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科学方法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
内容 | 内容推荐 科学方法是学生通往未知世界的有效路径,是科学教育的重要旨归。然而在我国,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禁锢和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传授知识,忽视了知识获得过程及知识获得过程中所运用的科学方法。本研究基于历史的、现实的两个维度,构建了高中生科学方法能力形成的理论分析框架。学生科学方法能力的生成机制是:教师的有效指导,即对科学方法的深度解析和有效引导;学生的主体参与,即利用科学方法积极思维和行动探究;科学方法能力遵循差异发展与螺旋式上升的历程。 作者简介 吴晗清,男,1981年生,安徽宿松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心理学博士后,师从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学家裴婵娜教授,系裴门关门弟子。现任首都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系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兼职教授。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多项,发表论文约100篇,出版专著、教材等多部。主要研究方向为:校长领导力、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科学教育、化学教育等。 目录 第一章 科学方法教育的历史研究 第一节 古代的科学方法:科学方法的萌芽与奠基 第二节 中世纪的科学方法:科学方法的单极向发展 第三节 近现代的科学方法:科学方法的多样化繁荣 第四节 现当代学校教育里的科学方法教育:少数教育家的隐性意识走向全球科学教育的自觉需要 第二章 科学方法教育的哲学研究 第一节 逻辑实证主义:科学方法是科学语言的逻辑分析 第二节 证伪主义:科学方法是“猜想-反驳” 第三节 历史主义:科学方法是科学共同体的研究范式和纲领 第四节 无政府主义:科学研究应反对一切固定的方法 第五节 后现代与复杂性科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走向融贯的整体论 第三章 科学方法教育的实践形态 第一节 科学方法教育的实践状况 第二节 科学方法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科学方法教育的主要影响因素 第四章 科学方法教育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方法与科学方法 第二节 科学方法教育研究的反思 第三节 科学方法能力结构的双锥模型 第五章 科学方法的驱动:洞察力 第一节 好奇心与探究欲 第二节 观察力 第三节 怀疑与批判意识 第六章 科学方法的技术:思维力 第一节 形象思维力 第二节 逻辑思维力 第三节 抽象思维力 第四节 综合性创造思维力 第七章 科学方法的实施:行动力 第一节 提出问题与信息收集的能力 第二节 构建猜想、假说的能力 第三节 实验研究的能力 第四节 合作交往与克服困难、持续探究的能力 第八章 科学方法论的追寻:鉴赏力 第一节 科学审美力 第二节 科学人文价值的品悟力 第三节 科学鉴真力 第九章 科学方法能力的生成机制 第一节 生成机制的数学化表达:经验公式 第二节 教师的有效指导:创设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第三节 学生的主体参与:利用科学方法积极思维和行动探究 第四节 科学方法能力的差异发展与螺旋式上升 主要参考文献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科学方法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吴晗清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3248186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8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85 |
出版时间 | 2019-07-01 |
首版时间 | 2019-07-01 |
印刷时间 | 2019-07-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462 |
CIP核字 | 2019133782 |
中图分类号 | G633.72 |
丛书名 | |
印张 | 18.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0 |
宽 | 160 |
高 | 17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