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爱的缘故: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是一部具有史料价值的回忆录。是萧军对与萧红相识、相处六年间(即上个世纪30年代)过往心态和历史往事的追忆。从这批书简的一枝一叶里可以大致了解萧红的思想和感情世界,以及她精神、肉体、生活上所遭受的种种痛苦与折磨。附录中增加与萧红有关的各方面材料,都与这批书简有着一定的关联性,这对于热心研究萧红作品、生平、思想、感情、生活的读者和学者来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图书 | 为了爱的缘故(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手稿本) |
内容 | 编辑推荐 《为了爱的缘故: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是一部具有史料价值的回忆录。是萧军对与萧红相识、相处六年间(即上个世纪30年代)过往心态和历史往事的追忆。从这批书简的一枝一叶里可以大致了解萧红的思想和感情世界,以及她精神、肉体、生活上所遭受的种种痛苦与折磨。附录中增加与萧红有关的各方面材料,都与这批书简有着一定的关联性,这对于热心研究萧红作品、生平、思想、感情、生活的读者和学者来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内容推荐 《为了爱的缘故: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分为四部分:萧红写给萧军、海外的悲悼(萧红所写悼念鲁迅先生逝世的书信文章)、萧军写给萧红(萧军自上海寄北京写给萧红的4封书信手稿、注释及诗文)、附录(九篇与女作家萧红有关的各方面材料)。其中,萧红写给萧军部分所辑存注释的42封书简,35封是萧红于1936至1937年间,由日本东京寄回上海和青岛给萧军的,7封是她回国后又去北京,由北京寄到上海给萧军的。萧军在40多年后,于故纸堆中发现了这批书简,将它们按年月日作了排序,加以适当的注释,《为了爱的缘故: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是对其与女作家萧红相识、相处6年间(于上世纪30年代)一段过往心态和历史往事的追忆。 目录 萧红写给萧军 第一封信(一九三六年七月十八日船上) 第二封信(一九三六年七月二十一日东京) 第三封信(一九三六年七月二十六日东京) 第四封信(一九三六年八月十四日东京) 第五封信(一九三六年八月十七日东京) 第六封信(一九三六年八月二十二日东京) 第七封信(一九三六年八月二十七日东京) 第八封信(一九三六年八月三十日东京) 第九封信(一九三六年八月三十一日东京) 第十封信(一九三六年九月二日东京) 第十一封信(一九三六年九月四日东京) 第十二封信(一九三六年九月六日东京) 第十三封信(一九三六年九月九日东京) 第十四封信(一九三六年九月十日东京) 第十五封信(一九三六年九月十二日东京) 第十六封信(一九三六年九月十四日东京) 第十七封信(一九三六年九月十七日东京) 第十八封信(一九三六年九月十九日东京) 第十九封信(一九三六年九月二十一日东京) 第二十封信(一九三六年九月二十三日东京) 第二十一封信(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三曰东京) 第二十二封信(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七曰东京) 第二十三封信(一九三六年十月二十日东京) 第二十四封信(一九三六年十月二十一日东京) 第二十五封信(一九三六年十月二十九日东京) 第二十六封信(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二日东京) 第二十七封信(一九三六年十一月六日东京) 第二十八封信(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九日东京) 第二十九封信(一九三六年十一月十九日东京) 第三十封信(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东京) 第三十一封信(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五日东京) 第三十二封信(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五日东京) 第三十三封信(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八日东京) 第三十四封信(一九三六年十二月末东京) 第三十五封信(一九三七年一月四日东京) 第三十六封信(一九三七年四月二十五日北京) 第三十七封信(一九三七年四月二十七日北京) 第三十八封信(一九三七年五月三日北京) 第三十九封信(一九三七年五月四日北京) 第四十封信(一九三七年五月九日北京) 第四十一封信(一九三七年五月十一日北京) 第四十二封信(一九三七年五月十五日北京) 海外的悲悼 第四十三封信(一九三六年十月二十四日东京) 萧军写给萧红 第一封信(一九三七年五月二日上海) 第二封信(一九三七年五月六日上海) 第三封信(一九三七年五月八日上海) 第四封信(一九三七年五月十二日上海) 侧面 第一章我留在临汾(节选) 萧军纪萧红诗 附 之一 在西安——聂绀弩回忆萧红 之二 聂绀弩悼萧红词一首,诗四首 之三 萧红生平年表(丁言昭萧耘) 之四 萧红已出版著作目次年表(丁言昭萧耘) 之五 第一章从迁墓说起(陈宝珍) 之六 萧红一生所走过的路(王建中) 之七 本书所用参考资料 之八 有关萧红研究的中外文著作资料(萧耘) 之九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我的回忆”(骆宾基) 编后赘语 试读章节 第一封信 由船上寄——上海 (1936年7月18日发) 君先生: 海上的颜色已经变成黑蓝了,我站在船尾,我望着海,我想:这若是我一个人,我怎敢渡过这样的大海! 这是黄昏以后我才给你写信,舱底的空气并不好,所以船开没有多久,我时时就好像要呕吐,虽然吃了多量的胃粉。 现在船停在长崎了,我打算下去玩玩。昨天的信并没写完就停下了。 到东京再写信吧! 祝好! 莹 七月十八日 注释 这是她去日本在船上写来上海的第一封信。 一九三六年我们住在上海。由于她的身体和精神全很不好,黄源兄提议,她可到日本去住一个时期。上海距日本的路程不算太远,生活费用比上海也贵不了多少;那里环境比较安静,既可以休养,又可以专心读书、写作;同时也可以学学日文。由于日本的出版事业比较发达,如果日文能学通了,读一些世界文学作品就方便得多了。黄源兄的夫人华女士就正在日本专攻日文,还不到一年,已经能够翻译一些短文章了。何况有华夫人在那里,各方面全能够照顾她…… 经过反复研究商量,最后我们决定了:她去日本,我去青岛,暂时以一年为期,那时再到上海来聚合。 也由于这时《八月的乡村》和《生死场》书店给结下了一笔代卖的书价来,数目约三、二百元,我们各自带了一部分。她因为出国就多带一些,我则少带一点。 具体上船的日期和时间无从记忆了,从她发信的日期来推断,可能是在七月十六、七日之间。 我们自一九三二年间同居以后,分别得这样远,预期得这样久,还是第一次,彼此的心情全很沉重这是可以理解的! 过去由于贫穷,两个人总是睡在一张小床铺上的,这对于彼此充分休息全受干扰,特别是对于容易失眠的她。到了上海,有一次竟借到一张小床,她很勇敢地自愿到那张小床上去住,我也同意…… 我们所住的是一间不算太大的二层前楼,我的床安置在东北角,她的安置在西南角,临睡时还彼此道了“晚安”! 正当我朦朦胧胧将要入睡时,忽然听到一阵抽泣的声音,这使我惊醒了,急忙扭开了灯,奔到她的床边去。我以为她发生了什么急症了,把手按到她的前额上,焦急地问着: “怎么了?哪里不舒服吗?” “……”她没回答我,竟把脸侧转过去了,同时有两股泪水从那双圆睁睁的大眼睛里滚落到枕头上来。 她的头部并没热度,我又扯过她的一只手来想寻找脉搏,她竞把手抽了回去…… “去睡你的吧!我什么病也没有!” “那为什么要哭?” 她竟格格地憨笑起来了,接着说: “我睡不着!不习惯!电灯一闭,觉得我们离得太遥远了!”眼泪又浮上了她的眼睛。 我明白了,就用指骨节在她的前额上剥啄了一下说: “拉倒吧!别逞‘英雄’了,还是回来睡吧!……” 如今她竟一个人离开祖国和亲人,孤零零地飘荡在那无边无际的海洋上远去异国,正如《李陵答苏武书》中所说:“远托异国,昔人所悲,望风怀想,能不依依!”这心情我们彼此虽是相同的,但对于离去者将更要凄惘和哀伤!所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一九七八年八月二十六日于海北楼 第二封信 东京——上海 (1936年7月21日发,7月27日到) 均: 你的身体这几天怎么样?吃得舒服吗?睡得也好?当我搬房子的时候,我想:你没有来,假若你也来,你一定看到这样的席子就要先在上面打一个滚,是很好的,像住在画的房子里面似的。 你来信寄到许的地方就好,因为她的房东熟一些。 海滨,许不去,以后再看,或者我自己去。 一张桌是(和)一个椅子都是借的。屋子里面也很规整,只是感到寂寞了一点,总有点好像少了一点什么!住下几天就好了。 外面我听到蝉叫,听到踏踏的奇怪的鞋声,不想写了!也许她们快来叫我出去吃饭的时候了! 你的药不要忘记吃,饭少吃些,可以到游泳池去游泳两次,假若身体太弱,那么到海上去游泳更不能够了。 祝好! 别的朋友也都祝好! 莹 七月廿一日 注释 第一封信是在船上写的,这封信则是到了日本东京见到了华夫人并找定了居处以后写来的。 初步,她对于自己的“新居”似乎还满意,而且说我一见到“这样的席子”就要在上面先打一个“滚”,这是说明我们彼此对各自的体性“相知之深”,生活在一起并没什么“矜持”的习惯。 那时我们的年龄也全不能算太小了,人生的辛苦和折磨……经过得也不算少了,但还能够保持一种孩子气的天真,彼此要说什么就说什么,要做什么就做什么……并无顾忌。她估计得不会错,在那一情景下,我可能就会打一个“滚”的。 她听到了蝉叫,听到了异国特有的木屐声……感到“寂寞了一点,总有点好像少了一点什么……”,我充分理解她少的就是我。如果我们共在,无论是蝉声、木屐声以至“寂寞”……就全不存在了。由此可见,“人”总是决定一切的因素! 我究竟在吃什么“药”呢?一点也记不得了,好像那时期我在神经上似乎曾闹过一次什么毛病?夜间还去了一次医院! 那时,大概我是贪吃的,因此她要我“少吃”。 一九七八年八月二十七日于海北楼 P3-8 序言 这里所辑存注释的几十封书简,大部分是萧红于一九三六至一九三七年间,由日本东京寄回来的;也有几封是她回国后,又去北京,由北京寄到上海的。 我为她寄去日本的信件,由于当时国内和日本的政治环境正是十分恶劣,不宜于保存在身边,一旦被日本“刑事”搜出,而发现她的左翼作家身份,这会增加无限的麻烦。当她去日本之前我就告诉她,信读过以后,马上就焚毁或消灭掉,不要留下任何痕迹,因此,我给她的信就一封也没遗留下来。至于如今留下的几封,这全是后来她从北京带回来的。 关于这批书简还能够存留到今天,居然还能够和读者们见面,这只能说是一个偶然的“奇迹”!若按一般规律来说,它早就该尸骨无存了。 从一九三六、七年计算到今天,已经是四十多个年头过去了。这期间,对于我们国家、社会……来说,是一个大动乱、大变换、大革命……的时代;对于我个人来说,在生活方面是东飘西荡,患难频经,生死几殆,……当时一身尚难自保,更何能顾及到身外诸物?……兴念及此,不能不怃然以悲,怆然而涕,悚然以惧,以至欣然而喜也! 一九三八年初春之夜,当我和萧红在山西临汾车站上分别时,我竟忘记了把这批书简应该由她带去西安。待第二天我检查提箱中诸物时,才发现这包书简尚留在箱子里;同时,在椅子下面还发现了她的一双棕红色的短腰军式女靴,竞也被遗落下来。 火车昨夜就开走了,估计已到了西安,当然不可能再由她带走。这时候,日本军队要进攻临汾的消息很急迫。民族革命大学决定要撤退到晋西南的乡宁,正在匆忙地准备中。有一些教员纷纷准备乘火车去西安:有一些身体较好的单身人,要步行到黄河边,渡河去陕西或者去延安。 有一位教员T君要步行渡黄河去西安,我就托他把这包书简,连同其他一些东西,还有那双女靴带去西安给萧红,还附了一封信给她: ×××: 这双小靴子不是你所爱的吗?为什么单单地把它遗落了呢?总是这样不沉静啊!我大约随学校走,也许去五台,……再见了!一切D同志会照顾你,…… 祝 健康! 你的××× 与这批书简一起有《第三代》一、二部合订本一册,以及它的一些底稿和一些别的信件与材料,包了一小包,在包皮上还写了这样几个字:“我不愿失落了它们!”又给D同志写了一封信: D: 拜托您,因为您的地址固定些,请把这个小包代收一收吧。里面有一部分是原稿,一本书,两本日记,几封朋友们的信。如果我活着,那请再交给我,万一死了,就请把我那日记和朋友的信,顺便扔进黄河里或者代烧掉它。总之,我不愿自己死了,这些东西还留在别人的眼里。请尊重我的嘱托。 军 (以上二信均摘录自我所出版的《侧面》第二章) 这位T同事他并没去西安,他去了延安。不久后我也到了延安,他又把原包交还给我了。 一九四。年第二次我去延安,路上冒着被国民党关卡检查出来的危险,它们又从重庆随我到了延安。 日本帝国主义者投降后,一九四五年冬,我随着东征的队伍从延安出发去张家口待转路去东北时,我的一些书稿、材料之类,由一匹马驮载着,路上经过一条河,两匹马在渡河时咬起架来,把箱子竟翻落到河水里。亏得事先我把箱子里怕水湿的东西全用油纸包裹了几层,才没有全部被水所浸透。 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进行中,从八月二十五日开始,我的家几度被抄没以后,所有书籍、文物、手稿、书信、写作材料……等等,可以说是“荡然无存”!——这些书简当然也无从幸免,也全被席卷而去!直到一九七四年我的人身被宣布“解放”以后,才分成了几批把一些书籍、文物、信件、材料、手稿……等陆续归还给我一部分,有一些就无从查找,大概是失落了。 一九七七年八月间,当我移居于京城东郊东坝河村居住时,于故纸堆中才偶尔捡出了这批书简。虽然那堆“故纸”归还给我已经有了几年,但因为我没心情整理它们,这“故纸”就一直被捆绑着堆在屋角里竟也有了几年! 后记 严格意义上讲,这部手稿本《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的整理、出版,是为了已逝的先贤们——鲁迅先生、许广平先生、萧红、萧军、胡风、聂绀弩、骆宾基……同时,也是为后来者研究、考证“三十年代著名左翼女作家——萧红”提供一份珍贵翔实的“第一手”史料。 需要说明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囿于十年“文革”之后那一段文献匮乏的困难时期,书中所列有关萧红作品和生平资料的局限性在所难免,错讹之处当请方家指正。此外,为了使读者真切了解萧红生命最后阶段的状况,专门增补了骆宾基先生的《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我的回忆”》一文,以飨读者。适值萧红百年诞辰之际,让我们共同纪念这位为人类文化做出贡献的不平凡的女作家。 感谢作者著述给我们这一部刻骨铭心的作品;感谢当年为作者提供宝贵资料的老友;感谢金城出版社的远见卓识和刘小晖、李涛等为出版此书而付出辛勤劳动的诸位同仁朋友。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为了爱的缘故(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手稿本)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萧军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金城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2519398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23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00 |
出版时间 | 2011-08-01 |
首版时间 | 2011-08-01 |
印刷时间 | 2011-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3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825.6 |
丛书名 | |
印张 | 21.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0 |
宽 | 171 |
高 | 2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