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的出版思维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理论要求观点鲜明且相对稳定、周到,思维则可以是动态的,是进行时态的,是环境的产物,是实践的启示,是一事之旨趣、一时之精神。坦言为“我的”思维,是想说明,其中有许多是一己之念、一孔之见、一时之胜绩或憾事,谈不上一家之言,也不一定具有普适性、规律性和不可证伪性。出版界高人如云,前可见师长,后又见新秀,我的这些文既经不起那些成体系的理论来杆格,也经不得别处事实的验证。我只是想表示,我的所思所想是真诚的。观点是真诚认识到的,事例是事实发生过的,业绩和憾事是真确存在着的,感想发自内心,思维来自现实。

内容推荐

本书从“出版导向思维”、“出版创新思维”、“出版产业思维”、“经营管理思维”、“编辑工作思维”、“版权业务思维”、“人才成长思维”七个专题,表达了作者聂震宁先生的出版观,全书共收录文章70余篇。对目前的出版工作是有一定指导意义。

目录

一 出版导向思维

 1999,一位新社长的几点感想

 社会效益浅议

 贯彻“三个代表”重在整体落实

 出版工作与先进文化

 书籍垒就大厦文化铸就丰碑——香港《文汇报》记者访谈录

 新中国文学出版事业从这里开始——《新书报》记者访谈录

 永远行进在创业的征程上——纪念人民文学出版社创业50年

 纪念冯雪峰百年诞辰

 纪念王任叔(巴人)百年诞辰

 关于出版行政管理法制化的思考

二 出版创新思维

 创新时代:出版社创新面面观(演讲录)

 创新才会赢——新世纪出版断想

 创新:文学出版的生命——新世纪文学出版展望

 创造断想

 创造总是最美好的

三 出版产业思维

 WTO:与狼共舞

 抓住重点环节发展出版产业

 再谈出版产业发展的重点环节

 出版产业发展趋势初探(演讲录)

 出版产业化与结构优化

 市场前瞻与产业潜力(演讲录)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出版企业(演讲录)

四 经营管理思维

 关于出版社经营管理的辩证思考(演讲录)

 努力坚持中的整体化经营

 知识经济的启示

 出版社里说资本

 专业化与多样化

 出版社:我是谁?

 读者:你是谁?

 在美国谈卖书

 出版热点面面观

 轻装迈进新世纪——谈图书库存问题

 期刊业的发展与我们的对策

 从挑战走向联姻——在新加坡世界华文书展研讨会上的演讲

 全程策划全线营销全面收获——《文科知识:百万个为什么》出版回顾

 一部超级畅销书的“生命工程”——关于《哈利·波特》的整体开发与营销(演讲录)

 在雪地里稳健前行——2003年新寄语

五 编辑工作思维

 跨过千年门槛之后

 从系统科学看选题制订工作

 策划与泛策划

 在美国谈中国书

 与巴尔扎克、斯坦因一起喝咖啡

 作者为尊

 筑成我们的文学家园——在首届春天文学奖颁奖会上的致辞

 新世纪的中国评选——关于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的评选

 选取鲜活生命——《1991年散文年鉴》前言

 重倡中国传统评点方法——《古典文学名著评点系列》总序

 且谈全集之全

 长篇小说短论

 历史小说写作与出版

 向着绝顶追问——长篇小说《绝顶》短评

 大时代写大书——《长篇小说<幻化>评论集》序

 自然的启示与召喚——诗文选《心醉神迷游桂林》序

 本色笔墨写人本色——报告文学集《雁城风流》序

 亲切,因而认同——读“广西青年30家作品专辑”印象

 一座城市与它的小说家们——读桂林市小说有感

 需求即选择——在东南亚华文文学研讨会上的演讲

 交流:从激情到理性——在中日文化交流学术会议上的演讲

 文学季刊《漓江》刊前语

怎么办——发刊词(春季号)

致作者——拟稿约(夏季号)

爱我们的读者——致读者(秋季号)

岁末自省(冬季号)

六 版权业务思维

 面向21世纪的版权贸易(演讲录)

 国际组稿

 国际投稿

 再谈国际投稿

 建构“国际版权营销”新概念

 脚踏实地“走出去”

 文化交流与出版合作(访谈录)

 中国版权:输出营销与资本经营——《中国版权》杂志记者访谈录

七 人才成长思维

 编辑初步

 漫议新时期出版人(演讲录)

1.出版产业最缺出版人

2.建立出版人的概念

3.我的出版工作经历

4.精神状态与工作准则

5.优秀出版人的主要特征

6.优秀出版人的自我培养

试读章节

2001年10月19日,是卓越的革命文化战士,我国著名作家、文艺理论家、学者,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二任社长王任叔(巴人)同志诞辰100周年的纪念日。我们深切缅怀王任叔同志,回顾他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特别是为革命文化、现代文学和现代出版事业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王任叔同志1901年10月19日出生于浙江奉化大堰村,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重新入党。他一生虽历尽坎坷,却不畏艰险,坚持真理,执著奋斗。自大革命时期起,他即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曾三次被捕遭监禁。20世纪20年代,他加入文艺研究会;30年代初,他参与发起组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积极投身进步的文学运动。抗战期间,他在“孤岛”上海坚持文化界抗日救亡活动,之后又受党组织委派,辗转香港、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地,从事抗日斗争。日本投降后,他又同印尼人民一道反对荷兰殖民统治,遭到荷兰殖民者的监禁。新中国成立后,他献身党的统战工作和新中国的外交事业,曾任我国第一任驻印度尼西亚大使。自1954年起,他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历任副社长、总编辑、社长、党委书记等职,后因遭受错误批判,1960年被调到亚非研究所工作。在“文革”期间遭受残酷迫害,1972年病逝于家乡奉化大堰村。

王任叔同志是著名的作家,一生著作等身。他在小说、杂文、诗歌、戏剧及文艺理论和批评、外国文学翻译方面都有建树,并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他坚持“为人生”的文学主张,是一位贴近现实与人生的写实派作家。他早期的小说集《破屋》、《死线上》等,广泛地反映了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官匪横行的社会现实,对乡村农民的贫苦生活和悲惨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在“左联”时期,他的写作视野更加开阔,艺术上更加深沉老辣,特别是在短篇小说创作上成绩突出,被鲁迅、史沫特莱称为“左翼短篇小说家’。他的代表作之一《阿贵流浪记》成功地取法鲁迅的创作手法,以街头流浪汉阿贵的见闻,揭示了诸多社会丑恶现象。他的另一部力作《证章》辛辣地讽刺了20世纪30年代南京政府官场的污浊,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他逝世20年后才出版的《莽秀才造反记》,以丰富的生活,圆熟的技巧,生动地描写了浙东农民19世纪末20世纪初反“洋教”斗争的故事,获得首届人民文学奖。

王任叔同志是一位继承鲁迅文学传统的杂文家。他的杂文写作’时间之长,数量之多,战斗性之强,社会影响之大,均堪称是继鲁迅之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人。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他以杂文为武器进行战斗,在多种报刊上,用几十个笔名发表杂文,被誉为“活鲁迅”。他的杂文创作一直持续到建国后,名篇《况钟的笔》、《上得下不得》、《“多”和“拖”》曾传诵一时。他的《论人情》一文,切中当时文坛公式化、概念化的弊病,他也因此获罪,备受迫害。

王任叔同志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有着较深入的研究。早在1928年,他与人合出了《革命文学论文集》,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研究各种文艺现象。1954年初版,以后多次再版的《文学论稿》更是一部系统、科学、实用的文艺理论专著,被很多高校选为文艺理论教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推动了我国当代文艺理论的发展。

王任叔同志是鲁迅的忠诚学生。他后期所用的主要笔名巴人就是鲁迅发表《阿Q正传》时用过的。他不仅在创作上师法鲁迅,而且在鲁迅研究上也有卓著的劳绩,他的《论鲁迅的杂文》、《鲁迅的创作方法》、《鲁迅的治学方法》等一大批论文,紧密结合社会现实和鲁迅的创作实际展开论述,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针对性,其涉及面之广和理论成就之高,是鲁迅研究学术史上不多见的。

除文学之外,王任叔同志还是一位具有开创性的史学家。他长期搜集印度尼西亚的历史资料,在晚年遭受政治迫害的极度困境中,呕心沥血,撰写了160万字的印尼古代史和近代史,这是中国研究印尼史的开山奠基之作,至今尚未有超越者。

王任叔同志的业绩是多方面的。王任叔同志在出版事业方面的贡献也是巨大的。自1924年起,他编辑出版过许多报纸副刊、杂志和图书,特别是“左联”时期和上海孤岛时期,他的编辑出版活动,对于革命的文化运动和现代文学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他是1938年版《鲁迅全集》编辑出版工作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他不仅协助许广平先生主持工作,全面安排,还主动承担了《鲁迅全集》最为繁难的编辑和校对的工作,同时还撰写了《鲁迅全集总目提要》,对于鲁迅的创作、翻译和辑录的古籍,第一次提纲挈领、言简意赅、全面系统地做了介绍。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大量的鲁迅著作,编辑出版了1958年版《鲁迅全集》,同样也倾注了王任叔同志的心血。自1954年起,王任叔同志到人民文学出版社担负领导工作,他以其丰富的行政工作经验和出色的组织才能,领导初创时期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开展建章立制工作,为出版社的管理和制度建设做出了基础性的贡献。他热情地联系和帮助广大作家,特别是以极大的热情发现和培养年轻作家和年轻编辑,著名作家李乔、浩然,著名编辑家王仰晨等对此均有过很深切的回忆。他以开拓进取的精神和渊博的学识,主持制订了出版社系统的近期和远期出版规划,其后出版社出版的大量的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如大家所熟知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林海雪原》,“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古典文学“十大作家集”、“现代文学作家选集丛书”、“外国文学名著丛书”、“外国文艺理论丛书”、“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丛书”,等等,即为任叔同志在任时组织、开发和制订的选题计划。王任叔同志为新中国文学出版事业,为人民文学出版社成为国家一流的出版社做出了历史性、开创性的卓越贡献。

王任叔同志在出版事业方面的巨大贡献,更为重要的还在于,他通过自身的实践,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坚持以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先进文化建设为己任的出版宗旨;他坚持以主流文化为主导,兼容并包的文学和学术态度;他坚持开拓进取、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他坚持不辞辛劳、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甘于“打杂”的奉献精神。我们知道,任叔同志在出版社担任领导6年,从未在社内出版过自己的著作,尽管比较起出版社出版的许多作品来,他的作品不仅是毫不逊色,甚至堪称出类拔萃;他还坚持培养、建设优秀的作者队伍和编辑队伍,不拘一格,广纳贤才,特别是大胆起用了许多有真才实学的年轻编辑,以此作为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这一切,经过出版社几代人的共同实践和总结,现在业已成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优良传统,有力地推动着我们的事业继往开来、发展壮大,我们这些后来人,每每想起任叔同志历史性、开创性的卓越贡献,心里就不由得充满了敬佩、感激、怀念之情。

我们永远缅怀王任叔同志的光辉业绩,永远学习、继承、发扬他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格,深入研究,学习他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为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这就是我们对王任叔同志最好的纪念。P34-38

序言

信息爆炸响遏行云,皇皇巨著汗牛充栋,值此书多为患之际,我不知道再添上我这么一本小书究竟意味着什么。如果有人来问,我将无言以对。书中收选的文字,既非高头讲章能启人心智,也非探赜索隐可洞幽发微,原是为了各种各样的缘故所写,并不曾有过积跬步以致千里,日后结集出版的谋划。某日,有长辈师友说是应当结集出版,河北教育出版社的同行好友说希望出版,我才开始审慎地考虑起此事来。我一边很感谢他们的厚爱与美意,一边有点犹疑,怀疑这些文字到底有无集合起来让别人欣赏或者挑剔的必要。不过,犹疑归犹疑,能有书出版,总归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于是,我应承了下来。然而收集整理文稿,又花了很长时间——这是我犹疑的佐证,社长和责任编辑知道。

对于我来说,关于出版理论与实务的研究从来没有丧失过它的魅力和吸引力。每当我觉得在出版实务中有所收获而认识上有所提高的时候,我就感到一种激动,同时也就会有写作的灵感躁动于心中。有一位英国批评家说过这样的话:左拉因为要做小说,才去经验人生;托尔斯泰则是经验了人生以后才来做小说。比照这个说法,我做出版理论与实务一类的文章,可能比较地接近于后者,是经验了出版实务之后才来做文章。抑或说,我是一边经验着出版实务,一边做着文章。文章集合起来的这本小书,也就可以看成是还在进行中的工作。它记载着我在工作中的思维,因而将它们统一命名为《我的出版思维》。理论要求观点鲜明且相对稳定、周到,思维则可以是动态的,是进行时态的,是环境的产物,是实践的启示,是一事之旨趣、一时之精神。为此,我把写作的时间标注于文章的开篇处,也就是请读者明鉴,文章记载的多是我在彼时彼地一时一事的思维,也许有些过时,也许有所冒失,望勿求全责备,尤其是不足为训。

坦言为“我的”思维,是想说明,其中有许多是一己之念、一孔之见、一时之胜绩或憾事,谈不上一家之言,也不一定具有普适性、规律性和不可证伪性。出版界高人如云,前可见师长,后又见新秀,我的这些文章既经不起那些成体系的理论来扦格,也经不得别处事实的验证。我只是想表示,我的所思所想是真诚的。观点是真诚认识到的,事例是真实发生过的,业绩和憾事是真确存在着的,感想发自内心,思维来自现实。我素来认为,论及实务的文章,首要的品格就是真诚。书稿编选完成时,我曾想过要把其中一些比较重要的文章送请一些专家把关,后来觉得这样做有点矫情。不就是一本个人的小书吗?不值得如此谨小慎微,谦谦恭恭的,让人牙酸,随即打消了这个念头。总之,正确者真诚,错谬者也真诚,辨别知罪的权利主要在读者,请读者指正罢。

坦言是“我的”思维,还想说明,其中一些识见,对于我和我的出版社同事们大体是管用的。我以为,与出版实务紧密相关联的思维所得,重要的不在于它们是否完善,评价它的最重要、最可靠的标准是,它们是否来自于实践,实践中是否有效果,又是否为一定面积的同行乐于接受。我这样说,并不是企图否认理论的价值,恰恰相反,出版业还是很需要理论指导的。理论的升华曾经让我们登高望远,形而上的归纳和推演经常让我们心明眼亮。可是,生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已经见到,很有一些人士,谈国际经济眉飞色舞,谈市场规律头头是道,却解决不了太多的实际问题。就像唐代诗人李白在《嘲鲁儒》一诗中描绘的那样:“鲁叟谈五经,白发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出版理论的归宿点不在于如何滔滔不绝,在于管用。当然,管用者还有用处大小之别。用较高的标准来衡量我的这本小书,其用处自然不大,也不一定为更广大时空的同行所乐于接受,甚而想到可能在别人看来基本上是扯淡。没有办法,差异总是普遍存在,不必有愤愤不平之意气。为此,我必须谨慎地表示,有些思维只是“我的”,乃是从我和同事们的实践中生发,倘对同行们有一点用处,工夫就算没有白费。  坦言是“我的”思维,还包含着我的一点追求,即努力形成自己的论说类文章的写作风格。还在8年前,应《出版广角》杂志之邀开始撰写“聂震宁断想”专栏文章,我就琢磨着要写得轻松活泼一点,思绪灵动一点,文体别致一点,语言丰富有趣一点,一句话,写得自由自在一点。后来,那一组文章得到了一些读者的好评,给了我很大的鼓舞。我一直以来认为古人说的“文似看山不喜平”是一句至理名言,并且愿意力行之。凡个人作文,力避千人一面与平铺直叙,见解、事实、写法、语言总要有些特点才好。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南朝著名文论家陆机的《文赋》那篇谈写作心得的短序,有几句话最能说明作文者追求的痛苦:“夫放言遣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古今文人的“能之难”,我更是不能幸免。写作风格的形成,本来就不易,论说类文章的写作风格的形成,由于自己先天才情不足,又有后天客观因素的制约,就更其难。所以,追求归追求,成功总是一个未能到达的彼岸。

经过了上述一番自白,我益发感到自己的心中充满了感激之情。首先应当感谢实践,感谢和我一起从事出版实践的同事们。我和大家一起演出过的一些激动人心的故事,那故事里包孕着的智慧与精神,极大地丰富了我原本比较苍白贫血的思维。还应当感谢学习。由于有了理论、专业以及出版经验交流在内全方位的不断学习,方使得自己从一个耽于想像的作家,渐渐演变成一个经营出版实务的出版人,逐步地从出版人的自在状态上升到自为状态。我经常想起北宋诗人黄庭坚那句比较刻薄比较厚重的名言:“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乏味,面目可憎。”时时感到学习的不可或缺和紧迫。尤其重要的是,应当感谢时代,有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的指引,有了开拓创新、宽松和谐的时代氛围,才能够让我这个出版界的后学,敢于不揣简陋,侈谈思维、妄论见解而无因言获罪之虞。这对希望真诚写作的人又是多么可贵啊!

最后,仍要感谢出版社。年出好书数百种,再加上我的一种小册子,在他们也许算不得什么,在我却是“文章千古事”,自当珍重的。还要感谢长辈师友。他们对我的写作时有瞩望,在他们也许只是轻轻一声发问,在我则是“一识韩荆州”的感动和“少壮当努力”的激励,推动着我在人生和事业的路上不敢懈怠,时有进取,进取所得,便是这个集子。

谢谢大家!

聂震宁

2003年8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的出版思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聂震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河北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3452626
开本 16开
页数 46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0
出版时间 2004-01-01
首版时间 2004-01-01
印刷时间 2007-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图书小类
重量 0.68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239.2
丛书名
印张 29.5
印次 2
出版地 河北
230
172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5:4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