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家天下是如何倒掉的(中国十二个王朝的最后10年)
内容
编辑推荐

《家天下是如何倒掉的(中国十二个王朝的最后10年)》为作者冯敏飞系列长篇历史随笔“王朝三部曲”之二。

作者舍弃了传统的以权谋思想和国家主义为出发点的历史叙述角度,用独特的呈现方式,尝试以一个个王朝末世为截面,重新审视历史,想象其发展的另一种可能,也为读者反思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拓展了富有张力的遐想空间。然而,在这些别开生面的叙述角度与方式的背后,却是作者深沉的中国文人的家国情怀与忧患意识——追问历史末世,也是为了追求国之永恒。

内容推荐

《家天下是如何倒掉的(中国十二个王朝的最后10年)》以新颖的视角、慢镜头加特写的倒叙方式梳理、再现并深刻剖析了中国历史上12个王朝的最后十年,对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生等诸多方面进行了细致考究,并探讨了它们覆灭前的另外一种可能。认为这些末世都跳不出“忽而勃兴忽而衰”的周期轮回,千百年来无可避免地不断重蹈覆辙,追根究底是逃不脱“家天下”政治体制的局限,从而在此基础上探讨“国之永恒”的可能。

本书是作者冯敏飞系列长篇历史随笔“王朝三部曲”之二,该系列之一《中国盛世》已于2014年1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之三《从危机到复兴——中国历史上的15次中兴》(暂名)正在创作过程中。

目录

开篇话:沉舟侧畔

第一章 西周末:忘乎所以

 【曾经辉煌:儒家最向往的时代】

 9:天人共愤(前780年)

 8:性贿赂(前779年)

 7:抗戎联盟(前778年)

 6:政治联姻(前777年)

 5:天象异常(前776年)

 4:吞并小国(前775年)

 3:娘家说“不”(前774年)

 2:用脚投票(前773年)

 1:亲自点燃导火索(前772年)

 0:自取灭亡(前771年)

 【改写历史:假如周幽王像卫灵公】

第二章 秦末:飓风而过

 【曾经辉煌:创2000年帝制】

 9:为了万寿无疆(前215年)

 8:为了安定南北(前214年)

 7:贬官与焚书(前213年)

 6:大兴土木与“坑儒”(前212年)

 5:被人咒死(前211年)

 4:遗嘱被篡改(前210年)

 3:反叛四起(前209年)

 2:内忧外患(前208年)

 1:致命打击(前207年)

 0:狼狈投降(前206年)

 【改写历史:假如胡亥像刘义隆】

第三章 西汉末:和平演变

 【曾经辉煌:“为人类历史开创了新纪元”】

 9:断袖升迁(前2年)

 8:重新洗牌(前1年)

 7:“安汉公”安汉(1年)

 6:安抚灾民与边民(2年)

 5:再次大义灭亲(3年)

 4:形势依然良好(4年)

 3:假皇帝(5年)

 2:倒帮忙(6年)

 1:巧渡难关(7年)

 0:安乐死(8年)

 【改写历史:假如王政君像吕雉】

第四章 东汉末:强弩之末

 【曾经辉煌:接二连三开创盛世】

 9:重振旗鼓(211年)

 8:如萧何故事(212年)

 7:生子当如孙仲谋(213年)

 6:皇帝不能救皇后(214年)

 5:曹操的狗运(215年)

 4:破例封赏(216年)

 3:享受天子待遇(217年)

 2:内外反叛(218年)

 1:不肯上“火炉”(219年)

 0:平稳过渡(220年)

 【改写历史:假如刘协像康熙】

第五章 西晋末:天灾人祸

 【曾经辉煌:“人成安其业而乐其事”】

 9:“世道为什么还不乱呢?”(307年)

 8:胡人并不傻(308年)

 7:惊人的预料(309年)

 6:皇帝呼救没人应(310年)

 5:处处内讧(311年)

 4:罪比头发还多(312年)

 3:落魄的凤凰(313年)

 2:天象何似人间(314年)

 1:蛇咬头了(315年)

 0:帝王之降(316年)

 【改写历史:假如司马炽像刘肇】

第六章 隋末:忽起忽落

 【曾经辉煌:“历史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

 9:一派升平景象(609年)

 8:向世界炫富(610年)

 7:点燃内外战火(611年)

 6:东征失败(612年)

 5:众叛亲离(613年)

 4:百官吃叛将之肉(614年)

 3:杨广终于哭了(615年)

 2:一再拒绝真相(616年)

 1:未来皇帝崛起(617年)

 0:梦断江都(618年)

 【改写历史:假如杨广像刘彻】

第七章 唐末:从辉煌到黯然

 【曾经辉煌:一连串盛世】

 9:皇帝自我批评(898年)

 8:邦无定交土无定主(899年)

 7:虎落平阳(900年)

 6:皇帝又被劫(901年)

 5:人肉不如狗肉(902年)

 4:清算宦官(903年)

 3:竭忠功臣之峥嵘(904年)

 2:污浊清流(905年)

 1:与牙兵作战(906年)

 0:走向更混乱时代(907年)

 【改写历史:假如李晔像李纯】

第八章 北宋末:机关算尽太聪明

 【曾经辉煌:网民最愿意生活的时代】

 9:增收税赋(1118年)

 8:皇帝的业余爱好(1119年)

 7:“国家祸变自是而始”(1120年)

 6:安内而不能攘外(1121年)

 5:不自量力的挑战(1122年)

 4:“只要土地,不要人民”(1123年)

 3:恐“将无以善后”(1124年)

 2:唇亡齿寒(1125年)

 1:搞笑的反击(1126年)

 0:“二圣北狩”(1127年)

 【改写历史:假如赵佶像赵恒】

第九章 南宋末:风烛残年

 【曾经辉煌:“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

 9:接连战败(1270年)

 8:困局依旧(1271年)

 7:誓死救襄城(1272年)

 6:抛石机破瓶颈(1273年)

 5:孤孙、寡妇与奸臣(1274年)

 4:一路降到宫中(1275年)

 3:投降之后(1276年)

 2:逃亡之路(1277年)

 1:最后的营垒(1278年)

 0:从此“无中国”(1279年)

 【改写历史:假如谢道清像萧绰】

第十章 元末:围猎困兽

 【曾经辉煌:保持经济繁荣势头】

 9:乱世英雄争纷(1359年)

 8:天下已失大半(1360年)

 7:大举反攻(1361年)

 6:最后的柱石(1362年)

 5:世界规模大水战(1363年)

 4:乱世中的祥和(1364年)

 3:一连两场危机(1365年)

 2:内耗又起(1366年)

 1:收网行动(1367年)

 O:逃回草原(1368年)

 【改写历史:假如元顺帝像李忱】

第十一章 明末:回天无力

 【曾经辉煌:距资本主义一步之遥】

 9:民军大联合(1635年)

 8:军费紧张(1636年)

 7:战略大调整(1637年)

 6:按下葫芦又起瓢(1638年)

 5:恶性循环(1639年)

 4:政治包装术(1640年)

 3:救援锦州(1641年)

 2:自断退路(1642年)

 1:天助李自成(1643年)

 0:自我吊销(1644年)

 【改写历史:假如朱由检像李嗣源】

第十二章 清末:革命抡赢改革

 【曾经辉煌:海军亚洲第一强】

 9:卖国者与爱国者(1903年)

 8:风起云涌(1904年)

 7:革命派与改革派(1905年)

 6:大胆向日本学改革(1906年)

 5:武装起义频频(1907年)

 4:“别哭,一会儿就完了”(1908年)

 3:“不怕,有兵在”(1909年)

 2:生活所迫(1910年)

 1:时机拱手让出(1911年)

 0:千古大退位(1912年)

 【改写历史:假如载沣像孙中山】

结语:“家天下”夭折之必然与国家永恒之可能

主要参考文献

为人生厚度读与写(代后记)

试读章节

秦在兼并战争之时,每攻占一国就将该国宫室描画下来,在咸阳仿造一座,先后在渭河北岸200里问建了270座宫殿。如果能留到今天,肯定是世间第一文物!此外还有大量行宫,关外400多座,关内300多座。本年又开始兴建一座完全属于自己的阿房宫。该宫前殿即正殿,面积约675×112=75600平方米,可坐上万人,相当于北京故宫总面积的2/3,不难想象那规模多宏伟。不过,《剑桥中国秦汉史》认为“这个数字大得不可信”。据记载,该宫用磁石做大门,以防私带兵器进入。然而,后来项羽一把火,将阿房宫烧成灰烬。千年后的唐代大诗人杜牧吟一篇《阿房宫赋》,又令人传唱千古。元代词人张养浩路经潼关,看到废弃的宫殿,不禁长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让我们迄今感慨不已。阿房宫的遗址,199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基址,属世界奇迹。不过,另据报道,考古队经过耐心考察,2006年还以每米5个洞的密集度钻探,除土夯什么也没发现,结论是项羽火烧属虚构,阿房宫根本没兴建过。

与此同时,继续在骊山筑秦始皇的陵墓。据记载,该墓高50余丈,周围5里余。墓基极深,用铜液灌注。墓中奇珍异宝,不可计数。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械转动,以人鱼膏为烛。关于“人鱼”,学术界尚有争议,有的说是两栖类动物,四足,长尾,能上树,也称娃娃鱼;有的说是雌鲸。当时人们认为用这种动物油燃灯,可望万世长明。墓中特制机关弩弓,有人触动即毙命。也许因为防卫太好,2000多年来没让盗墓贼得逞。1974年,几个农民不小心在墓东侧发现陪葬的兵马俑坑,全世界轰动,每天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人。

秦始皇四大工程简介完,我还想说几句也许不算题外的话。美国作家欧文·斯通在《凡·高传》中评论道:

艺术家的作品和他的私生活,就像正在分娩的妇女和她的婴儿。你可以看她的孩子,但却不可以掀起她的内衣去看她是否沾满血污。

诚然如此。然而,任何比喻都有局限。如果欣赏文物,我觉得非如此不可。比如万里长城,如果我们不掀开它的“内衣”,了解它每一块砖都凝聚着万喜良等无数男人的鲜血和孟姜女等无数女人的泪,而盲目讴歌它如何壮观,那实在是误导!我觉得在赞美兵马俑之类的文物之余,应当谴责如此挥霍民脂民膏搞“形象工程”的国君。正因为太宽容,所以不时有帝王不顾百姓死活追求那些千古工程。

秦始皇继续大搞交通建设,命蒙恬修筑从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至云阳(今陕西淳化)的直道,凿山填谷1800里,但数年未成。

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估计,秦时服役人数不下300万,而当时全国总人口大约只有2000万,大约每7人(包括老人妇女小孩)就得出一人,徭役多沉重!史书描述当时“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全国变成一座大监狱。为了保证这么多重大工程建设,只得加重税赋。《汉书》记载:秦时“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人们原以为一个大一统的新国家会比原来好几倍,哪敢料想赋役加重二三十倍!另有《七国考》记载:“秦赋户口,百姓贺死而吊生。”死比生更可喜,这是什么世道!

说到封建社会税赋,常常有“横征暴敛”一词,指蛮横、粗暴地强行征收。跟“礼崩乐坏”之说一样,这词虽然清朝才有,而此事自从封建社会形成之日就开始有,所以杨师群说“老百姓做了数千年的冤大头”。为什么说冤呢?杨师群《中国历史的教训》考察了西方社会,指出:

在西欧中世纪,国王的一切花费大都出自他个人领地的封建收入,以及向封臣征收约定俗成的封建协助金。国王无权向全国人民征收各类税目,更没有常备的赋役制度。在特殊情况下,如战争爆发时,国王要征收国税与非常税,需进行协商以取得纳税人(或其代表)的同意,在取得理解并在监督的基础上方得征收。

这种“无协商不纳税”、“无代表不纳税”尊重人民的事,在中国封建时代是根本没有的。汉初将秦时的田租大幅减少,可同时还有颇重的算赋、口赋和兵役、徭役以及繁苛的工商税,此外说不准什么时候说是要欢庆什么、专项治理什么临时还得向你摊派,而且征你没商量。

卢生访仙求药无果,没法交差,只好说原因是有鬼作怪,请秦始皇低调些,所居也别让人知道,才能避鬼得仙药。对这样的谏言,不可一世的秦始皇倒是像个小学生,乖乖听话。从此,他自称“真人”而不敢再称“朕”,不再四处视察,行为诡秘,有要事只能进宫禀报。又将咸阳周围200里内270所宫观,以复道(上下双层道路)、甬道(侧面有墙遮蔽的道)相连,要汇报工作跟进迷宫一样,可以想象早上进去傍晚都出不来。

秦始皇偶然获悉:方士侯生和卢生背后议论他“风戾自用”、“贪于权势”、“专任狱吏”,并相约逃亡。他这才发觉受骗,恼羞成怒,命人追查。像“文革”中一样,诸生相互揭发检举,越扯越多,牵涉460余人。他又大兴土木,不过这回不是建筑,而是坑杀这数百人。P28-30

序言

1

写完盛世写末世,有如硬币从正面到反面。

我写《历史上的60年》的时候,就计划三本成系列,另两本是历史上的盛世(即《中国盛世》)和历史上的末世。这是第三本。

历史有多种写法,或者说多种读法。常见如“通史”,将中国或者世界历史自古一口气写下来又如“断代史”,只写某一个朝代之始末,如秦史、清史等;再如专门史,只写某一方面之始末,如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学史、中国服装史等。

《历史上的60年》将中国历史上13个建国立朝60周年之时,抽出来比较,着眼于创世;《中国盛世》略有不同,全面梳理中国历史上有“盛世”之誉的41个历史阶段,但也是将历史上同类时段抽出来比较,着眼于治世;历史上的末世又有些不同,不可能全面梳理,只能选一些大朝代的末世抽出来比较,着眼于救世。我想这应该属于“比较史学”的范畴吧!

2

毋庸讳言,常人不喜欢死亡话题。因此,我对是否写这本书曾有犹豫。忽有一日,豁然开朗。

美国非小说类作家贾雷德·戴蒙德,是当代少数几位探究人类社会与文明的思想家之一。他在名著《枪炮、病菌与钢铁》中认为,大多数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专注于“做对的事情”,但真正重要的是“为什么会做错”。国家之所以做错,之所以失败,大部分不是因为地理、文化等因素,而是因为掌权者做出制造落后的选择。如此说来,光看“做对的事情”——盛世是不够的,更重要的还得看“为什么会做错”——末世。

中西方历史观有所不同。中国人奉行实用主义,注重利用历史为现实政治服务。历史上不少政治家都非常重视前车之鉴,最早可能算周公。商之灭亡,客观上是征战耗空国力,主观上则是纣王过于迷信“天命”,很像后来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魋(tuí)其如予何?”孔子周游列国,与弟子在树下习礼,宋国防部长桓魋砍树驱赶他们。孔子临危不惧,不屑一顾地说:“天有仁德给我,桓魋他能把我怎么样?”很多帝王也如此自信,总以为天命在身,人民群众奈何不了他。纣王根本不把周人放在眼里,很快被周人灭了。周公当政后,“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时刻警醒。周公认真总结商朝亡国的教训,发现天命并非一成不变,老天爷给了你帝王之命,说不准哪天收回去。周公著《多士》一文,强调由于夏王“大淫泆”,上帝“废元命,降致罚”,所以商人革夏王的命。商王“明德恤祀”的时候,上帝“保又有殷”。可是到商纣王,腐败透顶,于是又“上帝不保,降若兹大丧”,使殷商的天命终止。召公与周公英雄所见略同。开国大典上,周公把大钺,召公把小钺,威风凛凛地站在武王左右,召公地位仅次于周公。他也深入检讨前车之鉴,著《召诰》一文,与《多士》相呼应,指出:“我不可不监(鉴)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夏朝和商朝,都是“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即他们都因为道德沦丧让上帝收回天命,周朝不能重蹈覆辙。因此,周公十分强调“礼乐之治”,也即“以德治国”,开创盛世“成康之治”。

众所周知,汉初贾谊著有《过秦论》,上中下三篇,从多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其实,当时反思秦亡教训的远不止贾谊,叔孙通、陆贾等人也做过这方面的文章,可以说有一股“反思风”。刘邦出身低微,当上皇帝难免得意忘形,但他有一个难得的优点,就是虚心。陆贾建议“礼乐之治”,刘邦不屑一顾:“老子骑在马上打下的江山,跟诗书有个屁事!”陆贾启发说:“如果秦统一天下后行仁义,哪有陛下您的机会?”陆贾写过一系列文章反思秦始皇时期:

蒙恬讨乱于外,李斯法治于内,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奸逾炽;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秦非不欲治也,然而失之者,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

正是秦始皇太“有为”的教训,让刘邦接受“礼乐之治”的国策,实行“无为而治”。其儿孙“萧规曹随”,开创“文景之治”等一系列盛世。

康熙念念不忘明亡的教训。公元1697年他对大臣说:

观《明史》洪武、永乐所行之事,远迈前王。我朝现行事例,因之而行者甚多。且明代无女后预政、以臣凌君等事,但其末季坏于宦官耳。且元人讥宋,明复讥元,朕不似前人,辄讥亡国也,惟从公论。

明朝没有外戚干政和大臣为乱,但有太监作孽,我们今天也普遍这么看。康熙这话让我更在意的是:他试图结束那种后一代讥讽前一代的历史怪圈,立志不让后人讥讽,此志不可不谓大。公元1709年,康熙又对明史大发感慨,这回说得更具体:明朝开支太奢侈,一天的费用可抵康熙时代一年,他们囿于深宫,不知人情物资之贵。反思结果,康熙和他的儿孙开创了一个长达百年的“康乾盛世”。

只有悟透死的人,才可能想成仙!

只有濒死的人,才从骨子里怕死!

这样看来就不难明白:盛世何以多出现在一个朝代的前期,因为这种时期一般都小心翼翼怕重蹈覆辙,而末世倒是多如阿Q忌讳光亮,像清末摄政王载沣那样还陶醉在“不怕,有兵在”的美梦中。

其实,死、生与爱、恨一样是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最近,著名国际政治专家资中筠在《国家人文历史》杂志发表《人民与朝廷哪个是目的?哪个是手段?》一文,谈及中美史观差异,说有位美国历史教授曾问美国学生为什么要学历史,绝大多数回答是感兴趣;他问台湾学生,回答是为兴趣而学历史太奢侈,我们是为救国而学历史;后来接触中国大陆学生,对这个问题回答竟如出一辙。所谓“救国”也即“救亡”,着重吸取历史上的亡国教训。所以,晚明、晚清,特别是前苏联亡党亡国的历史迄今是史学界的热门话题。著名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从文明衰落所造成的痛苦中学到的知识,可能是人类进步最有效的工具。”

3

那么,一个王朝何时开始灭亡?见仁见智,要回答这问题十分不容易。

西周之末,想当然是灭在周幽王之手。可是,先后执教于美国和我国台湾、香港多所知名大学的许倬云教授在他《西周史(增补二版)》中明确写道:“厉王之世是西周崩溃的开始。”厉王之后,还有共和十几年,甚至有“宣王中兴”四十多年,幽王也维持了十余年,该王朝灭亡的历程比后来许多王朝的整个寿命还长。

最近,日本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系列10册在国内出版,值得一读。其中关于秦朝的灭亡,鹤间和幸写道:如果把15年秦帝国历史分为6年、6年、3年三个时期,比较好理解,第一个6年是灭六国战争后的“和平时期”,第二个6年是对“蛮夷”的战争时期,最后3年才是秦二世至子婴“帝国崩溃时期”。

关于明朝灭亡,史家一直有“明之亡,名亡于崇祯,实亡于万历”的说法。万历皇帝时期距清兵人关尚差半个来世纪,之后还有泰昌、天启和崇祯三个皇帝。

关于清朝灭亡,台湾著名学者钱穆在他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写道:

清代人想讨好民众,这打算并不坏。但他们又存心压迫知识分子。他们只需要有服服帖帖的官,不许有正正大大的人。结果造成了政治上的奴性、平庸、敷衍、腐败、没精神。政治腐败了,纵想讨好民众,民众也得不到实惠。到乾隆时,满族官僚日愈放肆,政治加速腐败,那时中国知识分子的反抗意识已消沉,但下层民众所受的痛苦却积渐忍不住了。于是民变四起,屡仆屡兴。最有名的就是所谓川楚教匪,满洲朝廷费了很大力气才把它压平。但病根依然存在,一些也没有减。所以此后清朝政府即使不遇到中西交通,没有西洋势力侵入,不久也仍得垮台。

所谓“川楚教匪”,是指四川、陕西、河南和湖北边境地区“白莲教起义”(1795—1804年),距辛亥革命还有100多年呢!

如果说钱穆有“马后炮”之嫌,那么再看1867年7月21日晚,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与其心腹幕僚赵烈文的坦率交谈。曾国藩说:“京城中来人说,都城里气象甚恶,明火执仗之案经常发生,而市肆里乞丐成群,甚至于妇女也裸身无裤可穿,民穷财尽,恐怕会有异变。为之奈何?”赵烈文说:

天下治安一统久矣,势必分剖离析。然而主德隶重,风气未开,若无抽心一烂,则土崩瓦解之局不成。我估计,异日之祸,必先颠仆,而后方州无主,人自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  曾国藩听了,将信将疑,说:“我日夜担心朝政大变,你不是开玩笑吧?”赵烈文说:“我虽喜欢开玩笑,可我怎敢在您面前开这样的玩笑?”清朝灭亡,果然未出此后五十年。看来,国家前途确实有些人能够看清。

然而,我不敢奢望做学术那样探索每一个朝代灭亡的具体时间。只是为着你我阅读行文方便,统一倒计时。

巧的是,西周太史伯阳感到末日将至,说得有板有眼:“周将亡矣……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国之征也。川竭必山崩。若国亡不过十年,数之纪也。天之所弃,不过其纪。”后来,果真刚好第十年灭亡。我很怀疑这是什么人马后炮瞎编的。我这里一律写十年,只不过为倒计时方便,与天纪之类无关。

后记

为人生厚度读与写

(代后记)

2014年1月19日上午,《中国盛世》新书发布会在北京“字里行间”三元桥店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中国当代文学会会长白烨、中国经济史学会秘书长魏明孔、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主任梁鸿鹰、作家权益保护办主任吕洁、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综合局局长杨流昌、新华出版社副总编黄绪国等人士莅临,十余家媒体记者出席。中国新闻社记者上官云当天发稿,题为《冯敏飞推新书<中国盛世>,称读史可增加人生厚度》,新华网、人民网、中国日报网等媒体迅速转载。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新书发布活动,十分高兴。发布会上,我作了简短发言,说“读史写史虽不能延长人的寿命,但可以增加人生的厚度”,没想给逮住,有种巧遇知音之欣然。

在那天的发布会上,我还吹风说正在写续篇历史上的末世,有的新闻也报道,并有些读者朋友表示关注。人们对末世似乎更感兴趣,就跟爱看悲剧、灾难片一个道理。盛世与末世好比硬币正反面,追问历史盛世是为了追求新的盛世,而追问历史末世则是为了避免新的末世。《诗经》日“知我如此,不如无生”,秦末“百姓贺死而吊生”,俗话说“宁为太平犬,莫做乱世民”……古往今来,除了西晋末力大能伏牛而无用武之地的贫民野心家刘灵之类,有几人会希望世道乱?希冀江山千秋万代永不变色,其实永远是官民最大的共识。通过了解历史上的末世,我们的人生是不是又丰厚些?

我写的历史,或“小说”形式的历史,或者文学散文类中“随笔”这样一种形式的历史,而不是学术论著。我的努力不是试图发现什么新的史料和历史规律之类,而是寻求一种新的读史方式,给人新的启迪。好比娱乐,我不是发明一种新的什么游戏,而是为现成游戏创编一种新的规则,你打“八十分”按JQKA排列组合,他打“斗地主”按一对一对排列组合,黄宏小品《打扑克》按局长科长股长排列组合,我现在又作一种完全不一样的排列组合。一般通史以一个个的朝代的兴亡为结构,柏杨《中国人史纲》以一个个世纪的开端与结束布局,我则尝试以一个个盛世或末世的来龙去脉重述中国历史,实际上也算小通史,对于中国历史而言应该也是一种新的叙述方式。

我的历史随笔的文学性,试图用“以人为本”的原则重新审视历史。文学界有句行话“文学是人学”,史学界好像还没人说“史学是人学”,倒是有著名美籍史学家黄仁宇在他的《中国大历史》一书中文版自序中明确说:“我写的历史是从技术的角度看历史,不是从道德的角度检讨历史。”美国加州大学克拉克教授甚至量化历史。这样的史学观,显然与孔子大不一样。孔子的春秋笔法,微言大义,显然不是技术的角度。我不从技术的角度,也不从孔子那样道德的角度,而尝试文学的角度,这样看出来的历史自然会有所不同。我在意刘秀所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在意李世民和他臣僚所说“自古以来,国之兴亡,不以蓄积多少,在于百姓苦乐”,也在意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在谈到前苏联历史时所说“我坚信,国家的任何发展、国家的任何成就和理想,都不能以人的苦难和损失为代价来取得和实现。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高于人的生命的价值”。我深信,总有些东西是普遍而永恒的!否则,我们与古代、与将来的人如何沟通?与地球另一端的同时代者如何沟通?

历史的人生,我会继续读下去、写下去。悠悠数千年文明史,只怕此一生读不完,写不尽。

写《中国盛世》的时候,我就感慨于朱熹所说的“史书不好看,损人神气”。历史上的所谓盛世其实不太“好看”,这本末世更“不好看”,更“损人神气”。盛世与末世虽如硬币正反面,仅一墙之隔,却屡屡让我想起电影《泰坦尼克号》女主角露丝那妙龄与垂暮的画面不时交替出现,实在是残酷!然而,更让我感到难堪的是,几乎是闭门杜户、没日没夜赶了大几个月,写后记感到欣慰正要好好放松一下之时,从共识网读到复旦大学图书馆长、历史地理学者葛剑雄一篇访谈文章,谈历史学有没有用的问题。是啊,我也不能不想想历史学究竟有没有用?我写这些历史随笔会不会于社会、于读者、于我自己都是一种浪费?

中国自古重视历史教训,两三千年前的周公、贾谊等人就有总结,可是发挥了多少作用?李世民要求“以史为镜”,可他那么辉煌的大唐一到末世,还是令人不堪目睹。北宋大儒司马迁特地编《资治通鉴》,怕篇幅太大帝王读着不方便,朱熹又编《资治通鉴精华》,可是南宋之亡与北宋之灭,几乎只是换换演员而根本不用改动剧本。想来好不悲哀……

前不久,“在场主义散文”颁奖,好像是第一次看到“在场主义”这个概念,马上查阅,并网购了许知远的获奖作品《时代的稻草人》。我忍不住发条微信,坦率说:“刚读完,除了震撼,便是仰慕,由衷地。”然而,稍多想想,我又觉得自己虽然这些年都在写历史,但不离创世、治世与救世之意,应该也是一种“在场”宣示吧?

这本书写作后期,我常常想起《中国盛世》新书发布会上诸位老师的话语,特别是:

——白烨:“一般的历史书,多是平均使用笔墨,更为关注的是历史演进的‘线’,并不特别在意盛世这样的‘点’。而《中国盛世》紧紧抓住盛世这样的最为精彩的‘点’,将‘点’与‘点’连缀起来,让人看到中国从西周、先秦开始,一直到清代,每个盛世发展演进的历史全貌。这样的历史书写,非常有个性特点,在今天这样的时代也非常需要。”

——梁鸿鹰:“对历史的讲述实际上有多种方式。有史学家的讲述,有文学家的讲述,也有既不是史学家也不是文学家的所谓‘平民’的讲述……我觉得冯敏飞是走了两者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即介于严肃讲史和民间讲史两者之间。从《中国盛世》这个文本我们能够看出,他有对历史的细致考究,也有自我发挥,并且这种自我发挥非常多,跟我们当今的现实联系起来,抒发的见解也很多。从文本可以看出,既有对历史的梳理,也有对别人观点的引用,对别人论断的展开。这些特点很鲜明。”

——杨流昌:“拿起《中国盛世》这部书,感觉沉甸甸的。因为文笔的优美和哲思的深刻,令人爱不释手要一口气读完。可以想象,谙熟历史的敏飞在写作本书之前一定做足了功课,资料准备烂熟于胸,因此,他在创作的时候一定是一气呵成的。我的阅读也是一气呵成,因为一旦拿起,就放不下,就有一口气读完的欲望。”

以上过奖之词,另有福建省作家协会主席杨少衡热情洋溢地写了题为《盛世的文学表达》的序言,都是对我的鼓励与鞭策,《中国盛世》留有的遗憾力争在本书中弥补。写作本书之时,我在职场“退居二线”,读书写作则升为一线。省文学院给我及时雨,相继参加“福建小说家高级研修班”和“鲁迅文学院福建中青年作家班”学习,白天聆听从全国各地请来的专家学者、作家、编辑老师讲课,晚上赶写这本书,诸多现学现用。出版《中国盛世》的新华出版社副总编黄绪国老师对于本书写作也予以热情支持和帮助,几次在电话中给我建设性意见。老友陈诒宝,不仅也读大学中文专业出身,而且曾经开书店,书事精通,多年来经常交流,特别是最近给了我诸多具体的指导和帮助。还有我老师陈用毅的多次鼓励与指导,在此一并鸣谢!

本书资料以《中国历史大事编年》、《资治通鉴》及续为主,重点参照台湾作家柏杨《中国人文史纲》及英国《剑桥中国史》、日本《中国的历史》,并注重吸收相关新闻及网上各类相关内容。对于观点出入较大的,有稍加辨析,但我想这不是做学术,未加深究,请谅!

今天是父亲节,女儿冯之凌在远方网购来好啤酒并电话祝福,伴随我为这本书画上句号。我想起法国大革命时期作家伏尔泰的一句话:“年轻的人真幸福,他们将看到美丽的东西。”且以此答谢,祝福女儿及所有青年读者朋友!

2014年6月15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家天下是如何倒掉的(中国十二个王朝的最后10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冯敏飞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6613009
开本 16开
页数 32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15-02-01
首版时间 2015-02-01
印刷时间 2015-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514
CIP核字 2014255682
中图分类号 K209
丛书名
印张 21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0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1:3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