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坎坷人生
内容
内容推荐
本书选取历史上22位人物,评述他们的坎坷人生路。这些人物的人生坎坷困顿,或者发生于步入仕途之初,或者发生于逗留官场之际,或者发生在黯然神伤遭贬放逐与仕途渐行渐远之时。不论是当事人识时达务当机立断主动选择退出,不论是当事人遭人陷构被动无奈蒙受放逐贬徙之苦,也不论当事人面对祸患灾难冤屈的心态如何变化,他们都没能侥幸与人生坎坷擦肩而过,都通过自己的亲身吞咽品尝经历了难以置信的诸多磨难苦楚,并为世人留下了饱含着血泪言之伤心的惨痛教训。
目录
直道而行无怨无悔——回望柳下惠
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回望介子推
烈丈夫隐忍就功名伍子胥遗恨钱塘江——回望伍子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回望屈原
福兮祸所伏不幸不人彘——回望戚姬
梁王堕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回望贾谊
冯公岂不伟 白首不见招——回望冯唐
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回望杨恽
早知应聘终罹祸罪死何如节死高——回望蔡邕
疏节不媚老死交州——回望虞翻
是非不由己祸患安可防——回望嵇康
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回望李适之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回望刘禹锡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回望韩愈
朝廷若赐准死愿见敕书——回望寇准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回望范仲淹
践行忠恕问心无愧——回望范纯仁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回望苏轼
娼家有节女投江不为娼——回望郝节娥
伴君如伴虎何堪雪中埋——回望解缙
性癖从来归视死此身原自不随杨——回望杨继盛
醒便行吟埋亦可无惭尺布裹头归——回望吕留良
后记
序言
鲁迅先生有言:“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
也便成了路。”路是人走出来的,人生之路包括各种充满
着坎坷困顿的人生之路,也是人走出来的。如同饮食睡觉
必须亲力亲为一样,大干世界古往今来每个人的人生道路
都无法让人代替,都需要自己亲自行走。但这并不意味着
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人生路径,相反,却意味着表面上看
来个性化气息浓郁的一条条人生路径,实则受制于诸多有
形和无形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决定和规范了的。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任何个人,包括传说中活了八
百岁的长寿古人彭祖,皆不过是短暂的一瞬。但就每个生
命个体而言,其生死寿夭穷通祸福不待说又迥然不同,存
在着干差万别。就人们的主观愿望而言,一生顺遂远离灾
厄平步青云既富且贵功成名就健康长寿儿孙满堂其乐融融
,自然是最好的上上之选。大半生运交华盖总是走背字,
仕途坎坷、颠沛流离的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性愿孩儿愚
且鲁,无灾无病到公卿”的调侃诗句,可谓是在饱经沧桑
之余亦庄亦谐惟妙惟肖地道出了世上之人的共同愿望与心
声,不论他们口头上认可与否。
人生毕竟不同于诗意,现实生活不仅远远高出人们的
想象力,而且压根不会考虑人们的主观愿望:“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行有
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由于看惯了人生在世十之八
九常不如意,由于总被命运眷顾的幸运儿近乎凤毛麟角碍
难寻觅,才会令忍受莫大的痛苦屈辱潜心研究历史的西汉
史家司马迁唏嘘太息,而于《报任安书》中慷慨放言:“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
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
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
难》《孤愤》;《诗》三百篇,此皆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故而,“失败者成功之母”“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
香自苦寒来”“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才
会成为世人的共识。故而,当人们埋头于故纸堆当中的时
候,总是会下意识地认为,见诸史籍的各色人等的坎坷人
生,远比那些单线条的所谓成功人生更加真实,也更加接
近实际生活。
一旦经由自己的实际体验,而对人生之艰难有了程度
不等的真切感受,对成功的渴望、对完美的追寻、对幸福
的向往便随之充实起来,使得成功完美幸福由初始过于抽
象空洞而逐步接近生活的真实,而将坎坷磨难、曲折困顿
、颠沛流离等人生不幸包含于其中,使之具有了多重内涵
。于是,成功完美顺遂幸福和坎坷磨难曲折困顿在人们心
中便不再是简单的泾渭分明的两条路径,而展现为不同层
次上的相互对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截然分离。毫无疑
问,唯有如此意义上的坎坷悲剧,才能真正展现出入们常
说的坎坷人生的丰富内涵。
审视古人的坎坷人生,既是一部内容极为宏富令人眼
花缭乱的历史大片,却又只能透过相关古代典籍这一途径
阅读品味思索鉴赏,舍此则别无他途。如此便带来一个结
构性的难题:为帝王将相树碑立传作家谱的古代典籍,所
关注的焦点乃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所记载和谈论的人生
坎坷悲剧自然也会带有明显的局限性:没有用相应的篇幅
去记载茫茫苦海里芸芸众生当中所发生的层出不穷匪夷所
思罄竹难书的人生悲剧。从古代典籍尤其是野史笔记小说
中,虽然偶尔可以看到有关这方面的文字记载,但充其量
也不过是一带而过,一鳞半爪。对此人们虽然心知肚明,
却也只能徒唤奈何,毕竟古代典籍的内在缺憾绝非今人所
能设法弥补。
透过若干古人的悲欢人生,品味古代的人生坎坷,纯
然出于笔者个人茶余饭后的心血来潮。在这个题目下凝神
静气度过了几多时光却不知困乏,翻看了不少古书而获益
匪浅,如此时断时续地写了22篇文字,几乎是每写完一篇
都如同长吁了一口气,又生发了一种莫名的愉悦。回过头
来重新审视这些文字,除开一位传主即宋代倡家女郝节娥
而外,其余21篇的传主都是官场中人,他们的人生坎坷困
顿,或者发生在步入仕途之初,或者发生在逗留官场之际
,或者发生在黯然神伤遭贬放逐与仕途渐行渐远之时。不
论是当事人识时达务当机立断主动选择退出,不论是当事
人遭人构陷被动无奈蒙受放逐贬徙之苦,也不论当事人面
对祸患灾难蒙受冤屈的心态如何变化,他们都没能侥幸与
人生坎坷擦肩而过,都通过自己的亲身吞咽品尝经历了难
以置信的诸多磨难苦楚,并为世人留下了饱含着血泪言之
伤心的惨痛教训。因为他们多是曾经的仕途中人,故而他
们的人生不幸坎坷困顿,又可以视之为仕途不幸,官场不
幸。
“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
愈是审视中国古代的悲剧人物,愈是赞许列夫·托尔斯泰
这句名言的精准深刻。介子推、伍子胥、杨恽、蔡邕、嵇
康、李适之、解缙、杨继盛、吕留良等历史名人的赤胆忠
心感天动地,但蒙冤负屈抱憾终天的悲惨结局却因人而异
;柳下惠、屈原、冯唐、虞翻、刘禹锡、韩愈、寇准、范
仲淹、范纯仁、苏轼等旷世大才忠君爱国直道而行,但面
对意想不到的仕途坎坷却走出了各不相同的应对路径。慨
然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伍子胥、杨继盛践行苟利国家生
死以,放胆犯颜直谏不惜惹火烧身而招致悲惨下场;曾经
为爱伤透了心的介子推、李适之愤而转身企图远离是非之
地,却照样躲不过大祸降临;彷徨山泽的屈原迭遭放逐痴
心不改,忧国忧民却无力回天而绝望投江;汉宫的戚姬欲
望无限膨胀而招来疯狂报复,沦为“人彘”;悲情女子郝
节娥只求自食其力而不能,为逃避亲生母亲逼良为娼,竟
然愤而选择投水自尽,过早地终结了其短暂可怜无助的人
生;口无遮拦的杨恽、虞翻、刘禹锡、寇准因言贾祸,招
致命运多舛;学问高深性格随和的蔡邕、嵇康、范纯仁则
因为偶尔率性动情开罪了当道者,竟然同样遭遇飞来横祸
。有句老俗话叫做“殊途同归”,用来指陈比比皆是的人
生坎坷现象,倒也十分确切。
古人既智慧又无奈地将历史上经常发生的看起来毫无
道理可言的催悲现象归咎为深不可测的所谓命运,并用这
种说辞来慰藉自己慰藉世人。孔子当年困于陈蔡之时,面
对门徒子路的劝谏,只得用命运、时运、偶遇一类说辞勉
强解释开脱:“子以知者为无罪乎,则王子比干何为刳心
而死?子以义者为听乎,则伍子胥何为抉目而悬吴东门?子
以廉者为用乎,则伯夷叔齐何为饿于首阳之山?子以忠者为
用乎,则鲍叔何为而不用,叶公子高终身不仕,鲍焦抱木
而泣,子推登山而燔?故君子博学深谋,不遇时者众矣,岂
独丘哉!”(《韩诗外传》卷七)
东汉王充在《论衡·命禄篇》中发挥孔子的这一观点
:凡人遏偶及遭累害,皆由命也。有死生寿夭之命,亦有
贵贱贫富之命。自王公逮庶人,圣贤及下愚,凡有首目之
类,含血之属,莫不有命。命当贫贱,虽富贵之,犹涉祸
患矣。命当富贵,虽贫贱之,犹逢福善矣。故命贵从贱地
自达,命贱从富位自危。故夫富贵若有神助,贫贱若有鬼
祸。命贵之人,俱学独达,并仕独迁;命富之人,俱求独
得,并为独成。贫贱反此……是故才高行厚,未必保其必
富贵;智寡德薄,未可信其必贫贱。……富不可以筹策得
,贵不可以才能成。智虑深而无财,才能高而无官。怀银
纾紫,未必稷契之才;积金累玉,未必陶朱之智。或时下
愚而千金,顽鲁而典城。故官御同才,其贵殊命;治生钧
知,其富异禄。禄命有贫富,知不能丰杀;命有贵贱,才
不能进退。成王之才不如周公,桓公之知不若管仲,然成
、桓受尊命。而周、管禀卑秩也。
通古博今的大智者如孔子、王充等因无法解释历史和
现实中的诸多相互矛盾着的不合理现象,而勉强将之归咎
于命运,虽然经不起深究,却流传甚广,影响深远。对于
芸芸众生来说,这种说辞毕竟比所谓的因果报应说让人听
起来要稍微舒服一些,更能够安抚那些受到不同程度伤害
的心灵,也更能化解那些难以化解的不平之鸣。
命运决定人生的论断虽然有其一定的市场和受众,但
不知何故,在浏览历代大人物此类说辞时,心里总觉得他
们的论述显得苍白无力不足为信。即使是用命运说来为自
己开脱的孔子本人,在面对接二连三坎坷困顿之际,也并
不简单消极地逆来顺受,任由命运摆布,而是以从容坦然
的心态进行不懈的努力抗争。故而,与其天真地被这些连
表述者自己也未必笃信不疑的说辞所蒙蔽俘虏,倒不如采
取姑妄言之姑妄听之的态度,而将注意力放在那些颇有深
度和说服力的陈述具体个案的文字上面。本着这个思路,
在回望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传主们的坎坷人生时,笔者总是
力图将重心放在影响传主人生轨迹的那些关节点上,注意
援引借鉴前人的真知灼见及其相关论点,着力探究传主在
坎坷困顿之中艰难跋涉的内心世界,以及导致其人生坎坷
的主客观因素,并简约地进行必要的比较分析,力图让自
己有所收获,并能对有心的读者突破命定论的局限,认识
人世间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类型的坎坷人生有所助益。
相形于阅读品味古人在生死问题上的高谈阔论,笔者
更留意于品味当事者在坎坷困顿挫折不幸面前的不同心态
。造化弄人不商量,而面对造化的无情戏弄,人们的心态
却五花八门应有尽有;人们在坎坷困顿面前的不同心态,
又转过来对当事者如何应对难以预料的不幸产生了至关重
要的影响。
春秋时期楚国贵公子伍尚、伍员兄弟的不幸令人慨叹
:塌天大祸陡然来临之际,任由命运摆布的兄长伍尚悲怆
地选择了前往牢狱中陪同父亲共赴黄泉,不甘心被造化戏
弄的弟弟伍员则毅然亡命天涯,硬是走出了一条复仇路径
;在司马迁眼里,屈从命运的伍尚之死和任人踩碾的蝼蚁
之死一样没有意义,而奋力抗争命运的伍员,则因光大了
人生的价值意义而被誉之为烈丈夫。
同样是在官场上遭遇不断边缘化,深知天下乌鸦一般
黑的“和圣”柳下惠坦然处之,继续奉行直道事人,直道
事君,最后索性抛弃官帽子归隐山林;年轻气盛的贾谊却
经不起宦海沉浮的折腾,被外放之后心情抑郁一蹶不振,
竟至英年早逝;才高八斗的丞相公子杨恽步入官场后春风
得意颇受信任,却因树敌过多而被排挤出局,其后牢骚满
腹怨愤难平,出言不慎贻人口实,结果惨遭腰斩;旷世高
才的大文豪苏轼,仕途多舛迭遭贬徙,依旧心胸豁达我行
我素,虽然自嘲系“真正无可救药之人”,却成了世人心
目中的强者。
同样是被谗放逐,彷徨山泽的屈原作赋《离骚》《天
问》《九章》,而后因忧国忧民哀伤绝望而投江自尽;志
存高远先忧后乐的范仲淹早年被贬徙后发誓“宁鸣而死,
不默而生”,晚年被徙放则写了著名的《岳阳楼记》,抒
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
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用如椽大笔道出了自己心系江山社稷天下苍生的士大夫情
怀。
同样是无辜躺枪遭人暗算,烈丈夫伍子胥对谗臣伯嚭
祸国殃民恨之入骨,表现出极度鄙视;斗士刘禹锡在余生
岁月里不依不饶地坚持和政敌们死缠蛮打,始终不肯放手
;而奉行忠恕之道的正人君子范纯仁,却将恕道用在了政
敌章惇身上。
同样是性情耿介不知忌讳,冯唐在汉文帝面前直言顶
撞,反倒获得了一次持节云中的机会;虞翻恃才自负当众
奚落主公孙权,而被贬徙到荒蛮之地交州,所幸摔了一个
大跟头之后,无官一身轻的他没有自暴自弃,转而醉心于
学问而成就斐然;解缙不顾忌讳在明成祖面前议论皇子。
却被牛件多疑的朱棣误会而贬徙而雪埋。
同样是遇上了最可怕的政敌,摔了一跤又一跤的屈原
不顾个人生死利钝,反复与上官大夫、公子子兰等面折廷
争不肯退让;李适之被李林甫算计陷害休置闲散贬徙外地
,心知不是人家对手而选择了退避,结果却照样被李林甫
送上了黄泉路。
最让人唏嘘不已的,是发生在介子推和吕留良身上的
凄惨故事。“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割股啖君的介
子推功成不言禄,因耻于和朝堂上寡廉鲜耻的追名逐利之
徒为伍,而毅然决然地与深明大义的老母亲一同隐居绵山
,却被前来寻找的人们冷酷地纵火焚烧而死;“醒便行吟
埋亦可,无惭尺布裹头归”的反清志士吕留良,因生前“
著邪书,立逆说,丧心病狂,肆无忌惮”,死去近半个世
纪又被雍正皇帝剖棺戮尸枭示,子孙后代皆受其牵连,或
掉脑袋或流放或为奴,境况惨不忍睹。
最令人感慨万千的,是寇准和李适之在政敌玩弄鬼蜮
伎俩面前的不同心态。唐天宝六载春天,殿中侍御史、酷
吏罗希爽口含天宪,“自青州如岭南,所过杀迁谪者,郡
县惶骇”,被贬徙为宜春太守的李适之以为自己在劫难逃
,而于绝望中仰药自尽,结果正中奸相李林甫下怀。宋真
宗天禧四年,寇准被贬黜为道州司马、雷州司户参军,“
中使赍敕就赐,以锦囊贮剑,揭于马前,示将诛戮状”,
寇准却不为所动,神色自若地提出要求说:“朝廷若赐准
死,愿见敕书。”中使无计可施,只得将敕令授给寇准,
奸相丁谓迫使寇准自裁的企图随之流产。思路决定出路,
心态决定命运,真的不是危言耸听呀!
在难以言说又难以抗拒的巨大厄运面前,任何生命个
体都是脆弱渺小的。但是,以什么样的心态来直面厄运,
则操之在我。反正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为什么不能
放弃退却放弃怯懦,选择从容坦然,选择奋起抗争呢?“天
定胜人,人定胜天。”“天助自助者。”天人关系的辩证
法不就是叫人明白,在厄运坎坷面前必须保持自己特有的
定力,还有愈挫愈奋百折不挠“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意
志力战斗力吗?
唐太宗李世民有几句话饱含哲理意味深长:“以铜为
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
以明得失。”按照这一观点,从那些在历史上留下了深深
印迹的饱尝宦海沉浮变幻历经人生坎坷磨难的古人身上,
世人不惟可以看到支撑制约左右着他们的那个时代那些不
同角色的影子,更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们在逆境当中真实展
现出来的人生态度信念操守。对于生活在当下的我们来说
,认识古人的人生坎坷,就是认识他们背后的那段不能忽
略的历史;认识古人的伟岸,方能认清自己的怯懦软弱;
汲取古人摔跟头走背字的沉痛教训,有助于我们避免重返
同样或近似的错误;看清古人的智慧优长,则无异于找到
了应对各种不期而遇的坎坷困厄的精神支撑和力量源泉。
戊戌岁末大寒之日于无事斋
导语
崇尚神交古人,是一种优秀的文化传统。借助于古人的言行事迹心路历程坎坷困顿成败得失来认识体味人生之艰难,释放自己心中的淤积愤懑,从古人不屈不挠愈挫愈奋的脚步里,寻找自己苦中作乐砥砺前行的原动力,从古代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口蜜腹剑风刀霜剑当中,领悟现实生活中与各色人等交往的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从古人留给后世的血泪教训中汲取宝贵的借鉴,以期尽可能地避免重蹈前人之覆辙,从古人昂扬向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中受到陶冶,先忧后乐,提升三观。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所有这些都是神交古人这个大题目的应有之义。
作者希望读者能通过评述22位历史人物,来回望古代名人的坎坷人生,走近他们,阅读他们,认识他们,理解他们,景仰他们,学习他们,进而自然而然地拓宽视野调节情怀,积极勇敢地面对和迎接现实生活的挑战,努力做生活的强者。
后记
虽然尚是己亥小满时分,省城的天气已骤然暴热几达
40度。幸运的是,因为几天来一直忙碌在看这本书的校样
当中,竟然没有感觉出天气已经热不可耐来。直到看完最
后一页,才晓得今年初夏的第一波热浪已经过去了。掩卷
之余,哑然失笑,这该算做是案头生涯的一大享受和乐趣
吧。
崇尚神交古人,是一种优秀的文化传统。借助于古人
的言行事迹心路历程坎坷困顿成败得失来认识体味人生之
艰难,释放自己心中的淤积愤懑,从古人不屈不挠愈挫愈
奋的脚步里,寻找自己苦中作乐砥砺前行的原动力,从古
代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口蜜腹剑风刀霜剑当中,领悟现实
生活中与各色人等交往的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从古人留
给后世的血泪教训中汲取宝贵的借鉴,以期尽可能地避免
重蹈前人之覆辙,从古人昂扬向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中
受到陶冶,先忧后乐,提升三观。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
所有这些都是神交古人这个大题目的应有之义。回望古代
名人的坎坷人生,走近他们,阅读他们,认识他们,理解
他们,景仰他们,学习他们,进而自然而然地拓宽视野调
节情怀,积极勇敢地面对和迎接现实生活的挑战,努力做
生活的强者,可谓是作者写作此书的真实目的。
对于安于书卷生涯的人来说,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
丝不苟看校样应该不是什么难事,但说老实话,看校样的
确要比看书翻资料写东西更枯燥。但对于这本接近50万字
的稿子,我居然主动要求看了三次校样,而且始终怀有很
大的兴趣。抱着“敝帚自珍”的文人通病,我甚至不无荒
唐地想到:如果一本书能让作者本人长期保有认真阅读的
热情和兴趣,并能不断有所收获,那么,保不定会让有缘
的读者朋友开卷有益。
在此,我要特别感谢河北人民出版社的同仁们,感谢
责任编辑杨永林、美术编辑于艳红、责任校对付敬华诸君
。没有他们的支持、汗水和付出,本书就无法出现在读者
面前。
与此同时,我还想要说的是:真诚地期待着读者朋友
见仁见智的批评意见。
作者自记
于己亥小满
精彩页
直道而行无怨无悔
——回望柳下惠
“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是自古迄今中华民族志士仁人的不懈追求。为古人所推崇备至景仰不已的圣贤人群,虽然寥若晨星屈指可数,却在很大程度上代表和引导着无数炎黄子孙的志向理想,信念追求,呈现出无与伦比的榜样的力量。这里所要谈论的主人公,便是古圣先贤当中不可替代的一位,即被“亚圣”孟轲誉之为“和圣”的柳下惠。
柳下惠,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公元前720年,卒于公元前621年。鲁大夫展无骇之子。姬姓,展氏,名获,字子禽,一字季,又号柳下季。谥号“惠”,故称柳下惠。“惠”这个谥号对于柳下惠而言是“私谥”,乃是其妻子在他死后所谥,并非官方的“公谥”。认识柳下惠其人,先须了解上述基本信息。
柳下惠虽然久享大名,仕途坎坷,品德高尚,以直道而行无怨无悔,深受世人景仰,甚至被称之为“圣之和者”,却没有稍微系统的生平传记文字传世,他的言语、行状、德行、业绩,只能透过《国语》《诗经》《左传》《论语》《荀子》《孟子》《古列女传》的零散记载而熠熠生辉。
俗语云:“胜出必有所长。”柳下惠之成为世人交口称赞历代景仰的圣贤人物,能够征服人心并长久地存活在世人心中,主要是由于他创造了这样两则震撼人心影响世风的典故:一是为人们竞相传颂的“柳下惠坐怀不乱”,展示了作风正派的柳下惠在男女两性关系问题上罕见而惊人的定力修养,是为其令人钦佩的“私德”;一是投身仕途多年,尽管官越做越小,却不肯改变其直道而行的初心,最后成了逸民,展示了作风正派的柳下惠在官场上特立独行光明磊落,而绝不随波逐流丧失人格,使人仰慕不已的“官德”。
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几千年来有口皆碑,其实是一个传说。相传在一个深秋夜晚,柳下惠途经柳林时遭遇大雨,于是到破庙里避雨。恰有一年轻女子也在此躲避,二人相对而坐。半夜时分年轻女子被冻醒,便央求坐到柳下惠怀中温身驱寒。柳下惠推辞不成,恐她冻死,便叫她坐在自己怀里,解开外衣把她裹紧,同坐了一夜,并没发生非常行为。于是,柳下惠就被誉为“坐怀不乱”的正人君子。《诗经·小雅·巷伯》毛亨传中有句话提及此事:“子何不若柳下惠然,妪不逮门之女,国人不称其乱。”
另外一个说法是:某年夏天,展获外出访友,途遇大雨,直奔郊外古庙暂避,甫一踏进门槛,忽然看见一裸体女子正在里面拧衣,展获急忙退出,立于古槐之下,任由暴雨浇注,也不肯迈进古庙里避雨。庙内妇女发觉,躲在门后,忙着湿衣。此事不胫而走,传为佳话,故而,便有了“柳下惠坐怀(槐)不乱”的著名典故,柳下惠便因此而成了正人君子的代名词。
《荀子·大略》中有“柳下惠与后门者同衣,而不见疑,非一日之闻也”一语,于是有人便认为指的是柳下惠坐怀不乱,并据此断定,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掌故最早见诸战国时期《荀子》一书。不过,倘若仔细品味《荀子·大略》中的这段话,则不会敢贸然苟同上述说辞。
古之贤人,贱为布衣,贫为匹夫,食则馇粥不足,衣则
竖褐不完,然而非礼不进,非义不受,安取此?
子夏贫,衣若县鹑。人日:“子何不仕?”日:“诸侯之骄
我者,吾不为臣;大夫之骄我者,吾不复见。柳下惠与后门
者同衣而不见疑,非一日之闻也。争利如蚤甲而丧其掌。”
这里,“柳下惠与后门者同衣而不见疑,非一日之闻也”一语,显然是说,“柳下惠穿着为国君守后门的人一样的破烂衣服而没有人嫌弃他,是因为他高尚的品行早已为人所知”。
尽管如此,世人还是把坐怀不乱的高尚情操定格在柳下惠身上,让他做了好德不好色的标签式人物。在老百姓的印象里,柳下惠是个难得一觅的正人君子。“柳下惠坐怀不乱”寥寥七个字,已然生动地写状了柳下惠的人格风采。
柳下惠能够成为天下读书人乃至天下百姓心悦诚服的精神偶像,绝不仅仅缘于“坐怀不乱”之良好私德,更多的是因为柳下惠直道事人无怨无悔的为官品德。
柳下惠历经鲁国庄、闵、僖、文四代国公,在鲁国担任过的最高职务是掌管刑法的士师,大抵相当于现代的司法部长或最高法院院长。柳下惠任士师期间的言行史籍阙载,仅在《论语·微子篇》《古列女传》中有所记载。《论语·微子篇》所载言简意赅,却令柳下惠在官场中安身立命的格言与世长存: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日:
“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
P1-3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坎坷人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保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河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2139325
开本 16开
页数 45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75
出版时间 2019-05-01
首版时间 2019-05-01
印刷时间 2019-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928
CIP核字 2019091025
中图分类号 K820-49
丛书名
印张 29.25
印次 1
出版地 河北
259
183
25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6:3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