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丛林之虎(抗战纪实)
内容
编辑推荐

孙立人作为抗战时期少数有留美背景的将领,他能征善战,战功赫赫,是国军中的名将,最后却沦为囚徒。毛泽东曾经感慨地说:“孙立人是中国近代最勇敢最善战的将军,只可惜他生错了地方。”

李幺傻的《丛林之虎(抗战纪实)》真实再现中国驻印军对日作战的惨烈和悲壮。

内容推荐

李幺傻的《丛林之虎(抗战纪实)》是目前国内第一部全面详尽记述中国驻印军作战经历的书籍,书中所有情节和细节,都来自于当事人的讲述和史料记载,真实再现了当年抗日战争的惨烈和悲壮。中国驻印军的主力新一军,这支军队非常特别,它对八路军的游击战非常钦佩,军中最喜欢唱的一首歌曲,就是《八路军军歌》。这支中国军队在缅北丛林中,依靠大迂回大包抄,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注重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和八路军的作战艺术不谋而合。抗战时期,有两支军队的战略战术,让日军损失最为惨重,让后来的军事家津津乐道,一支是八路军的游击战术,另一支就是新一军的丛林战术。反攻缅甸的新一军,被日军大本营称为“丛林之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第18师团疾速占领马来半岛和新加坡,然后进入缅甸,和中国军队展开第一次丛林交锋,中国军队失败。由于第18师团战功卓著,日军南方军司令部将其誉为“丛林之狐”。中国军队新38师和新22师退入印度后,刻苦训练,于1943年春展开复仇之役。当时,驻扎在缅北的第18师团和驻扎在滇西的第56师团,都隶属于日军第15军,第15军司令官牟田口廉也曾告诉师团长田中新一“你们第18师团被誉为丛林之狐,但是这支中国驻印军极难对付,乃丛林之虎,万万不可等闲视之。”将中国驻印军称为“丛林之虎”,由此而来。事实上,中国远征军把日军打得落花流水,赢得了滇缅战役的胜利。本书记载了这一段历史。

目录

引子 我为什么写这本书

第一章 绝境求生

 第一节 前篮球冠军,前清华学子

 第二节 曾经的税警总团

 第三节 上海变成绞肉机

 第四节 孙立人身中工块弹片

 第五节 绝望中诞生

第二章 绝地反击

 第一节 年的中曰差距

 第二节 中国出兵缅甸

 第三节 英军背信弃义

 第四节 兵发仁安羌

 第五节 现代空城计

 第六节 远征军溃败

第三章

 第一节 孤军断后

 第二节 胜利突围

 第三节 狭路相逢勇者胜

 第四节 悲怆野人山

 第五节 走出死亡谷

 第六节 蓝姆伽训练

第四章 归心似箭

 第一节 “此路通向东京”

 第二节 反攻揭幕战

 第三节 孙立人和廖耀湘夺回指挥权

 第四节 李家寨的大榕树

 第五节 新一军爱唱《八路军军歌》

 第六节 大迂回大包抄

 第七节 日军狙击手

第五章 鹰扬虎跃

 第一节 黑人工兵团

 第二节 中国战车营

 第三节 解救麦支队

 第四节 日军师团长吓跑了

 第五节 杰布班山和高黎贡山

 第六节 飞兵直下

第六章 胜利会师

 第一节 打蛇打七寸

 第二节 饿死日军名

 第三节 “二战”最大胆的奔袭

 第四节 腾冲之战

 第五节 松山和龙陵

 第六节 我们赢了

附录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第一章 绝境求生

第一节 前篮球冠军,前清华学子

在所有国民党军的将军中,孙立人是一个另类。

孙立人的前半生轰轰烈烈,御敌抗日,创造了国民党军中最好的战绩;后半生遭到蒋介石诬陷,身陷囹圄,关押长达33年。

据说,蒋介石见到手下将领的时候,最喜欢问:“你是黄埔几期的?”因为蒋介石当过黄埔军校的校长,所以,他对所有从黄埔走出来的人,都以导师自居。

而孙立人不属于黄埔系,也不属于国民党员,所以蒋介石一直视孙立人为异类。

1945年,缅北战役结束,艾森豪威尔邀请孙立人赴欧洲考察。孙立人向蒋介石告假,蒋介石竟然酸溜溜地问道:“为什么没有邀请我去?”他认为能够和艾森豪威尔地位对等的,应该是他,而不是孙立人这样一个小小的军长。

蒋介石一生都没有把孙立人当成自己人。蒋介石手下的黄埔系一直都在排挤孙立人。

孙立人出身书香门第,家境显赫。伯父是晚清进士,曾任台湾海关监察;父亲是晚清举人,曾任山东高级审判厅厅长。用今天的话来说,孙立人是一个“官二代”,他的父亲应该属于省部级高官。后来被新一军传唱的《新一军军歌》,就出自他的父亲孙熙泽之手。

孙立人身高1。86米,即使放在今天,他也算高个子,他属于高富帅。

孙立人以安徽状元的成绩考上了清华大学,同一年考上清华大学的还有闻一多、梁实秋、梁思成、吴文藻……这些人无一不是某一学术方面的泰山北斗。如果孙立人继续从文,他也许会成为某一学术方面的领袖,可是他却没有走这条路。他弃文从武,投身行伍。

孙立人在篮球方面极具天赋,他是清华大学篮球队的队长,此后以学生的身份进入中国篮球队,在远东运动会上击败了日本队,为中国捧得了第一个国际比赛的冠军。曾经有人说,在缅北战场上,孙立人笑着对士兵们讲:打篮球,日本人不行;打仗,日本人更不行。

在清华大学,孙立人的各项球类都成绩突出,除了篮球之外,他还是清华大学足球、排球、棒球、手球队队员。

孙立人在军事方面更具天赋,他在清华大学学习的是土木工程,而考取了美国公费留学后,进入弗吉尼亚军校学习军事。此后,他成为了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上最有才华的将军。弗吉尼亚军校还培养出一名军事奇才——马歇尔。如果没有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就没有巴顿、麦克阿瑟、艾森豪威尔等等这些美国名将。马歇尔是美军中的伯乐,他随身携带着一个小本子,把他发现的每一个军事人才的姓名和特点都记录下来,一有合适的机会,就把这些人安

排在合适的位置。

在正面战场所有的部队中,孙立人和新一军都是个另类。

在正面战场上,没有哪支军队像新一军这样历尽波折,大起大落;也没有哪支军队像新一军这样成绩辉煌,扬威异域;更没有哪支军队像新一军这样,战法与八路军如此贴近。

新一军的前身是新38师,新38师的前身是税警总团。税警总团是一支算不上正规军的编外部队,它甚至连杂牌军都算不上,它连军队的番号都没有。

从税警总团变为新38师,是因为孙立人。当时税警总团已经被胡宗南吞并,而还能称为税警总团的,只剩下了孙立人一个人。是孙立人竖起大旗,重召旧部,保存了税警总团仅有的一点血脉。而这一点血脉,就是新38师的根基。

从新38师变为新一军,还是因为孙立人。当时在中国远征军大部还在缅北野人山中艰苦跋涉,每一公里的地面上,都躺下了几十具尸骨的时候,孙立人带着新38师突出重围,早早来到了印度。新38师严明的军纪和突出的成绩,让来到印度的欧美观察家刮目相看。后来,新38师和后期来到的廖耀湘的新22师合二为一,这就是新一军。本来,孙立人可以无可争议地担任军长。但是,蒋介石派来了黄埔系的郑洞国担任军长,孙立人是副军长。

然后,新一军开始了缅甸之旅,他们闪电突击,迂回包抄,把骄横无比的日军打得遍体鳞伤,让日军少将死在轰隆隆开来的坦克履带之下;让2000名被困日军呼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最后活活饿死;让号称“丛林战之王”的日本第18师团先后补充达到15次之多;最后连官方大印、座驾都丢失了……

之后,新一军打通了中印公路,另一支中国远征军打通了云南境内的滇缅公路,这条中国抗战的输血管终于开通了,从印度雷多的美援战略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国西南大后方,然后又运往了抗战最前线,抗战的进程大大加快。

最后,新一军意气风发,浩浩荡荡地开进国门,沿途百姓箪食壶浆,夹道欢迎,新一军押着600名日军战俘和三头大象,来到广州接受日军投降。广州市万人空巷,人们争相一睹中国远征军的风采。新一军命令600名日军战俘在广州修建“新一军阵亡将士纪念碑”和“新一军阵亡将士公墓”。这些狂妄自大的日军,在亚热带炙热的阳光下,挥汗如雨,洗刷罪孽。至今,这块纪念碑还屹立在白云山麓。

孙立人出生在1900年。那时候满清已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像一辆行驶在斜阳余晖中的残破马车,随时都可能散架。1906年,孙立人进入了私塾学校,如果大清的龙脉还能继续绵延,他大概会像他的父辈们一样,沿着秀才、举人、进士的道路一直走上去。按照孙立人的天赋和努力,他最后一定会头戴花翎,脚蹬高靴,官拜御史大夫或者钦差大臣,甚至还会走得更高。

然而,在孙立人12岁的那一年,腐朽昏庸的大清王朝在一片骂声和欢呼声中,轰然坠落。学生们此后不再学之乎者也,而改习西学。

这一年,孙立人随同父亲来到山东青岛,进入了一家德语学校就读。用今天的话来说,这所学校就是一座双语教学的贵族学校。

现在,能够找到的最早关于孙立人的记载,是他在青岛上学的一个故事。有一次,孙立人一个人沿着海边漫步,看到几个德国孩子殴打一名中国孩子,孙立人冲上去厉声斥责,结果被一名德国孩子打了一个耳光。当时,幼小的孙立人没有哭,他咬紧牙关,发誓一定要努力学习,习练武功,为中国人争口气。

在当时那种情势下,幼小的孙立人肯定是打不过那几个德国孩子的,尽管孙立人明白这一点,但是他还是冲上去保护那名受欺负的中国孩子,从这件事情上就能够看出孙立人从小就具有勇敢和正义的品质。而他在遭到德国孩子打了一记耳光后,并没有像个莽夫一样冲上去拼命,如果那样,他肯定会被打得更惨,甚至会被打死。从这件事情又能看出孙立人懂得隐忍以行、审时度势。而他被打后不流眼泪,反映了他倔强和不服输的性格。

中国古代人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从一个孩子表现出的特征,就能够看到他以后的发展和走势。确实是这样。

1914年,清华学堂在全国招生。当时的清华学堂,就是今天的清华大学。时年仅有14岁的孙立人报名应考,结果以安徽第一名的成绩考中清华学堂的留美预科。当年,清华大学只在安徽招收五名,而报名应考者达到上千人。

这一年,闻一多、梁思成、吴文藻、梁实秋、吴国桢等等一大批以后成为学界名流的少年,也都考上了清华大学。闻一多从湖北考上了,吴文藻从江苏考上了,吴国桢从天津考上了,梁思成和梁实秋都从北京考上。那时候每一个能够进入清华大学的,都是真正的佼佼者。

闻一多以后成为著名学者和作家;梁思成是梁启超的公子,以后成为著名的建筑学家,他的妻子是民国最有名的美女才女林徽因;吴文藻是著名的人类学家,他的妻子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冰心;梁实秋也是著名的作家,他的散文到现在还深受读者喜爱;吴国桢以后在国民政府任要职,曾担任蒋介石的秘书和上海市长。

孙立人考上清华大学后,父亲送给他的礼物是一方砚台,砚台上刻着曾子的一句话:“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砚台现在成了古董。那时候的人们写字还是用毛笔,要用毛笔写字,先要在砚台里研墨,然后用毛笔蘸着墨水在纸上写字。

父亲在砚台上刻下的这句话,以后成为孙立人终生的座右铭。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学生们上街游行请愿,热血青年闻一多抄写了一份岳飞的《满江红》,贴在了清华大学的学生食堂门口,表达驱逐列强、收复失地的决心和信心。清华大学的爱国火焰被点燃了。

五天后,在清华大学体育馆门口,学生们举行“纪念会”,孙立人当场宣誓陈词:“口血未干,丹诚难泯,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中华民国八年五月九日,清华学校学生,从今以后,愿牺牲生命以保护中华民国人民、土地、主张。此誓。”

这就是清华学子,以天下为己任,胸中燃烧着一腔热血。

1923年,孙立人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美国的公费留学。当年,孙立人的父亲想让儿子继续在土木工程方面深造,以后成为中国一流的建筑学家。孙立人想学军事,但是又不愿意违背父亲的意志,就去美国普渡大学学习建筑,获得了学士学位后,突然弃文从武,考取了美国弗吉尼亚军校学习军事。

他的人生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

也就在孙立人去往美国继续深造的这时候,闻一多也赴美国留学,他学的是绘画,留学的学校是芝加哥美术学院;梁思成也去了美国,他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吴文藻也去了美国,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社会学,此后获得了该校“最近十年内最优秀的外国留学生”奖状;吴国桢也去了美国,他先在格林内尔学院学习经济学,获取学位后,又到普林斯顿大学学习政治学……

这些天之骄子,他们在美国都是跨行业求学,只有梁实秋去美国还是学习文学,而孙立人的行业跨度最大,从学术转入完全不同的军事。

孙立人要进入的弗吉尼亚军校,是一所特别的学校。

弗吉尼亚军校和西点军校齐名,但是它教学方法的严酷和残忍,在全世界所有军校中,应该排列第一。

在这所学校里,新生永远是小弟,永远都会受到老学生的考验。新生走在路上,如果步伐散乱,老学生就会饱以老拳;新生坐在寝室,如果大声说话,老学生就会飞起一脚;新生和老学生说话,如果眼珠乱转,老学生就会抡起巴掌;新生吃饭的时候抬起头来,老学生就会拳打脚踢……

孙立人是弗吉尼亚大学的优秀毕业生。他后来回忆说,在军校学习的头两年里,他从来不知道食堂的天花板是什么颜色,因为吃饭的时候不敢抬头,一抬头就会遭到老学生痛殴。

在这座严酷的军校里学习时,孙立人有一次被打昏在地。那次,新生围着操场跑步,孙立人脚步慢下来,几个老学生冲上去就对着孙立人拳脚飞舞,将他打昏了。醒过来后,孙立人独自爬起来,又围着操场奔跑。因为没有跑够要求的公里数,谁也不能离开操场。

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当年也在弗吉尼亚军校遭到痛打。他在入校的第一天,就因为不了解而违反了校规,遭到一顿胖揍。后来几十年里,马歇尔都不知道当年是谁打了自己。

弗吉尼亚军校的学生中,没有一个人能够逃脱被毒打的命运。马歇尔和孙立人这样优秀的学生都被打成这样,更何况那些普通的学生呢!

老学生给新生颜色,这只是弗吉尼亚军校的众多特点之一。

这个军校还有很多特色显著的、迥乎寻常的地方。学校里的伙食异常恶劣,每天发给学员的面包又少又硬,就像砖块一样;如果把面包屑掉在地上,就必须趴在地上用舌头舔干净,还要忍受老学生一顿毒打;在食堂里,老学生一放下刀叉,新生必须起立立正,排队离开,吃不饱就自己饿肚子;学校常常半夜三更突然就会吹响集合号,让这些刚刚挨上枕头的学生不得不顶着满头星光开始野营拉练;学校没有暖气,没有自来水,没有洗澡间,没有抽水马桶,所有能够带来舒适享受的设备都没有。

进入军校,不是来享受的,不是来镀金的,而是来锤炼自己的意志的,是把自己锻打成一名合格的职业军人的。

前苏联作家阿?托尔斯泰说过:“在盐水里煮三天,在卤水里泡三天,在泥水里滚三天,你就会成为一个纯粹的人。”中国也有古语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弗吉尼亚军校的严酷生活,把孙立人锤炼成了一个职业军人。这种生活影响了他的一生。

孙立人不仅仅是一名职业军人,更是一位极富爱心的善良人。他爱护部下,救济贫弱。在抗日战争期间,孙立人一直在收留失去了家园和父母的战争孤儿,到抗战结束,孙立人已经收留了1400名孤儿。这些孤儿跟着新一军的家眷生活在一起。后来,孙立人到了台湾,又把这些孩子带到了台湾,然而这却遭到了一些阴险政客的猜忌,而蒋介石不分青红皂白,就命令遣散这些孩子,孩子们的生活陷入了困顿。几十年后,这些发愤图强的孩子长大成人,他们有的成为将军,有的成为工程师和科学家。他们每年都会聚会一次,说起当年被新一军收留的情况,泪流满面。

这样一个军事奇才,却一直淹没在并不遥远的历史尘灰中。而且,从1955年开始,因为莫须有的“兵变”罪名,蒋介石将他关押。蒋介石去世后,他依然被蒋经国关押了14年,直到1988年,他才被放出来,而这时候他已经是88岁的老人了。他生活无着,以卖玫瑰花为生,时人称为“将军玫瑰”。两年后,他就去世了,人们整理他的遗物,发现仅有两件衬衣,而衬衣全都打着补丁。

他一生都生活在蒋介石的歧视和黄埔系的排挤中,生活在蒋氏父子的猜忌中。他是一名悲剧英雄。

P3-9

序言

引子:我为什么写这本书

我的外公是八路军115师的老兵。很小的时候,我常常听外公讲起当年八略军打鬼子的事情。在外公没有成为八路军前,他是红军,和后来的共和国少将丁本淳是战友。

长大后,我知道了外公讲述的那些战争故事都发生在敌后战场,当年的抗战,有过三个战场,一个是敌后战场,一个是正面战场,一个是印缅战场。

这些年来,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的故事,逐渐被人们所熟知,而印缅战场的故事,才刚刚浮出水面。

这本书,我要写的,就是印缅战场。

要写这本书,是因为当年自费采访到一名抗战老兵,他的名字叫黄学文,居住在广西柳城县沙埔镇古仁村。

黄学文以前是第五军200师师部作战参谋。200师是当时机械化程度最高的、装备最好的一个师,师长是戴安澜,牺牲在缅甸战场上。他的名字载入了中学历史课本。

戴安澜负伤和牺牲的时候,黄学文都在身边。他说:

“在我们撤回国内的路上,有一次与日军遭遇,双方激战。一颗追击炮弹在戴安澜身边爆炸,弹片划开了他的腹部。大家将戴安澜草草包扎,背到安全地带。半小时后,这股曰军被消灭,而我们师长负重伤,599团团长柳树人和600团副团长刘吉汉都牺牲了。”

黄学文说,战士们抬着戴安澜走向回国的方向。因为缺医少药,十天后,戴安澜牺牲。缅甸天气炎热,无法抬着尸骨上路,只好火化,由特务连连长背着戴安澜的骨灰回国。后来,他将戴师长的骨灰安葬在了广西全州。

此前我看过一些文章,文章中记述戴安澜是被日军机枪子弹射中负伤,他牺牲后,马革裹尸,战士们抬回国内。然而,黄学文所讲述的细节,和一些书籍中的记载有所不同。马革裹尸,相当悲壮,但是事情却不是这样的。黄学文是这段历史的见证人,他的说法应该可信。

这些年,我采访过的远征军老兵将近百名。在他们的讲述中,一些战争的情节和细节,和描写这段历史的书籍和文章,都有出入。在这些描写中,一些关键性的战役,或者语焉不详,或者一笔带过。我想,可能是因为著作者缺少第一手资料所致。

所以,我开始动笔写这样一本书,详细介绍那些年印缅战场亡发生的故事。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共有过两次,一次发生在1942年,一次发生在1943年。第一次失败了,第二次胜利了。

第一次,10万远征军誓师出征,共有三个军,然而,几个月的时间,就连吃败仗,撤向国内。后来,大部分军队回到国内,而少部分退往印度,这些军队,就是以后反攻缅甸的主力。

这支军队有两支番号,一个是新38师,一个是新22师。

后来,反攻顺利,两支师一级军队扩充,新38师扩为新一军,新22师扩为新六军。这两支军队都给了缅甸曰军很大杀伤。先说说新六军,军长叫廖耀湘。

廖耀湘是黄埔六期学员。因为在黄埔军校成绩优异,蒋介石亲自点将,派他去拿破仑开办的、欧洲最有名的圣西尔军校留学。在法国,廖耀湘又以第一名的成绩从这所学校毕业,回国后任教导总队连长。教导总队,当时全副德械装备。

南京保卫战中,教导总队被打散,廖耀湘藏身在南京栖霞寺中,躲过一劫。当年,栖霞寺的方丈与曰军指挥宫艰苦交涉,通过一己之力,保护了24000名难民,其中就包括廖耀湘。

南京城被攻破后,大屠杀开始,30万市民无法得到保护,惨遭杀害。

廖耀湘逃出南京后,只身来到武汉归队,担任当时中国唯一的机械化9币200.师的参谋长,参加了桂南会战,取得了昆仑关大捷。后中国的机械化部队由师扩编为军,这就是第五军,廖耀湘担任第五军新编22.tJi石师长。

接着,廖耀湘跟随第五军开赴缅甸战场。

中国军队开赴缅甸,是为了保护抗战时期中国的一条输血管:滇缅公路。当时,美援物资通过这条公路运往中国抗日前线。

然而,由于英军放弃了防线逃往印度,致使西面防线敞开。中国军队陷入了曰军的包围中,而且,英军将美国援助缅甸战场的飞机,全部运往北非战场,中国军队只能在异国的土地上被动挨打。

就这样,廖耀湘的新22师在同古保卫战中,救出已经被两个师团的曰军包围的200师后,掩护第五军向北撤退,准备回国。  可是,曰军精锐的快速化部队第56.1JiTJ团,乘着飞机、开着摩托切断了中国军队回国的路径。因为高层指挥失误,新22师走进了莽莽苍苍的缅北野人山中。

在野人山中,新22师付出了巨大牺牲,最终跟随新38.0i石的脚步,开往印度。而中国其余的部队,历经干辛万苦,兵分多路先后回国。

在印度,新22.1Ji石和新138师合编为新一军,开始了反攻之战。

当年,要赶走盘踞在缅甸的曰军,依靠新38.,J币和新22师这点人是不够的,所以中国又向印度空投了三个师。这样,总共五个师改编成了两个军,这就是新一军和新六军。

缅甸反攻的时候,新38,[Ji万和新22.1Jffi兵分两路,互相配合,取得了一连串胜利。曰军先后将五个师团的兵力投放在缅北战场,仍然无法阻挡中国军队的反攻。

当时的远征军分为两个战场。缅北战场上势如破竹,滇西战场也气势如虹。最终,两支军队成功会师,中印公路终于开通。  接着再说说新一军。

这是一支风格迴异的军队,它区別于正面战场其他军队,它对八路军非常钦佩。

新一军军长孙立人曾经记述过这样一件事情:“那时天气很冷,共产党军队因为装备不好,士兵们没有多的衣服,人人寒冷。于是,长官召集士兵训练,教他们忍耐,不要怕冷,并当众把上衣脱光说:‘你们以为天气冷吗?只要精神好,绝不会冷,我现在脱光了上衣,站立在风中,也不觉得冷啊。’士兵们看了,人人振奋,自然不觉得冷了。”

孙立人真心钦佩八路军。

新一军中没有国民党党部,而且军长孙立人也不是国民党党员;他们在从缅甸打回国内的途中,最喜欢唱的军歌有两首,一首是《新一军军歌》,另一首是《八路军军歌》。而且新一军军长孙立人是一个悲剧人物,他因为不是出身于黄埔军校,总是遭受黄埔系的排挤,总是被视为异己。甚至在他的晚年,也因为莫须有的叛逆罪名,被蒋氏父子关押了33年。

当年,在雄壮的军歌声中,新一军一路向着祖国的方向,势如破竹,所向披靡,使日军在缅甸战场上伤亡极大。曰军号称“丛林战之王”的第18师团,被中国远征军打得补充兵员达15次之多。在缅甸的盂拱河谷和八莫、南坎,新一军独立对抗曰军四个师团,将他们打得丢盔弃甲。

新一军装备精良,盔甲鲜亮,他们在缅甸丛林中大迂回大包抄,围点打援,奇兵突袭。在孟关,他们把炮口对准曰军第18师团的司令部猛轰,缴获了第18师团的关防大印,师团长田中新一吓跑了;在芒友,第56师团师团长松山佑三差点被他们活捉,也是只身逃脱;他们开着坦克轰隆隆地压向曰军少将,2000名日军被围困在山谷中,全部饿死;在孟拱河谷的西通,他们以敌我伤亡12:1的超级比分,让曰军视为奇耻大辱。他们在印缅战场,一次次救出了濒临覆灭的英军和美军。

当年,日本第15军司令官牟田口廉也,将印缅战场上的中国军队称为“丛林之虎”。

下面,我要说的就是这群中国军人的故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丛林之虎(抗战纪实)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幺傻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1248339
开本 16开
页数 37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30
出版时间 2015-04-01
首版时间 2015-04-01
印刷时间 2015-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596
CIP核字 2015002490
中图分类号 K265.06
丛书名
印张 24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6
171
2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9: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