的自觉,建设自己安身立命的心灵家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庄子解读/国学解读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明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贵州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1085078
开本 16开
页数 19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8
出版时间 2009-07-01
首版时间 2009-07-01
印刷时间 2009-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3.05
丛书名
印张 13.25
印次 1
出版地 贵州
230
161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1:5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