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82年生的金智英+她的名字是 套装2册
内容
82年生的金智英+她的名字是

  • ISBN:9787521710250T

  • 书名:她的名字是+82年生的金智英 套装2册

  • 版次:1

  • 正文语种:中文

  • 定:100.00元


短篇小说集《她的名字是》是话题小说《82年生的金智英》的作者赵南柱时隔两年创作的新作。作者以2018年在韩国辛苦生存的她们的故事为原型,创作了27篇小说。《82年生的金智英》中没能讲完的她们的故事以多彩的形式,在《她的名字是》中更加坚定有力地展现出来。学校、家庭、社会……在充满了工作和生活的所有空间里,她们时而哭泣,时而欢笑,时而慌张的故事其实就是你、我,我们的故事。

从9岁的小孩到69岁的老奶奶,我总共倾听了六十几名女性的故事,以那些声音为起点,撰写这些小说。真心感谢她们。一张张涨红的脸,欲言又止的声音,以及凝结在眼眶、最终还是没有流下的泪水,我永远不会忘记。

这些都是经常发生的情节,却也是特别的故事,有时还需要特别的勇气、决心和斗志。我希望能为更多展示和记录女性们看似毫不特别,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人生。我相信各位读者在翻开这本书的时候,自己的故事也将随之开始。

——作者 赵南柱

金智英,1982年4月1日生于首尔。

成长于公务员家庭,一家六口人住在七十二平的房子里。

她就是那种你每天都会迎面遇到的普通女孩。

从小,金智英就有很多困惑。

家里ZUI HAO的东西总是优先给弟弟,她和姐姐只能共用一间房、一床被子。

上小学时,被邻座男孩欺负,她哭着向老师倾诉,老师却笑着说:“男孩子都是这样的,越是喜欢的女生就越会欺负她。”上了中学,常要提防地铁、公交车上的咸猪手。在学校也不能掉以轻心,也有男老师喜欢对女同学动手动脚。可她们往往选择忍气吞声。大学毕业,进入一家公关公司。她发现虽然女同事居多,高管却几乎是男性。下班不得不去应酬,忍受客户的黄色笑话和无休止地劝酒。三十一岁结了婚,不久就在长辈的催促下有了孩子。在众人“顺理成章”的期待下,她辞掉工作,成为一名全职母亲。

金智英感觉自己仿佛站在迷宫的中央,明明一直都在脚踏实地找寻出口,却发现怎么都走不到道路的尽头。


作者:[韩] 赵南柱

1978年出生于首尔,梨花女子大学社会学系毕业。担任《PD手册》《不满ZERO》《Live今日早晨》等时事类节目编剧十余年,对社会现象及问题十分敏锐,见解透彻,擅长以写实又能引起广泛共鸣的故事手法,呈现庶民日常中的真实悲剧。

2011年以长篇小说《倾听》获得“文学村小说奖”;2016年以长篇小说《为了高马那智》获得“黄山伐青年文学奖”;2017年以《82年生的金智英》荣获“年度作家奖”。


第一部 即便如此—还是会怦然心动

第二个人 娜丽和我 写给她 年轻女孩,独自一人 我叫金恩顺 摩天轮 在公园墓地

第二部 我依然—年轻,斗争尚未结束

离婚日记 结婚日记 孕妇故事 妈妈一年级 好运的日子 她们的养老对策 寻找声音 重新发光的我们

第三部 奶奶 —您保重

厨师的便当 驾驶达人 工作20 年 妈妈日记 写给镇明爸爸 奶奶的决心

第四部 在无数未知的路口—我追寻隐约的光

复读之变 老橡树的歌 大女儿恩美 公转周期 13 岁的出师表

后记

78 年生的J

二〇一五年 秋

一九八二年~一九九四年

一九九五年~二〇〇〇年

二〇〇一年~二〇一一年

二〇一二年~二〇一五年

二〇一六年

【作者的话】

【作品解析】你我身边的金智英——金高莲珠(女性主义研究学者)

【译后记】


78 年生的J

五月份,J 就满40 周岁了。J 女士有个读小学四年级的女儿和7 岁的儿子,住在首尔近郊的新城公寓。对,还有她的丈夫。丈夫在建筑公司工作,现在去外地现场出差,只有周末回家。今年是他们结婚第十二年。没有丈夫在身边会感觉空虚吗?嗯,坦率地说,丈夫在身边和现在成为周末夫妻没感觉有什么区别。

J 女士是一名保育教师,早晨先送女儿上学,然后和儿子一起去幼儿园。生孩子之前,J 女士在幼教机构工作。机构从事婴幼儿教材和教具的销售,以及上门课程的开发运营。J 女士负责管理上门授课的教师。虽然是以儿童为服务对象的企业,却不能保证员工享受育儿假。因为没人照顾孩子,J 女士只能在分娩之后辞职,下决心绝对不买那家公司的书。她一边养育孩子,一边考取了保育教师资格证,从去年开始到老二的幼儿园工作。

女儿好像进入了青春期。四年级后,女儿和J 女士的感情出现了诸多裂痕,年初没让女儿参加防弹少年团演唱会这件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J 女士认为,11 岁还不到参加演唱会的年龄,所以没有同意。女儿好友的妈妈却帮孩子买票,陪孩子去了现场。这让女儿到现在都依然失落不已。她不是不理解女儿喜欢明星的心情,毕竟自己小时候也是某位歌手的狂热粉丝。

“徐太志和孩子们”乐队在J 女士读初二那年,也就是92 年出道,96 年她读高三的时候退出歌坛。也就是说,J 女士的整个青少年时期都是和徐太志一起度过,属于“徐太志一代”。她也曾不顾一切跑到首尔看徐太志出场的公开录制现场,或者打歌排行榜节目。粉丝们喜欢的不仅是徐太志的歌声和舞蹈,还为他发声的信息发狂。他演唱《回家》,离家出走的青少年就会回家;他演唱《梦见渤海》,粉丝们就会关注统一问题。高中主动辍学的徐太志改变了人们对学历的看法。徐太志不是单纯的歌手,而是一种文化,一种现象。

徐太志之后,由大型娱乐公司选拔练习生,经过训练后出道的日本明星育成方式在韩国也成功立足。练习生出身的青春偶像组合层出不穷,他们专以青少年为目标群体,也会演唱有关教育体制和反对校园暴力的歌曲。不知为什么,J 女士却不为所动。当跻身排行榜冠军的时候,他们首先向社长道谢。这让J 女士感到陌生。

年轻的艺术家高举旗帜,反对既有规范和秩序,徐太志是给处于最感性青少年时期的J 女士带来最大影响的人物。

J 女士是97 届高中毕业生,那一届也是历年来最难的高考。拿到成绩表的考生们都吓坏了,不知道这么少的分数能不能考上大学,或者可以考上哪所大学。J 女士从甲、乙、丙、丁组中选择一处作为意向志愿,其他三处为保底志愿,结果被多所大学录取。她选择了配置表中排名最靠前的大学。

大学生活挺无聊。尽管大学是由年轻而充满生机的成员组成的空间,可是怎么说呢,好像被人猛地泼了冷水之后的风景。大概是院系制度造成的。95 年的5.31 教育改革方案之后,从96 年开始按照院系选拔新生的大学急剧增多。J 女士所在的社会科学院有将近300 名新生,除了学号靠近的几名,其他大部分连名字都不知道。一年级属于社会科学院,二年级刚刚分到同一专业,三年级以上从入学就是同一个学科,所以前后辈关系复杂而又尴尬。入

学前一年,也就是96 年的韩总联事态也给他们带来了影响。示威和镇压过程中的暴力事件让国民对待学生运动的目光变得冰冷,学生运动的组织能力也有所减弱。另外,金融危机引发了经济不景气,就业困难,学生们忙着积累自己的资历。回忆起大学时代,J 女士首先想到的单词不是社会意识、年代感、责任感,而是“个人主义”。

从四年级开始,她就到处投简历,然而直到毕业也没能找到工作。不能再朝父母伸手要钱,想要打工,可那个时间还要做就业准备。没有钱,心情也跟着畏畏缩缩,渐渐地不再愿意和人打交道。每天独自为就业担心,感觉自己真的抑郁了。差不多在毕业一年后,她才找到工作。尽管是好不容易才找到的工作,然而坦率地说,她并不满意。她由此懂得,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简直就像做梦一样虚幻。

公司待遇很低,也没有什么社会福利。不过几乎没有夜班,休息日一天不落。这些理所当然的事都成了巨大的优点,可见大韩民国的职场人的生存现状有多么艰难。

对于J 女士来说,公司就是赚钱的地方。当然,她会竭尽全力把工作做到最好,不过也仅此而已。下班之后,她看书、学外语、做运动,这样的时光非常快乐。如果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作职业,并且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那自然最好,但是这样的人并不多。世界上更多的人在默默地做着分配给自己的工作,成为平凡而勤奋的职场人。J 女士也是其中之一。

小公司里是非多。只要看到有人聚集的背影就让人头疼,但是J 女士和同组的两位前辈姐姐十分合得来。下班后,三个人一起看电影,一起吃饭,还经常一起喝酒。她们定好日期休假,一起旅行。和姐姐们在一起有很多回忆。绝对无法忘记的回忆有两件,都是发生在光化门广场的事情。

进入公司第二年,也就是2002 年,那时候J 女士还是新职员,韩日世界杯在那一年举行。当时大韩民国没有人不喜欢足球,大家都在为世界杯疯狂,还出现了街头啦啦队这种独特的文化。就连不懂足球规则,从未认真看过足球赛的J 女士,也想亲身体验这份热情。在人多的地方推来挤去,比赛结束后很晚回家,这些都让她担心。不过,她和姐姐们都想,难道不应该去光化门广场看一看吗?

比赛的最后一天是2002 年6 月18 日,韩国对阵意大利。比赛从晚上8 点30 分开始,三个人下午请了半天假,早早去了光化门广场。即便这样,她们也没能占据好位置。人多得令人难以置信,那么多人同时屏住呼吸,同时欢呼、感叹,同时歌唱。安贞焕在加时赛里打进金球的时候,素不相识的人们相互拥抱、哭泣。J 女士、姐姐们、拥挤在广场里的陌生人,似乎都忘乎所以了。回头看的时候,这真是一段愉快而奇异的经历。

如今三个人生活在不同的地方,做着不同的工作。环境、生活都和从前不同,三个人因为各自不同的原因都很忙碌,不过一年还是会见一两次面,分享积聚已久的话题。去年年初,三个人在时隔15 年后再次重逢在光化门广场。这次的心情不是喜悦,而是愤怒,手里拿着的不是助威道具,而是蜡烛。和2002 年那天一样,人多得难以置信。那么多人同时屏住呼吸,同时欢呼,同时感叹,同时歌唱。

向所有人开放的广场,自发聚集的人群,怀着同样的想法和目的,同样的声音,站在广场上有些许的激动,可是很奇怪,心情却并不舒畅。怎么描述这种感觉呢?如果一定要找个相似的词语,那应该是负罪感。活了这么多年有过炽热的时刻吗,哪怕短暂也好?苦恼过,困惑过,质疑过吗?虽然自己找借口说现在是和平时期,经济困难让谋生都变得困难,但J 女士的心情还是很沉重。

*

J 女士其实就是我,同时也是我最好的朋友,是很久以前就断了联系的同学,是用孩子的名字称呼彼此的同龄邻居妈妈。

回忆童年时光,有种浪漫情怀。虽然我们家境清寒,但整个世界并不贫穷。人们很自由,充满自信,过得还算悠闲。那时流行“健康生活”,我在国民政府—参与政府时期读大学,踏入社会后,社会气氛也称不上死板、僵化、受到压抑。而现在流行的是“性价比”和“消费降级”。大众的声音不再自由,社会氛围变得倾向于厌恶和贬低。只要能过得好,道德标准可以无限降低。而且在几年之间,死了太多人。

我40 岁了。听说人过了40 岁,就要对自己的容貌负责。因为容貌会随着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而改变。需要负责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容貌,还有周围的世界。从此以后,我不会只被周边情况影响。我的态度和价值观也要影响周围的人和组织,甚至影响到更广阔的范围,也就是社会。我想做个有责任感的成年人。

金智英,一九八二年四月一日生于首尔某医院妇产科,出生时身长五十厘米,体重二点九公斤。父亲是公务员,母亲是家庭主妇。她上面有个大她两岁的姐姐,下面有个小她五岁的弟弟。他们三姐弟和爸妈、奶奶,一家六口住在一个三十三平方米的平房里,只有两个房间、简陋无门的厨房和一间浴室。

金智英最难忘的儿时记忆,莫过于偷吃弟弟的奶粉。她那年应该也就六七岁,不知为何就是觉得弟弟的奶粉特别好吃,明明也不是什么山珍海味。每次妈妈给弟弟冲奶粉时,她就会紧跟在旁,用手指蘸不小心洒在桌上的奶粉来吃。有时妈妈还会叫金智英把头向后仰、嘴巴张开,然后舀一匙奶粉倒进她口中,让她过过瘾,品尝那醇厚的奶味。奶粉在口中慢慢溶解时会变得黏稠,变得像牛奶糖一样软绵绵的,再慢慢地滑向喉咙,进入肚子里。奶粉停留在口腔里时,不干也不涩,有一种非常微妙的口感。

然而,与他们同住的奶奶—高顺芬女士—非常讨厌金智英吃弟弟的奶粉,只要发现孙女又在偷吃,就会朝她背部狠狠地拍下去,打得她措手不及,奶粉从嘴巴和鼻孔中喷出来。姐姐金恩英则在被奶奶教训过一次之后,就再也没偷吃过奶粉。

“姐,奶粉不好吃吗?”

“好吃。”

“那你为什么不吃?”

“不稀罕。”

“啊?”

“我才不稀罕,绝对不会再吃那玩意儿了。”

虽然当时金智英对“不稀罕”这个词还没有明确的概念,但她完全可以体会姐姐的心情。因为从奶奶当下责备她们的语气、眼神、脸部角度、肩膀高度以及呼吸节奏中,可以归纳出一句话—“胆敢贪图我金孙的奶粉?”奶奶绝非因为她们早已过了喝奶的年纪,或者担心弟弟的奶粉减少而教训她们,而是因为弟弟的一切都无比珍贵,不是哪个阿猫阿狗可以触碰的。金智英觉得自己好像连“阿猫阿狗”都不如,相信姐姐一定也有相同的感受。

刚蒸好的一锅米饭,以爸爸、弟弟、奶奶的顺序先盛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形状完整的煎豆腐、饺子、猪肉圆煎饼,也都会理所当然地送进弟弟嘴里,姐姐和金智英只能捡旁边的小碎屑来吃;弟弟的筷子、袜子、卫生衣裤、书包和鞋提袋,永远都是成双成对的,但姐姐和金智英的这些物品总是凑不成一对。要是有两把雨伞,一定是弟弟自己撑一把,姐姐和金智英两人合撑一把;要是有两条棉被,也一定是弟弟自己盖一条,姐姐和金智英两人合盖一条;要是有两份零食,同样也一定是弟弟自己吃一份,姐姐和金智英两人合吃一份。其实当时还年幼的金智英,并不会羡慕弟弟的特殊待遇,因为打从他们一出生,受到的就是差别对待。虽然偶尔会觉得有点委屈,但她早已习惯这一切,并主动做出合理化的解释:因为自己是姐姐,所以要让着弟弟,并和自己性别相同的姐姐共享所有物品。母亲经常说因为姐弟之间年纪相差大,所以她和姐姐既懂事又很会照顾弟弟,但也因为如此,两姐妹更没有理由跟弟弟争宠。

金智英的父亲在四兄弟中排行老三,大哥在婚前死于车祸,二哥很早就成了家,带着一家人移民美国生活,最小的弟弟则因为遗产分配及高龄父母的赡养问题,与金智英的父亲大吵过一架,两人从此不再往来。

金智英的父亲那一辈,许多人因为战争、疾病、饥饿而不幸丧命,能不能存活下来都是问题。而在那段岁月,奶奶不仅替人种田、做生意、做家务,就连自己家也打理得很好,咬牙苦撑,好不容易养大了四个儿子。而爷爷这辈子从未徒手抓过一把泥土,始终养尊处优,既没有养家的能力,也没有那份责任心。但是奶奶从未对爷爷有过任何怨言,她真心认为,丈夫只要不在外偷腥,不动手打妻子,就已经是不可多得的好男人。然而,如此辛苦地一手带大的四个儿子,最终只有金智英的父亲善尽儿子的本分。奶奶则用一套令人难以理解的谬论,安慰晚年如此悲惨不堪的自己。

“幸好我生了四个儿子,所以才能像现在这样吃儿子煮的饭,睡儿子烧的炕,真的至少要有四个儿子才行。”

虽然真正在煮饭、烧炕、铺棉被的人,都不是奶奶的宝贝儿子,而是她的媳妇—金智英的母亲吴美淑女士,奶奶却总是当着大家的面如此夸赞自己的儿子。而那些看似开明、对媳妇疼爱有加的婆婆,也往往会发自内心地为媳妇着想,把“要生个儿子啊,一定要有个儿子才行,至少要有两个儿子……”这些话挂在嘴边。

老大金恩英刚出生时,母亲将她抱在怀里,不停地哭着对奶奶鞠躬道歉: “妈,对不起……”当时奶奶安慰媳妇说:“没关系,第二胎再拼个男孩就好了。”

后来金智英出生了,母亲依旧抱着襁褓中的婴儿不停地哭泣,低头对金智英说:“孩子啊,妈对不起你……”这次奶奶依旧安慰着媳妇:“没关系,第三胎再生个男孩就好了。”

金智英出生后不到一年,第三胎就报到了。母亲当时梦见一只体形巨大的老虎破门而入,躲进她的裙摆,于是深信这胎肯定会是个男婴。然而当初负责接生金恩英和金智英的妇产科医生婆婆,却面露难色地用超声波机器来回照母亲的肚子好几次,小心翼翼地说:

“小孩……真漂亮啊……可以凑成三姐妹了……”

母亲回到家后泣不成声,甚至哭到把肚子里的食物统统吐了出来。不知情的奶奶隔着厕所门,语带欣喜地对媳妇祝贺道:

“我看你之前生恩英和智英的时候都没害喜啊,这次怎么吐得这么厉害?看来这胎和她们俩不太一样呢!”

母亲躲在厕所里好一阵子不敢出来,继续流着泪,不停作呕。某个夜深人静、孩子都已熟睡的夜晚,母亲对辗转难眠的父亲开口问道:

“孩子她爸,万一啊,我是说万一,现在我肚子里的这胎又是女儿,你会怎么办?”

虽然母亲内心还是存有一丝期待,希望父亲可以对她说:“你问的这是什么问题,无论儿子还是女儿都一样宝贝。”但是父亲不发一语。

“嗯,你会怎么办呢,孩子她爸?”

父亲翻过身,面向墙壁躺着,答道:

“少乌鸦嘴了,别净说些触霉头的话,快睡吧。”

母亲紧咬下唇,努力压低音量。她哭了一整晚,把枕头全哭湿了。隔天早上,她的双唇因为整晚紧咬,肿得无法闭合,不停地流着口水。

当时政府正在实施节育政策。从十年前开始,只要是基于医学上的理由,都可合法执行终止妊娠手术。当时只要确定怀的是女婴,仿佛就足以构成“医学上的理由”,鉴别胎儿性别与将女婴堕胎的情况数不胜数。这样的社会风气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持续蔓延,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性别失衡的情况更是达到巅峰,第三胎以后的出生性别,男婴明显比女婴多了一倍。

母亲独自一人前往医院,默默地将金智英的妹妹“拿掉”了。虽然这一切都不是母亲的选择,却得由她全权负责。当时她身心俱疲,身边没有一个安慰她的家人。医生婆婆紧紧握住母亲的手,频频向她道歉,她则像个失去孩子的猛兽般号啕大哭。幸亏有医生婆婆对她说的那句对不起,她才不至于哭到伤心欲绝、失去理智。

几年后,母亲再度怀上孩子,因为是男婴,才得以顺利诞生。那个男婴就是比金智英小五岁的弟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82年生的金智英+她的名字是 套装2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赵南柱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贵州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21710250T
开本
页数
版次
装订
字数
出版时间 2019-12-12
首版时间
印刷时间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出版地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6: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