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泰戈尔对中国说
内容
编辑推荐

泰戈尔(1861—1941),这位享誉世界的印度诗哲,亚洲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第一人,一生都与中国结有不解之缘,对中国怀有深切的感情和关注。

《泰戈尔对中国说》是作者1924年来华时在北京、上海等地所做演讲、谈话的合集,讲话主题包括诗人生涯、自有理想、精神文明的价值、中印两国友谊、亚洲的团结和发展、教育理念等,其中部分篇目为当时任陪同翻译的徐志摩所译。

内容推荐

《泰戈尔对中国说》是印度诗人泰戈尔于1924年来华时在北京、上海等地所作演讲、谈话的合集,讲话主题包括诗人生涯、自由理想、精神文明的价值、中印两国友谊、亚洲的团结和发展、教育理念等,其中部分篇目为当时任陪同翻译的徐志摩所译。《泰戈尔对中国说》语言平易近人又富含哲理,体现了泰戈尔对中国的深切情谊以及对爱与美、和平与自由的追求。

目录

关于我

1 举起精神自由的旗帜

2 我的诗人生涯

3 诗人的宗教

致主人

1 第一次的谈话

2 飞来峰

3 团结的愿望

4 真理是精神的长明灯

5 正义是永恒的真理

致学生

1 保持孩子的新奇感

2 朴素的信念

3 你们要远离物质主义的毒害

致教师

告别辞

1 和谐是心之间的联结

2 友谊的记忆

文明与进步

真理

附录一

从友爱上寻光明的路

东方文明之危机

东方文明之发扬

爱为济世良方

巨人之统治及扑灭“巨人”

佛教与东方文化

我之教育方法

附录二

欢迎太戈尔

泰戈尔

个人对于泰戈尔之感想

试读章节

1 举起精神自由的旗帜

最近,我在你们的报纸上读到了一篇文章,说我作为一个哲人,在参加一次特别会议的时候迟到了半小时。如果这抱怨仅仅是针对这一次偶然的情况,那么我可以对我的迟到做出令众人满意的解释。但是我相信那篇文章的作者把这当作一个象征,认为这并不是意外,而是暗示着我的一些事情。我猜测,他这么想,是因为在他看来,我根本落后于这个摩登的时代,我应该出生在两千年以前,那时候诗人在月光之下对酒畅想,哲人遗世独立,忘却时空。

这让我有些惊讶,我肯定,如果我的闲暇时间比较多,那么我会觉得这非常有意思。从少年时候起,我就已经听惯了我自己的国人的愤怒指责,他们说我过于现代,忘却了先贤留下的伟大教诲,从而放弃了我融人印度这么神圣珍贵的文明的权利。对你们来说,我是落后于时代的,是一无是处的,而对我祖国的国民来说,我又是过于标新立异、令人反感的。我真不知道谁是对的。

胡适博士昨天做了一次占星师,他根据日月星辰的运动,推测出了我到贵国的访问。我猜他能够从星辰的异常中推测出我出生时受到什么星辰的庇护,又受到怎样的负面影响。他应该能够让我明白,为什么我这个不幸的存在,总是不断地被怀疑为违禁品——被走私到错误的时间之岸——不仅被非常熟悉的同胞怀疑,而且也被我几乎没有费心去了解过的人如此对待。由于这种误解,友人们让我向你们介绍一下我的生平琐事,以便让你们不致觉得我的理念过于虚无缥缈,不会像莫名其妙的幻影一样吓坏你们。

我出生在1861年,这在历史上并不是什么重要的年头,但是这一年属于我们孟加拉历史的一个伟大时期。你们也许不知道,我们朝圣的地方,通常在河流交汇的地方。对我们来说,河流就是自然生命之神的象征,而它们的交汇,则象征着神灵的汇集、理想的汇集。而我出生的时代,就是我们国家命运中三个运动的潮流汇集的时代。

这些运动之一就是宗教运动,由心胸宽大而又智慧高深的罗姆莫罕·罗易。发起。这是一场革命,因为他尝试重新去开通精神生活的渠道,而这渠道已经被只注重外表、缺乏精神教益的形式主义和物质主义信条的泥沙碎石堵塞很多年了。

罗易和守旧派之间展开了一场宏大的战斗,守旧派对一切充满活力的思想都充满怀疑。那些执着于古老过去不放的人,沾沾自喜于他们累积的古董,在时间留下的崇高光辉壁垒的限制中悠闲自得。当一些伟大的灵魂、一些热爱真理的人,冲破藩篱,让思想的阳光和生命的气息透进来的时候,他们就开始紧张愤怒。理想引发运动,而在他们看来所有的运动,都是对他们的仓库安全的威胁。

这大致发生在我出生前后。我可以很骄傲地说,我父亲是那场运动的领导者之一。为此,他备受排斥,但他勇敢地面对了社会的侮辱。我就出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各种新思想不断出现,而那些陈旧得不能再陈旧的思想却是时代的主流。

第二个运动同样重要。一个相当伟大的人,班吉姆·钱德拉-查特吉’,是那时发生的孟加拉文学革命的首位先驱。他比我年长很多,但却和我算是同辈人,他寿命很长,我因而有幸亲眼见过他。

我们的自我表达一定要寻找自由,不仅是精神上的,文学上的表达也需要。但是我们的文学却任由它的创造力消失殆尽。它缺乏活力,因为修辞学上的严格限制而僵死。而恰特基却勇敢地发起了挑战,对抗那些只相信石碑永垂不朽、相信那种只会蕴藏在无生命中的完美的守旧派。他将我们的语言中的沉闷形式所带来的致命重量移开,用他的魔杖轻轻一触,将我们的文学从长年沉睡中唤醒。当文学带着饱满的精力和优雅苏醒时,带给我们的是多美的画面啊!

那个时代在我的国家还发生了另一场运动,便是民族运动。这场运动并不完全是政治性的,但是它开始道出了我们的人民试图维护自己人格的心声。这是一种义愤的呼声,反对那些来自东方以外的世界的人加于我们身上的羞辱,尤其是反对他们当时习惯于把自己的生活作为标准,按照是否与之相似,粗暴地划分人类世界的好坏。

这种带有歧视色彩的区分标准,一直在伤害着我们,并且给我们的文化世界带来了很大的伤害。它促使我们国家的年轻人对祖先留下的一切东西充满了怀疑。古老的印度绘画和其他艺术作品遭到了我们国家的学生的嘲笑,因为这些学生在仿效他们的欧洲老师。

尽管后来,我们的教师改变了想法,但是他们的信徒却无法完全恢复对我们自己的艺术传统的信心,即使这样的艺术影响力是恒久的。有很长一段时间,他们都鼓励欣赏法国的三流绘画,欣赏俗丽而又廉价的石版画,欣赏机械地遵守模式化标准的作品,他们依然将能够轻蔑地拒绝东方的艺术作为高等文明的表现。

印度国内摩登的年轻人们点头称是,说真正的艺术源泉并不在于发现现实的心跳的内涵韵律,而在舶来的绘画作品中那丰满的嘴唇、描画胭脂的脸颊和裸露的胸部。这种否定的情绪,实际上是来源于彻底的无知,也侵袭了我们文化的其他领域。这是因为那些大嗓门、粗胳膊的人对我们的年轻一代施加了催眠术。

在我出生的时候,反叛精神已经觉醒,有人已经努力要逆转潮流。我家族当中就有人是这场运动的领导人,我的兄弟和亲戚,他们勇敢地站出来,拯救人们被自我侮辱和忽略的心灵。P2-7

序言

泰戈尔(1861—1941),这位享誉世界的印度诗哲,亚洲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第一人,一生都与中国结有不解之缘,对中国怀有深切的感情和关注。他曾说:“中国是几千年的文明国家,为我素所敬爱”“相信我的前世一定是中国人”。1881年,他作《死亡的贸易》一文,谴责英国向中国倾销鸦片的罪行。1916年,他在日本发表谈话,抨击日本侵略山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屡次发表公开信、谈话和诗篇,并带头发动募捐,慷慨解囊,表达对中国人民的支持。泰戈尔曾于1924年、1929年两度来到中国,他晚年常怀念中国的山河和友人,在去世六个月前还创作了自由体诗《我有一个中国名字》。

在泰戈尔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一殊荣之前,他在欧洲就已获得不少赞誉,获奖之后更是受到空前的欢迎,掀起了“泰戈尔热”。这股热潮随后传到日本,通过新文化运动,进iiliii影响了中国,1915年起,泰戈尔的作品陆续出现在一些报刊杂志上。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泰戈尔热”掀起高潮。冰心、郑振铎、瞿世英等深受其熏陶的诗人学者先后翻译发表了泰戈尔的许多诗作,并研究介绍他的艺术风格和思想。

泰戈尔一直渴望亲自到中国进行交流。1923年,他请英国助手恩厚之来中国联系访华事宜。在徐志摩及梁启超、蔡元培等组织的讲学社的共同努力下,1924年4月12日,泰戈尔一行乘船抵达上海,首次踏上中国的土地,先后访问上海、杭州、南京、济南、北京、太原、汉口等地。5月30日,泰戈尔离开中国前往日本。

这次为期五十天的中国之旅同时也是一场中印文化交流的盛会。泰戈尔每到一地,都发表热情的演讲,由徐志摩陪同翻译。以讲学社、新月社、文学研究会等为代表的文化界对泰戈尔进行热烈欢迎和赞扬。泰戈尔在北京期间恰逢64岁生日,北京的欢迎者们为泰戈尔举行晚宴,演出泰戈尔的名剧《齐德拉》,并送来贺礼。梁启超以古代中印两国的别称“震旦”和“天竺”,为泰戈尔取了一个中国名字“竺震旦”,并刻在鸡血石印章上赠与泰戈尔。《东方杂志》《小说月报》((晨报》《申报》等各家报刊杂志纷纷开辟专号,刊登泰戈尔的作品及相关文章,报道泰戈尔在华消息,使中国人对泰戈尔及印度的思想文化增进了了解。

然而,在盛赞声之外,也有不少文化界人士对泰戈尔发出了尖锐、激烈的批评,从而在思想文化界引发了一场大争论。与徐志摩、梁启超等人的欢欣鼓舞、大力推崇相反,郭沫若、陈独秀等知识分子对泰戈尔宣扬东方精神文明、反对西方物质文明的观点不满,对泰戈尔的思想或抨击,或嘲讽,甚至否定。在几次演讲现场还有青年散发反对泰戈尔的传单。这些反对的声音不免令泰戈尔失望伤心,从他的一些讲话,特别是后期的讲话中可以看出来。

泰戈尔1924年在中国各地所作的这些演讲,后来有大部分发表在《小说月报》等报刊杂志上。而泰戈尔回印度后也亲自整理出英文版,由印度国际大学出版社于1925年结集出版。本书正文即根据此英文版的顺序编排,其中若干篇采用徐志摩发表过的译文。附录一按照时间顺序选编英文版没有收入、在中国报刊上发表过的七篇讲话,其中有些对泰戈尔的原话进行了一定的加工、整合;附录二选编关于泰戈尔访华的三篇文章。希望读者读过本书,可以对泰戈尔其人、其诗、其思以及与中国的渊源都得以获得更进一步的了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泰戈尔对中国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印度)泰戈尔
译者 徐志摩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743662
开本 32开
页数 20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98
出版时间 2013-10-01
首版时间 2013-10-01
印刷时间 2013-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34
CIP核字 2013208097
中图分类号 K833.515.6-53
丛书名
印张 6.7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184
128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7:2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