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再见童年(消逝的人文世界最后回眸)
内容
编辑推荐

长期逃学的沈从文,屁股挨板子的郭沫若,晚饭后听四叔钱穆吹箫的钱伟长,大年初一外出讨饭的彭德怀,满脑子地狱惨象的胡适……100余位民国人物,200多部自传作品,细笔勾勒民国大师的童年成长足迹!

张倩仪女士的《再见童年:消逝的人文世界最后回眸》,是一部奇特之作。在当今著述之林中,它独辟蹊径,另开新路,从当代时流大量的自传文字记载,去感受时代,研究历史,条分缕析,发而成篇。在张女士笔下,我们看见了一个消逝的时代,消逝的传统。这个时代的特征是什么,这个传统的内容是什么,乃历历如画,展现于眼前。

内容推荐

《再见童年:消逝的人文世界最后回眸》作者张倩仪别辟蹊径,利用1828至1938年出生的多达150余位名人的自传,专门研究他们的童年。从中捕捉他们童年的一言一行、一事一物之微,条分缕析串连组合,如实活现了中国传统社会流传有绪、行之久远的童年生活形态,及其经西风美雨的洗礼而一去不可复返的历程。

从《再见童年:消逝的人文世界最后回眸》这部材料丰富、妙趣横生的著作中,我们既可看到那些影响了近代中国的大人物既单纯又不平凡的童年情景,又可看到数不胜数的小人物的人生如何构成传统中国的“乡土”特色,更可看到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被日益卷进全球历史进程中所产生的巨大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瓦解和重构中国人生活形态的过程。

这虽是一部舀取中国历史长河一个片段的“小”历史,却把握住了滚滚水流之下的脉动。折射出中国千年未有的大格局的变动,引人深思。

目录

独辟蹊径创新境——序《再见童年》唐振常

代序——感受的历史陈万雄

自序——告别农业时代和它的童年

教育篇

学塾

没有一个字相同的教科书

古人十分重视蒙学书

蒙学书的短句和押韵形式

附一:蒙学书简介

附二:非汉族识字书或蒙学书

附三:名书法家书写的《千字文》举例

卜卜斋——不打不成人

念口簧

反对硬背的父母和教师

背书种种

天地玄黄喊一年

勤有功戏无益

逃学的赞歌

猢狲王——初级教育工作者

尊师重道

读圣贤书所为何事

书香世代耕读传家

母教

幼儿识字法

诗教

功名兑换表

旧学塾新课程

旧传统新努力

书院、县学系统的利用

士绅、宗族的私人兴学模式

最引人注意的新科目——体操

附:新式军训

国文与英文

学堂学生

新学堂与新思想

女学之兴

家族篇

小孩子在大家庭

家族历史

敬老行为的形成

女性对家族的作用

祖母

父亲

母亲

环境篇

人文化成的自然环境

附:大树下的情趣

行路难——交通

附:第一次出家门的感受

传统世界的知识和信息

附:没有童话的国度

新旧之交的知识和信息

游戏和工作篇

自然中的游戏

玩具

节日

童年玩伴

小小戏迷——沉迷戏曲之一

小说戏曲与儿童性格的塑造——沉迷戏曲之二

赌博

孩子眼中的妓者和花船活动

穷人孩子早当家

前途篇

少年科考

附:武举和重文轻武

科场中的卫生

考试的桌凳和服装

记考试条文一二

防作弊种种

功名的吸引力

振家声还是读书

读书人的出路

价值观

农村价值与勤俭思想

宗教篇

慎终追远

满天神佛的宇宙观

知识分子与宗教

生死无常

女性篇

一切都为了出嫁

附录

近代自传巡礼

传主介绍

自传、回忆录书目

出版后记

试读章节

逃学的赞歌

背书和打两种虐政混合使用,落到后来,相当多私塾都给小孩以苦难,因而也造成许多小孩的堕落。胡适本人成了名学者,胡适所读的书塾却造成不少堕落学生。

若按胡适所述,成败的因素有时和学生的资质完全无关:“我们家乡的蒙馆学金太轻,每个学生每年只送两块银元。先生对于这一类学生,自然不肯耐心教书,每天只教他们念死书,死背书,从来不肯为他们讲书。”于是他们自然毫不觉得读书有趣味,因为全不懂得书中说的是什么。因为这个缘故,许多学生常常逃学。只有胡适一个人不属于这两元的阶级,因为他的母亲渴望儿子读书,所以学金特别优厚。她嘱托教者为胡适讲书。因而念的几本书虽然有许多是乡里先生讲不明白的,但每天总遇着几旬可懂的话。

有时不喜欢读书更涉及相当偶然的个人因素:与胡适同一书塾的堂兄弟,因为自小与父亲在外地长大,口音和家乡的塾师不同,往往读“错”字音而被打。于是这些天资不笨的孩子讨厌读书,他们的出路自然是逃学,宁愿躲在田里睡觉捱饿,也不肯读书。这些堕落的小孩于是以不成才的多,写成自传的更是绝无仅有。不过也有些逃学的小孩最后事业有成的,五岁多一点的蒋梦麟,读《三字经》读得莫名其妙,恨透了家塾生活,于是趁老师不在意的时候,一溜烟跑回家中,躲到母亲的怀里,第二天由奶妈送回塾中,而老师也佯作不知他逃过学。毛泽东十岁时也因为教师常常打学生而逃学。他这一逃,怕挨家里打,不敢回家,向县城方向流浪了三天。被家人找回后,他的家人和教师对他都没有呵责。沈从文是真正长期逃学的“堕落”小孩,他后来成为著名的文学家,可说是这些“堕落”的小孩中的异数。

沈从文的自传中谈完家庭第一件事便是谈逃学,《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实实在在是一阕逃学的赞歌。

虽然逃学会受家庭和学校双重责罚,在学校还要自己把板凳搬到孔子的牌位前,伏在上面受笞,但“我的心总得为一种新鲜声音,新颜色,新鲜气味跳。我得认识本人生活以外的生活。我的智慧应当从直接生活上吸收消化,却不需从一本好书一句好话上学来。似乎就这样一个原因,我在学塾中,逃学纪录点数,在当时便比任何一人都高”。“我生活中充满了疑问,都得我自己去找寻解答。我要知道的太多,所知道的又太少,有时便有点发愁。就为的是白日里太野,各处去看,各处去听,各处去嗅闻”,结果能逃学时他就逃学,不能逃学也只是在塾中做梦。

逃学有什么事可做呢?可以去游泳,天气好时便到城外山上去玩,捉蟋蟀,偷园地里的李子枇杷;天气不好也可以到庙里,看人绞绳子、织竹器、做香,看人下棋、打拳,以至相骂。有时又去看杀人处留下的尸体,拾一块小石头,在那污秽的头颅上敲打一下,或用木棍去戳戳,看看会不会动。沈从文认为,他的一切关乎人生的早期阅历,都来自逃学时所接触的大自然,可以说没有逃学就没有文学家的沈从文,他是少数从逃学中得益的孩子。

就是这样的沈从文,进了新式小学后,虽然“照例什么都不曾学到”,但却不用逃学了,因为学校不背诵经书,不随便打人,也不必成天坐在桌边。每天不只可以在小院子中玩,互相扭打而不为先生约束,七天照例还有一天放假。学校既不严格,四个教员中又有两个是表哥,于是想外出的沈从文大可请假呢。

P64-66

序言

感受的历史

陈万雄

读过作者的原稿,我很愿意写这篇序。无论作为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者还是作为时代的体验者,对于本书的内容,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深深的感受。

不用说上一辈人,即使是我们这一代,在短短的四十年间,就目睹和体验了香港社会的急剧变化。五六十年代仍然是小商业加小农业的社会,即在六十年代的后期,新界地区依旧可见稻田牧歌的景象。到了七八十年代,是全面的工业化带动下迈进了现代化的年代。现今,我们吹起的是要进入超工业的资讯时代的法螺。十年人事几番新,每个十多年则是一个年代的发展,历史的步伐何其急促!这种速度的发展,从中国或世界的范围看,历史上是少有的。香港这样子的变化,原是整个中国变化的一个缩影。急促的发展,固然容易使我们觉得日新月异,感受到时代飞跃的进步;同时,一波接一波、一浪随一浪的冲击,却不能不令我们产生不能自已的迷惘。我们确实要有站住脚跟作点省察和回顾的时候。

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很惹争议的人物,但是李鸿章首先指出了十九世纪后半的中国,遭逢了三千年未有的大变局。从十九世纪末到整个二十世纪的一百多年,中国变化之速之巨,在历史上真是无与伦比。只要回顾一下近代中国历史的演变,大的事变一个扣一个,时期的转换一幕接一幕,波诡云谲、惊涛骇浪和波澜壮阔,令人目不暇给。近几十年来,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在中外都是显学,各种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思想史、以至人物史的著作,真可以用汗牛充栋去形容。通过众多的不同的学术著作,可以让我们对近百年中国在理性和理论上有所省察和回顾。

但是理性和理论的认识中国近代史,正如我们站在岸上,看着江河的滚滚、大海的滔滔,但是我们却无从体会到滚滚与滔滔之下的水流的脉动。除非我们跳下去,泅泳一下,这样我们才会身受心感。要真正洞悉历史,理性的认识和感性的体悟是同样重要的。现今所见绝大部分的人物史、事件史、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等方面的研究著作,写出的只是历史发展的骨骼,如同我们站在岸上,看着的只是河海表面的波涛汹涌;至于风俗的移易、生活情态的变迁、生命情调的转换等等内容,如同河海水流的脉动,才是历史发展的血肉。一般地说,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著作,使人能理性和理论地认识的多,而感性体悟的少。缺少体悟,就无法贴近历史的脉动,不贴近历史的脉动,对历史的理性认识也不会完全真切,对一般不是历史专业的读者尤其如此。何况,真正能让人理性和理论地认识历史的优秀史著,往往奠基于对历史有真切的感受和及身的体悟。古代司马迁的《史记》、顾炎武的《日知录》,近代钱穆的《国史大纲》、陈寅恪的《隋唐政治渊源略论稿》,以至新近大行其道的黄仁宇的大历史,都是作者观照现实历史而写成的,是一种历史感受与客观研究相结合的著作,所以会动人。

大量的自传作品,是感悟近代历史的最直接最珍贵的材料。自二十年代起,个人传记的出版勃兴,蔚成出版风气。其中理由除了出版的发达以及经胡适辈的倡导外,相信不少人物因遭逢三千年未有的变局,身心体验了各方面的剧变,历史意识油然而生,自然将自己身所受目所睹,宣之于口挥之于笔的了。在这样的大转变的时代,多有不平凡的人,平凡的人也会变得不平凡,而留下的都是不平凡的材料。这为数相当丰富的自传作品,固然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不可缺少的材料。更重要的,自传是最传神,最能让我们贴近历史,体悟历史脉动的读物。我们敬佩太史公“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历史识见,同时我们会为《史记》纪传中活现人物情状而让人留不可磨灭的印象的卓越文学技巧而击节,因为司马迁做到了保持历史的客观描述的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几千年前历史的情状,嗅到了当时人物的生命气息。近代大量的自传作品,是第一手材料,更能让我们去感受过去了的历史气息。

或者近代中国历史太波澜壮阔了,读这些自传常使人遗憾而感到不足的是,大多传主所记的内容,太着墨于牵涉时代的大事件和多关涉个人的事功上,轻忽了沉积千百年的社会风俗、生活习惯、以至生命情态的潜移默化。事后我们才发觉,平常事物虽至微,往往最能透露出文化价值本质的变迁,而且是我们最愿意了解的。本书作者别辟蹊径,通过大量的自传材料,从中捕捉一言一行、一事一物之微,条分缕析串连组合,而且充分利用了自传的原材料,如实活现了中国传统社会流传有绪,行之久远的童年生活形态及终经西风美雨的洗礼而一去不可复返的历程。童年的生活不是“小儿科”。童年的成长过程,小的关乎一个人的一生;大的关乎一个国家民族的童年成长和教育形态,以至该国家民族民众日后的文化素质和生存价值。

作者本书在描写传统中国童年生活及其迁变而使之成趣味盎然的知识外,文字间另有深意,一言以蔽之,是对文化生活价值的终极的关怀。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不可阉割,对于外来的文化也不宜移植,只可接枝,经接枝的文化最具生命力,最富创新性。文化也不只是一两个抽象的概念,文化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形态,对一事一物的认识,是理解文化的基础,否则游谈无根。吟味本书展现的传统中国童年生活形态,对当前生活价值的追求、对日后文化发展的探索,提供了我们可思考的余地。

(陈万雄,近代史学者。著有《新文化运动前的陈独秀》《五四新文化的源流》。现任联合出版集团副董事长兼总裁,曾任香港商务印书馆总经理兼总编辑。)

后记

这些年,流行怀旧。

在个体层面上,中年左右的七○后八○后,借助网络,恣情地拾掇那些在物质贫乏的童年时代带来甜蜜与美好的零零碎碎,在节奏越来越快的城市中想象着慢板生活;在历史时代的层面上,蜂拥四起的有关民国的出版物、影视节目、言论,构建出了一股正气凛然的“民国范儿”。

我们且把这两个层面结合在一起,看一看,那些举手投足就是“民国范儿”的人物,拥有着一个怎样的童年?

张倩仪女士花费了五六年的时间搜集整理材料,为我们细笔勾画了接受中国传统教育的最后一代人物的童年点滴。除却鲁迅先生《朝花夕拾》《社戏》《故乡》这些为我们所熟悉的“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之外:我们有幸通过张女士的辛苦努力,得窥当时那些散见于各种自传材料中的童年往事。

温故是为了知新,就如陈万雄先生在序言中所说,儿童生活绝不是“小儿科”,小的关乎一个人的一生,大的关乎一个国家民族的童年成长和教育形态,而中国在遭遇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情况下,时代漩涡的涡眼正是那些大人物的童年生活。在大历史脉络下,他们的童年谱写的“小”历史,也许需要我们更多的关注,那里隐藏着塑形现代中国的基因密码,埋藏着许多我们尚未开采的宝藏。

服务热线:133—6631—2326 139—1140—1220

读者服务:reader@hinabook.tom

后浪出版咨询(北京)有限责任公司

2012年1月

书评(媒体评论)

在张女士的笔下,我们看见了一个消逝的时代,消逝的传统。这个时代的特征是什么,这个传统的内容是什么,乃历历如画,展现于眼前。

——唐振常,曾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

童年的生活不是“小儿科”。童年的成长过程,小的关乎一个人的一生;大的关乎一个国家民族的童年成长和教育形态,以至该国家民族民众日后的文化素质和生存价值。作者本书在描写传统中国童年生活及其迁变而使之成趣味盎然的知识外,文字间另有深意,一言以蔽之,是对文化生活价值的终极的关怀。

——陈万雄,联合出版集团副董事长兼总裁

打开这部真切质朴的往昔生活的自述,立刻被深深地吸引,以至于忘却了身边这个世界。跟随作者走入古老的街巷,跨进时光的长廊,被无尽的惊异和喜悦簇拥,经历着从未有过的陶醉。多么迷人的文字,多么清晰的记忆,这一切使阅读化为一次沉湎,令文字散发出酒香。一遍遍追想和抚摸昨天,指认童年的道道刻痕,忍住了所有的哀伤。

——张炜,著名作家

一口气看完了您的大作“教育篇”,非常有创新性和启发力。可惜我现在不教书了,否则我一定要我的学生选读你这本书。

——马盛静恒,原美国卫斯理大学亚洲语言文学系

宋美龄讲座教授兼系主任

博览而能化人生活,融史学的徵实与文学的感性于条鬯之文字中,非但我这半新不旧的人读来如临其境,相信青年读者也会多所感性,这是一本写的相当成功的书。

——黄继持,前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高级讲师

分类独特而饶出新意、条缕明晰、别有情致,读来恬和如饮清茗。

——张桂徵、王玉良夫妇,著名画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再见童年(消逝的人文世界最后回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倩仪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10043604
开本 32开
页数 34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0
出版时间 2012-04-01
首版时间 2012-04-01
印刷时间 2012-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图书小类
重量 0.40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86
丛书名
印张 1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1
141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3:3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