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文明走到十字路口
内容
编辑推荐

《文明走到十字路口》是由张炜领衔“文化关怀小说”举旗者刘继明、“新左派”代表学者祝动力、“第六站杂文家”领军人物刘洪波倾力打造的人文盛宴——“天下思想文库”系列丛书之一!

当代著名文化学者祝东力最新力作!

其已发表单篇《文明走到十字路口》在思想界产生重大影响,引起数万网民热议!

诸多学术杂志发表评论文章推荐!王晓明、李陀、韩少功等文艺学术界知名学者联袂推荐!

内容推荐

《文明走到十字路口》是由张炜领衔“文化关怀小说”举旗者刘继明、“新左派”代表学者祝动力、“第六站杂文家”领军人物刘洪波倾力打造的人文盛宴——“天下思想文库”系列丛书之一!

著名文化学者祝东力十年磨一剑之作,中国当代文化领域最理性最全面的写作。文化远比你想象的更复杂。

《文明走到十字路口》主要内容包括:文明走到十字路口;中国的历史使命;改善官民关系,渡过历史关键时期;根治腐败的前提是什么等。

目录

文明走到十字路口

中国的历史使命

改善官民关系,渡过历史关键时期

根治腐败的前提是什么?

从五星红旗解读“人民中国”

大目标PK民族主义

迎接全球动荡期的来临

市场背后的情与义

80年代的那些事

我们这一代人的思想曲折

中国革命与历史的是非

在“父亲”缺席的时代

中国元素缺了什么?

28年后回头重看

“红卫兵?知青一代”的前世今生

“中国模式”论一瞥

论雷锋(两则)

民粹主义简议

关于传统左翼历史观

短20世纪、资本扩张与战争

从武器到文明

百年中国的“家”与“国”

60年的国际环境与世界史周期

评《切·格瓦拉》

文明走到十字路口红军的背影

“大路”的起点和延伸:关于史诗剧《我们走在大路上》

从《色·戒》看国家认同的危机

谈国家的含义和形象

黑白世界里的两个中国

《铁人》与我们的时代

《蜗居》及其时代处境

农民是如何被喜剧化的?

《钢的琴》:工人阶级的困境与解脱

小丑的夜晚:关于东北二人转的所思所想

当代社会结构中的“小沈阳”

“粗鄙化”现象分析

设计形式、文明内涵与综合国力

什么是中国美学的基本精神?

全球化与文化抵抗

当代文化形势及其困境

亚洲文化的责任

谈“文化多样性”问题

谈文化强国的条件

《切·格瓦拉:反响与争鸣》序言

让沉默的大多数发言

知识界的分裂与整合

多重视野中的白求恩

经济转轨的前景

从思想的制高点俯瞰

殖民地文化的心理矫正

《黄纪苏文集》序

全球困局的出路

附录

跋一 冬日其心,秋月其文

跋二 《文明走到十字路口》跋

后记

试读章节

一、中国的复兴?

我们面对着一幅世界地图,海洋包围着陆地,山脉、河流与平原纵横交织,分割着、簇拥着国家、城市和交通线。如果加入历史维度,加入在海陆山川之间,在国家、城市和交通线上发生的革命和战争、生产和贸易,静止的地图就流动起来。更进一步,如果把政治经济的巨大事件在地图上一一连缀起来,我们就可以发现: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的底层,深埋着一条条“历史的路线”。

在近代世界史上,从西向东,延续着一条“革命”的历史路线,自下而上的、暴力的社会革命沿着这条历史路线巨浪般地向前传递着:首先是英国革命(17世纪),然后是法国革命和欧洲革命(18—19世纪),然后是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20世纪)。与这条革命路线相反相成的是,从西方到东方,还伸展着另一条“资本”的历史路线:环地中海(中世纪后期)、北大西洋(16—19世纪)以及亚太地区(20世纪至今)依次成为近代世界经济的焦点或中心。第一条革命的路线主要走陆路,它在解放了相关社会和民族的社会政治潜力之后,也形成了新的异化和压迫。第二条资本的路线主要走海路,它直接导致了对美洲的种族灭绝和对非洲黑人的大规模奴役,而同时也积累了财富并传播了技术和文明。位于远东的中国,恰好是这两大政治?经济历史路线的汇合点。

近代,资本主义的西方相对于封建主义的中国来说始终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列强拥有蒸汽机、议会民主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文艺和哲学体系;另一方面,这种先进性的取得和维系,又离不开对落后国家和地区的侵夺与压迫。西方资本主义的这两面性也传递给了近代中国,使后者的社会变迁具备双重性质:一方面是一个中央帝国沦为殖民地,另一方面是一个封建社会转型为近代社会。其前景或者是一个完全依附于资本主义中心国家的殖民地,或者是一个独立自强的现代新型国家。所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仅仅是上述两种变迁过程彼此交织缠绕而形成的一个暂时的、不稳定的过渡形态。中国革命根本改变了现代世界的政治地图,成为中华文明从崩溃到复兴的转折点。20世纪后半叶是中国获得政治大国身份并成长为经济大国的过程。20多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如果保持目前的发展速度,那么到2050年,中国将重新回到世界各文明的前列,并恢复作为东亚文明中心国家的传统地位。当然,这一切仅仅是抽象的假设,因为中国的重新崛起将取决于国内外的多种变数,既包括国内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利益整合,也包括各民族国家和各文明的互动,特别是以美国为中心的西方文明的反弹。这是因为,中国经济的持续扩张将造成世界范围的市场、资源、财富和权力以另一种方式重新分配,加上随之而来的中国政治影响力的大幅上升,将导致自1500年以来西方强行建构的殖民主义?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彻底终结。西方之所以盛行“中国威胁论”,当然有其必然的历史因果。

二、美国在两线作战

1999年科索沃战争以来,围绕“美国战略东移”的议论一直是相关学术界的一个基本话题,“五?八事件”更被认为是这一战略东移的试探和信号。随后,美国在亚太地区最重要的军事基地关岛的战略地位得到提升,主要针对中国的前沿部署也依次进行。小布什上台后,战略东移的迹象更加显著,从对台军售升级到南海撞机事件,“围堵中国”的战略步伐骤然加快了。然而,“九?一一”恐怖袭击从天而降。就在美国加快围堵中国的战略之际,却遭遇来自“伊斯兰文明”的狙击。这次突发事件的根源是:第一,美国长期支持以色列,压制穆斯林国家,这可说是传统的基督教世界与伊斯兰文明对峙冲突的现代版。第二,美国屯兵海湾,控制海湾石油,通过扼控全球能源基地来控制世界经济,从而又一次与伊斯兰文明迎面相撞。围堵中国、支持以色列与控制海湾的战略,使美国同时面临与中华文明和伊斯兰文明“两线作战”的局面。中国选择了儒教式的温和、忍让的长远战略,而伊斯兰文明则更倾向于采取以血还血式的直接的战术反应。1993年夏,美国著名杂志《外交》季刊以30页的篇幅,发表了美国战略思想家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一文。文章以“文明冲突论”界定冷战后的国际政治格局,强调文化因素在塑造全球政治中的主导作用。截止到目前,该文已被译成2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引起广泛关注,发表后所引发的争论超过了该杂志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的任何文章。一篇未能触及本质的文章是不会产生如此剧烈反响的。实际上,冷战后的历史,包括前述美国“两线作战”的局面在内,已经为《文明的冲突?》做出了注解。

三、文明的路线

自20世纪初以来,国际政治的冲突模式历经变化。首先是以“民族国家”为单位彼此结盟与竞争,两次世界大战以暴力的形式体现了这一模式。然后在冷战时代,东西方两大集团以“意识形态”为分界线构筑各自的营垒。在这两种模式中,历史、传统和文化的因素都被降低到最小限度。冷战结束迎来了全球化时代,同时,它又被标识为文明冲突的时代。一方面是全球一体化,另一方面是文明的冲突。怎样理解这其中的矛盾?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的全球扩张,从文化理念上讲,也是资本主义精神广披于世界各个角落的过程。按照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的论述,脱离人的实际需要而将利润最大化作为人生的基本目标,这种“自然关系的颠倒”构成了资本主义精神的首要原则。资本的全球扩张意味着资本的生产?消费方式消灭、取代其他类型的劳动和生活方式,在这个意义上,全球化本身即包含了文明冲突的含义。世界体系理论的创立者伊曼努尔?沃勒斯坦曾把资本主义称作一种“文化上的耻辱”。他说:“大多数文明,尤其是中国文明一直在阻止资本主义的发展。而西方的基督教文明在最为虚弱的时刻对它屈服了。中国在西汉时代就已拥有五六千万人口,而以当时的工具和技术条件,相对于如此庞大的人口规模,可资利用的资源仍然是有限的。因此,当时的中国就已面临人口规模与资源环境的结构性矛盾。这种“硬约束”促使统一国家采取了抑制地方豪强和商人阶层,依托中小地主和自耕农的政策,包括后来通过科举制避免了世袭贵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与欧洲封建制和印度种姓制相比,这种向中下阶层倾斜的政经路线堪称古代形式的“中左”(中间偏左)路线。另一方面,中国长期采取“抑商”政策,同时又不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也就是说,既控制资本主义的成长规模,又借助其活力调节社会生产和物资流通,形成了古代版本的限制、利用资本主义的政策。中华文明上述传统的政经路线及其“大同”理想和崇本息末的文化精神,对于今天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今天,全世界的人口规模与资源环境的结构性矛盾已经无法回避。是为利润而生产,追求资本的无限增殖,从而造成贫富两极分化和资源环境的崩溃,还是为使用而生产,关怀人类发展的社会生态和自然生态,或者说,是攀附英美文明,还是回归中华文明,这种更深层的“文明的冲突”,是我们在21世纪应当解决的。一旦这种文明发展方向上的“冲突”获得解决,后人面对的无疑将是一幅全新的世界地图。P1-4

序言

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天下为公”和“天下者我们的天下”,中国的知识分子乃至黎民百姓都有一种强烈的济世情怀。正是这种绵延不绝的情怀,使中华民族屡克危难,紧密维系,历数千年而不竭,且日益成为衔接东西方文化的一种强大黏合剂。

“天下思想文库”将秉承这一深厚的人文传统,崇尚理性,批判与建设并重,鼓励不同观点的争鸣,悉心采集知识界、文化界富有价值的成果。中国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各种思想和思潮的合力推进,任何单极化的思维方式不仅无助于当下中国的文化建设,而且有碍于一种扎根本土的民主理念的健康生长。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需要每一位知识分子及普通公民给出理性的判断和清醒的认知。这是我们应该,而且能够做到的。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天下思想文库”愿意为中国的思想文化建设及社会进步,留下一行清晰而坚实的足印。

后记

本书收录文章共60多篇。最早几篇,附录于后,写在90年代初,大多数发表于新世纪以来,最近几篇,是今年的文章。

1982年开始学习理论,曾浅泛地经历了青年马克思、新儒学、解构主义诸阶段,狗熊掰棒,踉跄而行。八九十年代,社会变迁,人世浮沉,思想如风中之烛,飘摇不确定。青年马克思,是80年代新启蒙的早期阶段,其使命是以人道主义颠覆阶级学说;新儒学作为文化保守主义,是对启蒙的反动;解构主义是一种无政府主义哲学,是把启蒙推向极端而陷于瓦解的理论形态。也就是说,不到10年,从激进到保守再到激进,三个方向完全不同的思路,也算尝试过了。国内外变局之后,到90年代初中期,转向民族主义、社会主义,思考渐成系统。近年来,清算了其中的国家主义成分,如割赘疣。

思想变化影响到文体。大约从1988年到90年代初,因沉溺于解构主义,故有意无意模仿巴黎阔少文风,如附录中的有几篇,虽然略有识见,但自恋、佻巧,后来曾深自反省。之后文风追求平实,止于传达,远离观赏型学术理论,但也常显得谨严有余,从容不足。

自1982年成为“理论控”以来,不避愚钝,瞎摸瞎撞,由模仿而成本色,居然也这多年了。只是仍然惴惴,所以这一次,请了纪苏和云雷两位作跋。纪苏是兄长,云雷是70后,为人都忠厚诚朴。他俩对我评价都偏高,在我,权当鞭策吧。

“文明走到十字路口”是编者取自我一篇文章的标题,相当贴切。今天,中国问题联结着世界问题,而世界问题,已不限于政治经济范围,而是整体的发展方式、生活方式问题,即资本为利润而盲目生产,导致社会生态、自然生态全面恶化。因此,必须超越当前的文明形态,超越现代性,建立一种全新的生态文明,这可能是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

需说明的是,本书所收文章,除个别文字略做调整,尽量保持原貌。另外,文章大多属“报章体”,非专业论文,一些材料,出自他人,当时很少注释,只能留作缺憾了。

2012年10月1日 于望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文明走到十字路口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祝东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0986074
开本 16开
页数 30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0
出版时间 2013-09-01
首版时间 2013-09-01
印刷时间 2013-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9
CIP核字 2012308865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9.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50
173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6:3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