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上、下篇对《天盛律令》职官门进行探讨。上篇是对文献的整理考释,通过对俄藏《天盛律令》卷十的原始西夏文本进行录文、翻译、考释,并与汉译本《天盛律令》进行一定的校勘,以便得到更为可靠的译本,为后面的研究打好基础。
下篇根据《天盛律令》卷十所提供的文献资料,结合出土社会文献和《宋史》、《宋会要辑稿》、《续资治通鉴长编》等传统典籍,进一步探讨西夏的官、职、军,西夏的州、军抄的组成,辅主的来源以及盈能等问题。
图书 | 天盛律令职官门整理研究(精)/西夏文献研究丛刊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分上、下篇对《天盛律令》职官门进行探讨。上篇是对文献的整理考释,通过对俄藏《天盛律令》卷十的原始西夏文本进行录文、翻译、考释,并与汉译本《天盛律令》进行一定的校勘,以便得到更为可靠的译本,为后面的研究打好基础。 下篇根据《天盛律令》卷十所提供的文献资料,结合出土社会文献和《宋史》、《宋会要辑稿》、《续资治通鉴长编》等传统典籍,进一步探讨西夏的官、职、军,西夏的州、军抄的组成,辅主的来源以及盈能等问题。 目录 总序 1 前言 1 一 《天盛律令》概述 1 二 《天盛律令》职官门概述 2 三 研究概况与研究意义 6 四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 上篇 《天盛律令》职官门整理与译释 1 凡例 3 续转赏门 4 失职宽限变告门 34 官军敕门 56 司序行文门 123 遣边司局分门 149 下篇 《天盛律令》职官门专题研究 151 章 西夏职官制度的创立与发展 153 节 唐、五代、宋初时期夏州节度使的幕僚机构 153 第二节 西夏的官制的创立及其发展 166 第二章 西夏的官阶 175 节 西夏的十二品官阶及杂官 176 第二节 及授、及御印与未及御印 183 第三节 西夏官阶的特点 185 第四节 西夏阶官及西夏文官名的翻译问题 187 第五节 《金史·交聘表》所反映的西夏官阶信息 191 第三章 西夏的职事官 196 节 西夏职事官与唐代的比较 197 第二节 西夏中央与地方官职的设置 199 第三节 西夏职事官的续转 204 第四节 西夏的差遣官职 205 第四章 军抄、军溜及盈能 209 节 军抄的组成 210 第二节 正军与辅主 214 第三节 辅主的来源 215 第四节 军溜 217 第五节 盈能 222 第五章 西夏的军政管理机构 226 节 枢密院考 227 第二节 殿前司考 232 第三节 监军司考 234 第四节 正统司考 238 第五节 经略司考 242 第六节 部分军职考 248 参考文献 253 附录 261 一 夏汉词语对照表 261 二 俄藏《天盛律令》职官门图版 276 后记 296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天盛律令职官门整理研究(精)/西夏文献研究丛刊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翟丽萍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259326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96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365 |
出版时间 | 2019-11-01 |
首版时间 | 2019-11-01 |
印刷时间 | 2019-1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法律-中国法律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746 |
CIP核字 | 2019189919 |
中图分类号 | D929.463 |
丛书名 | |
印张 | 20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
宽 | |
高 |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