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西蜀寻隐
内容
内容推荐
的确有一个又大又喧闹的西蜀,可我的西蜀她应该又小又安静。只是,角落里常有秘密,安静下波澜起伏:从国宝洪武南藏的悲欣命运到苏东坡寒食帖的悲壮往事;从大将杨遇春的传奇人生到大师张大千的精神突围……四年钩沉,数易其稿,春风化雨般的文字带你走进西蜀清凉之境。
作者简介
杨虎,70后,出生于四川崇州,在乡村生活多年,历经企业工人、刊物编辑、文联创作员、政府参事等职,曾就读于鲁迅文学院第十九届高研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巴金文学院、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晚唱》、散文集《庄稼跟我回家》等。近年来致力于山野行走、文化踏勘,用“历史与现实对位”的方式挖掘西蜀人文历史,凸显“在场”意义。
目录
发现《洪武南藏》
大风起兮
张大千的西蜀身影
《寒食帖》往事
蜀州记
水善利万物
萧楷成
一个状元的精神突围
元通记
远去的侯爷
画魂
万历年间的火焰
春笋·绿笮·荼酒
附录
答《北方文学》问
答《成都日报》问
导语
作者历经五年时间,潜心钩沉川西平原历史文化,以三国名将马岱、明代状元杨升庵、清代武将杨遇春、国画家张大千、现代川剧艺术家萧楷成等人的行踪以及《洪武南藏》、《寒食帖》等国宝遭遇为线索,挖掘并讲述了鲜为人知的西蜀故事,具有独特魅力。
精彩页
一、寂寞藏经楼
1
1962年1月24日,凌晨。一位长髯及胸的老人躺在台北阳明山中一张孤零零的病床上。耳边唯一作响的,是太平洋上空刮过来刮过去的大风。如豆的灯影下,孤独,让他陷入了难以遏止的思念:长眠在黄土下的双亲、千里之外生死未卜的发妻、离别时长女清秀忧悒的泪脸……他再也无法控制,热泪索索而下,手抖着,颤颤地铺开纸笔: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天苍苍,野茫茫;
山之上,国有殇!
哀歌之后,老人在这薄情的世间又活了两年九个月零十七天。弥留的时日,据人们后来言说,他曾竭尽全力,抬起嶙峋的手指在空中一笔一画、一遍一遍地写着——杏、花、春、雨、江、南,蜀、山、蜀、水、杜、鹃……
春雨打湿江南。哦,那一刻,垂暮之际的老人许是忆起了当年革命成功,兴冲冲与友人一起月下泛舟富春江的辛亥往事?
蜀水碧,蜀山苍。如果传言是真,那么,让老人念念不忘的,除了月光下的富春江,是否还有自己当年踏着满地蝉声,行走在青城山间,找寻那被誉为“西川第一天”光严禅院的衫影萍踪?
发黄的方志上记载着,那一次,他是为拜谒一部经书而去。
那是1945年,他六十六岁了。而那部经书,藏在光严禅院深处,已整整五百二十九年。
五十八年后,有个名叫灯宽的老和尚谈起了他,言语间,仿佛他刚刚跨出门去: “先生是在青城山里,听佛门中人偶然提起《洪武南藏》孤本的下落,才兴致勃勃地赶到古寺的。他美髯齐胸,二目不怒而威,真是大儒风范。他上藏经楼读了几天经,几乎足不出户。临走前,他应前任住持之邀,龙飞凤舞,一挥而就,写下‘藏经楼’三个草字,口称‘难得!难得!’’’
这是2003年暮春。光严禅院幽暗的方丈内,一百零三岁的灯宽蜷足而坐,满目清光。窗外,杜鹃声声。
两年后,灯宽圆寂。
那三个字至今仍活在光严禅院后院的一面墙壁上。倘若你进得庙来,沿苔茸铺绿的石梯拾级而上,依次经过洗心池、大雄宝殿、弥勒殿、天王殿,一路殿宇错落,木铎声声,然后入一暗廊,出一角门,眼前豁然天高山远,再往右一拐,就看见了那三个字——多年以后,它们依旧墨黑如新,宽博潇洒,似舞却栖。
落款处,竖立着他的名字:于右任。
字的对面,曾静默着一座色泽斑驳的藏经楼。楼高三层,飞檐翘角,巍然耸峙,依稀可见当年非凡气势。
只是,墨迹犹存,而经书,却早已悄然远去。
2 令于右任当年为之挥毫为之念念不忘的,正是灯宽禅师圆寂前提到的、光严禅院藏经楼里曾秘藏的佛籍大典、国之孤本——《洪武南藏》。
何谓《洪武南藏》?
或者说,何谓南藏?
名前缀之以洪武,莫非它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有瓜葛?
如果是,为什么它会被视之为国之孤本?
而在近年的一些研究中,它又为何被一些专家认为是由建文帝刊刻而成?
既然出身于皇家,为什么它会流落到这僻处西蜀一隅的山寺里藏身五百余年而无人知晓?
在这深山古寺里,它曾有过怎样惊心动魄的遭遇?
惊现世间后,它又去往了何方?
3
今人说起这部典籍,每每呼之为《洪武南藏》。其实,“洪武”二字乃是后人加上去的称呼,指的是大明洪武年间。它最初的名字,按明人的说法,叫“初刻《南藏》”。南,指的是南京。藏,原是古印度佛教典籍的计标单位,后泛指汉传佛教《大藏经》。
自北宋初年《开宝藏》问世以来,历代官、私所修各种版本的汉文《大藏经》,仅有二十一种。有明一代,二百七十六年间,官方也只刻印了三种(次)。第一种即《洪武南藏》。1372年春,它由朱元璋下令召集江南名僧至南京蒋山寺(后名灵谷寺),启建“广荐法会”,组织力量点校、开刻,约在1398年与1399年左右完工。因耗费浩大,当时仅印了两部,皆归藏于大内,刻板则放存于南京另一座古刹天禧寺(后名大报恩寺)中。
二十多年漫长的刻印期内,这部以南宋理宗宝庆年间(1225—1227)所刻《碛砂藏》为底本的大明第一经藏曾几经增补,收入大量禅教诸宗的语录著述。待刻印完毕,只一部便重逾三吨以上,共计六百八十四函,分一千六百部,达七千余卷。
然而,仿佛总有一股神秘而悲情的力量与它如影随形——当它面世之日,正是朱元璋辞世之时,仓促登基的建文帝来不及播行天下,便匆匆钤印秘藏。四年后,朱棣大兵攻陷南京,建文帝在一场大火中神秘失踪。它遂转入永乐帝之手,由此辗转开始了长达六个多世纪的奇特遭遇:
面世十年后,公元1408年,一场离奇的大火烧毁了它的刻板,天禧寺也被烧得瓦砾遍地。1409年,其中一部在皇宫藏书密阁又莫名其妙遭火焚毁。
1416年,仅存的另一部从南京神秘离去,就此湮沦世海,寂寂无闻。以致其后的四百余年间,世人只知永乐帝武略文韬,除迁都北京、令郑和下西洋等事功外,还主持刻印了《永乐南藏》《永乐北藏》两部佛学大典。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西蜀寻隐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1153198
开本 32开
页数 28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19-03-01
首版时间 2019-03-01
印刷时间 2019-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338
CIP核字 2019033708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9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210
145
10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1: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