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贝·布托(血雨腥风中坠落的铁蝴蝶)
内容
编辑推荐

贝·布托,这位从不向暴力和威胁低头、美丽与智慧兼备的“东方女儿”,一直以来都是巴基斯坦乃至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政治人物之一。她出身显赫,父亲是巴基斯坦最受欢迎的领导人之一阿里·布托。她16岁考入哈佛大学,后又进入牛津大学深造,获得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学位。而她的一生却从未平静:亲人相继惨死,其本人也受到牢狱之灾,两度担任总理又两次被解职并流亡他乡……2007年10月,贝·布托回到巴基斯坦,两个月后死于刺杀。

本书贝·布托以隽秀而刚毅的文风回忆了自己命运多舛的一生,这不仅是一位杰出女性的人生独白,而且是一部充满爱、苦难、斗争和英雄主义的传奇。

内容推荐

她出生于名声显赫的布托家族,父亲阿里·布托是巴基斯坦首位民选总理。

她从小聪慧过人,极受父亲宠爱,被作为继承人精心栽培。

她16岁就考入哈佛大学,后又进入牛津大学深造。1977年,时任总理的父亲被军事政变推翻,她与家人被捕入狱。

1979年,父亲遭绞刑处决,她对自己说: “我不会停下来。”

1984年,她出狱后前往英国,成为其父创立的巴基斯坦人民党的流亡领袖。

1988年,她成为世界上最年轻的女总理,以其高调和魅力被誉为“铁蝴蝶”。

1988—1996年,她两度当选巴基斯坦总理,两次被解散政府,期间9次被软禁或入狱。

1999年起,她流亡海外,仍积极与各种在野势力接触,为回国参选做准备。

2007年10月18日,结束流亡生涯回国的第一天,她的车队就遭受了自杀式炸弹袭击。

2007年12月27日,在竞选集会上遇刺,结束了她短暂而辉煌的一生。

“东方之女”——贝·布托,终年54岁。

目录

第一章 “铁蝴蝶”翅折梦殒/001

第二章 死因·疑凶·谜团/021

第三章 政治世家的长女/034

第四章 风云突变父亲被军政府处死/049

第五章 第一个穆斯林女总理/065

第六章 婚姻的宿命/074

第七章 政坛沉浮/087

第八章 流亡生涯/107

第九章 布托家族的命运传奇/120

第十章 前进/比拉瓦尔!前进/布托家族/134

附录一 贝·布托年谱/150

附录二 贝·布托语录/152

附录三 布托家谱图/154

试读章节

第二章 死因·疑凶·谜团

就在贝·布托遇袭身亡之时,一连串大大的问号就开始摆在了人们的面前:是谁杀害了贝·布托?谁是行凶者?谁又是幕后黑手?

围绕这一连串问号,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基地”组织、塔利班武装分子。事实上,巴基斯坦政府也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巴基斯坦内政部发言人贾韦德·奇玛在暗杀事件发生的第二天就对媒体说,有证据显示,“基地”组织策划暗杀了贝·布托。

奇玛说,巴基斯坦情报部门监听到的“基地”组织高级领导人马哈苏德与一名武装分子在贝·布托被暗杀次日的电话对话。内容显示,马哈苏德是暗杀行动的幕后黑手。奇玛说,近期发生在巴基斯坦的大部分袭击事件都与马哈苏德有关,其中包括贝·布托10月18日从国外返回巴基斯坦当晚遭到的爆炸袭击事件。

巴基斯坦政府的怀疑不无道理。在巴基斯坦,马哈苏德可谓是臭名昭著,双手不知沾满了多少人的鲜血。他主要活动在巴基斯坦南瓦济里斯坦部落地区,一直被巴基斯坦政府通缉。因此,他自然被列为头号怀疑对象。

法新社还神通广大地从巴基斯坦内政部搞到了那次电话记录,不过对话已从普什图语译为乌尔都语。

大毛拉萨希卜:首领,你好吗?

马哈苏德:我很好。

大毛拉:祝贺你,我夜里刚回来。

马哈苏德:祝贺你,他们是我们的人吗?

大毛拉:对,是我们的人。

马哈苏德:他们是谁?

大毛拉:有赛义德,有巴达尔的比拉尔和伊克拉穆拉。

马哈苏德:是他们三个干的吗?

大毛拉:是伊克拉穆拉和比拉尔。

马哈苏德:祝贺成功。

大毛拉:你在哪里?我想见你。

马哈苏德:我在马吉恩(南瓦济里斯坦部落地区的一个小镇),过来吧,我住在安瓦·沙阿家。

大毛拉:好,我就去。

马哈苏德:暂时别告诉他们家。

大毛拉:好。

马哈苏德: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把她干掉的孩子真勇敢。

大毛拉:感谢真主。见面时再详谈。

马哈苏德:我等着你。祝贺你,再一次祝贺。

对于巴内政部的这一说法以及提供的证据,匪首马哈苏德的发言人连忙出面否认。他声称按照伊斯兰教的教规,穆斯林是不会杀害女人的,因此马哈苏德武装没有参与这起暗杀事件。人民党高层的一些人士也出面帮腔,称巴政府的上述言论不可信,有转移视线之嫌。有的人甚至还矛头直指穆沙拉夫总统本人,声称穆沙拉夫应对刺杀事件负责。

相反的,美国总统布什则站在了巴基斯坦政府一边,布什公开说,“杀人成性的宗教极端分子”应对刺杀事件负责。

贝·布托本人在死前也相信,“基地”组织对她的生命构成极大威胁。她在去年10月卡拉奇遇袭后就公开了一份恐吓信,写信人声称是“基地”组织和本·拉登的朋友,扬言要杀害贝-布托。

与“基地”组织相比,巴基斯坦情报机构被怀疑涉嫌制造这起刺杀事件就有趣得多。无论是在卡拉奇,还是在拉合尔、奎达、白沙瓦,甚至是在首都伊斯兰堡,随便问问行人是谁杀害了贝·布托,可能有一半人会说,是巴基斯坦情报机构干的。如果你再追问原因时,绝大多数人都不能说出合理的理由。可见,这些人指称巴基斯坦情报机构涉嫌刺杀贝·布托也仅仅是怀疑而已,没有真凭实据。换句话说,他们是出于对当局的不满,而无端地把罪名推向巴情报机关,这是一种十足的情绪发泄。

热衷于制造轰动效应的西方媒体在这点上也跟了风。英国《泰晤士报》在事件发生后发表评论称,除了国际和国内伊斯兰武装外,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有可能染指贝·布托暗杀事件。自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巴三军情报局与伊斯兰好战分子关系密切,且巴连续数任总统都曾通过三军情报局之手镇压政治异己。

2008年1月3日,穆沙拉夫总统召集驻当地的外国记者举行招待会,英国“天空”(SKY)电视台的记者更是直言不讳地追问穆沙拉夫是否与贝·布托遇刺案有着直接关系。这位记者不礼貌的提问立即激怒了穆沙拉夫,不过穆沙拉夫总统脸沉了一会儿后还是回答了问题。他说:“回答这个问题降低我的身份,但我仍愿意回答。”他说,“我出生于一个有良好教养的家庭,我接受的教育是民主和宽容,我的价值观里没有杀人这个字眼。”

穆沙拉夫还借机向与会记者介绍了巴基斯坦政府为保护贝·布托人身安全所做出的努力。他说,在贝·布托2007年10月第一次遭到恐怖袭击后,他本人就给贝·布托打了电话,向她表示了慰问,并告诫她巴基斯坦已不是过去的巴基斯坦,因此应多加小心,注意人身安全。穆沙拉夫还说,巴政府和情报部门也曾多次告诫贝·布托,“基地”组织和塔利班正在准备对她进行报复性恐怖袭击,可惜没有引起她的重视。

在部署护卫力量上,穆沙拉夫说,巴政府向贝·布托提供了防弹车,在群众集会的当天,政府还向人民党派出了4名专业特警、30名专业警卫和将近1000名警察,但是由于当天集会场面过大,有上千人在那里集会,场面混乱,保护起来难度很大。

一名西方记者问:“目前有传言说,军队和情报部门与此有关,您如何解释?”穆沙拉夫回答说:“在最近三个月,巴基斯坦共发生了19起自杀性恐怖袭击,而绝大多数恐怖袭击都是针对巴基斯坦军队和情报系统的。军队和情报系统本身就是自杀性恐怖袭击的受害者,巴基斯坦任何情报机构既无能力、也无愿望依靠自杀性恐怖袭击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巴基斯坦情报机构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内政部辖下的国家情报局,一是军队辖下的三军情报局及陆海空三兵种情报机构。在这些情报机构中,三军情报局的势力和影响力最大,势力最大时曾被人称为“国中之国”。穆沙拉夫上台后对三军情报局进行了整顿,部分削弱了该机构的权力,使之更成为一家情报职能部门。不过,外界仍有传言,声称三军情报局不仅势力仍然强大,而且还存在着“上令下不行”的现象。可能是因为“惯性思维”的影响,当贝。布托遇刺后,对当局不满的人就有意或无意地联想到了三军情报局部。P21-24

书评(媒体评论)

我并没有选择人生,而是人生选择了我。出生在巴基斯坦,我的一生经历了它的动荡、悲剧与胜利……因为巴基斯坦不是一个普通的国家,所以我的人生也不是普通的人生……

——贝·布托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贝·布托(血雨腥风中坠落的铁蝴蝶)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素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春风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1333654
开本 16开
页数 15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08-10-01
首版时间 2008-10-01
印刷时间 2008-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33.537=6
丛书名
印张 9.75
印次 1
出版地 辽宁
250
17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4: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