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日间的思想(以东亚同时代史为视角)
内容
内容推荐
本书旨在构筑思想、文学上的中日同时代史。上编以日本与亚洲-中国的相互关联为主要议题,下编则以中国与亚洲-日本的彼此互动为讨论对象。这样的结构安排,目的在于努力实现中日间你来我往的“思想连锁”。
书中的“亚洲”,既是作为思想传播媒介的实体空间,也是方法论视角上的想象空间。正如我们不能在一国内部讨论近代历史一样,中日间的思想、文学也需要在广阔的亚洲空间下叙述。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西方现代化理论出现以来,中国学界受其影响形成了从西方或日本的“冲击”下来思考20世纪中国问题的思维定势。中日同时代史的构筑,则是要改变这种状况,还原20世纪东亚思想、文学的历史原生态。
作者简介
赵京华,1957年生,吉林人。1987年毕业干吉林大学(文学硕士),1997年毕业于日本一桥大学(社会学博士),现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2004年起在日本琦玉大学,爱知大学东京大学担任客座研究员,主要从事中日近现代文学比较、战后日本思想史研究。著有《日本后现代与知识左翼》(2007)、《周氏兄弟与日本》(2011)等。译著有《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文学复古与文学革命》、《跨越性批判——康德与马克思》、《世界史的构造》、《人歌人哭大旗前》等。另主编有中文版《柄谷行人文集》(全6卷)。
目录
代序 世界政治秩序的重组与东亚现代性问题
引言
(一)世界政治秩序的重组与日本现代性的叙述
(二)“近代的超克”座谈会的主要议题
(三)战后日本有关“近代的超克”论的解读史
(四)日本“脱亚入欧”的国家战略与东亚现代性问题
(五)东亚的未来在于走出“脱亚入欧”模式
(六)简短的结论
上编 日本与亚洲-中国
一 福泽谕吉“文明论”的等级结构及其源流
(一)问题的所在及其观察视角
(二)欧洲中心文化传播主义与福泽谕吉的文明论
(三)《文明论概略》在战后日本的解读史
(四)《文明论概略》在中国的传播
(五)全球史视角与对文明等级论的批判
二 近代日本有关“中国”和“东洋”的知识生产
(一)近代日本有关“中国”的知识生产与橘朴的位置
(二)橘朴研究中国的理路和方法论特征
(三)核心概念:通俗道教、官僚阶级统治与乡村自治体论
(四)橘朴的王道自治论与东洋共同社会论
(五)简短的结语
三 社会革命与亚洲改造的大视野
(一)如何解读尾崎秀实的中国论述
(二)社会革命与亚洲社会主义大视野
(三)中国“民族问题”的根本在于社会解放
(四)对国民政府的观察与敏锐的战况跟踪剖析
(五)综合动态的中国社会论——《现代支那论》
(六)“东亚协同体”论辩与帝国主义批判
(七)中日“农业革命”并行论与国际主义理念
(八)尾崎秀实中国论的历史地位及其遗产的价值
四 战后日本的中国革命及鲁迅论述
上篇 作为“同时代史”的中国革命
下篇 活在日本的鲁迅
五 在东西两洋之问重述“亚洲-中国”
(一)如何认识近代日本的中国学
(二)两个七十年:从东洋学到中国学的历史转变
(三)在东西两洋间定义“亚洲”、重述“中国”
(四)另一种世界、亚洲视野下的中国论述
(五)简短的结语
六 另一时代语境下的日本亚洲主义
(一)冷战体制、《旧金山和约》与日本战后的吉田茂外交路线
(二)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日本对东南亚的“赔偿/经援外交”
(三)20世纪70年代:日本对东亚的关系正常化与“贷款外交”
(四)战后日本:对苏联外交的曲折与东北亚问题
(五)20世纪80年代:日本“文化外交”的可能性
(六)简短的结论
下编 中国与亚洲-日本
七 “亚洲主义”思潮在中国的消退及其后果
(一)19世纪区域主义的潮流与日本的亚洲主义
(二)晚清至“一战”前中国人的亚洲意识
(三)日本“大亚细亚主义”论在中国的反应
(四)李大钊世界革命视野下的“新亚细亚主义
(五)亚洲意识在中国的消退及其启示
八 在东亚历史剧变中重估鲁迅传统
(一)历史剧变与现代东亚复杂的结构关系
(二)鲁迅的仙台记忆与东亚意识在中国的消退
(三)鲁迅在战后东亚成为文化英雄
(四)体现于鲁迅身上的20世纪东亚精神之一侧面
九 “五四”时期有关“道教中国”的认识互动
(一)橘朴对鲁迅的访谈——有关科学与道教迷信的思考
(二)“中国根柢全在道教”——鲁迅与橘朴道教观的同异
(三)“比我们中国人还了解中国”——橘朴中国研究的总体风貌
(四)后期橘朴的政治歧途与鲁迅的“相忘于江湖”
十 国民时代的中国文学史编撰体制之创建
(一)国民时代之“文学”历史主义研究的发生
(二)鲁迅与盐谷温学术交往始末
(三)《中国小说史略》在日本的译介传播
(四)文学史编撰体制的建构及其两人方法论上的同异
(五)政治上的不同道
(六)鲁迅与日本战前的中国文学研究
十一 普罗文学的政治性和世界性
(一)重返世界普罗文学运动的历史现场
(二)作为“科学世界观”的马克思主义与日本普罗文学的兴起
(三)《蟹工船》对资本主义结构性批判的政治深度
(四)20世纪30年代中日两国普罗文学的世界性
(五)《蟹工船》在中国的传播及普罗文学的国际主义
(六)质疑“审美优先”论与新国际主义的建构
十二 游走于中日间的文化人的宿命
(一)观察周作人民族国家意识的视角和方法
(二)“爱国心”与“乡土爱”的区别:基于个体独立的国家意识
(三)外部民族国家的存在与周作人国家意识的形成
(四)对政治国家的失望与对文化民族的退守
(五)如何面对代表全国民的“国家之大法”
(六)简短的结语
外编
我观“骡子文化”
灾难共同体与文化国家的选择
管理社会的结构性问题
新型共同体的建构
文化国家的可能性
鲁迅后期的国际主义问题
被遗忘的那一代学人
后记 构筑中日间的东亚同时代史
导语
本书是作者十余年学术成果的结集,是其追求“构筑中日间的‘东亚’同时代史”目标路途上阶段性成果的汇聚。这批文章既有广阔的亚洲近现代史视野,也注重以实证分析为基础,力图开拓出一些新的研究领域,是中日(东亚)思想史、文化史方面值得仔细阅读的著作。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日间的思想(以东亚同时代史为视角)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赵京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108064417
开本 16开
页数 49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2
出版时间 2019-07-01
首版时间 2019-07-01
印刷时间 2019-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646
CIP核字 2018303331
中图分类号 B2-53
丛书名
印张 3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21:4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