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做人要做雷锋那样的人(将军和当代大学生漫谈学雷锋)/中国榜样永远的雷锋大型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田永清编著的《做人要做雷锋那样的人:将军和当代大学生漫谈学雷锋》主要解决怎么学雷锋,为什么学雷锋,学雷锋对个人对企业组织成长进步的紧密关系。

雷锋身边的战友、培养雷锋的领导干部、看着雷锋成长的亲友直接参与写雷锋,是用第一手材料叙述雷锋,其中还纠正了社会上对雷锋不恰当的传闻,还原了雷锋的真实性,维护了雷锋精神的纯洁性。这是一本既用多种形式全面地介绍雷锋事迹、系统地多专题研究雷锋精神的书籍,又是注重研究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对当前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提出了建设性建议和对策的读物。

内容推荐

《做人要做雷锋那样的人:将军和当代大学生漫谈学雷锋》由田永清编著。

《做人要做雷锋那样的人:将军和当代大学生漫谈学雷锋》讲述了:

第一部分,将军与大学生漫谈学雷锋。通过电话采访了12位熟悉雷锋的人,他们讲的都是第一手材料,可以告诉你一个真实、立体、鲜活的雷锋。

第二部分,介绍张思德、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四位英雄人物的光辉事迹。

第三部分,与大学生漫谈成人、成才、成家、成功。

现在的大学生与当年参加工作时的雷锋,大体上是处在同一个年龄段上,是生理成长期、心理波动期、人生观形成期,面临成人、成才、成家、成功四大人生课题。

第四部分,讲自觉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这本书比较适合三类读者:一类是地方大学生,一类是军校大学生,一类是依托地方大学为军队培养的国防生。因此,讲讲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必要的。

第五部分,是2003年4月5日在北大演讲的摘录稿,题为《保证成人力争成才适时成家》,这份摘录稿后来刊登在2007年8月1日《北京青年报》“原声课堂”专栏上。

第六部分,是2011年6月24日答清华大学国防生问20个问题的记录稿。那天下午从2点到7点,整整5个小时,清华大学的国防生向我提了20个问题,有的问题很尖锐,有的问题很冷僻。我虽然水平有限,但还是尽我能,一一进行了回答。这些问题虽然是针对清华国防生讲的,但也可供地方和军队其他大学的大学生、国防生参考。

目录

开篇的话/1

第一部分 将军和大学生漫谈学雷峰/1

一、告诉你一个真实的雷锋一了解雷锋的12个人谈雷锋/2

二、重温领袖题词理解雷锋精神/28

三、学习雷锋精神“十个一”/45

四、我们今天怎样学雷锋/174

第二部分 四位英雄人物的故事/183

一、张思德的故事/186

二、董存瑞的故事/190

三、黄继光的故事/195

四、邱少云的故事/198

第三部分 与大学生漫谈成人、成才、成家、成功/201

一、关于“成人”/208

二、关于“成才”/218

三、关于“成家”/231

四、关于“成功”/245

第四部分 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253

一、忠诚于党/255

二、热爱人民/259

三、报效国家/271

四、献身使命/276

五、崇尚荣誉/279

第五部分 保证成人 力争成才 适时成家——在北大的演讲(摘录)/285

第六部分 当代大学生关心的那些事——答清华大学国防生问/295

后记/331

试读章节

乔安山:男,既是雷锋的工友,又是雷锋的战友,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主人公原型,现任抚顺市雷锋纪念馆荣誉馆长,现年71岁。

要说与雷锋关系最密切的人,大概非我莫属了。雷锋1960年1月8日参军,1962年8月15日牺牲,他在部队的时间共计两年8个月零7天。而从雷锋于1958年10月来到鞍钢当工人,到他动员我一起参军,共计413天。这样算来,我们相识相处将近4年的时间。到了部队,我俩又分到了一个连一个排一个班,而且同开一辆车。现在大家介绍我的时候,都说是雷锋的亲密战友。虽然我与雷锋无法相比,但从相互关系的角度上讲,我也就认可了。

正因为如此,很多人都问我,究竟雷锋是怎样的一个人,我不说雷锋是这种“人”那种“人”了,很多人作了大同小异、各种各样的概括,他们说的都有道理,我完全同意。现在人们写文章、作报告,经常说到几个“关键词”,我也想学学这种说法,试图用几个“关键词”,概括一下雷锋的为人和精神。

第一个关键词是“苦孩子”,这个不用多讲了,雷锋的苦难家史大家都知道。

第二个关键词是“好战士”,雷锋是个名副其实的好战士,这是大家都充分肯定的。

1960年冬,先后在《辽宁日报》和《人民日报》发表的最早介绍雷锋事迹的文章,题目就是《苦孩子——好战士》。这篇文章,在辽宁乃至全国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第三个关键词是“大好人”,光说雷锋是好战士还不够,因为在他短暂人生的不同阶段,他还分别是好孩子、好学生、好农民、好工人、好党员呢,我觉得说雷锋是“大好人”,才比较全面。

第四个关键词是“热心肠”,雷锋是一个热心肠的好人,人们都说他像“一团火”,雷锋走到哪里,都能给人们带来温暖。

第五个关键词是“闲不住”,雷锋把他的热心肠转化为一种力量,就是无论他走到哪里,都要做一些好事,来回报给予他新生的党和社会,他是一个闲不住的人。他总是前、后、左、右地忙碌着,让人感到他总是那么充满活力,仿佛他的心里装了一台永不停歇的发动机,给了他无穷的力量。雷锋很有干劲!

再说说雷锋是怎样关心我、爱护我、帮助我的吧!

我们在鞍山一起当工人时,雷锋给予我的最早帮助是写家信。我没上过学读过书,是个文盲,连家信都不会写。那时的工人文化程度普遍比较低,类似我这种情况的人还不少。我们很多人住在一个宿舍,睡大通铺。每到节假日,雷锋就在宿舍门口,坐个小凳子,前面再摆个大凳子,帮助工友们写家信。后来到了部队,每逢来了家信,雷锋就帮助我写回信。写好邮走后才告诉我,你家里来信了》我写回信了,就说你在部队很好,让家人放心。

雷锋动员我一起参军。老实说,开始我并没有主动报名要求参军。这是为什么呢?我家里人口多,经济上很困难,我在工厂当炉前工,属于技术工种,每月工资46元,这在当时就属于高工资了。部队开始征兵时,雷锋对我说,现在国家处于经济困难时期:蒋介石叫嚣“反攻大陆”,正是部队需要兵员的时候,再说咱俩又是好朋友,为什么不一起报名参军呢?雷锋的一席话,使我提高了觉悟,毅然与他一起报名参了军。这样,我们之间的关系也就从工友变成了战友。

在部队,雷锋帮助我学政治、学技术、学文化。在雷锋留下的几百张照片中,其中有两张是雷锋在汽车驾驶室里辅导我学习《毛泽东选集》的真实记录。关于这方面的情况,我就不多讲了。我们俩同开一辆车,雷锋文化水平高、脑子灵、领会比我快,我俩经常一起切磋驾驶技术。下面我重点讲讲雷锋帮助我学文化的情况。

为了帮助我学文化,雷锋用节约下来的津贴费为我买了钢笔和笔记本,那真叫手把手地教哇!可我开始时还是不怎么用功,非但如此,还把雷锋给我买的笔记本上的纸撕下来,用来卷烟抽。看到这种情况,雷锋就善意地诚恳地批评我,他还引用毛主席的话“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可能战胜敌人的”以开导我。这下子我可真的感动了,下决心好好学习了。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有一次考语文,我还得了100分呢!

我现在肚子里的这点“水”,这点文化底子,都是雷锋当年帮助我、督促我、辅导我的结果。没有雷锋,我哪会有今天?我现在有时作报告,偶尔还会蹦出一两个成语或是格言警句什么的,比如“予人玫瑰,手留余香”。有的同志听到了,就跟我开玩笑说,想不到乔安山还会“拽词”了!

雷锋曾分两次给我家里寄过20元钱。我家里生活困难,母亲生病,雷锋就瞒着我,以我的名义,先后分两次给我家里寄过20元钱,一次寄10元。我母亲病好后来部队探亲,对我说,你寄给家里的钱收到了。我没给家里寄钱呀,我猜想肯定是雷锋寄的,就找来问他。他说,你的家就是我的家,你的母亲就是我的母亲,你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作为儿子,给母亲、给家里寄这么点钱,又算得了什么呢!

对此,我和母亲都很感动。我母亲还真把雷锋当做自己的亲儿子对待了。他让我把雷锋叫来,仔细量了雷锋两只脚的尺寸。雷锋的脚与我的脚一般大,我俩都穿38号的鞋。母亲回家后,一针一线地为雷锋做了一双千层底布鞋。这双鞋还没寄来,雷锋就牺牲了。听到噩耗,我母亲大哭了一场。她不断地念叨:这么好的孩子,怎么就走了呢!这件事也成了我终身的遗憾,雷锋对我这么好、帮助这么大,可我又为他做过一点什么呢!

下面我有必要讲一讲雷锋牺牲的情况了。

前些年的一天,我到长春参加一个活动,有人指着我说:大家看呀!这个人就是撞死雷锋的那个人!我一听,一下子就晕倒了,这件事对我刺激太大了!

现在我去一些地方作报告,绝大多数人都注意听讲,但也有人指指点点,小声地说:他就是撞死雷锋的那个人!

我并不埋怨这些同志,但我有必要有责任说明当时的情况。

P20-22

序言

2012年临近3月5日的一天,由中宣部和中央文明办主办的中国文明网的三位女记者,到我家中采访。

她们向我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50年来,你为什么一直坚持学习雷锋、宣传雷锋?

我回答了两个原因:

一是我与雷锋有缘,我们俩是同年出生、同年入伍的。雷锋生于1940年12月18日,我生于1940年12月24日,我们俩都属龙,他比我大六天。雷锋是1960年1月8日参军的,他到的是工程兵部队,我是1960年7月1日参军的,我上的是军校。虽然雷锋生前我无缘与他相见,但是1960年冬天部队开展忆苦思甜教育的时候,我就从《解放军报》上知道了他的大名,了解了他的苦难家史。

二是雷锋是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他是我终生学习的光辉榜样。我虽然后来忝列共和国将军阵容,但无论品德、风格还是境界等方面,我与雷锋都相差甚远,根本不能同日而语。正如古人所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人们常说,有时一个人、一本书、一首诗甚至一句话,可能改变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对于这种说话,我不但非常赞同,而且深有感触。

回顾我的成长历程,对我产生深远影响的主要有两个人:一位是老红军、开国中将、百岁老人孙毅,另一位就是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

我应邀到军队和地方一些大学去作报告,大学生经常问我这样一个问题:你原来是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是一个青年学生,你是怎样成长为共和国将军的?

对此,我总是这样回答:我之所以能成为共和国将军,是党和军队长期培养教育的结果,其中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雷锋精神激励了我、教育了我、鼓舞了我。

我这样讲,绝不是随便说的,而是我的心里话。

2011年12月18日,在雷锋诞辰71周年那天,由雷锋生前战友、海军原副政委兼纪委书记冷宽中将等12人,发起成立了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学雷锋基金管理委员会,我是发起人之一,并被推选为管委会名誉副主任。

一年来,我们管委会开展了一系列产生广泛影响的活动,包括举办雷锋大型照片展、雷锋日记书法展、学雷锋讲座、雷锋精神文明论坛、接受各种媒体采访等。

在这些活动中,我做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工作。更重要的是,从大批观众、听众热情的举动中、企盼的眼神中、感人的留言中,我深深体会到,雷锋没有死,雷锋精神永存,我们的时代需要雷锋÷我们的人民呼唤雷锋。

记得我们在海南省举办雷锋照片展时,省文明办主任与我们会见,他开头说了这样两句欢迎词:要想身体好,常来海南岛!

我马上回答了这样两句话:人生要成功,一定学雷锋!

2012年8月15日,是雷锋因公殉职50周年,雷锋的第二故乡——辽宁省抚顺市市委、市政府举行了大型公祭活动。冷宽和我等五位将军,怀着激动的心情,应邀参加了这次公祭活动,并再次参观了雷锋纪念馆,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抚顺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把雷锋精神作为抚顺市的灵魂,要把抚顺市建设成为雷锋城。这个倡议,得到了抚顺市人民群众的热烈响应和积极参与。

在抚顺雷锋纪念馆中,我看到了这样三句话:知雷锋,学雷锋,做雷锋。我觉得这三句话讲得很好,很有道理。

当晚,我们与抚顺市委宣传部和文明办的同志举行座谈。主要围绕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做到学雷锋活动常态化,二是为抚顺市建设雷锋城出谋献策。我不揣冒昧,建议在那三句话的基础上,再加上一句话,成为四句话:知雷锋,爱雷锋,学雷锋,做雷锋。我认为,要学雷锋,做雷锋,首先必须知雷锋,这是前提。另外,还必须爱雷锋,不爱雷锋,对雷锋没有感情的人,是绝不会学雷锋、做雷锋的。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和我们学雷锋基金管委会商定,为了纪念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题词50周年,为了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准备出版一套学雷锋大型系列图书,共20余本。按照商定,由我写两本:一本是《做人要做雷锋那样的人——将军和大学生漫谈学雷锋》,一本是《当兵要当雷锋那样的兵——将军和部队士兵漫谈学雷锋》。

我深感任务光荣、责任重大,又深感时间紧迫、水平有限。

我觉得,写这样两本书,应该回答这样几个问题:

一是雷锋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二是雷锋精神的内涵和实质是什么?

三是现在和今后还要不要学雷锋?

四是向雷锋学些什么?

五是怎样学雷锋?

要回答这样五个问题,谈何容易!

回答这五个问题,如果用答卷式、论文式或教科书式,肯定会是干巴巴的,枯燥无味的。

如果还是讲那些很多人早已耳熟能详的雷锋故事和雷锋日记,那很可能是再炒一次冷饭。据初步统计,50年来由50多家出版社发行的关于雷锋的书籍已多达430多种,2000多万册。《雷锋日记》已发行多达上亿册。

因此,现在写学雷锋的书,必须有新内容、新角度、新形式。

我开始酝酿写这两本书的时候,在2012年9月13日《参考消息》第16版“书海泛舟”栏目中,看到本来是推荐余世雄写的《孩子的竞争力,父母亲最好》这本书的一篇文章j作者却写了这样一段话:

通常,我们喜欢给孩子讲一些空洞的精神,比如学雷锋之类的。雷锋是很伟大,但我们能把“雷锋精神”四个字的细节讲出来吗?能够在孩子的生活中进行很切实的指导,并且给他有助益的体验吗?都说学雷锋,结果没有几个学得像。这不是大家不愿意学,而是大多数人说不出雷锋好在哪里,精神很感动,细节都抓不住,伟大这个东西已经成了一种抽象的精神。父母说不明白的东西,当然很难让孩子理解明白。

这段尖锐的话语,深深地刺激和触动了我。

贺敬之诗云:“我写下这两个字,雷锋。我是在写啊,我们阶级的,整个新一代的,姓名。”

另外,我也非常同意《解放军报》原副总编陶克将军说的一段话(大意):

现在,雷锋已不是具体指一个人,是我们时代的代表,是许许多多善良人的代表,在很多中国人身上都能看到雷锋的身影。雷锋精神已不是一个人的精神,而是凝聚了千万个中国人的优秀品德,雷锋精神是共同的。

贺敬之的诗句和陶将军的话语,也启发了我,开阔了我的眼界。

我认为,我们现在讲雷锋,讲雷锋精神,讲学雷锋,应该是大概念的“雷锋”,大概念的“雷锋精神”,大概念的“学雷锋”。

根据这些指导思想,我在写这本书时,从内容、角度到形式,都作了一些尝试。有的是新作,有的是旧作。无论是新作还是旧作,都与当代大学生学雷锋这个主题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下面,我把这几个部分的简单内容和相互关系作个说明:

第一部分,将军与大学生漫谈学雷锋。

这部分是本书的主要内容,其篇幅占全书的一半以上,有12万多字。

为了写这部分,我通过电话采访了12位熟悉雷锋的人,他们讲的都是第一手材料,可以告诉你一个真实、立体、鲜活的雷锋。

为了写这部分,我反复重温了党和国家几代主要领导人为雷锋的题词(包括讲话),领袖人物对雷锋的题词,精神是一致的,又是各具特色的。重温他们的题词,可以加深对雷锋精神的理解。

为了写这部分,我又反复学习了雷锋的事迹和雷锋的日记,从中概括出了雷锋精神“十个一”。这“十个一”,最初是刊登在中国文明网上,后来被多家网络转载。

对于现在如何学雷锋,我也谈了自己一些看法。

第二部分,介绍张思德、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四位英雄人物的光辉事迹。

我认为,学习革命理论特别是毛主席著作,学习革命先烈和战斗英雄的光辉事迹,是雷锋精神两个主要思想来源。对雷锋产生重大影响的革命先烈和战斗英雄,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而应了解他们的光辉事迹,学习他们的革命精神。

第三部分,与大学生漫谈成人、成才、成家、成功。

现在的大学生与当年参加工作时的雷锋,大体上是处在同一个年龄段上,是生理成长期、心理波动期、人生观形成期,面临成人、成才、成家、成功四大人生课题。我就这个题目在北大、清华等上百所地方和军队大学作过演讲,受到了数十万大学生的热烈欢迎。

第四部分,讲自觉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这本书比较适合三类读者:一类是地方大学生,一类是军校大学生,一类是依托地方大学为军队培养的国防生。因此,讲讲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必要的。

第五部分,是我2003年4月5日在北大演讲的摘录稿,题为《保证成人力争成才适时成家》,这份摘录稿后来刊登在2007年8月1日《北京青年报》“原声课堂”专栏上。

第六部分,是我2011年6月24日答清华大学国防生问20个问题的记录稿。那天下午从2点到7点,整整5个小时,清华大学的国防生向我提了20个问题,有的问题很尖锐,有的问题很冷僻。我虽然水平有限,但还是尽我能,一一进行了回答。这些问题虽然是针对清华国防生讲的,但也可供地方和军队其他大学的大学生、国防生参考。

我在前面讲了,写这本书,我深感任务光荣、责任重大,又深感时间紧迫、水平有限。如果可亲可爱的大学生们读了这本书,感到稍微有点收获,我就算没有白白浪费大家的时间和精力了。

我今年72周岁了,入党53周年了,参军52周年了,退休也已11周年了。我心中还有三个梦:强国梦、统一梦、百岁梦。

为了实现这三个梦,在有生之年,我一定要继续坚持不懈地学习雷锋、宣传雷锋,并且争取在我离开这个世界后,到天堂上拜访雷锋。我要亲切地叫雷锋一声“小大哥”,并且深情地向他表示感谢和敬意!

为此,我还写了一首小诗:

我与雷锋同年生,

我与雷锋同步行。

雷锋是我好榜样,

我是雷锋老学生。  老学生不见得是好学生,说我是雷锋的老学生,只是为了说明我五十年来一直坚持学雷锋,到了老年还要继续坚持学雷锋。

最后,我想再对大学生们讲几句话。

根据我的切身体会和其他同志学雷锋的经验,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谁学雷锋谁进步,

谁学雷锋谁快乐,

谁学雷锋谁幸福,

谁学雷锋谁成功,

谁学雷锋谁光荣!

可亲可爱的大学生朋友们!让我这个年逾“古稀”的退休老兵,与你们携起手来,一起向雷锋同志学习吧!

田永清

写于2012年12月3日夜

后记

我写这篇后记的日子——2012年12月18日,恰逢雷锋同志诞辰72周年。不论我这本书写得怎样,总算是了却我的一桩心愿,也算是对雷锋同志的一个纪念。我写这本书的过程,也是重新学习雷锋的过程。我越写越觉得雷锋既平凡又伟大,的确是值得我终生学习的光辉榜样,我下决心学雷锋要活到老、学到老。

老舍先生曾说:“付出九牛二虎力,不作七拼八凑文。”我虽然也付出了“九牛二虎力”,但终因时间紧迫、水平有限,所以还是写成了“七拼八凑文”。

应该实事求是地承认,我写这本书,没有脱离“天下文章一大抄”的套路。我这个人没有什么特长,平时只有两大爱好,一个是散步,一个是看书。我性喜杂览,经常阅读各种书报杂志。每逢发现了人家的好东西,不论是一篇文章、一段言论、一个故事,还是一个寓言、一段警句、一句名言,我都视如宝贝,赶快把它们剪贴或摘抄下来,并且分门别类保存起来,从而变成自己的“私有财产”。到有用的时候,再翻箱倒柜找出来,把它们派上用场。这实际上是一个“充电”和“放电”、“收入”和“支出”的过程。

这本书不是什么学术著作,而是类似于电视中的谈话节目。每当谈到什么问题,为了说得更清楚、更明白、更生动、更活泼一些,我就拿出自己“百宝箱”的一些存货,这里既有我的旧作,也引用了别人的不少东西。明显的、段落较长的,都注明了作者和出处;较短的或记不清作者是谁的,就“偷偷”地塞进了书里。如果原作者或明眼人发现了,我一定供认不讳、老实承认。我的目的只有一个,只要是对大学生有用、有益的东西,哪怕是只言片语,也想写进书中,让他们学习参考。

我很喜欢和佩服蜜蜂这种小动物。很多人都愿意食用甜美好吃、营养丰富的蜂蜜,但很少人知道轻易购得的蜂蜜却是“滴滴皆辛苦”。据动物学家估计,一只蜜蜂一次只能采撷20毫克的花蜜,采集1公斤需要飞行5万到6万“航次”。酿制1克蜂蜜,需要采集1500到1600朵花的花蜜。若从飞行长度计算,酿造1公斤蜂蜜,必须飞行36万至45万公里。这可真是“都知蜂蜜甜,谁知蜜蜂苦”啊!我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具备了蜜蜂这种不远万里、不辞辛苦的精神,我们能做多少工作、能作多大贡献呀!

解放军总政治部办公厅编研室原主任邢华琪同志,真是一位有心人!20多年来,在众多单位和同志的支持下,他一直千方百计地收集、整理雷锋同志的材料,经他编纂,由华文出版社出版了《雷锋全集》。书中收录了雷锋写下的330余篇日记、眉批、诗歌、小说、散文、书信、讲话、赠言,近20万字,其中不少是过去从未公开发表过的。

为一位士兵出全集,这在古今中外恐怕都是罕见的!邢华琪同志慷慨地赠给了我一本《雷锋全集》,并在扉页上写了一段充满激情的赠语: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因了毛泽东,中国出了千千万万个雷锋。

人间相知、天地有缘,或许许多东西早已注定。

衷心感谢邢主任和有关同志,正是因为他们整理、编纂的《雷锋全集》,为我写这本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我还衷心感谢我的忘年好友、解放军总参谋部信息化部政治部的李照达干事。现在正值年终岁尾,他的工作十分忙碌。在这种情况下,他利用了很多晚上和双休日时间,帮我打印、整理书稿。没有他的辛勤劳作和大力支持,我是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写出这本书稿的。

我特别感谢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张立宪副总编、周桂元主任、张怡然编辑。他们为这本书的选题、内容、结构和书名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并不厌其烦地对书稿进行了修改加工。

我国古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又说:“见贤思齐焉。”  无数事实证明,如果选择一位优秀人物作为自己的楷模,研究他的成功之路,学习他的成功经验,一直朝着他的方向努力,那你也就必然逐渐向这位优秀人物的目标靠近。

相反,如果你终日与一些小人物为伍,与一些狗苟蝇营之辈纠缠在一起,那你决不可能成为品格高尚、有所作为的人。

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提出了“学习雷锋、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口号。我认为,这样的提法是正确的、实事求是的。

一代伟人毛泽东,曾满怀激情地对青年人说道: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可亲可爱的大学生朋友们!作为一个年逾“古稀”的退休老兵,我愿意把这本小书作为礼物奉献给你们,并和你们携起手来,一起向雷锋同志学习、学习、再学习!

田永清

写于2012年12月18日(雷锋同志诞辰72周年纪念日)

书评(媒体评论)

冷宽(雷锋生前战友,海军原副政委,海军中将):

出版大型丛书《中国榜样:永远的雷锋》是我们中国五十年学雷锋事业的一个创举,它将对我们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郭明义(鞍钢齐大山矿采场公路管理员,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当代雷锋”荣誉称号):

大型丛书《中国榜样:永远的雷锋》涵盖了雷锋的故事以及对雷锋精神的阐述,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人了解雷锋,了解雷锋精神。更希望社会上出现更多的雷锋式的好人,我们的生活将会更加美好。

乔安山(雷锋生前亲密战友):

这么一套雷锋的书,给人民带来了精神食粮。我们这些雷锋的老战友,就想多出雷锋的书,多读雷锋的书。这些书,对学习和传播雷锋精神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孙茂芳(北京军区总医院原副政委,一等功臣,全国学雷锋标兵):

新时期学雷锋要用理论作指导。没有理论指导,学雷锋就太普通、太低层次了。这套书有理论,用理论来指导学雷锋,才能学得更深、更远、更高。

李囊丽(北京交通服务热线主任,全国劳动模范,中国雷锋工程“形象大使”):

祝贺《中国榜样:永远的雷锋》的出版。我们学雷锋,把雷锋精神贯彻到我们工作当中,就是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从我们个人做起,让雷锋精神在我们工作当中去体现,去传承。

毕万昌(“雷锋班”现任班长):

我希望大家通过阅读本套丛书,能够懂得雷锋精神,能够认识雷锋、了解雷锋,从而像雷锋老班长那样做人做事,不断地将雷锋精神发扬光大,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做人要做雷锋那样的人(将军和当代大学生漫谈学雷锋)/中国榜样永远的雷锋大型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田永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9542729
开本 16开
页数 33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13-03-01
首版时间 2013-03-01
印刷时间 2013-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5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648
丛书名
印张 22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64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3:1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