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1934年在哥伦比亚大学的经济学博士论文,用英语写的。
本书主要内容是水利系统对中国历史的经济区影响,乃至对政治区域发展变化的关系。本书论证了中国统一与分裂的经济基础和地方区划的地理基础,同时还辩证地阐述了海河流域的开发,黄河流域的土壤侵蚀,江南围田的利用及山区土地的利用等。
图书 | 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是作者1934年在哥伦比亚大学的经济学博士论文,用英语写的。 本书主要内容是水利系统对中国历史的经济区影响,乃至对政治区域发展变化的关系。本书论证了中国统一与分裂的经济基础和地方区划的地理基础,同时还辩证地阐述了海河流域的开发,黄河流域的土壤侵蚀,江南围田的利用及山区土地的利用等。 目录 原序 第一章 基本经济区的概念及其与水利事业的关系 一 概述 二 基本经济区的定义 三 漕运的作用 四 统一与分裂的经济基础 五 中国历史上基本经济区的转移 第二章 中国水利事业与经济区划的地理基础 一 黄土与灌溉 二 淤沙的肥效价值 三 “持久农业”的自然基础 四 中国降雨的多变性 五 水稻与灌溉 六 “河川之国” 七 气候变动与灌溉 八 地方区划的地理基础 第三章 治水活动的历史发展与地理分布的统计研究 一 资料的来源与性质 二 资料的说明 第四章 作为中国国家经济职能的治水的起源 一 禹和洪水的传说 二 灌溉实践的最早记载与井田制 三 对《孟子》的新解释 四 “沟洫” 五 发展大型水利工程的社会前提条件 六 作为封建斗争武器的水利工程 七 封建中国的人工水道 八 最早的大型灌溉工程 九 治水的公共职能 十 官吏的治水任务 第五章 作为基本经济区的黄土地区与黄河中游 一 秦与郑国渠 二 关中与汉朝的兴起 三 汉武帝时期的水运与灌溉 四 汉武帝关于灌溉的诏令 五 防洪与基本经济区 六 西北与淮水流域的灌溉工程 七 白渠及其他工程 八 武帝之后的淮河与汉水流域的水利事业 九 河内的防洪工程与河内的开发 十 河内与后汉的建立 十一 淮河流域的两个蓄水工程 十二 两汉时期的基本经济区 第六章 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的转移 一 治水与四川 二 汉朝时期长江流域的原始性 三 三国鼎立中作为斗争武器的水利事业 四 作为古战场的淮河流域 五 晋朝时期长江流域的移民 六 南朝时期的江苏水利工程 七 大运河的先驱 第七章 长江流域在经济上的统治地位 一 隋大运河的历史 二 隋、唐、宋时期的水道系统 三 在中国,大型土木工程得不到好评的原因 四 唐朝对江南的依赖 五 唐朝时期水利事业的兴起 六 对北方水利的忽视 七 五代时期长江流域的小分区 八 南宋时期湖床土地的开发 九 围田:一个重大的社会经济问题 十 元朝时期的大运河 十一 运河的维修与黄河的防洪 十二 将海河流域发展成基本经济区的尝试 十三 元、明、清时期的基本经济区——长江流域 十四 一般结论——基本经济区的变化性 参考文献 索引 独到的思维传奇的专著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冀朝鼎 |
译者 | 译者:朱诗鳌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0106146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16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14-09-01 |
首版时间 | 2014-09-01 |
印刷时间 | 2019-10-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经济金融-经济-中国经济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342 |
CIP核字 | 2014154761 |
中图分类号 | F129.2 |
丛书名 | |
印张 | 5.5 |
印次 | 3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
宽 | |
高 |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