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孩子
我叫陈延安,但我还有好多名字,比如王海、吴小洲、常京京、霍小武等等,这些名字都是在我每次换新家后,爸妈起的。我不知道爸妈为什么这么做,但我清楚爸妈这么做肯定有他们的缘由。
我说过我经常搬家,今天在上海明天来到了常州,过半年我就又到了南京,我就像爸爸手里那只褐色的老皮箱,无声地四处漂泊。
爸妈的真实名字我到现在都不知道,我叫王海时,爸爸叫老王。叫吴小洲时,他自然就随我姓吴了。妈妈长得很美,她是世界上最好看的女人。我记忆里的妈妈很少说话,她是爸爸的好助手。
爸爸妈妈出去办事时,将我一个人锁在木屋里,白天从窗子上向外张望,马路上小孩子们穿着花衣服,和他们的爸爸妈妈手牵手上幼稚园、去戏院,我心里就好羡慕。
这些我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我不能和孩子们交朋友,不能和周围的人说话,甚至在楼下的空地里晒太阳。
巷口有几个梳着麻花辫的小女孩,正在跳房子做游戏,我在窗子里向他们摆手,可她们看不到我,能和她们一起玩该有多好呀!这时门开了,妈妈走进来,我急忙把手藏到身后。
晚上我蜷缩在被子里,屋子里静得可怕,屋檐上野猫的叫声多么瘆人,角落里总有个黑影张牙舞爪的家伙准备吞噬我,我把被子蒙起来动也不动,耳朵里听到全是自己心跳和喘息声。
我爱做梦,梦中经常听到滴滴地声音,我有次问妈妈,家的表坏了吗?妈妈说我的耳朵出问题了,可我的耳朵好好的。
不要认为我是个被遗弃和拐骗的孩子,我是爸妈亲生的,他们很疼我很爱我,一家人在一起时,爸爸亲着我小脸蛋说,孩子,等你长大了就知道这一切为了什么。
那年的冬天特别冷,我们在这城市换了三个地方,爸妈分头出去的时间多了,一天深夜我在被子里,听到妈妈和刚进门的爸小声谈话,好像什么人变坏了,中央让赶快转移。
妈妈说,什么时候走?
爸爸坐在床沿上低头吸口香烟说:明天你先走,我去把这次任务完了!
我看到妈妈从老皮箱里取出一支乌黑锃亮的小手枪,递给爸爸。
天刚发亮爸爸就出去了,妈妈为我穿好衣服,拎起那只皮箱领我下了楼,我的小手被她牵着,上了一辆黄包车,我抬头望了望住了仅十几天的老木屋。
黄包车到了江边码头,我和妈妈登上一艘油轮,妈妈时不时地看着手腕上的表,焦急的盯着渡口,却始终不见爸爸的影子,我也开始为爸爸担心起来。
时间在一点一滴的过去,油轮的汽笛叫了三次了,码头上忽然来了好多宪兵和军警。他们向油轮奔跑过来,妈妈抱紧我,亲了亲我的脸,对我说:
孩子,在这里不要动,不许哭,会有人接你,妈妈要走了。
说完她决然地走出油轮。
我看到妈妈昂首走上码头,一个瘦脸男人指着妈妈说了什么,军警就把她抓住,上了辆很严实的汽车。
我扒在窗户上看着眼泪流下来,我对我自己说我不哭,一定不哭。
不知不觉我睡着了,醒来时我身旁站着个高个子叔叔,他说是爸爸让他来接我,我和他到了一个地方下了船,换上汽车,然后是马车,走了好多天,来到了到处是山的地方,山上还矗立着一座宝塔,一切都那么新鲜。 高个子叔叔领着我,到了一位姓周的伯伯那里!周伯伯从我的衣角里面取出一张纸条,那上面密密匝匝的写满了数字和字母,这是妈妈缝进我的衣服里面的。
我住进了宽敞的窑洞,这里有学校,学校里有好多和我一样大小的小朋友,我不再是孤单的了。可我到夜里总是梦到爸爸妈妈。
我弄醒睡在一旁的罗陕北:小北,你想你的爸爸妈妈吗?
小北说,我想。
然后我们就哭出声来,把所有的孩子都闹醒了,孩子们都哭,喊着要爸爸要妈妈。
第二天,周伯伯来了,他身旁跟着位面善慈祥的阿姨。周伯伯来到我们中间,那位阿姨拉着我和罗陕北的手说:
小朋友们,你们的爸爸妈妈离开了你们,学校的老师、阿姨她们都是你们的亲人。
孩子们,我就做你们的妈妈,我就是你们的妈妈。
所有孩子一齐喊:妈妈,妈妈。
声音漫山回荡,响彻云霄。
红色青春
我们的青春是红色的。对!是红色的。在那个年代的人胸前都百分之一百的佩戴着伟人像章。嘴里张口闭口喊着谁谁万岁,斯大林乌拉(万岁),脑子如同多了一根弦。执著而澎湃。那时候真地万分想念毛主席,能见到毛主席,在他面前喊一声毛主席万岁,那’是多么崇高无比的事情呀!
我和同学李海总是没黑夜白天地寻思如何去北京,吃不着睡不香地想。内心深处纠结无法发泄和解脱。额头黝亮的李海拔着脖子问我:二子咱去不去?
在李海的面前和意识里,我就是名狗头军师,我当时做的两件事,一是狂读《三国演义》,一是一个心的想轰轰烈烈地上北京搞串联。
当李海问这个问题时,我还是表现出运筹帷幄的样子,我要让李海彻底地崇拜我,崇拜我的智商,按现在的叫法就是IQ。我信手拈起个树叶,煞有介事的放到嘴里用牙齿撕扯着,拧了拧眉头。我说:去,一定去。
我想李海一定会畏缩不前的,可我的话刚说完,李海的脑门更亮了,有点烁烁闪光,那个时代流行一个词,英明。我相信李海的意识世界里一定想到了这个词语,只是他没说,因为他怕我看不起他的IQ。
李海抬起屁股,右手擤了把鼻涕,然后袖口上擦了几把,操,去。见党中央,见毛主席。
随后俯下身子,向我请示,咱是不是带上霞?
P2-4
序(叙述视角和陌生化——楸立小小说印象)
楸立是一个见一面就能记住的人,人堆里显得帅气、活跃,又穿着一身挺拔的警服。去年秋天,在任丘市召开的“河北小小说艺委会成立大会”上,我认识了青年作家楸立。
楸立从2009年底才开始从事小小说创作。他是一个悟性好起点高的人,仅一年多来,他就在《小小说选刊》、《百花园》、《小说月刊》、《佛山文艺》、《短小说》等刊物上,留下了自己清新的脚印。他的作品取材宽泛,有传奇武侠题材的《虎头钩》,故事架构大开大阖,起承转合游刃有余,将江湖“侠义”二字演绎得淋漓尽致;有革命历史题材的《向着东方》,人物性格鲜明,在矛盾双方的对立冲突中呈现人性的复杂性,而非简单的善恶判断;有现代婚恋题材的《开满阳光的下午》,以一明一暗两条平行的线索,展示出当今社会物欲横流、真爱迷失的一种状态;也有青春成长题材的《倔强的青春》,用略带伤感的笔调,将一段灰色青春娓娓道来,再回首恍若一梦。而这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选发于《小小说选刊》2010年第19期的《红孩子》。
《红孩子》是一篇题旨上完全属于主旋律的小小说,堪称楸立这一阶段的代表作。主旋律作品是主流文学的历史传承载体,携带着构建社会和谐、表达积极人生,传达美好情操、引领时代潮流的历史使命。个人以为,主旋律题材的小小说不好写,大多命题作文,容易先入为主而写得浅露直白,读来空洞乏味,易有概念化、人物符号化之嫌,会是这一类作品的通病。《红孩子》则不然,它的人物虽不丰满却有血有肉,它的故事情节虽不曲折也能引人入胜,它的叙述平实但丝毫不显矫饰,读到最后,会让人重温过去的如火如荼岁月,对那些舍小家顾大家的革命先烈们油然而生出一种敬意。这篇作品的成功,当然有许多值得读者琢磨的门道。其一是选材奇崛。同样是革命历史题材,大多数作家都会着眼于理想、信念、意志、作风、气节等,从正面表现革命者的英雄主义情怀和战斗精神。《红孩子》巧妙回避了这些以小小说的字数很难表现的内容,将视线转移到革命阵地的后方,聚焦于革命者的家庭尤其是革命者的后代“红孩子”身上,表现他们的生活,关注他们的命运,打破了固有的主题表达模式,颇富新意。其二是视角别致。文章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来讲述故事,以一个儿童(或少年)的眼光来打量整个革命的进程,读来让人倍感亲切,除了能增强内容的真实性,也巧妙地解决了大题材与小作品之间在文本和结构等诸多方面可能存在的矛盾。其三是陌生化叙事。这是由作品的叙述视角决定的。儿童眼中的革命和革命者,与成人看到的肯定会有不同。而且,作者并未过多渲染革命英雄主义情怀,而是通过“我”(即陈延安)的心理感受,来描述作为革命者的父母以及革命者的后一代所做出的巨大牺牲。作品的前半部分,作者有意营造出一种浓浓的“诡异”氛围,以带有强烈气场的投射情感来左右读者的判断,用疏离效应来引导读者的阅读兴趣。这样的处理,非常有效地增强了作品的文化气息和艺术品位。在主旋律题材创作上,《红孩子》就像一个“另类”,体现出一定的创造力,可供读写者欣赏与借鉴。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坚持小小说的阅读和创作,楸立还是小小说作家网上的活跃分子,经常在网上发表自己对小小说作品乃至某些事件的看法,并相继对蔡楠、魏永贵、非鱼、红酒、田洪波、立夏等作家的作品进行品评,还给入选《中国小小说名家档案》的作家刘建超、安石榴、朱雅娟、非花非雾等作书评。这些评论文字可能还略显青涩,但字里行间能感受得到评论者的真诚和用心。楸立出道时间不长,作品数量不多,质量似乎也不均衡,但让我们见证了他在小小说征途上的努力与进步。
一年前,楸立只是河北大城县的一名基层民警。一年后,楸立仍然是那个以组织安全防范、维护治安秩序为己任的基层民警,但与此同时,他已成为了一名在当地乃至偌大的燕赵大地上都有一定影响力的小小说作家。我这么说,并非刻意强调小小说之于写作者的影响有多大——文学改变命运,譬如让一个人的社会角色发生转换,让一个人的生活环境得以改善,或让一个人成名成家后笼罩上某种成就感,虽然也是文学人生的应有之义,但毕竟也还是小概率事件。对大多数业余作者尤其是小小说写作者来讲,工作还是原来的工作,生活还是原来的生活,或许并不会一夜之间在表面上发生什么质的变化。但在长期的读写过程中,由于对文学艺术潜移默化地贴近,心灵上会由衷地滋养出一份长长的寄托,会独自拥有一种不断提升的精神追求和生活自信,如此,不也是一件令人无限愉悦的事情吗。
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小小说选刊》、《百花园》、《小小说出版》杂志社主编 杨晓敏
楸立是2010年中国小小说界中脱颖而出的一位具有相当实力的新锐作家,《红孩子》收录了作者近期创作发表的小小说精选作品七十余篇,作者独具匠心文笔生动,将江湖传奇、历史人文、红尘世故、警情案件等等,用小小说的形式加以叙述和延伸,《红孩子》向读者展示出一篇篇非常精彩的小小说神话。
《红孩子》收集了楸立小小说70余篇,文质生动、笔锋硬朗青涩、这是一个体现人生本质追求,反映作者情感和思想的心灵窗口。篇篇作品字里行间透射出作者对人生、历史、友谊以及生命的态度和主张。动人的情节,传奇的故事,让读者的心灵得到更多的感动和升华。