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胡适文选
内容
编辑推荐

《胡适文选》是在《胡适文存》的基础上,由胡适先生亲自甄选的二十二篇文章所组成,意在为中国的年轻朋友准备一本略俱启蒙思想的普及读物。全书的篇幅虽然有限,但却囊括了胡适思想的所有精华,表达了他对于当时中国社会代表性问题的深彻思考,诸如文学的革命、国故的整理、中西文化的大讨论等等,无不在此书中得以展现。

《胡适文选》所讲述的,诸如怎样独立思考,人生观的建立,中西文化的比较,对文学的看法,做学问的基本方法等等,均是每个人安身立命、建构人格所必须之宝贵精神食粮,此书所选入的每篇文章,饱含着胡适对于中国青年的殷切期盼。

内容推荐

《胡适文选》是在《胡适文存》的基础上,由胡适先生亲自甄选的二十二篇文章所组成,意在为中国的年轻朋友准备一本略俱启蒙思想的普及读物。《胡适文选》的篇幅虽然有限,但却囊括了胡适思想的所有精华,表达了他对于当时中国社会代表性问题的深彻思考,诸如文学的革命、国故的整理、中西文化的大讨论等等,无不在此书中得以展现。

透过胡适先生的笔端,我们不但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民国时期的社会风貌。亦能够领略一番文人笔下的中国梦思路,一番君子论政不诛心的学者风范。书中所触及到的各种话题,其背后所影射出的思想并不仅仅代表胡适一人,而是以胡适之口,道出了当时知识阶层寻求进步的心声,因此本书无疑是了解胡适本人与民国时代的必读经典。

目录

编者说明

介绍我自己的思想

第一组

 演化论与存疑主义

 杜威先生与中国

 杜威论思想

 问题与主义

 新生活

 新思潮的意义

第二组

 《科学与人生观》序

 不朽

 易卜生主义

第三组

 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

 漫游的感想

 请大家来照照镜子

第四组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尝试集》自序

 文学进化观念

 国语的进化

 文学革命运动

 《词选》自序

第五组

 《国学季刊》发刊宣言

 古史讨论的读后感

 《红楼梦》考证(改定稿)

附录一 跋《<红楼梦>考证》

附录二 考证《红楼梦》的新材料

治学的方法与材料

试读章节

杜威论思想

杜威先生的哲学的基本观念是:“经验即是生活,生活即是应付环境。”但是应付环境有高下的程度不同。许多蛆在粪窖中滚去滚来,滚上滚下,滚到墙壁,也会转弯子,这也是对付环境。一个蜜蜂飞进屋中打几个回旋,嗤的一声直飞向玻璃窗上,头碰玻璃,跌倒在地,他挣扎起来,还向玻璃窗上飞,这一回小心了,不致碰破头,他飞到玻璃上,爬来爬去,想寻一条出路。他的“指南针”只是光线,他不懂这光明的玻璃何以不同那光明的空气一样,何以飞不出去!这也是应付环境。一个人出去探险,走进一个无边无际的大树林中,迷了路,走不出来了。他爬上树顶,用千里镜四面观望,也看不出一条出路。他坐下来仔细一想,忽听得远远的有流水的声音,他忽然想起水流必定出山,人跟着水走,必定可以走出去。主意已定,他先寻到水边,跟着水走,果然走出了危险,这也是应付环境。以上三种应付环境,所以高下不同,正为知识的程度不同。蛆的应付环境,完全是无意识的作用;蜜蜂能用光线的指导去寻出路,已可算是有意识的作用了,但他不懂得光线有时未必就是出路的记号,所以他碰着玻璃就受窘了;人是有知识能思想的动物,所以他迷路时,不慌不忙的爬上树顶,取出千里镜,或是寻着溪流,跟着水路出去。人的生活所以尊贵,正因为人有这种高等的应付环境的思想能力。故杜威的哲学基本观念是:“知识思想是人生应付环境的工具。”知识思想是一种人生日用必不可少的工具,并不是哲学家的玩意儿和奢侈品。

总括一句话,杜威哲学的最大目的,只是怎样能使人类养成那种“创造的智慧”(creative Intell培ence),使人应付种种环境充分满意。换句话说,杜威的哲学的最大目的是怎样能使人有创造的思想力。

因为思想在杜威的哲学系统中占如此重要的地位,所以我现在介绍杜威的思想论。

思想究竟是什么呢?第一,戏文上说的“思想起来,好不伤惨人也”,那个“思想”是回想,是追想,不是杜威所说的“思想”。第二,平常人说的“你不要胡思乱想”,那种“思想”是“妄想”,也不是杜威所说的“思想”。杜威说的思想是用已知的事物作根据,由此推测出别种事物或真理的作用。这种作用,在论理学书上叫做“推论的作用”(Inference)。推论的作用只是从已知的物事推到未知的物事,有前者作根据,使人对于后者发生信用。这种作用,是有根据有条理的思想作用。这才是杜威所指的“思想”。这种思想有两大特性:(一)须先有一种疑惑困难的情境做起点;(二)须有寻思搜索的作用,要寻出新事物或新知识来解决这种疑惑困难。譬如上文所举那个在树林中迷了路的人,他在树林中东行西走,迷了方向寻不出路子这便是一种疑惑困难的情境。这是第一个条件。那迷路的人爬上树顶远望,或取出千里镜四望,或寻到流水,跟水出山,这都是寻思搜索的作用。这是第二个条件。这两个条件都很重要。人都知“寻思搜索”是很重要的,但是很少人知道疑难的境地也是一个不可少的条件。因为我们平常的动作,如吃饭呼吸之类,多是不用思想的动作。有时偶有思想,也不过是东鳞西爪的胡思乱想。直到疑难发生时,方才发生思想推考的作用。有了疑难的问题,便定了思想的目的,这个目的便是如何解决这个困难。有了这个目的此时的寻思搜索便都向着这个目的上去,便不是无目的的胡思乱想了。所以杜威说:“疑难的问题,定思想的目的;思想的目的,定思想的进行。”

杜威论思想,分作五步说:(一)疑难的境地;(二)指定疑难之点究竟在什么地方;(三)假定种种解决疑难的方法;(四)把每种假定所涵的结果,一一想出来,看哪一个假定能够解决这个困难;(五)证实这种解决使人信用,或证明这种解决的谬误,使人不信用。

(一)思想的起点是一种疑难的境地。上文说过,杜威一派的学者认定思想为人类应付环境的工具。人类的生活若是处处没有障碍,时时方便如意,那就用不着思想了。但是人生的环境,常有更换,常有不测的变迁。到了新奇的局面,遇着不曾习惯的物事,从前那种习惯的生活方法都不中用了。譬如看中国白话小说的人,看到正高兴的时候,忽然碰着一段极难懂的话,自然发生一种疑难。又譬如上文那个迷了路的人,走来走去,走不出去,平时的走路本事,都不中用了。到了这种境地,我们便寻思:“这句书怎么解呢?”“这个大树林的出路怎么寻得出呢?”“这件事怎么办呢?”“这便如何是好呢?”这些疑问,便是思想的起点。一切有用的思想,都起于一个疑问符号。一切科学的发明,都起于实际上或思想界中的疑惑困难。宋朝的程顾说,“学源于思。”这话固然不错,但是悬空讲“思”,是没有用的。他应该说“学源于思,思起于疑。”疑难是思想的第一步。

(二)指定疑难之点究竟在何处。有些疑难是很容易指定的,例如上文那个人迷了路,他的问题是怎么寻一条出险的路子,这是很容易指定的。但是有许多疑难,我们虽然觉得是疑难,但一时不容易指定究竟哪一点是疑难的真问题。我且举一个例。《墨子·小取篇》有一句话:“辟(譬)也者,举也物而以明之也。”初读的时候,我们觉得“举也物”三个字不可解,是一种疑难。毕沅注《墨子》尽说这个“也”字是衍文,删了便是了。王念孙读到这里,觉得毕沅看错疑难的所在了。因为这句话里的真疑难不在一个“也”字的多少,乃在研究这个地方既然跑出一个“也”字来,究竟这个字可以有解说没有解说。如果先断定这个“也”字是衍文,那就近于武断,不是科学的思想了。这一步的工夫,平常人往往忽略过去,以为可以不必特别提出(看《新潮杂志》第一卷汪敬熙君的《什么是思想》)。杜威以为这一步是很重要的。这一步就同医生的“脉案”,西医的“诊断”一般重要。你请一个医生来看病,你先告诉他,说你有点头痛,发热,肚痛……你昨天吃了两只螃蟹,又喝了一杯冰淇淋,大概是伤了食。这是你胡乱猜想的话,不大靠得住。那位医生如果是一位好医生,他一定不睬你说的什么。他先看你的舌苔,把你的脉,看你的气色,问你肚子那一块作痛,大便如何,看你的热度如何,……然后下一个“诊断”,断定你的病究竟在什么地方。若不如此,他便是犯了武断不细心的大毛病了。P13-15

序言

我们这一代人都曾读着鲁迅的文章一路走过,并无数次赞叹那犀利的笔锋,一如雷电一般击打着旧社会的断壁残垣,勇猛而不留情面。固然,旧思想的破坏与垮塌是很有必要的,但有破须有立,破坏之后,我们更要建立新的思想,继续点燃希望。历史的车轮已经足以说明:最为动乱的时代,也必然是思想极具开放的时代。在民国时期,鲁迅恰似中国的伏尔泰,以文人的激情释放着革命的火焰;而胡适却如中国的卢梭,以理性的温和堆砌着时代的新知。

与一向被奉为革命文学旗手的鲁迅先生不同,作为民国时期对中国学术思想界有过全方位影响的重要学者,胡适先生曾经长期被国人所忽视,其思想甚至一度被视为资产阶级毒草而遭到批判,一般读者无缘得见其作品的真实面貌,更无从了解其人其事,真可谓身后萧条。直到最近几年,随着社会的进步,一些学者逐渐开始重新认识胡适的价值,其作品也陆续得以重新出版。

《胡适文选》一书,是胡适先生于1930年专门为青少年的自我启蒙而出版的自选文集,在20万字之内,针对性地汇集了最适合年轻读者的胡适经典文章,让读者在一册之内便可窥见胡适先生之全貌。与另外一种常见的胡适文集——《胡适文存》相比,《胡适文选》的篇幅规模更加适合青少年读者轻松阅读,选文标准也更加符合一般读者的阅读需要,可谓是被誉为“青年导师”的胡适先生主动传道、授业、解惑的“钦定教材”。

《胡适文选》所讲述的,诸如怎样独立思考,人生观的建立,中西文化的比较,对文学的看法,做学问的基本方法等等,均是每个人安身立命、建构人格所必须之宝贵精神食粮,此书所选入的每篇文章,无不饱含着胡适先生对于中国青年的殷切期盼。在八十年前,此书的出版亦不负胡适所望,极受读者欢迎,并多次再版加印,影响了不少青年人的一生。

“读其文章,知其为人”,这话确是不错的。《胡适文选》涵盖了那个年代思想与文化的种种论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的变迁,激励着中国人前进的步伐。正如余英时所说:“从文学革命、整理国故,到中西文化的讨论,胡适大体上都触及了许多久已积压在一般人心中不知‘怎么说才好’的问题。”他的文字,令我们读出一个一生坚持“但开风气不为师”的胡适之,一个总以“我的少年朋友”称呼晚辈的和蔼先生。

在那个社会动荡与思想急剧变化冲突的年代,进步与保守的较量尚无最终结论,书籍报刊中依旧流淌着文言的“尊贵血液”,文人们还在为古典文学努力穿凿附会,力求神秘感无限增加。却有这样一个性情温和的学者,用着不冷不热的语言表达着自己的看法:在“科学与人生观”的讨论中,他坚信科学的观点,用充足的理论与证据,一点一点地敲打着千余年的愚昧城墙,使得今日的我们能够看到“赛先生”在中国健壮成长的景象;在“文言与白话”的国语争论中,他坚持白话取代文言的理想,用种种历史与现状,逻辑清晰地诉说着白话文学对于时代的必要,使得我们能有今日笔下的新国语;在‘《红楼梦》考证”一文中,他打破附会的惯例,以大胆猜想与小心求证,条理分明地陈列出一部现实的《红楼梦》,使得我们能够走进不再神秘的古典文学。以君子之口,为君子之言,胡适先生的坦荡胸怀与儒雅性格,已在字里行间表露无遗。

虽然碍于历史的原因,《胡适文选》一书已经与中国读者绝缘许久,但该书的思想与传播价值却远未过时。特别是鉴于长久应试教育所引发的社会弊端,造成大众独立思考能力的普遍缺乏,以及做学问者目益膨胀的功利心,编者认为再版《胡适文选》对于一班“少年朋友”重新审视自己,掂量价值,自行建立与健全个人的精神体系,是大有益处的。诚然,当今社会已与那个时代大有不同,但本书的精髓之处并不在于时代的局限思想,而在于最为基础的人生观与方法论,这恰是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人都应追求的永恒价值。

有鉴于此,我们决定重新策划,精心校订,以简体横排形式推出《胡适文选》一书,并将其真诚地推荐给当代中国的年轻读者。

为方便读者阅读,编者对于一些外文的旧译法进行了订正与统一,并为某些重要的人事物作了必要脚注。除此之外,本次再版未删一字,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此书在1930年初版时的原貌。

如若此书能够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令读者了解胡适,洞悉那个时代,得到些许思想启迪,我们荣幸之至。

书评(媒体评论)

在启蒙人物中,胡适是最稳健、最优秀、最高瞻远嘱、最具潜德幽光的哲人智者。宋朝朱熹有诗说:“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胡适一生,可谓身体力行,因此他死后的遗产与遗爱,最令我们珍惜。

——唐德刚

中国新文化到底是怎么样去建立,朝着什么方向去发展,没有人系统地,高屋建瓴地提出纲领性的意见,只有胡适提出了完备的纲领,就是他在《新思潮的意义》中说到的16个字: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所以,中国一整代青年在当时都受到了胡适的影响。

——李敖

从文学革命、整理国故,到中西文化的讨论,胡适大体上都触及了许多久已积压在一般人心中不知“怎么说才好”的问题。

——耿云志

说实在话,新文化运动他是有功的,不能一笔抹杀,应当实事求是。到了二十一世纪,那时候,替他恢复名誉吧。

——余英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胡适文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胡适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长安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0706219
开本 16开
页数 27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5
出版时间 2014-02-01
首版时间 2014-02-01
印刷时间 2014-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26
CIP核字 2013283252
中图分类号 C52
丛书名
印张 18.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5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4: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