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两个人的五星红旗——王继才与王仕花的守岛故事
内容
作者简介

郑晋鸣,光明日报社长三角地区党工委书记兼江苏记者站站长、高级记者,第十二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获“全国百佳记者”“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全国好记者讲好故事十佳选手”“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等称号,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入选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生导师、河海大学硕士生导师、二级教授。

内容简介

该书由江西高校出版社与光明日报出版社以全媒体的形式联合出版。习近平总书记曾对王继才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王继才同志守岛卫国32年,用无怨无悔的坚守和付出,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华章。我们要大力倡导这种爱国奉献精神,使之成为新时代奋斗者的价值追求。”新时代需要英雄,光明日报优秀记者郑晋鸣,牢记新时代新闻工作者的使命,深刻理解“四力”内涵,践行“四力”,从2014年第一次采访王继才开始双脚踏遍开山岛上的每一寸土地,深入采访、挖掘王继才这个典型人物,以报告文学的创作手法讲述了王继才与妻子王仕花坚守小岛只为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故事,表现了他们胸怀祖国、情系国防的爱国精神,公而忘私、顾全大局的奉献精神,立足岗位、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善良朴实、一诺千金的诚信精神。这一精神品格,是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宝贵资源。 

目录

民兵也是兵,军令如山/ 001

上开山岛这一天,他精准记时到“分”/ 003

上了开山岛,出乎了他所有意料/ 006

开山岛的长夜,令人魂飞魄散/ 011

要走你走,我决定留下/ 019

夫唱妇随,她要和他一起去守岛/ 022

国旗,开山岛上那一抹红色/ 030

苦楝树在开山岛扎下了根/ 036

王仕花命悬开山岛,新公民在这里诞生/ 040

薪火相传待后生/ 044

开山岛传播爱的呼唤/ 047

开山岛不是世外桃源,更不是“避风港”/ 055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挡不住的诱惑/ 066

为国尽大义,弃家忍己欲/ 073

他把愿望深深埋在了心底/ 081

开山岛上放歌给党听/ 086

党的光辉照耀着开山岛/ 091

奥运精神激励着开山岛/ 096

五星红旗在开山岛上高高飘扬/ 099

他说,他欠全家人一个道歉/ 106

儿子参军入伍当兵,圆了父亲的梦/ 114

从默默无闻,到名扬四海/ 118

开山岛上团圆饭/ 126

坚守32年,王继才永远留在了开山岛/130

子女眼中的父亲母亲/132

上岛学生眼中的王继才夫妇/136

王继才的感召效应/140

伟大时代呼唤崇高追求/145

尾声 英雄并未远去/149

精彩书摘

这是一个英雄频出的伟大民族,英雄伟绩仿佛栋檩承载时形成的巨臂建构起民族的脊梁;这是一个楷模纷涌的崭新时代,楷模丰功如同浪花飞溅时抛洒的彩虹偾张着时代的血脉。为了心中飘扬的那面旗帜,王继才走进了人民英雄、“时代楷模”的行列。

一个从来没有服过正式兵役的人,却注定一辈子与迷彩服做伴——民兵也是“兵”,迷彩服让他把民的本分转化成军人气质,又以民的身份尽到了兵的职责;一个连女儿的婚礼都“无情”缺席的人,却有着不一样的家国情怀——既有往返交通的不便,更有“空岛”心神的不宁,家就是岛,岛就是国,守岛就是卫国;一个当初不知道进岛要待多长时间的人,想不到上去一待就是32年——妻子辞掉教职上岛陪守,大女儿小学辍学照顾弟弟妹妹,小儿子在岛上由他冒险接生,奉献的不是他一个人,而是一家人、三代人;一个一生只干了守岛一件事的人,却把每天升国旗做到了极致——升国旗雷打不动,风雨无阻,成为每天的头等大事。王继才用义无反顾的选择诠释了人为什么活着,以凡人壮举的事迹回答了人应该怎样活着;王继才以默默无闻的付出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华章,用无怨无悔的坚守把自古难以两全的忠和孝定格在为国尽责上;王继才以无字墓碑延展着生命的长度,耸立起人生的高度,用不朽魂灵永远守望着魂牵梦萦的开山岛。泱泱大国的元首为之挂怀,亿万人民的领袖为之动容,在习近平同志的倡导下,王继才的先进事迹和奉献精神走进千家万户,不断深入人心,成为新时代奋斗者的价值追求。

如果生是机缘,每个人都有缘分,不同的人可能活出不一样的精彩;如果死属固有,每个人都无法抗拒,有的人重于泰山,有的人轻于鸿毛。为了心中飘扬的那面旗帜,深谙此理的光明日报社高级记者郑晋鸣花了14年时间结识、跟踪采访王继才,特别是在近5年,凭深沉的“脚力”9次上开山岛,双脚踏遍了开山岛上的每一寸土地,用脚步丈量了王继才无数次巡逻留下的曲径;凭深邃的“眼力”观察王继才夫妇在岛上饱含着酸甜苦辣的点点滴滴,见证了王继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凭深刻的“脑力”思考王继才真实的动机和信念,捕捉隐藏在平民英雄人格深处的初心伟力;凭深厚的“笔力”写出广为人民群众点赞、叫好的系列报道,其中的《坚守32年 王继才永远留在了开山岛》被中央领导批示。

4年多前,刊登在《光明日报》2014年8月26日第六版整版上的长篇通讯《两个人的五星红旗——王继才、王仕花守岛的故事》,连同当日头版头条的《只为五星红旗每天冉冉升起 王继才夫妇28年孤岛守海防》,读后让我深受震撼。如今,同样的题目已经成为王继才先进事迹和奉献精神的宣传品牌,并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我作为报告文学《两个人的五星红旗——王继才与王仕花的守岛故事》(以下简称报告文学《两个人的五星红旗》)首批读者之一,觉得它有几个鲜明的特点可以和大家分享。

第一,坚持党性和人民性有机统一。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唯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才能切实提高其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这是新闻舆论工作的本质要求,也是党性和人民性统一的内在逻辑。报告文学《两个人的五星红旗》堪称用明德引领风尚的精品力作,它融合了精深的体系构划、精湛的布局打磨、精准的信息捕捉、精到的情理阐释、精诚的身心投入,凝聚了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王继才、王仕花夫妇的平凡举动不是孤零零的、碎片式的、偶然的,而是因果联系的、前后呼应的,偶然中包含着必然,人们从中掂出了五星红旗在两个平民英雄心目中有多么重的分量。这不正是需要大力培育和铸就的国家之根、民族之魂吗?

第二,彰显主体间性的价值观。马克思有句名言:“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一个普通人,王继才在现实生活中同样有着七情六欲,同样有着党员、支部书记、民兵、哨所所长和儿子、丈夫、父亲等社会及家庭多重角色之间的冲突,并非一开始就是英雄的“坯子”。报告文学《两个人的五星红旗》正是从客观世界观照王继才其人其事、所作所为,并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现实把握中揭示了王继才从一个普通人转变成一个英雄的鲜活际遇和清晰轨迹,让人们从英雄逐步成长过程中与家庭、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以及与自己的交往、互动、磨合,领受到好人和好事引起的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领略到英雄人物精神辐射的真实、慈悲、壮美,领悟到全社会渐浓的向真、向善、向美风气。

第三,增强可读性,突出可习得性。可读性是信息传播的生命线,在融媒体时代尤其是这样。报告文学《两个人的五星红旗》集作者对王继才事迹通讯报道之大成,兼具可读性和可习得性,它带给读者的远不止视觉冲击,更多的是情感的交流和理智的共鸣,是精神的交融和行为的示范,是民族的交响和个体的享用。郑晋鸣在37年记者生涯中采写过许多先进典型,如孔繁森、邱光华、赵亚夫、李银江、景荣春、王强等,他们如同一尊尊雕像伫立在百姓心房,如同一株株大树矗立在人们身旁。对王继才夫妇的采访和报道似乎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两个人的故事感动了全国人民,加之“写得很好,文笔生动、感情充沛、文风朴实,没有八股气”的领导批示,都让作者感受了又一次高峰体验,也让他在不同场合的宣讲会上情不自禁地说:“之前所有的付出都值了。”我们有理由相信,该书的问世必将汇入中国故事、中国力量、中国价值、中国精神的时代洪流,以一书之力教化世人,以无声语言感染社会。

前言/序言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习近平总书记道出了中华民族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力量所在。

从1982年拿到第一张新闻通讯员证,到今年,37年的记者生涯,这条路我走得很艰辛,但也很纯粹。这一路上,我认识了很多好人,写了很多平凡英雄,报道了不少典型。人民的好干部孔繁森、英雄机长邱光华、最美教授景荣春,当他们的事迹凝注于笔端、生命凝固成定格时,我常常叹息:要是他们活着,该有多好!

这是一个真实的传奇故事。在一个远离大陆、荒无人烟、台风肆虐、面积仅0.013平方公里的小岛上,一对夫妻坚守边防,一守就是32年。32年的每一天,几乎是同一天。枯燥、孤独、无助、绝望,夫妻俩把所有心酸、痛楚咬碎了往肚里咽,只为让五星红旗每天在孤岛上冉冉升起。

这个岛,叫开山岛,距离最近的海岸12海里,虽然环境恶劣,位置孤绝,却是黄海前哨第一岛,必须有人值守。当年,日军侵占连云港时,就曾把开山岛当作登陆的跳板。

“石多水土少,台风四季扰。飞鸟不做窝,渔民不上岛。”在当地人眼中,开山岛就是一座“水牢”。

可王继才、王仕花夫妇却不但要守,而且要“守到老得不能动为止”!

“要走你走,我决定留下!”“你不守我不守,谁守?组织交给我的任务,我就是要守到守不动为止。”这就是王继才!

2004年,我和王继才在江苏的一次会议上有过一面之缘。那时,王继才守岛已有18个年头,夫妻俩的守岛故事也开始被地方媒体发掘和报道。我当时觉得王继才夫妇不容易,也好奇:人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了,他们需不需要在岛上守下去?能不能守下去?

此后,我去连云港采访过很多次,也到过灌云县。作为一座经济欠发达的苏北县城,灌云公民道德教育建设成果却很丰硕。2011年,我写下一篇通讯《江苏灌云:满城皆颂道德“经”》。采访中得知,王继才、王仕花夫妇依然在守岛。我有了想要采访他们的想法。

2014年,距离我第一次认识王继才已有10个年头,我发现他和妻子守岛的故事已通过一些媒体在社会上引起反响,两口子还上了电视节目。但是,看完这些,我和许多人一样,更加疑惑了:这到底是个什么岛?为什么要守岛?这对夫妻到底是什么人?

带着好奇,带着疑惑,我决定,带领几个学生,上开山岛,近距离采访。不来就永远不知道开山岛是怎样的……

我们一行搭乘渔政船上岛,一个小时后,馒头状的岛屿出现,远看如同“沧海一粟”;近看,也不见层林尽染,更不见绿波翻涌的世外桃源,而是怪石嶙峋,地面和海水的颜色连成一片枯黄;礁石上,两个穿着迷彩服的人使劲地挥舞手臂。高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在渔政船上,工作了快十年的船员徐江告诫我们说:“正是酷暑天,万一刮台风,十天半个月都下不来,你们可别哭。”开山岛环境十分恶劣,位置孤绝独特——地图上找不到,因为它太小;海岸上望不到,因为它在海角。

当时,开山岛没有专用的码头,船绕了好半天才靠上岸,被王继才粗大的手掌抓住的刹那,一股热腾的力量灌入我的心中。

小岛只有两个足球场大小。跟着他们,只20分钟,整个开山岛就转了个遍。岛上除了曾经的守岛边防兵留下的几间营房,还有苦楝树和无花果树,无花果树上结满了果子。两个人和三只总跑在人前头的小狗,三只不打鸣的公鸡,水窖里五条净化雨水的泥鳅——这就是岛上全部鲜活的生命。这便是开山岛。

第一天傍晚,我和老王坐在营房前的门口聊天。那日,老王穿一件白色的背心,和寻常人家夏日搬着小板凳在门外乘凉的情景一样。他很平静,我的内心却焦虑、焦躁,一根接一根地抽烟。可以说,大半辈子习惯了在人群中行走,与城市交融,此时望着四面黄海、一面天,我能感受到的开山岛,全部是孤独和无助。此时此刻,我深刻体味到王继才守岛的苦辣酸涩。

上岛第二天早上5点,天刚蒙蒙亮,老王夫妻俩就准时在岛上举行升旗仪式,我们也跟着起来。我原以为因为我们来了,老王才升旗,直到看见王仕花的记录,才知道,这么多年,岛上每一天都会升旗,已经用坏了201面国旗、61个旗杆。我就问老王:“没人要求也没人看,为什么这么较真?”老王拉着我,特别认真地往东边指:“老哥,当年日本鬼子侵略连云港,就是在开山岛歇的脚。如果当时我们有人在,鬼子就上不来。”王继才负责展开国旗,也没有奏乐,喊声响亮的“敬礼”;个头只有一米五的王仕花站得笔直,仰着头注目五星红旗,向国旗敬礼,敬礼的姿势虽不够标准,却是十分庄严。王仕花背后是孤岛,迎面是喷薄而出的一轮朝阳。看到这一幕,我老泪纵横,这一抹红色就是开山岛的颜色。这不正是“两个人的五星红旗”吗?

我连续四年九上开山岛,有幸成为王继才、王仕花夫妇守岛人生的见证者、记录者;而他们,则是赋予我记者生涯以尊严和力量的人,让我更深切地明白“勿忘人民”这句话的分量。

如今我已年近花甲,但只要是为人民书写,只要是推动社会进步、传递核心价值观的新闻,只要能让这些“时代楷模”精气神感染更多的人,我都会坚持下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两个人的五星红旗——王继才与王仕花的守岛故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郑晋鸣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西高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9389100
开本 16开
页数
版次
装订
字数
出版时间 2019-09-01
首版时间
印刷时间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军事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出版地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20:4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