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史料与史学(大字版) |
内容 | 内容推荐 《史料与史学》是翦伯赞先生所著的一本重要史学入门之作,它分两大主题:一为“史料”,一为“史学”。他所说的“史料”,不是通常所泛称的历史资料,而是“史料学”,是研究历史资料的具体门径和方法:所说的“史学”,主要是说研究历史的理论和方法,通称“历史学”。本书从翦伯赞已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中精选4篇,分别是《略论中国文献学上的史料》《略论搜集史料的方法》《论司马迁的历史学》《论刘知几的历史学》,可以帮助读者对相关领域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作者简介 翦伯赞(1898-1968),维吾尔族,湖南桃源人。1916年进北京法政专门学校学习,不久即转人国立武昌商业专门学校,于1919年毕业。1924年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攻读经济学专业,回国后致力于历史学研究。193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统一战线和理论宣传工作。抗战期间,撰写文章批判国民党的亲日独裁政策,积极投身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大论战,初步建立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体系。1952年至1968年为北京大学副校长、历史系主任。历任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第二、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1968年12月自杀。1978年平反,1979年举办了追悼会。主要著述有《历史哲学教程》、《中国史纲》、《先秦史》、《秦汉史》、《中国史论集》和《历史问题论丛》等,主编《中国史纲要》、《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资料》和《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等。 目录 略论中国文献学上的史料 一 导言 二 正史 三 正史以外的诸史 四 史部以外的群书——经、子、集 五 四部以外的各种文字记录 略论搜集史料的方法 一 史料与方法 二 史料探源与目录学 三 史料择别与辨伪学 四 史料辨证与考据学 五 史料的搜集整理与统计学、逻辑学及 唯物辩证法 论司马迁的历史学 一 司马迁的传略 二 司马迁的历史方法一——纪传体的开创 三 司马迂的历史方法二——纪传体的活用 四 司马迁的历史批判——“太史公日” 五 余论——史料的搜集编制及其历史观 论刘知几的历史学 一 刘知几的传略 二 刘知几的著作、思想及其历史观 三 刘知几论中国历史学各流派 四 刘知几论纪传体的各部门 五 刘知几论历史学方法 六 刘知几论历史学文献 七 余论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史料与史学(大字版)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翦伯赞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盲文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0296201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2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13 |
出版时间 | 2020-06-01 |
首版时间 | 2020-06-01 |
印刷时间 | 2020-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史学理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412 |
CIP核字 | 2020043861 |
中图分类号 | K061 |
丛书名 | |
印张 | 14.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0 |
宽 | 170 |
高 | 12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