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曾厝垵,三月初的天气,我穿着短裤、背心,吹着海风。在海岸线上跑步,听到天桥上卖唱的人唱着:“我知道,那些夏天,就像青春一样回不来。代替梦想的,也只能是勉为其难。我知道,吹过的牛×也会随青春一笑了之。”
沉重而略带笃定的中国鼓点,伴随着悠扬中带点儿散漫的马头琴声,一个民谣乐手拎着吉他怀揣曾经的梦想闯荡整个世界,却被世界泼了一盆冷水。他青春过,只是青春回不来;他梦想过,但终究仍然接受了现实。青春是韶华,美好却容易逝去:梦想是太阳,你要追逐就必须付出青春。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那么踏实而不计后果地将所有青春孤注一掷地扔在所谓的梦想上的。至少在我看来,坚持要有一个度,如果非得在南墙上撞得头破血流,这个人八成是心灵鸡汤看多了。不会接受现实,只知道向现实叫嚣着梦想多么伟大的人,都是内心流淌着玛丽苏少女心血液的重症乌托邦患者。
或许,我比较喜欢的是一种淡定的态度吧,态度是由内而外的,而所谓的坚持和经世莽撞都是表现罢了。昨天和一个朋友聊天,当我说到我现在经常半开玩笑半抱怨现在的经历很坎坷的时候,她给我发了一张图,是她高考作文里面做的摘抄——“淡定是一种态度,胜不骄,败不馁;淡定是一种勇气,行事放松自由,从容冷静,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淡定是一种能力,深思熟虑,能扬长避短,内省自知可有进有退;淡定是一种力量,气定神宁如巨岩阻浪,坚持不懈如水滴石穿。”
然后听听《安和桥》,“我已不会再对谁,满怀期待。我知道,这个世界,每天都有太多遗憾,所以你好,再见。”淡定,是在经历过一段、感悟了一段以后才能沉淀出来的一种气质。我对世界不再满怀期待,是因为我知道世界每天都有遗憾,我只需要做好我该做的事情;我知道世界每天都有遗憾,是因为我知道夏天、青春都是一去不回的,而所有年轻的东西都可能被世故和现实代替。所有一切到最后,不会像是电视剧那样峰回路转,而只是像安和桥下的水一样,安静平和。
一直跟周围的小伙伴说,少看电视剧,因为电视副看多了总会对生活充满太多美好的幻想,觉得这个世界总会善待每个善良的人,然后被现窦生活和困难当头一棒,跟你说“想得美”。我其实也爱看电视剧,以前看《来自星星的你》也觉得金秀贤帅得不行。但是,就拿这个场景来说,偶像剧里是千颂伊开着奔驰快要开到悬崖边的时候声嘶力竭地喊一声“都敏俊xi”,就真的会有都教授从天而降来拯救;生活是你根本没有机会开着奔驰去悬崖边,即使去了,你叫了,最后睁开眼看到的也是阎王爷。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不是所有人都能像黄河、长江一样翻滚着波涛涌人大海。生活中,大多数人都像城市里或者乡村里那种安静的河水,静静地流淌,但也奔流不息地追逐着自己。
安和桥,和北京四号线的安河桥并不一样。歌曲里的安和桥。更多的是一种情愫,生活要我们“安静”,也要我们“平和”,因为大风大浪的生活我们看得太多,如果自己把自己掀翻,那还有什么勇气去追逐?
人从满腔热血到安静平和,很自然,也很悲壮,就像歌中高潮部分,马头琴配合手鼓拍出的那种旋律,因为那也许是我们青春当中最值得怀念和留恋的部分。拼搏和“单细胞”一样的拼劲是青春当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最终也会慢慢消散,一如你的父亲经常说的:“爸爸老了,这些事情以后需要你自己做。”
说了这么多,只不过是我自己很羡慕这些潇洒的生活态度。坦白地讲,我是一个活得很世俗的人,但却并不现实,因为我没有办法像宋胖子那样把这些东西说放下就放下。至少经历了这么多,我的理想还是那么经得起折腾,但又会在有的时候听到马头琴时,觉得自己如同放弃了人生一样满怀悲壮。
P3-5
知名主持人李好、郭晓敏推荐:
你会惊诧于这样的文字是出自一位年轻人,汐岩对事物的理解已经超越了大多数人对于90后的定义。如同那些才华横溢的人物一样,他对事认真、注重细节、严于律己,在本该迷茫的年纪,依然清醒地朝着自己的目标迈进。勇敢而又坚定地做自己,不被外力左右,使得他与众不同、闪闪发光。一个真实生动、释放天性做自己、获得更多快乐和能量的大男孩通过这本书告诉你:人生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做自己,做自己的人最幸福。
后记 愿在岁月如歌中找你
这句词小邱应该挺熟。
因为太久不写字的缘故,生疏又顾虑,好几次都想着,算了,干脆推掉小邱,这样我也没那么重的包袱。生怕自己现了丑.也没帮上什么忙。于是我动笔前问他,这玩意儿有什么要求吗?他说,真实感人吧。
“噗,什么鬼。”我心里这么寻思着,觉得工作了一年的邱汐岩,已然一副“老干部”上身的架势,也是挺逗的。转念叉想,他把这四个字说得那么一本正经,好像也恰好符合认识他这么多年,他在我心中“真实感人”的印象呢,于是认真了起来。
我坐在我家的大窗边深思熟虑到底有什么重要的事是值得在这么重要的时刻被记录下来的,突然之间一场倾盆大雨瓢泼而下,我耳机里刚好响起那旬“天气不似预期,但要走,总要飞,道别不可再等你,不管有没有机”。
一切故事都应该是从一次郑重的道别开始的。
到墨尔本的时候已经凌晨,打开手机瞟到有一条来自小邱的微信,点开发现是一个小视频,视频里的他抱着KTV的立麦,声音有一点点嘶哑。他唱着一首我喜欢的歌,安安静静的,好像那里就只有他一个人。那是他用来跟我道别的方式.细水长流的,仿佛所有要说的话都在那被时间拉长了无数倍的昏暗的包厢里。
几个月前,他写了一篇随笔发给我,我就在香港的一个小咖啡店驻足,读完了他的文字再启程。文章洋洋洒洒,伴着我脑海里他孩子气的样子,干净清新,带着几丝孤独。我感受着他漂亮字体下的漂亮灵魂,我觉得那一刻,我们的关系是最亲近的。我想这也是我愿意为他这第一本文集收尾的很重要的原因,因为文字是不会骗人的,那些用了很多个夜晚在黄色灯光下敲敲打打出来的方块字,真真切切记录着这个人,他喝着多浓的咖啡,用什么牌子的钢笔,他几点睡觉,接手了什么样的案子,他的人生里来来往往了什么人,分别给他留下了怎样的故事。即便他没有写,你也可以从那些标点符号里离他近一些,更近一些。
他重感情,这是我支持他书写并且发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最后一次返厦,正好与他擦肩,得知他去了外地出差,于是在离开的时候发了微信对他说:“没见到面,真遗憾。”他过了很久回了我一条,只有八个字:“相见有时,相谈有词。”我看着这八个字想起我毕业要走前同他的最后一次见面。他紧紧地抱了我很久,什么都没有说,淡然如今,却把我心里那一丝离别的酸涩一下子全都激发了出来。他说他会在脆弱的时候想起我,我没有回复他。
因为我想,我们终究都是这样的人。
当然了,因为很久前一时兴起,我在微博上发了一篇关于他的文章之后,有很多朋友陆续发来私信问起关于我们青春的那些事,我斟酌了很久,都想不到该如何回复大家。原因并不是不想,而是我觉得,关于汐岩,我的故事都太小,但其实他立体得像一本读不完的小说,而我写到的那些事,仅仅只是一些零碎的章节而已。我不太想让大家觉得,邱汐岩就是我所说的那样,我更希望喜爱着他的人,能从他的文字里、谈吐里、情感里去认识他。
因为只有他自己能解释,什么叫作邱汐岩。
不过,我同许多看过我们故事的朋友一样,羡慕并且怀念着那一段属于我们的时光。在那段时光里,小邱喜欢在午饭后买一盒水果,半倚在宿舍斜坡的榕树下,一边狼吞虎咽,一边跟旁边的好兄弟打嘴仗,即便画面永远充满了夹脚拖和沙滩裤,但都美好得无可取代。“帅帅。”他叫我,在一群人中伸出手来摇一摇,于是我慢慢地笑着走过去,他常会揉揉我的头发,就好像他是学长而我是学妹一样。我们就站在阳光下,谈笑,吐槽,相互嫌弃,然后带着“没准就是下一个小时就会相见”的心情草草道别。
现在想起来,真是既奢侈叉温暖啊。
如今我们相隔了整个太平洋,各自奔忙,似乎也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理由共同回忆,唯有每个人,守着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像现在我说的这些话一样,悄悄给那些愿意分享的人看一眼,然后再快速地关上这宝贵的盒子。就像是,它即将逝去一样。
之前说过的那首歌,结尾是这样:“当世事再没完美,可远在岁月如歌中找你。”
2014年6月21日,我在厦门大学领到了毕业证书,我穿着学士服,与我爱的那里的一切告别。那天晚上陈奕迅在厦门开了一场演唱会,当他唱到这一句的时候,我泪流满面地相信,一切都会过去,而一切终会再来。
关于年少的小邱,关于我们,如是。
文章至此,已近结尾。但我却忽然记起当初那篇长微博的最后,我讲给大家听的那个故事,当时间慢慢移走,所有的忆记仿佛都终将会回到那最闪亮的日子里,于是我起了私心,想要把它在这里分享第二遍,送给小邱,送给大家,也送给我自己。
2012年冬天,我生日的晚上,他们在白城摆了蛋糕等我,我去到那里的时候已经是十一点多了,海风有点大,大家都有点冷,也不知是什么原因,大概是因为部门刚刚解散,又因为喝了些酒,所以我有些伤感。于是我独自走向大海,他们的声音在我背后慢慢被海浪声掩盖,等到我觉得离他们已经远了的时候,我朝着大海用尽浑身力气喊了一句:
“学术部!”
“我爱你们!”几乎是同时的,小邱的声音在我身旁响起。他一只手搭住我的肩膀,我抬头看了看他,月光洒下来,他眼里的光那么亮。
这就是我们的青春吧。这就是小邱的青春啊。无所畏惧的青春啊!在大家都要小邱苟富贵勿相忘的时候,我只想说:嘿,老学弟,愿你平安如江河。 文/晏彤
2015/12/11
Chapter One 你拼命奔跑是为了追上那个被寄予厚望的自己
安和桥
樱木花道精神
心里多了一万只兔子
马戏团
晃动的镜头
Chapter Two 有趣,从来是一件认真的事情
在青春里划出一亩三分地
做一个有趣的人
经营一家咖啡馆
真实比完美更珍贵
最好的时光不是独角戏
有劲儿才能撒野
剪掉头发我就回到了小时候
不怕没人陪你浪迹天涯
Chapter Three 少年,活个痛快
学习,也能像玩儿一样
少年,活个痛快
不忘初心,不改初衷
用自己的行动去填满自己的人生
自控,从情绪开始
后记 愿在岁月如歌中找你
很早很早以前,就想过要写一些东西,写给自己看,也写给别人看——告诉自己,我现在是什么样子;也告诉别人,我是什么样的人。
我的过去和当下,都被不同的人贴上过不同的标签,有人觉得我自信、谦逊、脾气好,有人又觉得我自负、桀骜、戾气太重,这些都不重要,因为对于任何一个个人而言,别人如何看待自身,永远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是否正确认识自?身。
我眼中的我,大概最大的特点就是“从不多管闲事”,如果事情与我无关或者与一些对我很重要的人或者事无关,那我尽量做到不公开评价、不干涉、不过问、不比较。有些人会觉得这样显得太冷漠,有些人会觉得这样做太理智。我想,至少在当下,我在这个问题上实现了自我认同。
有时候,这么做并不是怕得罪人,真正的原因有二:一来我不是当事人没办法了解真相,随意的结论未免有失公允;二来相对于这种八卦主义精神,更适合我们这些年轻人做的是那些真正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
我一直试图表达这些,告诉别人我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不需要去和别人比较,我不需要去过问别人的生活,这样才能保证人格独立、思想独立和情绪独立。
工业信息时代,热心与贴心总能在冷冰冰的金属和半导体中带来一些温度。遗世独立的我,在朋友、家人需要诉说的时候,依然可以和他们一起在杯盏间诉说衷肠。
现在再去回想一下我的学生时代,我却真切地经历了一段以热衷攀比、醉心八卦来显示自己存在感的年纪。在那个时代,仿佛你和一个人勾肩搭背过,你就是这个年段的人生赢家;当周围的人都在穿国产学生品牌的时候,一条五百元以上的牛仔裤能让你看起来脱胎换骨;好像你知道谁和谁恋爱以后,你就是新闻的焦点;那是一个爱起哄、爱欺负女生的愣头青。确实,以前我过得很幼稚,虽然每天的日子很有趣,可我仍然满足于现下的生活状态——别人活得好与坏、性格如何、品行如何,我都不想去过度关注和评价,我内心可以有一杆秤,在思想上对人与事有一个态度,但也不会妄言太多,因为我现在只想活好自己的生活。
同样,态度上活好自己,也别太在意别人对你的不足挂齿的评价。一如我不爱评价别人,我对别人对我的评价也最多有选择性地关注那些具有诚意的,因为我不能完全了解一个他人,他人当然也不能了解一个完全的我。所以一些随意而不走心的评价对我而言,也就不是那么重要了,我又何必为此烦心?呢。
我总被人说“变了”,我也经常问自己,问身边的人是不是变了,他们的回答总是有很多。我知道,如果“世界上绝对不存在两个相同的事物”是真理,那么我“变了”就自然是成立的。但是,我们又为什么要排斥自己的“变”?只要我们成长的导数是一个正数,那么随着时间累积,我们会不断变好,这难道不是一个大家都企盼的结果吗?是故至此,我依然我行我素着,并不刻意去改变什么。
同样,我也越来越赞同一个观点,就是一个成熟的社会,不存在好与坏、对与错这样绝对对立的概念。任何两种事物,只要是存在相对之间的契合,符合主体的预期,那么就处在一个可接受的范畴当中。
社会已经给我们制定了无数的规则,我们也在成长中梳理着自己所实践的人生哲学。既然如此,我们真的不再需要太多的教条来圈禁我们的脑袋和思维。在这个既定的环境下,我们应该尊重自己的独立人格与独立思想,放肆,而不野蛮地生长。
《做自己就很好》是邱汐岩最诚挚成长励志作品,书中18个视角展现关于梦想、拼搏、学习、孤独、爱情、执着、专注、陪伴、情绪等的记录和感悟,要用放肆尽力的姿态度过属于自己的青春时光,做自己,只要“拼过努力过,遗憾也是美好的”。
《做自己就很好》分享了邱汐岩思考问题的思路以及生活的点滴,希望把他的能量传递给每一位阅读者。其实每个人,都比自己想象得要好,毋须过分与他人比较,做自己真的挺好。
邱汐岩在《天才知道》和《一站到底》的节目中影响了很多人,而从他的文字中我们将会找到另一个看世界的角度,在面对自己的人生时,会多了一份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