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爱的奇迹
内容
试读章节

这个由外地来京的中年男人,弯着腰向前行进,动作有点儿笨拙。却能迅速地把自己认为物有所值的东西,从地上捡起来装进帆布旅行袋里。那样子好像一个模仿能力极强,又善于表演的大猩猩。他知道自己必须这样动作迅速,并且还要做到目光敏锐。因为,在这个时候,这种场所,拾荒是要受到车站方面干预的。而他并不是一个专业拾荒者,从装束和使用的行囊上看都不像一个拾荒者。只是,目前在京城的处境,促使他需要临时从事这个行当。

旅行袋已经装满了,郑仲秋又把手伸向地上的一只空可乐瓶。

“你干啥?”一个女人的声音阻止了他。

郑仲秋抬起头来,是那个常在这里拾荒的独臂女人,坐在可乐瓶旁边。

“是你的吗?”他问。

“嗯哪。”那女人回答。

郑仲秋很歉意地对那女人点了点头,然后,把已经鼓起来的旅行袋放到地上坐在上面。这时,他才感觉腰弯得太久了,已经有些酸痛,把手伸向后背敲了敲自己的腰。

“别嫌寒碜,抽口烟解解乏。”独臂女人一支接一支地抽着捡来的烟头。她把一支稍长的烟头递过来,对郑仲秋说:“这年头人们净整带把烟,连烟屁股都不让人多抽一口。”

郑仲秋摇了摇头,说:“我不会。”

其实,郑仲秋是会抽烟的,而且烟瘾很大。不过,他已经戒掉了。戒烟的原因,不仅因为自己患有哮喘病,更主要的是因为妻子患有严重的先天性脑血管畸形,正在京城住院治疗。为了节省每笔日常开销,他把烟戒掉了,还省去住旅店的费用来这里露宿,而且临时做起了拾荒者。

赭墙绿瓦的钟楼里又响起了浑厚的乐曲声,阳光洒满了整个广场。两座钟楼问的巨幅荧光屏闪亮了,开始播放早间新闻。流光溢彩的画面和画面中硕大的人物形象,彰显着京城风范和大都市的非凡气度。郑仲秋把目光移向巨幅荧屏下面攒动的人群,那些人中有外地人也有本地人;有衣食无虞的旅行者,也有为衣食忙碌的奔波者;还有像独臂女人那样衣食无着的乞讨者。这些人和荧屏上硕大的人物形象,构成了这个大都市特有的环境和气氛。这种环境和气氛让郑仲秋感觉到新奇和陌生的同时,心里又涌出无可言状的隐痛。他想把这隐痛吐出来,找人说一说,也许那样会感觉好一些。

可是,面对偌大的广场和陌生的人群,找谁去诉说这种事情呢?他失望地伸手挠了挠头发,向还在抽烟的独臂女人点点头算是告别,便起身背起旅行袋匆匆离开了站前广场。

背着旅行袋走在大街上的郑仲秋。脚步急促而又沉重,并不像是来京的旅游者。他拐进一条胡同。径直走进一座小院,解开旅行袋把各种饮料瓶和旧报纸倒在一堆摆放整齐的废旧物品旁。这时候。院子的主人提着鸟笼走过来。和往常一样,这位老者既没有称分量,也没有点数量就掏出五元钱递给郑仲秋,然后提着笼子遛鸟去了。

郑仲秋接过钱,脸上浮出一丝他自己才能察觉到的微笑。微笑过后,那种隐痛仍然重重地压在心头,他已经想尽了办法。但没有一个办法能帮他解决当前遇到的问题。他把钱收起来。加快脚步走出胡同。京城的大街上,除了天安门和故宫等古老建筑以固有的红色,仍然彰显着不可撼动的庄严外,其他地方到处都在忙碌着。虽然,这座城市举办过震撼整个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奥运会,并由此派生出鸟巢、水立方等~批地标性现代建筑。但时至今日,那些高楼旁边继续在建着高楼,公园旁边还在开辟着绿地。被蓝色工程板遮挡的、绿色防护网罩着的都是正在建设中的工地。  经过一处街心公园时,郑仲秋发现那里又多了不少树木和花草。他放慢了脚步,想从中找出一棵橡胶树来。可是,除了梧桐、丁香、龙爪槐和一些自己不认识的树木外,他始终都没有看见橡胶树的影子。

这一回,他苦笑了,是那种自我嘲讽式的苦笑。明知道橡胶树一般只生长在南方,在北方是很难见到的,但他还是想见到它。那种在北方很少见的树木,让他至今难忘。十九年前,他的家乡索达镇木器厂改变生产方式,转型开发橡塑产品。他和厂里的一批年轻人被派到海南学习新技术。

那时,妻子将要分娩没有和他同去。来到美丽海岛的第二天,郑仲秋和同去的兄弟们上的第一课就是栽种三叶橡胶树。就在那天,妻子孟兰托人打来电话告诉他,妻子顺利分娩,喜得一子。狂喜之中,郑仲秋随后回了电话,给儿子取名郑植。

至今他都认为。这是一个很有象征意义的名字。

给儿子起这个名字,源于郑仲秋读书时正逢文化遭遇革命的动乱年代,他名义上读完了中学,事实上却没有真正学到像样的知识。但他渴望儿子能像那树苗一样,成长为品质纯正的好材料,同时也希望自己赖以生存的工厂能够发达起来。可是,那个厂子几年前就已经破产垮掉了。郑仲秋和妻子孟兰双双下岗,他和同样低学历且又患病的妻子,靠失业保险金维持全家生活。现在,他陪同妻子从很远的山西来京城治病。把儿子独自一人留在了家里。

想到妻子和儿子,郑仲秋加快了脚步。在经过又一处工地的大门时,里面忙碌的人群中,有一个熟悉的身影闯进他的视线里。远远地看去,那个身影无论是体形还是动作都十分像自己的儿子郑植。他停下脚步,想再仔细看看,那个身影已经不见了。

P4-7

后记

一个新生命的诞生

两年后的春天,我再次见到陈江雪时,她已经为人母了。

我从哈尔滨回来之后,她和我通过两次电话,第一次她打电话告诉我,她已经申请休学了。第二次她给我打电话说,她就要起程到索达镇,来给孩子办理户籍关系。

在约定日期,我到索达镇火车站去接她。

从火车上下来。她就对自己怀抱里的孩子说:“儿子,我们到家了,这里就是我们的老家。”母亲刚说完,小家伙果真睁大两只明亮如星的眼睛,四下扫视着这个陌生的地方。

看上去那孩子既壮实又机灵,样子显得非常可爱。

我接过陈江雪手里沉甸甸的旅行包,心里在想,这孩子和照片上的郑植实在太像了,尤其是闪着炯炯亮光的眼睛和笔直的鼻梁。抱着孩子的陈江雪边走,边告诉我,她两年前申请休学,回到南方老家,然后生下了这孩子。现在,孩子已经一岁多了,这次办理了户籍关系,就把孩子暂时交给他的祖父祖母,她自己要回学校去了,去完成她和郑植都还没有完成的学业。

“当然除了学业,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她对我说。我知道,她指的是还有许多郑植没来得及做完的事情,她要继续做下去。接着她又对我说,“我不喜欢Grass roots,也就是草根这个外来词,把相对弱势的群体比作草根,这有点儿不公平。如果我们自己也都这么认可,那就是自我贬低。郑植说得对,贫困没有遗传基因,只要努力,我们也会成为森林。”

我很赞同陈江雪这一番话。在这个看上去仍然是学生的年轻母亲身上,在从来没有见过面的郑植身上,还有和他们密切相关的那些人身上,已经让我感受到了人类那种优秀品质。其实他们就是森林、是大树、是河流、是群山,在广袤的大地上,到处能看到他们的影子……  但我不能再多说什么。因为。我同时恪守着对郑仲秋和陈江雪的承诺,在没有征得他们同意的情况下,不把彼此都不了解的情况告诉对方。

好在,火车站距派出所并不是很远,我们没有交谈多久就到了。

这一天,虽然是双休日,罗山所长却很早就到所里来了。他对陈江雪和孩子的到来,表现得既热情又真诚。从这个就要退休的老所长的眼神里,我看到了一种关切,还有对这个女大学生的钦佩,甚至是尊重之意。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她所经历和所做的事情,的确让人钦佩。尤其让人很难想象,在恋人已经离世的情况下,她是怎样在那么艰难,甚至还要面对很多阻碍的情况下,把未婚先孕的孩子,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私生子生下来。

陈江雪告诉罗山所长,她在哥哥和嫂子的帮助下秘密把孩子生了下来。到现在,她的父母还不知情。但这样做是为了那份真挚的爱,她知道这个孩子对已经逝去的郑植有多重要。她说,有生命才有未来,当一个生命消失的时候,应该也需要有一个新生命来延续。我拿出了事先给小家伙预备的礼物,罗山所长特意安排了丰盛的午餐招待他们母子。

接下来,我就要工作了,给这个诞生不久的新生命注册户籍。

在开始工作之前,陈江雪又补充了一些书面材料。其中包括新生儿出生医学证明,还有一份忏悔书,是高若峰的忏悔书。她说,那部手机本来没有丢失,只是不小心掉到床缝下面了。第二天高若峰就找到了,但一直隐瞒着,目的是想嫁祸郑植。他为这事给她打过电话,还寄了忏悔书,她已经原谅了他。

她说:“如果郑植还活着的话,也会原谅他的。”  我明白陈江雪的意思。她是想把孩子的上户材料准备得充分一些,同时还孩子的父亲郑植一个清白。其实,凭我手头掌握的材料就足够了,何况罗山所长对这事早就按特例作了特批。于是,我操作电脑在本镇人口基本情况一栏,认真而又迅速地键入这样一行文字:姓名,郑陈;性别,男;民族,汉;父亲,郑植(已故);母亲,陈江雪;与户主郑仲秋的关系。长孙……

所有手续都办妥之后,陈江雪要回家了,我知道她要回的是郑植的家。一如上午接她时那样,我要帮她提那个旅行包。但这一次,她却拒绝了,请我帮她抱着小郑陈,她自己背起那个沉重的旅行包。

我们离开派出所。天空忽然变得阴沉起来,浓密的云遮浮在镇子上空。走在行人并不是很多的镇街上,我对怀里的小郑陈说,索达镇在欢迎你呢,你已经是这里的正式小公民了。我特意说了“正式”两个字,言下之意是小郑陈已经有了合法身份。

陈江雪似乎没有听到,一句话也没说,只顾低头跟着我往前走。

我们穿过镇街,走进一条小巷。

走到我们要去的那座院子门前,陈江雪停下来。她理了理额前的头发,打开旅行包,从里面取出一只黑色木匣。我看得出来,那不是普通的木匣,而是骨灰盒,郑植的骨灰盒。那一刻,正咿呀叫着妈妈的小郑陈顿时不做声了,两只眼睛紧紧盯着母亲和母亲手里的骨灰盒。那一刻,镇子上杂乱的声响戛然而止,也听不见公路那边汽车的喇叭声,好像世界上的一切声音都停息了。

我只听见,陈江雪双手捧着骨灰盒说:“郑植,我们回家了。”这时候,天空纷纷扬扬地下起了春雪,雪花飘落到地上,立刻变成眼泪一样的水珠。

目录

爱是一种和谐文化(代序)

卷首 一封远方来信

卷一 父亲母亲以及儿子

卷二 遥远的校园

卷三 美丽谎言下的生存状态

卷四 爱与真爱

卷五 爱应该是奇迹

卷六 暂不解密

后记 一个新生命的诞生

序言

爱是一种和谐文化

肖平

我记得美国著名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警察能发挥暑天夜晚飘来的一阵凉风那样的作用,就可以做很多事情了。

虽然不甚了解美国警察,对其警务机制也知之甚少,但从这句话中却进一步理解了警察这个非同一般的概念。尤其是作为中国警察,在这个转型发展的时代,在广大民众渴望幸福和谐的大背景下,除了恪尽职守之外,还可以做些什么事情。或者说还应该做些什么事情呢?这是我从警以来时常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案头这部《爱的奇迹》的书稿,在这方面给我充实了新内容。还没读完,我已经了然作者所要体现的主题和意愿了。因为同是警察。我们之间十分熟悉,我曾经在作者的盛情相遨下,为他之前出版的另一部长篇小说作序。

此番初阅书稿并再度执笔,已经有了一种新的感受。那便是这书中叙述故事的角度和所要表达的内容,似乎与我的想法不谋而合。它的立意和对主题的切入点,正是我时常都在思考的问题。当然我们在这方面曾经有过沟通,也只是探讨性地谈谈而已,这种不是巧合的巧合,不仅让我感动,而且让我欣慰。因为,这部书稿从叙事方式到表达的内容,就是瞽察在恪尽职守之外,还应该做些什么事情这个主题。

读它时仿佛听到的是流淌在大地胸膛里、山野丛林中和岩石缝隙间的汩汩清泉之声,它汇聚着百姓的悠悠心音,奏鸣着民众的勃然心韵。只要我们俯身大地贴耳倾听,就能听到这真实的来自民众的心灵之声。

小说以一个警察的独特视角,讲述了一个普通家庭和一个普通群落的动人故事。让我们从中听到了那汇聚着民众心音和心韵的心灵之声。因为这个警察做到了“俯首甘为孺子牛”。更确切地说,他走进了民众的心灵,倾听到了百姓灵魂的呼吸声。这正是我们倡导的“民生警务”所必须具备的核心要务,也是履行亲民公安的重要前提。以民意为导向,是现代警务的基本思路,只有走进广大民众中间,走进他们的心灵,倾听他们的心声,才能感同身受、设身处地为民众多办事、办实事。才能与民众水乳交融。

其实,这是一个涉及如何理解和构建警察文化的主题,再进一步说是如何理解和构建爱民亲民的和谐文化主题。它围绕警察应该怎样了解当代民众,在此基础上,又如何服务于民众,把固化的警察职能和瞽务形式,创新性地转化为灵活务实的服务机制,顺应时代的发展和广大民众的需求这一问题。归纳起来,就是和谐文化建设,应以人本为基础,以民生为内涵,最大化地拓展服务民众的外延。奏响民生警务主旋律,发挥暑天夜晚飘来的一阵凉风那样的作用,去做很多事情。

小说里的主人公和一个具有代表意义的群落,从心底发出的是具有现代化意义的心灵之声。小说以小事情见诸大主题。通过描写户籍瞽为非婚生子办理户口,人性化地深入走访了解实情,止于至善地为民众送去人文关怀,从而引出了一个感人至深的奇情故事。尽管,其中不乏因贫困所产生的艰难。但也不乏在当今社会环境下,人们所期盼和希冀的真实爱情和人间真情,更多的是人性深处所蕴涵的积极力量和奋发向上的主流意识,这是实现百姓梦乃至中国梦的根基所在。

爱是需要深入心灵的,这个概括了民众生活,蕴涵着警察人文关怀的作品,构成了具有心灵意义的和谐文化特征。构建警民和谐文化,警察是关键,文化是基础。有位知名作家曾经说过,文学创作是最好的互动。这部出自警察之手的小说,对于警察与民众互动,对于探索构建瞽民和谐文化关系,尤其是对于“民生警务”和警营文化建设必将产生一定积极意义。

(序文作者系山西省平遥县公安局政委)

内容推荐

《爱的奇迹》讲述:年轻的派出所户籍警,在处理一封民众来信时,偶然发现这封出自一个未婚先孕女大学生之手的信件背后,隐含着非同一般的复杂内容。他没有对来信者关于给未婚生子解决户籍问题,这个看似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诉求一推了之。而是通过冷静分析和实地考察了解到其中特殊原委,从而揭示出一个有关贫困大学生群落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和一段感人至深的人间亲情,让人从中领略当今少见的至纯至真的爱情和至善至爱的亲情,及其所彰显的人性深处的某种力量和美德。

《爱的奇迹》由李桦所著。

编辑推荐

李桦所著的《爱的奇迹》以一个警察的独特视角,讲述了一个普通家庭和一个普通群落的动人故事。让我们从中听到了那汇聚着民众心音和心韵的心灵之声。因为这个警察做到了“俯首甘为孺子牛”。更确切地说,他走进了民众的心灵,倾听到了百姓灵魂的呼吸声。这正是我们倡导的“民生警务”所必须具备的核心要务,也是履行亲民公安的重要前提。以民意为导向,是现代警务的基本思路,只有走进广大民众中间,走进他们的心灵,倾听他们的心声,才能感同身受、设身处地为民众多办事、办实事。才能与民众水乳交融。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爱的奇迹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群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1451678
开本 32开
页数 19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3-08-01
首版时间 2013-08-01
印刷时间 2013-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28
CIP核字 2013210104
中图分类号 I247.57
丛书名
印张 6.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48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0:2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