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名将世家与秦帝国的兴亡(秦代)/历史创造者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王和编著的《名将世家与秦帝国的兴亡》是历史创造者系列(图文版)中的“秦代卷”,通过独特的文化视角,详细地探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帝国——秦帝国的兴衰史。本书通过千秋功罪,艰难的立国之路,孔子西行不至秦——未被王化的一方异域,东方斯巴达——猛士的乐土诸章,全面展示了在中国历史上居特殊位置的秦帝国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士”的传统虽然在现代结构中消失了,却仍然以种种方式或深或浅地缠绕在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上。本书所探讨的对象虽是历史陈迹,它所投射的意义却可能是现代的。

内容推荐

《名将世家与秦帝国的兴亡(秦代)》选取名将世家为切入点来探索秦帝国兴亡的历史轨迹,深入细致地描述了王氏家族、蒙氏家族、李氏家族等名将世家,并对其生存的文化土壤进行分析,揭示了秦帝国尚武精神产生的原因、发展演变,秦统一前后的政治措施与其文化特质间的内在联系,并指出秦人所造就的“英雄时代”,是以惨重的文化牺牲为代价的,而这些驰骋疆场、战功卓著的名将,并未能阻挡秦帝国走向衰亡。作者通过军事成功与文化薄弱的对比来论述秦史,使读者得以重新认识秦帝国独特的精神文化,进而思考个人与社会、国家与文化建设之间的互动关系。

《名将世家与秦帝国的兴亡(秦代)》由王和编著。

目录

序一

序二

第一章 绪论 千秋功罪

包举宇内的丰功

遽兴遽亡之因

文化差异的启示

第二章 艰难的立国之路

东夷文明的曙光

玄鸟的子孙

辗转西迁之路

雄霸西戎

勇悍坚韧的民族性格

第三章 孔子西行不至秦

——未被王化的一方异域

“华夏”之谜

舜逐四凶——华夷之辨的发端

殷商:粗具宗法与神权统治的时代

赫赫宗周的礼乐文明

“群体本位”文化的内涵与作用

遥远西土的“夷狄”之君

第四章 东方斯巴达 猛士的乐土

名将世家的启示

“上首功”的“虎狼之国”

法家驰骋的苍凉大地

转瞬即逝的短暂辉煌

简短的结语

试读章节

包举宇内的丰功

完师下齐

公元前221年,即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雄才大略的秦始皇即秦王位的第26年,泰国的大军从燕、代之地压向齐国边境。秦军统帅、名将王翦之子王贲,于前一年率师攻取辽东郡,俘虏燕王喜,燕亡。旋即挥军代郡,俘获了作为赵的亡国之余逃至代地的代王嘉。此时,秦兵义挟战胜之威移师南下,浩浩荡荡从北面涌人齐国。

这年秋天,当老迈昏聩的齐王建闻知战报.尚来不及采取任何应急举措时,秦国大军已兵临齐都临淄城下。齐王建登上城头,只见秦军的良将劲弩、“奋击”“锐士”,如铺天盖地一望无际,阵列森严,甲仗鲜明。他举目四望:仅仅10年前还是七雄并立的九州大地,如今除了孤零零的齐国独处一隅外,已是秦人的一统天下。环顾左右:文臣武将个个惊慌失措、噤若寒蝉,而久乏训练的军队更是畏敌如虎,军心涣散。外既无援军,内又无斗志,除了投降一途,已无其他出路。于是,号称东方第一大城的临淄开城降秦。齐民俯首帖耳,竟没有一个人敢于抵抗秦军,国都便拱手相送了。

六国之中,齐存国最久,而秦取之亦最易:秦军兵不血刃,不损一兵一卒就攻下了号称“带甲数十万”的齐国。

齐王建即位40余年来,始终采取与秦交好、谨事秦国的政策。他听信相国后胜的话,不修攻战之备,不助赵、魏、韩、燕、楚等五国抗秦,并屡次亲自入秦朝拜,到头来依然不得善终:齐亡后,秦人把齐王建监禁在一个叫做“共”的地方,将他活活地饿死在共地的松柏林里。亡国的齐人怀着屈辱的心情回首往事,唱出了悲凉婉约的哀歌:“松耶柏耶,住建共者客耶?”歌中的“客”.指本为客卿而相齐的佞臣后胜。这首歌的意思是:松树柏树呵,致使王建饿死于共地的,不正是那个后胜吗?!

齐国的灭亡,意味着秦统一大业的最终完成,标志着秦人的赫赫武功达到了鼎盛。秦自公元前230年发兵灭韩,前226年攻灭强赵,前225年灭劲魏,5年内扫荡三晋;其后相继灭楚、灭燕、灭齐,于短短10年的弹指一挥间,“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创建了一个空前广阔的、中央集权的统一帝国。  赫赫武功

在秦统一过程及统一后的一系列事业中,武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秦人累世对外攻取,有“战车万乘,奋击百万”…。特别是自商鞅变法以后,“利出一孔”尤重农战,以整军经武为惟一要务。故不但甲兵众多.且训练极精:“虎贲之士,跿趵科头、贯颐奋戟者,至不可胜计。秦马之良。戎兵之众,探前趺后、蹄间三寻腾者,不可胜数。”秦倚仗精兵良将,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旌旗到处所向披靡,于诸侯中首屈一指:“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直到秦亡之后,刘邦与项羽楚汉相争时,秦武力的作用犹有体现:“汉王乃择军中可为骑将者,皆推故秦骑士李必、骆甲。”秦武士之精良,于此可见。

2100多年以后,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掘,为我们了解当年秦人武力的强盛,提供了一个直观而生动的实证。

公元1974年3月,秦始皇陵寝所在地的陕西临潼县的西杨村,当地农民于打机井时,发现地下埋有真人大小的古代陶俑。这一无意的发现,使埋藏地下两千余年的秦代军阵重见天日。秦陵兵马俑的发现震惊了世界,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根据后来的发掘结果,由与真人实物一般大小的陶制兵俑、战马、战车组成的军事方阵,共有武士俑7000余具,战车百余乘,战马百余匹。从它的整体布局看,有锋有后,有主体有侧翼,步兵与战车相间,组织严密,坚如磐石。战士执锐,挟弓挎箭;战马昂首扬尾,似欲嘶鸣奋蹄。其排列与古书所记载“长弩在前,□戈在后”、“弓弩为表,戟檐为里”、“材士强弩翼吾左右”的情况正相符合。其气势“延则若莫邪之长刃.婴之者断;锐则若奠邪之利锋,当之者溃”。武士俑身披铠甲,腿扎行滕,有的昂首虎视,表情沉毅;有的生气盎然,满面笑容。穿行于军阵之中,真有一种如汤因比所说“遐想于古战场”的强烈感受。走过武士们的身旁,似乎能够感觉到他们沉稳的呼吸,倾听到他们有力的心跳。整个军队既严整统一,又富有变化;既肃穆寂静,又寓有动意。令人不禁浮想联翩:2000余年以前,秦军那“金鼓齐鸣,万众待发”的雄姿,该是何等的威武壮观,气势磅礴!

历史的疑问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正是依靠这样强大的武力,秦人囊括九州,威震四海。统一之后,定官制,废分封,行郡县,一文字、律令、度量衡,修驰道,凿灵渠,封泰山。又南取百越,北伐匈奴,锋镝到处所向披靡:“胡人不敢南下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始皇帝赢政踌躇满志,不可一世: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堕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成阳,销锋铸镰以为金人十二.以弱黔首之民。然后斩华为城,因河为津,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豁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以定。秦王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秦始皇死后.“余威震于殊俗”。然而不过3年,陈涉以一“才能不及中人”的“Ⅲc=隶之人、迁徙之徒”,率疲散之卒,将百万之众,“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于是,貌似金城永同的秦帝国便“呼啦啦如大厦倾”,转瞬间灰飞烟灭。

秦人于10年间扫灭诸侯统一中国.立无上之丰功伟业;又于10余年后土崩瓦解,毁数世成果于一旦。真是其兴也遽,其亡也速,令后人感慨无穷。那么,导致秦帝国乍兴乍衰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遽兴遽亡之因

兴秦之由

后人总结秦之所以统一中国的条件,多归结为地理优越、以法治国、任人唯贤、因功授爵、谋略卓越等原因。其中,地理优越、以法治国两条尤被重视。P3-8

序言

历史学术走到了今天,突然面临着巨大的冲击。

这个冲击来自两方面一是商品化趋势的冲击,一是学科内部发展的冲击。历史学术能否作为商品进入市场、创造效益?从一个方面来看,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历史学创造的是精神产品,它必须通过“随风潜八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心灵,而无法立竿见影地创造利润价值。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答案又是肯定的,因为中国人本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感的民族,对历史一直存在浓厚的兴趣。从唐宋时期说书场上的“或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到今天大量历史题材的影视、小说的流行,甚至各种历史古迹、文物古董全都被卷入了商品化大潮。

来自学科内部发展的冲击也同样猛烈。从哲学上看,历史学术是否能像以往人们确信不疑的那样肯定获得客观的真实?历史学的真理性靠什么来检验?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已经变得多种多样,起码人们认识到了史学研究中存在的大量主体因素是几乎无法避免的,人们只能相对地接近历史的真实,而无法绝对地获得历史认识的真理。意识到这一点,并不等于说让我们干脆放弃对历史真理性的追求,而是让我们的头脑更清醒一些,认识到我们自身的和学科所固有的缺陷。

从内容上看,历史学术如果仍然把自己的目光局限在极狭小的政治史领域、局限在“英雄们的历史”和重大事件的历史上,而不注意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小人物”的历史,不注意了解“人”而只是面对一个个无生命性格的政治机器或军事机器,那肯定是要“自绝于人民”,或者只能成为“影射史学”或类似的政治工具。一位史学史专家曾经对我说,古代史家讲过“逆取”与“顺守”的道理,就是说打江山的时候要扭转乾坤,与命运搏斗,而守江山的时候则要顺乎民心,顺其自然。从历史上看,“逆取”的时间要比“顺守”的时间短得多,历史学家为什么总是愿意盯着前者不放呢?

从方法上看,为了让广大群众接受历史学家从历史发展过程中提取出来的经验和思想精华,首先就要设法增强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加强他们的历史感,这本来就是历史学家的职责。我非常钦佩已故的吴晗先生等人,他们编出来的历史小丛书,也许在社会效益上比一本博大精深的学术著作还要大。如果通过这样的努力,使普通读者的历史认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这对于历史学术来说,贡献有多大呵!人们始终在期望着能让读者看懂、而且看得有兴趣的历史学术著作,这应该是史学工作者的努力方向。

我们究竟应该怎样面对这来自两方面的冲击呢?

想到这里,不能不提到几部令我印象颇深的海外历史读物。一部是《光荣与梦想》,称为本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的“美国实录”,作者自由纵横的笔法和译者高超的译笔使我了解了美国的现代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百态,尽管读后已有十几年过去,但我依然认为,现在还没有一部中国人自己写的美国现代史能比它更出色。另一部是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它的写法完全不同于传统的中国史著作,尽管对书中的某些观点我始终不能苟同,但那种跳跃的思路、活泼的笔调和自由的议论,正是我们的历史著作所缺乏的。除此之外,关于美国史的《美国人:开拓历程》三部曲、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在中国发现历史》,以及没有翻译过来的、史景迁的《王氏之死》(TheDeath0fWonnanWang)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不同角度上引起人们的兴趣。

于是,这些著作不仅在原出版地,而且在中国,都引起了读者的浓厚兴趣,它们虽然是历史著作,但却有大量非历史专业的读者,它们虽然是百分之百的学术著作,但却一次、两次地再版,成为畅销书或者常销书,从而获得了精神和物质的双重效益,这难道不应该对我们有所启示吗?

以上的一些想法,就成为这套图书产生的思想背景。摆在读者面前的这一套书,就是一些中青年历史学家在更新传统历史撰述面貌方面所做的一点尝试。相对比较“正统”的历史学术著作来说,这套书的写法似乎有点不伦不类,但仔细阅读下去,又发现它们的确就是学术著作:不仅言之有据,置有大量注释,而且作者的议论和分析充溢于全书之中,不乏精彩的思想火花。

酝酿这样一套书,大约是在5年多以前。当时,我与这套书的主要作者之一、《历史研究》编辑部的王和先生商量,能否创作一套雅俗共赏的历史学术著作,而这套书的要求是,每部书都要用一个人物群体作为主要线索,通过这个人物群体的活动,反射出他们所处时代的精神风貌和时代特色。这套书绝不能写成特定人物群体的合传,人物只是穿针引线的引子,最终目的是写历史。但这一历史又不要求面面俱到,要重点突出。同时,要切忌写成呆板的叙述史,而要充分展开议论,即所谓老生常谈之夹叙夹议、史论结合。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跳出第三者冷静评判的圈子,加强主体的投入,如果可能的话,在自己多年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自己的秦史观、唐史观、明史观等等。在写法上,可以学习同类优秀著作的风格特征,可以大幅度地跳跃,可以采用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总之在革新历史撰述体裁方面做一点尝试。

以上的想法得到了许多有共识者的赞同,可是落实起来实在困难重重。许多作者虽然答应下来,但经过一番尝试,发现这比他们熟悉的传统写法要难得多,这也正是此书问世艰难,拖延了如此长时间的原因之一。此书终于完成之后,也未必每一本都达到了我们预先设想的那个水平,有些差距小一点,有的差距大一点,这也是集体创作过程中较难避免的。但我们毕竟走出了第一步,虽然步履蹒跚,但总比原地踏步的好。在此,我们仅把此书当做引玉的砖石。

这套书的组织编撰,使我再次认识到了寻找作者之难,也使我又一次认识到了历史专业人才培育上的缺陷。按我们的初衷,本书作者应该是既在史学理论方面有定造诣,又是某一断代史的专门研究者,这样,本书的质量就能得到保障。可一旦着手去做,就发现这样的作者屈指可数,而且这些人既有这样的特点,就必然工作极其繁多,无法保证工作的按时完成。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努力这样去做了。目前的这个作者队伍,仍然是有相当实力的一支学术力量,没有他们的合作,本书的完成是无法想象的。他们日常的工作都极其繁忙,或是担任部门的领导工作,或是承担着许多国家的研究项目,或是忙于自己的研究计划,或是身体多病,家庭负担繁重,但为了共同的目标,他们都先后完成了自己的任务,使我由衷地感动。中国青年出版社不仅排除干扰,承担了此书的出版工作,还将其列为他们的重点图书,也使我满怀谢意。

古人讲,一部好的历史书,要“精意深旨”,“笔势综放”,要“于序事中寓论断”,而且“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要“闳中肆外”,“居今察古”。尽管不知道通过我们的如此这般的努力,能否对付得了前面所讲到的来自两个方面的冲击,但我仍希望我们能不负古人的期望。

是为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名将世家与秦帝国的兴亡(秦代)/历史创造者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安徽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2065102
开本 16开
页数 23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1
出版时间 2013-09-01
首版时间 2013-09-01
印刷时间 2013-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
CIP核字 2013091989
中图分类号 K233.09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30
165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5:4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