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与法同行
内容
序言

《与法同行》,很美的节目名字。

 

我与法同行三十余载,期间不仅在大学从事法学教育,也经常受邀在各个场合开展普法宣传、传递法治理念。无论是教育者的定位,还是普法者的角色,我都努力让听课对象去深刻感知与法同行的力量。每每回望,我都很自豪,并一直坚持在与法同行的路上。

 

所以,当我的弟子郑盛平把这本《与法同行》传送给我审读的时候,我立马放下了手中的工作,就着书房温暖的灯光,一篇一篇地阅读下去,直至夜深,进而掩卷深思。

 

我被书中的内容所吸引、所感动。上篇“故事中的法律”,总共选取了60个真实案例,故事概要之后是两位作者的观察以及律师的视点。案例内容丰富,涵盖民事、行政、刑事等部门法,涉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很接地气,能让读者感同身受。可以预见,当这些案例蕴含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思想通过电波传递给千家万户的时候,那是一种何等耀眼的光辉。中篇“法律中的故事”,主要是两位作者在普法工作过程中的随笔感悟,也融合了他们对东莞这片土地的情怀。在作者的随笔感悟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节目主持人江晓“为法治发声,伴法治前行”的初心,也真切体会到了我的弟子郑盛平在三尺讲堂为公职人员等群体用心传授法治思维的努力。下篇“‘图’说普法”则是《与法同行》节目的部分片段和剪影,那些睿智、专业的法律从业者为法治事业发展所作的贡献,都值得我们好好点赞。

 

在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需要培育一支忠诚、为民、正义、诚信、敬业的法治队伍,我很高兴又遇见两位同心同德的同行者。江晓,从事电波普法4700多个日日夜夜,节目中充满磁性的声音吸粉无数、深入浅出的引题和节目中的拍案说法不断的启蒙听众的法商指数,对普法工作十余年如一日的执着更是让人钦佩不已,其荣膺“2011—2015年全国法治宣传教育模范个人”称号当属实至名归。郑盛平,是我的研究生弟子,一个有信仰的人,其法律知识全面、功底深厚,读研期间便屡有佳作发表,在课堂上的真知灼见也让我印象深刻,毕业后任教于东莞市委党校,也经常和我切磋学术问题,其法律思维的系统性和专业性,鲜活生动的课堂讲课艺术和驾驭能力深受学员赞许。实践是理论之源,全面依法治国的路上,有这样的同行者,显然充满希望。

 

依法治国的实践不断地在深化,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也是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标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务必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普法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得益于许许多多《与法同行》这样的法治节目,得益于许许多多江晓、郑盛平这样的同行者,我国公民的法治素养正在逐步提升,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正在逐步增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如果全体人民都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法治中国将指日可待。

 

祝福《与法同行》节目长青,让法治新时代的铿锵足音伴随我们一路前行。

 

是为序。

 

王学辉

二〇一七年十一月十一日

于西南政法大学毓秀湖畔

 

 

后 记

 

为梦想发声

 

为了法治梦,坚定前行。

 

不知道梦想何时才能实现,但我很享受这个追梦的过程。

 

来莞十三年,陪伴我最多时间的是《与法同行》,这档节目给了我太多温暖的记忆。当有一天收拾心情,回看过往,竟然发现藏在书柜角落的一些自己写下的片段。于是,我对自己说:请放慢脚步,等一下灵魂。

 

展开时间轴,时间回到2004年12月25日。那天,家里下着雪,我从家乡坐了15个小时的长途汽车来到东莞南城车站,第一次听到东莞的公交车上传来双语报站的声音,第一次来到莞城西正路35号老电台的地址。从此,东莞,就成了我的第二故乡。电波普法,您的空中法律顾问。4700多个日日夜夜,我与大家一道,一同为法治发声,伴法治前行。一台收音机,凝聚多少情。每天,我都需要在第一时间向广大听众传递最新的法律资讯,讨论最热门的典型案例,学习最新的司法解释,分享最实用的法律知识。有时候,为了回答听众一个热线电话咨询、一条微博微信留言,我都会和律师、法官、法学专家探讨许久,只为给到受众一个权威正确的答案。

 

“以公德心,做普法事”。在从事广播法律节目主持的过程中,对法律的热爱和执着成为我坚守公益普法的信念和动力。为了使节目更接地气,我直接参与策划和主持了《与法同行》听友联谊会、“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与您面对面”“12·4国家宪法日暨全国法治宣传日”大型普法活动、“与法同行·法律六进”系列普法活动、《与法同行》户外义务法律咨询活动。每到一处,热心的听友都会追随而来。从他们期待和信任的眼神中,我读懂了他们对法律知识的渴求,也更加坚定了我要坚持法律梦想、守护公平正义的执着追求。每当此时,我的脑海中就会浮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文明理 厚德济世”的校训,心头就会涌起致青春的感慨。作为一名法律节目主持人,我和所有的法律人一样,希望通过自己的点滴行动争做推进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奋力践行者、坚定捍卫者,为法治中国进程中迈出的每一步而惊喜而欢呼,哪怕迈出的只是一小步。

 

“感受阳光,温暖同行”。在与法同行的电波中,我遇见了东莞市委党校政法教研部副主任郑盛平老师。郑老师法学科班出身,具有良好的法学理论功底及专业素养,目前正在攻读博士,是《与法同行》栏目首批法治观察员。他的声音,为《与法同行》栏目注入了一股强劲的动力,每每听到他在分析评论案例时,总能听到师者的睿智,感到法律的阳光,如沐春风。

 

不知不觉,十三年过去了,当年的东莞电台也从最初的莞城西正路35号旧址搬迁到了如今的南城三元路100号东莞广播电视台新址。变的是地址,不变的依然是那浓浓的广播情。将自己与法律的缘分写成文字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于是我开始收集资料,写下心得。因梦想,在路上,为梦想,再出发。清空自己,轻装上阵,我会好好的,与法同行,和你们同行。因为幸福在简单地生长,所以我们还是年轻的模样。

 

一路走来,感谢曾经陪伴和支持我的忠实听众,感谢所有曾经参与、支持《与法同行》栏目的律师、法官、检察官、法学专家、司法行政人员、公安民警等法律职业共同体,感谢前行路上曾经给我指点和帮助的前辈、领导、老师、同事和朋友,更要感谢家人那么多年给我的无私支持与包容。是你们,让我有机会接受磨砺和成长,我会记住这些美好。感谢东莞广播电视台这个温暖有爱的大家庭让我有机会坚持自己的法律梦想,让本书得以顺利出版。感谢东莞市司法局、东莞市中级人民法院、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东莞市第二人民法院、东莞市第三人民法院等机关对本书的大力支持,感谢《与法同行》成稿路上各位律师的智慧。

 

多年以后,或许会想起,难免会惦记。

 

 

 

江晓

二〇一七年十一月十二日

于东莞广播电视台听音阁

 

 

法治种子

 

“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负笈重庆歌乐山下的西南政法大学七年,印象最深的就是老师在黑板上写下这一幕的场景。研究生毕业的时候,王学辉教授,那个头发比女老师还要飘逸的老师,曾殷殷嘱托我们宪法与行政法方向的全体学生,“挥法律之利剑,持正义之天平,除人间之丑恶,保政法之圣洁”。老师写下这句话的时候,“古道西风瘦骨”俨然就是他俊俏脸庞最好的注解。在西政的七年,王老师对于“燃烧行政法,建造一个阳光政府”情有独钟,经常在全国各地散播行政法治的种子。他的学生,如我,虽普通而平凡,也经常自诩为众多种子的一粒,在全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东莞,传承和发扬他的行政法治梦。本书获得王学辉教授的欣然作序,是对学生的肯定,从一个侧面说明,尽管时移世易,王老师还是昨日的王老师,对法学的布道者涛声依旧。

 

内心带着对于崇高和神圣的法律的景仰,我硕士研究生毕业以后顺利踏进了中共东莞市委党校的大门,拿起了教鞭,从事着教员的工作。党校是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校,是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渠道。结合专业背景,我的岗位职责主要是给受训学员教授宪法与行政法方面的课程,对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建设实践性问题进行理论宣讲,目的在于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以法治方式深化改革、化解矛盾、推动发展、维护稳定。目前,在党校工作已经进入第十二年,我属于乐于“折腾”的人,在不断研习《党校教学规律研究》《党校教学方法和艺术》《党校教学法》《我的教书笔记》等智慧成果的过程中,我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深化创新“讲授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引入“模拟听证会”、“模拟法庭”等鲜活而互动性的教学形式,引起了学员们的兴趣,从《公务员法》授课之后的学员反馈摘录可窥一二。在担任政法教研部负责人期间,我和同事们共同设计和完善了党校教学布局中关于法学教育在理想信念、理论基础、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等维度的课程体系。2016年,在党校工作满十年的纪念日,我在日记中写下一首小诗,借以怀念莞城旗峰路315号老党校的正义石以及铭记南城绿色路111号新党校的映德湖石:旗峰山下踌躇志,正义石旁倍思量,映德湖边清风起,法治柔情布春光!

 

在与法同行的漫漫旅程中,我遇见了东莞广播电视台的主持人江晓,遇见了人生的另一段美好以及人生关于法学情怀的独特呈现。江晓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法专业,外形俊朗,内心钟情法律,是东莞地区一名优秀的法治节目主持人,十多年来默默耕耘《与法同行》栏目,他带磁性的声音传遍千家万户,温暖东莞的每一个角落,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与信任,粉丝无数。在此期间,东莞市空中普法基地和广东省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先后落户东莞广播电视台《与法同行》,这是对江晓十几年如一日普及法律常识,弘扬法治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护法的法治氛围的一种肯定。

 

我多次以法治观察员的身份做客《与法同行》节目,和主持人江晓形成了良好的默契,也许因为我们的母校同在长江边,共饮一江水,以至于后来在节目中他传递来一个眼神,我就能快速读懂他的期待。中南西南一家亲!2017年仲夏,把在节目的所思所想、台前幕后结合我的普法经历通过书籍的形式展现,以飨读者,吾手写吾心,形成对于逝去的岁月和奋斗的青春的美好追忆和烙印,成为我们共同的愿景。从构思布局到收集资料,从遴选案件到成品初稿,撰书的愿望是美好的,过程的艰难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幸好,我们都是经历过岁月风霜洗礼的人,常年形成了劳而不怨的行事作风,以至于为了出书而在绿色路111号鏖战一个通宵的经历,也因内心的坚韧而成了恋恋风尘。

 

法是公正与善的艺术,法学是正义与非正义的学问。与法同行,从法律知识到法学智慧的追寻,风骨法苑几多人?前辈回眸应笑慰,擎旗自有后来人!

 

是为后记。

 

郑盛平

二0一七年十一月十二日

于中共东莞市委党校映德湖畔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与法同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江晓 郑盛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9423537
开本
页数
版次
装订
字数
出版时间 2017-11-01
首版时间
印刷时间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科普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出版地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6:2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