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艾丽丝·门罗(其人其作其思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内容
试读章节

她是谁?——你所不知道的小镇女孩

1931年7月10日,加拿大安大略西南部的小镇威汉姆迎来了一个小女孩的诞生。女孩的父亲鲍勃 雷德劳是当地的农民,经营一个狐狸养殖农场,母亲安妮 钱梅尼在结婚之前是个小学教师。这对夫妇于1927年从附近的小镇搬迁至此,当时他们刚刚新婚不久,满脑子都是对新生活的憧憬。他们花费了2300美元在威汉姆镇靠近美兰湖的下城区购买了一小块土地,从此开始了狐狸养殖的生意。不过他们入行的时机不算太好,因为当时皮草的整体行情已经开始往下走,但是夫妇俩还是努力地建设他们的小家。在这期间,新生儿的诞生为全家人带来了无限的喜悦。这个女孩被取名为艾丽丝,和母亲的好友同名。当年的秋天,她在威汉姆镇的联合教堂受礼。谁也想象不到,在82年后,这个普通的加拿大女孩艾丽丝 雷德劳会以艾丽丝 门罗的名字成为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加拿大作家。

在门罗一生的创作中,威汉姆,这个具有典型的安大略地区特征的小镇,这个她度过了整个儿童年代与少女时期的偏僻之地,始终是门罗最重要的灵感之源。威汉姆镇距离多伦多大约125英里,距离伦敦(加拿大)70英里,正如门罗后来在《乌特勒克停战协议》中描写的那样:要到那个镇,需要经过“一个复杂的由大路和小路组成的道路系统”,并且“从地球的任何一个地方都不能轻轻松松地到达”。 威汉姆镇很偏也很小,当时的人口不过3000多人,镇里一条主街,中心有座市政厅大楼。但与其他的安大略小镇一样,这个小小的威汉姆镇却拥有众多的教堂,分属于不同的教派:联合教堂、英国国教教堂、长老会教堂……宗教,确实是加拿大的历史与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门罗自身恰巧是她那代人中典型的安大略人:她的父亲是苏格兰人,母亲是爱尔兰新教徒,两边家族都是在1810—1820年间,即拿破仑战争之后的大移民时期迁移到安大略的。在《沃克兄弟的牛仔》中,门罗完全以自己的家庭为蓝本,塑造了乔顿一家:一个极具代表性安大略新教家庭,受到加拿大多重宗教的困扰……在传记 《艾丽丝 门罗:书写她的生活》(2011)中,美国圣劳伦斯大学的罗伯特 撒克教授指出,在门罗的家乡威汉姆镇,“多数人的祖上都是从不列颠诸岛移民而来,宗教上信奉新教……在人数上大大地超过了(法裔)的罗马天主教徒。” 他同时观察到了两大教派之间长期相互的敌意和猜忌:

最先来到的浸礼教徒和卫理教徒在定居的头几年就修建了自己的教堂,其他的新教教派也纷纷效仿,而天主教徒们则是最后一批修建自己的教堂,迎请自己的神父的。有鉴于此,威汉姆镇的第一座共济会所公然地排斥天主教团体就不足为奇了。那会所最初位于一辆1856年的货车内,甚至比威汉姆镇的历史还要早。  事实上,直到门罗那一代,以威汉姆镇为代表的这种宗教对立依然在安大略的各个地区都非常普遍,清教徒和天主教徒之间的通婚通常也是被禁止的,至少说是不受鼓励的。

门罗的父母虽然同为新教徒,但是苏格兰裔的父亲信奉长老会教,爱尔兰裔的母亲则信奉英国国教,相爱的夫妇俩其实具有完全不同的个性与理想。门罗的父亲,罗伯特 雷德劳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非常有上进心的人。作为家中唯一的男孩,他本可以完成高中学业,在城市里谋到职位。但罗伯特的身体里流淌着雷德劳家族自尊而固执的血液。一次偶然的挫折使他冲动地从学校辍了学,从此他便一心追求自由自在的户外生活。他有很高的野外捕猎的技艺,并在20年代开始试着养殖狐狸。门罗的母亲安娜 钱梅尼与父亲正相反,她是个对生活极富企图心的女性。她和雷德劳本是远方亲戚,但家庭条件要更差一些。为了逃避传统的农场妇女那种结婚生子做家庭主妇的结局,安娜顽强地靠着借款读完了渥太华师范学校,并一路奋斗成为乡村的小学校长,其间还曾两次拒绝了别人的求婚——她始终害怕成为农妇。1925年,安娜随父亲拜访了雷德劳一家,第一次见到了自己的表亲罗伯特,并参观了罗伯特的狐狸养殖场。安娜直觉地感觉到,罗伯特与其他的农户不同,未来他能够带给自己不同的可能性。与罗伯特结婚后,安娜随着当时加拿大的社会风俗,不得已放弃了自己的职业,但是她始终保持了那个年代作为小众的知识女性在智力与社会地位上的优越感。她拿出了自己多年的积蓄,帮助罗伯特最终买下了威汉姆镇的土地。虽然那里几乎是一片荒芜,夫妇俩还是齐心协力地开始了对于中产阶级新生活的梦想。

P2-5

书评(媒体评论)

她是当代短篇小说大师。

——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门罗具有一种无与伦比的能力,能够以简洁、意蕴深长、且超越时空的故事带给我们生活的启示。

——2012年崔林文学奖评委会

近乎完美的写作……作为短篇小说家,艾丽丝 门罗的每一篇短篇小说作品所具有的深刻感、哲理性与精确度,大多数长篇小说家都需要借助主人公从生到死的漫长一生才能够表述。

——2009年曼布克国际文学奖评委会

她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契科夫,将会比同时代的其他作家更长久地被读者记住。

——辛西娅·奥兹克

她的故事具有其他作家长篇的深度,表达着伦理、情感以及历史的各个方面。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

伟大的短篇小说家。她的作品完全改变了我对于短篇小说的成见,同时也影响了我的创作方式。

——A.S.拜厄特

后记

阅读艾丽丝·门罗于我而言一直是件很快乐的事。在门罗还没有获奖,没有“大热”的时候,很多人在听说了我的研究方向后,都会好奇地问我同样一个问题:“艾丽丝·门罗是谁啊?”在我小心翼翼地回答说是“加拿大短篇小说家”时,继而又问:“你怎么会研究门罗呢?”呵呵,我懂后面的潜台词:加拿大文学很边缘,短篇小说很边缘,总而言之,艾丽丝·门罗太边缘。作为一个专职的研究人员,决定将全部的时间与精力交付如此边缘的一个选题,无论是论文发表,还是项目申报,都实在是一件风险极大的事情。而在一个强调学术评估和科研量化考核的时代,如果长期出不了成绩,估计就很难在学校发展下去了。所以我要自觉地“小心翼翼”地回答问题吗?是因为我选了如此一个“冷门”的课题?是因为我的不专业?因为我竟随便地将“愉悦的阅读体会”与“严肃的科学研究”混为了~谈。

但是文学研究本身就是件很快乐的事情啊!我们为什么要读文学呢?文学有什么用呢?好像这个老问题略萨谈过,莫言也谈过。文学似乎并不能创造出什么实际的价值,文学不能让电厂发电,文学不能帮助还房贷,文学也不能解决家里小朋友升学择校的问题。但是,文学却让我们在阅读中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一个精神上自由且富足的人,一个目光清澈,神情舒展、呼吸从容的人。在雾霾指数常常爆表的日子里,坐在一间朝北的小房间,静静地阅读着门罗的那些故事:《眼睛》、《夜晚》、《声音》、《美好生活》……门罗的作品对于“文学无用”的讨论是多么贴切啊,她从来就不说什么大道理,从来就不以什么“主义”自居,从来就没什么政治训教的企图心,她只展现单纯的“审美”,展现生活矛盾的“真实”,展现“人性”的本来面目。当然,我喜欢门罗还因为,同样作为一名知识女性,门罗所经历所描写的那些场景对我是如此的熟悉:“我生命中的两种呼唤……选择经营婚姻做个好母亲呢,还是选择艺术家的黑色生活?”阅读门罗让情感细腻,让经历升华。门罗淡淡的笔触所记录下的生活的平淡时刻,总是能让阅读者在故事的结尾,收获一份明净似水的醒悟。

我最早开始阅读门罗是在加拿大。当时我参加了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詹姆士·金(James King)教授开设的一期“加拿大文学与文化”的暑期学者进修班。金教授是加拿大著名的小说家,加拿大皇家人文学院院士,也是麦克马斯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唯一一位终身“杰出教授”。正是在他的课堂上,我第一次阅读到了门罗的故事,是《男孩和女孩》。回国后的好几个月,这个故事都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于是我开始到处找门罗的作品,学校图书馆,上海图书馆,馆际互借,中国国家图书馆,亚马逊,外文书店,国外同学代购……折腾了几个月后,竟然终于都一一找齐了。然后就是不分昼夜、如痴如醉地阅读。之后金教授又来了上海两次,受上海外国语大学的邀请举办系列文学讲座。我依然清晰地记得,当我对金教授提起我对门罗的喜爱时,金教授那份喜出望外的激动:原来他自己也是门罗迷!

门罗的作品似乎有一种魔力,让每一位阅读者都自然而然地感到亲近,甚至也让每一位研究者都惺惺相惜。这些年来一直鼓励我坚持门罗研究的,除了作品本身的审美吸引力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则是众多世界级门罗研究专家对于我的热忱帮助。在国内做门罗研究确实是太艰难了。缺资料!缺作品,缺评论,缺专著!当然,在现在的互联网时代,我们青年一代的学者已经比前辈专家要幸运很多,至少,学校图书馆可以使用Ebsco,Gale,Fhrary等资料库,也可以申请馆际互借。但是——我第二次赴加拿大访学时才发现——国内图书馆购买的资料库往往只包括了英美子库,而相对边缘的加拿大库并不在购买范畴。因此,在加拿大图书馆可以轻松阅读、下载的门罗评论与专著,在国内同一资料库中则常常找不见踪迹。没有资料怎么做研究?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情给门罗的研究专家写信。“您好!我是来自中国上海的门罗爱好者!”我总是这么开头。我的想法也很简单,我查到某篇重要的门罗论文,但是互联网上只有标题或摘要, “如果您手边有电子版可以给我发一份吗?”结果呢?我就像童话故事中的幸运儿,那些大名鼎鼎的门罗专家,那些原本只在书本上敬仰的名字,他们的回信就微笑着地躺在了我的信箱里。

我要特别感谢美国圣劳伦斯大学的罗伯特·撒克(Robert Thacker)教授,“这个世界上除了门罗本人最了解门罗的人”。他对于门罗的研究已经逾30年,他的门罗传记《艾丽丝·门罗:书写她的生活》是迄今为止最为重要的门罗生平与作品研究著作。“我很高兴你也喜爱门罗。我给你寄了一本传记过来,你应该很快就能收到了。”“那些文章我没有电子版,但是我复印了一份,给你寄出来了。”“我可以开车到加拿大来和你见面,没关系的,我很乐意那样做。”每一次,撒克教授都让我深深地感动,这位儒雅谦逊的老教授,慷慨热情地帮助一位遥远中国的年轻学者,不为别的,只是出于对门罗的共同热爱。今年,得知我即将在中国出版第一本门罗专著,教授不仅为我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还欣然允许本书使用其传记中大量珍贵的门罗照片,而教授对我的唯一要求只是:“寄一本书给我吧,虽然我不懂中文。”

我还要感谢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退休图书馆研究员卡罗尔·梅瑟(Carol Mazur)女士。她编写的《加注门罗文献汇编》是迄今为止最为详尽的“门罗研究百科全书”。梅瑟女士已经70多岁了,去年我提出想去她住的小镇拜访她,可是梅瑟女士却说:“我来接你吧,我开车,比你方便。”结果她从圣凯瑟琳到汉密尔顿整整开了三个多小时,给我带来了沉甸甸的一个大牛皮纸袋,那是她在写文献汇编时所有的打印资料。更令我动容的是,之前我曾寄给梅瑟女士一份我自己列的书单,近10页,那是我想在加拿大访学期间参阅的。结果梅瑟女士居然帮我把所有的书都查好了图书馆索书号以方便我借阅。一周后,我扫描完所有资料后,梅瑟女士又再次开车从圣凯瑟琳过来取回资料。我曾邀请梅瑟女士到中国来玩,可梅瑟女士说,年纪大了,估计没有办法完成长途旅行,她平日里也在写小说。想到和梅瑟女士谈话的种种,我现在都忍不住感动地落泪。

研究门罗的专家里面,还有一位不寻常的女性让我印象深刻。她是《阅读:门罗档案库研究》的作者乔安·麦克凯德(JoAnn McCaig)女士。那本书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本门罗专著,独辟蹊径地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作家门罗。但是我和麦克凯德女士见面的时候,她已经从大学辞了教职,在卡尔加里创建了一所最大的独立书店,并以此为平台举办各类文化沙龙与读书会活动。虽然不再从事专业研究的工作,麦克凯德女士依然喜爱门罗,也依然会写精彩的评论文章,她自己同样也在写小说。我很欣赏麦克凯德女士的态度,无论在任何环境,都能过知识分子女性精彩的生活!

我常常想,我遇见的那许许多多喜爱门罗的教授与学者,也是生活中很普通的读者。只是因为喜爱门罗,我们才得以相识。门罗的故事超越时空,喜爱门罗的读者也超越了地理与年龄的距离。在英语文学圈,门罗其实早就不是什么“小众”作家。虽然门罗只是纯粹地写着她的故事,她的生活,但她却能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对那份复杂微妙的情感都产生共鸣。在我最初阅读门罗的时候,我也并未曾想到,日后门罗会打破短篇小说作家的限制,打破加拿大作家的限制,一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过在获诺奖之前,门罗已经获得了几乎所有重要的文学奖项。门罗的获奖,确实代表着审美的胜利。

我真诚地感谢着身边所有关心、爱护我的师长与朋友们。在我所工作的上海外国语大学,朴实的学术传统与浓厚的学术氛围为我的成长提供了充满养分与生命力的土壤。领导、老师和同事,在各个方面都给我创造了极为有利的自由空间。我要特别感谢张定铨教授,他是我硕士的导师,11年前他将我领进文学批评的大门,是我学业上的恩师也是我生活中的慈父。我也要感谢虞建华教授,他为我树立了一个学者的完美榜样,并一直关心、呵护着我对于文学的赤子之心。而史志康教授的机敏与睿智,乔国强教授的广博与大气,张和龙教授的犀利与严谨,无一不让我感受到一种鼓舞,一份感激。还有两位卓越的女性学者,汪小玲教授和周敏教授,她们优雅的才华横溢完美地诠释了我心中的理想。我还要感谢我的同门好姐妹,感谢聂薇师姐,韩殿秀师姐,还有刘思远、沈晓红、程汇娟……我同样感谢校内志同道合的文学好友,王欣、程心、刘启君……学业上的热烈讨论、生活中的彼此关心,孕育了我们终生难忘的友谊。特别感谢叶蔚芳师姐和许原雪,谢谢你们帮我分担了原有的写作任务,使得我有时间完成本书。

当然,我最需要感谢的人是我的博士生导师李维屏教授。李老师是乔伊斯研究专家。在外人看,乔伊斯是如此艰涩,可李老师却始终以虔诚、淡泊的心境对待学术,在浮躁的世界中坚持最朴素的学者精神,对乔伊斯研究乐在其中。李老师曾说,真正的杰作,不但具有可读性和艺术欣赏价值,而且富有思想,承载小说家的人文精神,只有高尚的人文精神才赋予艺术极强的生命力与感染力。在我选择艾丽丝·门罗作为我的研究课题时,李老师始终如一的信任至今让我深深感激。在放手给我研究自由的同时,李老师也提醒我,要守得住,坐得下,要注重积累,不着急,也要注意由点及面,点上突破,面上开花。我今天的小小进步,倾注着老师的宝贵心血。

我要感谢所有培养、帮助、支持、关心过我的人。谢谢你们!

最后感谢我的家人们,我的父母,我的丈夫,还有可爱的儿子。你们的爱是我生命中最美妙的遇见。

2013年12月于上海虹口

目录

序言 李维屏/1

第一章 童年与少女时期/1

 第一节 她是谁?——你所不知道的小镇女孩/2

 第二节 短篇小说欣赏《男孩与女孩》/12

 第三节 《男孩与女孩》评论/24

第二章 大学与BC省时期/37

 第一节 爱情还是文学——从文艺青年到家庭主妇/38

 第二节 短篇小说欣赏《乞女》/48

 第三节 《乞女》评论/62

第三章 重返安大略/75

 第一节 熟悉的土地——携手发展中的加拿大文学/76

 第二节 短篇小说欣赏《钱德利家族和弗莱明家族》/86

 第三节 《钱德利家族和弗莱明家族》评论/99

第四章 走向世界文坛/113

 第一节 我们这个时代的契诃夫——臻于完美的短篇/114

 第二节 短篇小说欣赏《好女人的爱》/123

 第三节 《好女人的爱》评论/140

第五章 作家中的作家/153

 第一节 艺术的坚持——从布克奖到诺贝尔文学奖/154

 第二节 短篇小说欣赏《脸》/165

 第三节 《脸》评论/181

第六章 门罗的三个重要标签/195

 第一节 作为短篇小说家的门罗/196

 第二节 作为加拿大作家的门罗/205

 第三节 作为女性作家的门罗/214

附录1 艾丽丝门罗大事年表/223

附录2 艾丽丝门罗作品一览/227

后记/231

序言

2013年秋,欣闻加拿大短篇小说作家艾丽丝·门罗获得了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不久,我拿到了爱徒周怡关于艾丽丝·门罗研究的书稿。作为她的博士生导师,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于是愉快地接受了代为作序的请求。

也许,周怡是目前国内艾丽丝·门罗研究最为成熟的学者之一。她的博士论文《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的加拿大性研究》是迄今为止国内唯一一篇关于门罗研究的博士论文。在门罗获诺奖之前,国内门罗研究颇为冷门,资料匮乏,少量发表的研究论文大多集中于门罗早期的两三部作品,且局限于女性主义和叙事学两个视角,而周怡能不媚时俗,甘于寂寞,潜心治学,以严谨朴素的学风在“冷门”的课题中发现“热点”,完成突破与创新。不仅如此,她已连续在《外国文学》、《外国文学研究》等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关于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艺术的论文,且研究视角颇有特色,论证细腻严密,确实让我很是欣赏。《艾丽丝·门罗——其人·其作·其思》一书是周怡独立撰写的首部学术著作,也是迄今为止国内第一部有关当代短篇小说大师艾丽丝·门罗研究的高质量的学术专著。年末虽杂事缠身,但每每端坐于书桌前仔细阅读书稿,作者本人的缜密构思和真知灼见难免让我感到眼前一亮。通读全文,感想颇多,不妨借此序对该书的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加以总结,权当对本书的推介。

艾丽丝·门罗是当之无愧的“当代短篇小说大师”,共著有14部短篇小说集。除了诺贝尔文学奖,2009年门罗还曾获曼氏布克国际文学奖,以及三次加拿大总督文学奖,两次加拿大吉勒文学奖,两次英联邦作家奖,以及美国国家书评人奖等各类重大奖项。门罗常被誉为“作家中的作家”。今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另一位候选人乔伊斯·卡罗尔·欧茨就曾盛赞门罗的短篇作品“具有其他作家长篇作品的深度”。门罗的短篇小说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短篇小说,作家对于时间的精妙处理使其总能在有限的叙述空间中展现出复杂的生命体验。有趣的是,在门罗众多短篇集中,《女孩与女人的生活》与《乞女》两部作品在出版之初曾以长篇小说的形式做过商业宣传,但目前评论界公认的是,即便在这两部作品中,门罗的创作还是更接近于短篇,虽然拥有相关联的人物,但是书中每一章节彼此依然相对独立。门罗本人在访谈中曾多次表达她对于短篇小说这种艺术形式的偏爱,与此同时,很多评论家也注意到了短篇小说这种艺术形式往往在新西兰(譬如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和加拿大这类新兴英语国家中更为流行。

艾丽丝·门罗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加拿大作家。她近60年的文学创作生涯见证了加拿大文学从雏形到成熟,从默默无闻到被世界文坛接受与认可的历程。无论是其第一部《快乐影子之舞》,还是其新作《美好生活》,门罗的每一部作品都弥散着强烈的地域意识和历史关怀,也代表了加拿大文学强调民族文学身份的意识传统。今年6月,门罗刚刚在加拿大国内以新作《美好生活》第二次赢得崔林文学大奖。崔林文学奖是安大略地区最高等级的文学奖项,受到安大略政府资助,旨在鼓励与资助弘扬安大略文化与传统的优秀文学作品。今年在宣布颁奖理由时,评审团这样评价她的创作:“门罗被认为是加拿大文坛最重要的作家的确实至名归,人们只要翻开《美好人生》就难以释手。”而在崔林文学奖的颁奖晚会上,门罗本人在致谢辞中也特别强调了其作为加拿大作家的文化身份,并对加拿大文学的发展充满了自豪感。如今,门罗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加拿大文学必然会在世界范围内获得更多的关注和肯定。

艾丽丝·门罗也是诺奖历史上第13位女性获奖者。门罗虽然从未宣称过自己是女性主义作家,但不可否认,她的作品大都采用了女性的视角,表达了与众不同的女性艺术家的成长经验。除了本书提到的《男孩与女孩》一文是对著名的女性主义檄文《第二性》的回应,即“一个人不是生而就是女人,而是变成了一个女人”,门罗其他的很多作品,也都带有明显的女性主义哲学思辨。例如,门罗的另一个名篇《办公室》,也可以视为作者对英国女性主义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的致敬。伍尔芙在其著名的《一间自己的房间》中如此呐喊:“女人要想写小说,必须有钱,再加一间自己的房间。”而《办公室》所表现的就是女性知识分子所面临的那种既没有物质的空间,也没有精神的空间的窘状。在门罗开始创作的20世纪50年代,知识分子女性在加拿大还是风毛麟角,因此她本人也深刻地感受到社会对于女性从事艺术创作所施加的种种压力与歧视。同时,“作家”身份与“母亲”身份之间的文化冲突与矛盾也长期困扰着门罗,这些都可以在《孩子留下》《我母亲的梦》等作品中窥见一二。但最终门罗以自己对于写作的坚持,超越了时代对于女性的局限。从某种意义上说,门罗在文学上获得的成就,对于同时代的女性作家是极大的鼓励。

应该说,《艾丽丝·门罗——其人·其作·其思》的第六章是全书最大的亮点,其创新精神是不言而喻的。周怡以“三个标签”,即“短篇小说作家”、“加拿大作家”,以及“女性作家”的三个不同的文化身份角度,分别论述门罗的艺术成就。三个角度彼此映照,相互补充,颇有特色,使本书具有一种全方位、多层次的研究视角。而对于前五章的处理,周怡考虑到了目前国内对于门罗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采取了作家生平介绍、短篇小说欣赏和文学理论探讨相结合的通俗易懂的传统研究模式,以便使广大读者均能受益。值得赞赏的是,周怡在每一章节都能保持强烈的问题意识,即便是在介绍作家生平传略的部分,她也能做到对素材有主题、有重点地加以选择与布局。例如,在全书的第一章中,周怡强调了门罗安大略小镇的文化背景,以及作家亲身经历的对于性别的传统社会期待,这些都在随后的作品评介,即《男孩与女孩》的节选欣赏与评论中得到了呼应。而第二章则突出了门罗在创作初期“作家身份”与“女性身份”之间的矛盾与张力,《乞女》的文本选择与分析也是围绕了这一主题。第三章敏锐地抓住了重返安大略后的门罗与发展中的加拿大文学之间的互动关系,选择的短篇小说《钱德利家族和弗莱明家族》则以“加拿大文学中的地理想象”为焦点,而这正是门罗作品对于“加拿大性”的艺术性建构。第四章全面考察了创作盛年时期的门罗。她的作品最终能在世界文坛确立文名,很大程度确实得益于她在短篇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复杂而又深刻的哲学思辨。周怡所选择的《好女人的爱》也是用心良苦,从加拿大的宗教和受害者心理来分析文本中含混的伦理观,可谓相当精彩。第五章在叙述门罗从2005年至今的创作生活时对于门罗的艺术成就,同时进行了总结性归纳。她选择了同一阶段的名篇《脸》并从艺术与空间文化的角度对作品进行了相当细腻的解读。

周怡在这部专著成书过程中,十分注重与学界的交流。2012年,在获得了加拿大外交与国际贸易部“加拿大研究专项奖”资助后,周怡曾专赴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康卡地亚大学、多伦多大学、麦克马斯特大学、卡尔加里大学、阿尔伯塔大学,及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等多校访学,并与多位门罗研究专家、加拿大文学与文化研究专家以及当今最前沿的文学理论专家交流座谈。她在本书中的观点也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认可。同时,周怡积极参与国内、国际的会议,不仅开阔了本人的研究视域,而且使其专著提出的观点更具说服力。

我以为,《艾丽丝·门罗一其人·其作·其思》确实是一部颇有学术水平和理论价值的学术著作。它的出版为国内的门罗研究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基础。对从事英语文学、加拿大文学和短篇小说研究的专业人员和高校师生来说,本书将会是一部开卷有益的参考书。我希望作者再接再厉,笔耕不辍,在不久的将来有更多、更优秀的研究成果问世,在学术上取得更大成就。

2013年12月于上海外国语大学

内容推荐

《艾丽丝·门罗》是国内艾丽丝·门罗研究的首部专著。《艾丽丝·门罗》从门罗的少女时期写起,一直写到她折桂诺贝尔文学奖,对她的成长及创作经历进行了精心梳理,并选取门罗的代表作《男孩与女孩》、《乞女》、《爱情阶梯》、《从山那边过来的熊》、《脸》等5篇小说进行深度赏析,以帮助读者贴近与读懂这位细腻独特的“当代短篇小说大师”。本书作者周怡既是学者又是门罗的超级资深粉丝,文笔深情优美,充满了一个年轻女性对另一个女性的相知及欣赏,可读性极强。本书写作得到了门罗研究专家与传记作者、美国圣劳伦斯大学Robert Thacker教授的极大帮助,书中所有图片均由其授权独家使用,在国内为首次出现,非常珍贵。

编辑推荐

周怡编著的《艾丽丝·门罗》是一本关于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加拿大女作家艾丽丝·门罗作品的评论类图书。该书结合门罗的真实人生经历与作品进行分析解读,旨在让读者欣赏并且深入了解这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文字魅力、精神世界与人生旅程。该书定位为大众读者,轻松易读,帮助读者深入浅出解读文学大师的经典著作。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艾丽丝·门罗(其人其作其思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怡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069787
开本 32开
页数 23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4-01-01
首版时间 2014-01-01
印刷时间 2014-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3
CIP核字 2013297247
中图分类号 I711.065
丛书名
印张 7.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09
145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20:2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