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季羡林自传
内容
编辑推荐
从贫苦农民家庭的孩子,到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国学大师季羡林自述风雨前半生乡野中的红衣少年书桌前的白发先生留德十年感怀故土心有璞玉贫贱不移
内容推荐
本书是季羡林的自传,回顾了他的童年读书生活、早期教书生涯、留德十年、在北大的教育及他的学术的总结、人生的感悟等,全面讲述了他从山东临清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孩子,一步一步成长为学贯中西、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的人生历程。语言朴素平实,情感真挚动人,展示了他个人的奋斗经历和内心情感世界。
目录
第一章 我的童年
最穷的村中最穷的家 / 001
父辈们 / 002
每天优选的享受 / 002
开始认字 / 003
离开故乡 / 004
第二章 小学记忆
进入一师附小 / 006
做过一次生意 / 007
转入新育小学 / 008
新育小学的校舍 / 009
新育小学的教员和职员 / 011
在新育小学学习的一般情况 / 013
看捆猪 / 015
看杀人 / 016
九月九庙会 / 018
看戏 / 019
学英文 / 020
国文竞赛 / 021
第一次“造反” / 022
偷看小说 / 023
蚂蚱进城 / 024
想念母亲 / 026
第三章 中学时光
进入正谊中学 / 027
我的几个老师 / 029
考入北园高中 / 034
在北园高中的生活和学习 / 043
在济南高中 / 048
荣誉感继续作美 / 052
要革命 / 052
上国文课 / 053
毕业旅行筹款晚会 / 055
第四章 清华学子
报考邮政局 / 058
考入清华大学 / 059
在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 060
对我影响优选的两门课程 / 068
第五章 教书谋生
回母校当国文教员 / 070
小小一招 / 071
又长了一番见识 / 073
“拿到了没有?” / 073
第六章 去国途中
天赐良机 / 075
在“满洲”车上 / 080
在哈尔滨 / 082
过西伯利亚 / 086
在莫斯科 / 090
第七章 德国十年
初抵柏林 / 094
哥廷根 / 102
道路终于找到了 / 104
怀念母亲 / 110
两年生活 / 113
章用一家 / 116
汉学研究所 / 120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 123
完成学业,尝试回国 / 125
大轰炸 / 131
在饥饿地狱中 / 134
山中逸趣 / 138
烽火连八岁,家书抵亿金 / 140
德国的老师们 / 144
学习吐火罗文 / 150
女房东 / 154
反希特勒的人们 / 160
伯恩克(Boehncke) 一家 / 162
迈耶(Meyer)一家 / 164
纳粹的末日——美国兵进城 / 167
盟国 / 174
优胜记略 / 175
留在德国的中国人 / 177
别哥廷根 / 180
第八章 滞留欧洲
赴瑞士 / 187
在弗里堡(Fribourg) / 190
同使馆的斗争 / 197
从瑞士到法国马赛 / 200
第九章 游子归途
船上生活 / 202
在西贡 / 206
回到祖国的怀抱 / 210
第十章 在北京大学(1946—1993)
思想斗争 / 218
终于找到了学术上的出路 / 219
出路的表现 / 222
出路主流中的一个小旋涡——《浮屠与佛》 / 226
政治环境 / 227
我这一阶段的学术研究 / 228
第十一章 耄耋之年
死的浮想 / 232
辞“国学大师” / 234
辞“学界(术)泰斗” / 235
辞“国宝” / 235
“夫子自道” / 236
对未来的悬思 / 243
难得糊涂 / 244
我不能封笔 / 246
248附录·季羡林年谱
精彩页
     第一章 我的童年
最穷的村中最穷的家
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
20世纪初期的中国,刚刚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神州大地,一片混乱,一片黑暗。我最早的关于政治的回忆,就是“朝廷”二字。当时的乡下人管当皇帝叫坐朝廷,于是“朝廷”二字就成了皇帝的别名。我总以为朝廷这种东西似乎不是人,而是有极大权力的玩意儿。乡下人一提到它,好像都肃然起敬,我当然更是如此。总之,当时皇威犹在,旧习未除,是大清帝国的继续,毫无万象更新之象。
我就是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刻,于1911年8月6日,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改临清市)的一个小村庄——官庄。当时全中国的经济形势是南方富而山东(也包括北方其他省份)穷。专就山东论,是东部富而西部穷。我们县在山东西部又是最穷的县,我们村在穷县中是最穷的村,而我们家在全村中又是最穷的家。
父辈们
我们家据说并不是一向如此。在我诞生前似乎也曾有过比较好的日子。可是我降生时祖父、祖母都已去世。我父亲的亲兄弟共有三人,最小的一个(大排行是第十一)送给了别人,改了姓。我父亲同另外的一个弟弟(九叔)孤苦伶仃,相依为命。房无一间,地无一垄,两个无父无母的孤儿,活下去是什么滋味,活着是多么困难,概可想见。他们的堂伯父是一个举人,是方圆几十里最有学问的人物,做官做到一个什么县的教谕,也算是优选的官。他曾养育过我父亲和叔父,据说待他们很不错。可是家庭大,人多是非多。他们俩有几次饿得到枣林里去捡落到地上的干枣充饥。最后还是被迫弃家(其实已经没了家)出走,兄弟俩逃到济南去谋生。“”中我自己“跳出来”反对那一位臭名昭著的“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的作者,惹得她大发雌威,两次派人到我老家官庄去调查,一心一意要把我“打成”地主。老家的人皆诉那几个“革命”小将,说如果开诉苦大会,季羡林是官庄的第一名诉苦者,他连贫农都不够。
我父亲和叔父到了济南以后,人地生疏,拉过洋车,扛过大件,当过警察,卖过苦力。叔父最终站住了脚。于是兄弟俩一商量,让我父亲回老家,叔父一个人留在济南挣钱,寄钱回家,供我的父亲过日子。
每天优选的享受
我出生以后,家境仍然是异常艰苦。一年吃白面的次数有限,平常只能吃红高粱面饼;没有钱买盐,把盐碱地上的土扫起来,在锅里煮水,腌咸菜;什么香油,根本见不到。一年到底,就吃这种咸菜。举人的太太,我管她叫奶奶,她很喜欢我。我三四岁的时候,每天一睁眼,抬腿就往村里跑(我们家在村外),跑到奶奶跟前,只见她把手一卷,卷到肥大的袖子里面,手再伸出来的时候,就会有半个白面馒头拿在手中,递给我。我吃起来,仿佛是龙胆凤髓一般,我不知道天下还有比白面馒头更好吃的东西。这白面馒头是她的两个儿子(每家有几十亩地)特别孝敬她的。她喜欢我这个孙子,每天总省下半个,留给我吃。在长达几年的时间内,这是我每天优选的享受,优选的愉快。
大概到了四五岁的时候,对门住的宁大婶和宁大姑,每到夏秋收割庄稼的时候,总带我走出去老远到别人割过的地里去拾麦子或者豆子、谷子。一天辛勤之余,可以捡到一小篮麦穗或者谷穗。晚上回家,把篮子递给母亲,看样子她是非常喜欢的。有一年夏天,大概我拾的麦子比较多,她把麦粒磨成面粉,贴了一锅死面饼子。我大概是吃出味道来了,吃完了饭以后,我又偷了一块吃,让母亲看到了,赶着我要打。我当时是赤条条浑身一丝不挂,我逃到房后,往水坑里一跳。母亲没有法子下来捉我,我就站在水中把剩下的白面饼子尽情地享受了。
现在写这些事情还有什么意义呢?这些芝麻绿豆般的小事是不折不扣的身边琐事,使我终生受用不尽。它有时候能激励我前进,有时候能鼓舞我振作。我一直到今天对日常生活要求不高,对吃喝从不计较,难道同我小时候的这一些经历没有关系吗?我看到一些独生子女的父母那样溺爱子女,也颇不以为然。儿童是祖国的花朵,花朵当然要爱护;但爱护要得法,否则无异于坑害子女。
开始认字
不记得是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学着认字,大概也总在四岁到六岁之间。我的老师是马景功先生。现在我无论如何也记不起有什么类似私塾之类的场所,也记不起有什么《百家姓》《千字文》之类的书籍。我那一个家徒四壁的家就没有一本书,连带字的什么纸条子也没有见过。反正我总是认了几个字,否则哪里来的老师呢?马景功先生的存在是不能怀疑的。
虽然没有私塾,但是小伙伴是有的。我记得最清楚的有两个:一个叫杨狗,我前几年回家,才知道他的大名,他一字不识;另一个叫哑巴小(意思是哑巴的儿子),我到现在也没有弄清楚他姓甚名谁。我们三个天天在一起玩儿水,打枣,捉知了,摸虾,不见不散,一天也不间断。后来听说哑巴小当了山大王,练就了一身蹿房越脊的惊人本领,能用手指抓住大庙的椽子,浑身悬空,围绕大殿走一周。有一次他被捉住,是十冬腊月,赤身露体,浇上凉水,被捆起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季羡林自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季羡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70212361
开本 32开
页数 264
版次 1
装订
字数 193000
出版时间 2020-11-01
首版时间
印刷时间 2020-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5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1
出版地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6: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